中国美学史对我生活的启示

2016-04-14 17:19米佳琦
参花(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美学美的生命

◎米佳琦



中国美学史对我生活的启示

◎米佳琦

“美”在我看来,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让人活得快乐、幸福。而中国美学能使人以审美的、超脱的态度去面对和化解生活中的一些烦恼,使乏味的琐事也变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美让人陶醉之时可以抵制外物的诱惑,可以培养起一种对自然和生命“爱”与“敬”的感情,从而可以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拓展胸襟、提升境界的作用。无论一个人是否了解“美”,它对于现实生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美学 生活 启示

一、“美”伴随我长大

儿时写的第一幅字是篆书的真善美,画的第一幅国画是竹子。虽然不知道其中的奥妙,但看着那字就觉得美,觉得字里面藏着玄机;画虽也不是那么好看,但就是认为画里的竹子会开花。卧室的墙上贴满了我的画,看着就觉得开心。为何开心?那时的我不知道缘由。

少年时再看国画觉得很粗糙,不懂那叫写意,更不明白写的什么意,只是从画里隐约能看出画者的心情。后来发现有一种国画叫工笔,或细腻柔美,或刚劲有力,从此开始观摩,开始思索,开始迷恋画里的花鸟鱼虫、人物走兽。陶醉于其中时,也曾废寝忘食。似乎也是从那时起喜欢将美的东西装入脑海,任凭它们随我的血液流淌。不知不觉,我把美丑划清了界限,讨厌一切破坏了美感的东西,讨厌一切污染了美的言语,开始和柴米油盐的生活格格不入,并且渐渐为此而觉得苦恼。那种矛盾的心情也曾尝试着用课本上的物质决定意识思想来开脱,只当是自己还没有物质基础,所以精神上得不到满足。

步入青年时期的我,在喧嚣的城市里,想找回一份宁静的时候,能做的便是游览山川,体验民俗,畅游书海,或是提笔绘画。我开始感慨这片刻宁静中的美妙,觉得翰墨清香沁人心脾。美已然从画中跃出,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心中难解的情绪在体会美的瞬间便已消失。当我再次看画时,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写意,也似乎发现了那隐约藏于书画中的奥妙。

读完中国美学史,我明白了古人言辞中的美,明白了现代人文明后的失落,明白了为什么生命的感悟在这个时代被疯传于网络空间。就连深奥的佛语也似乎在某个瞬间可以被人们顿悟,檀香木的佛珠手串也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装扮,因为它串联的不只是一根线,还有那珠与珠的对话,诉说的是恒久不变的美。

二、究竟何为美

中国人讲的美是一种生命的体验和超越,寻求的是一种生命的感悟。所以,在中国美学中,人们感兴趣的不是外在美的知识,也不是由于外在对象审美所产生的心理现实,它所重视的是知识涤荡后对万物的体验以及灵魂所获得的适意。这是一种生命的安顿,而非一时的视觉快感。

中国美学强调悟性和在悟中游。不似云鸟游于天,不似鱼儿游于水,而是在山水阻隔之中,让心灵自在飘动,让自己获得主宰自己的权利。

中国艺术表现美时常以“隐”为要则,强调象外之象,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景外之景。这种隐藏的美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含蓄之美。

人生无处不审美。美遍布生活的各处。现代人眼中璀璨耀眼的电影明星,闪亮夺目的水晶灯,赏心悦目的绘画,时尚个性的服饰,精致且美味的点心,山花烂漫、海天相接的旅游美景等都是美丽的,都会吸引生活中忙碌的人们驻足停留,欣赏玩味。我想,无论是恒久的灵魂感悟,还是瞬间的感官刺激,美使我们的生活不再单调和千篇一律,它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三、怎样看待美

美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生存在现实社会中,生活的范围涉及生产、科学、艺术、教育、社交、政治和伦理等范畴,在这么广阔多样的生活活动中都可以感受到美的现象,乃至看出美的根源,那么美的现象和感受呈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当然也就更寻常不过了。生活中的美和美的生活化都已经将艺术的活动场所远远脱离了高雅的艺术场馆,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我们要培养一颗爱美的心,捧着这颗心去体会生命。只有当我们真的这样去做了,才会更加热爱美,热爱生命。

中国美学重视生命,重视体验的真实。审美就是超越有限的人生而达致生命的飞跃。我们不应执著于用审美的眼光去辨别美丑,而是用一颗心从容地感受世界本该有的和谐。不要以为井水干涸只是水源减少的表现,因为苏轼曾用“君看古井水,万象自往还”的诗句来形容在这回还往复的境界中看地下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曾断绝的文化传承。今天,我们总能从现代文化中找到传统文化的影子,春节与中秋节的团圆饭,端午节吃粽子,飘逸洒脱的书法墨画,淡雅脱俗的园林建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古老的文化传统也渐渐被人们淡忘,渐渐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更多的现代文化观念悄悄诞生,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虽是不同时代的美,但同样让人们从中体会着快乐与幸福。而且,同样的东西,不同个体的认识也是完全不一样的,给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在生机蓬勃的自然界,在热烈沸腾的社会生活中,在绚丽多姿的艺术领域里,无处不存在着美,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敏锐地发现美,深刻地感受美。这是由于各人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性格情绪等的制约,美感肯定会出现个性差异。

进入当代社会,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日益融合,生活美由隐而显。由于过多地关注人生快乐与轻松,又表现得缺乏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想,使美成为点缀、成为装饰、成为广告、成为大众情人,美就这样被污染了。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环境下,我们的审美意识要发展,但又要与时俱进,保持清醒的头脑,批判地吸收有利于本国美学发展的审美意识。同时,我们还应该融入到这个全球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审美意识形态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眼于融合与创造,将精英审美和大众审美结合起来,在两者共存的前提下共同发展,不断创新。

另外,某些具有超前观念的艺术家把种种“现成物”当作艺术品,他们是在从事一种非常严肃的事业。扩大或重新创造人们的审美观念,现成物品转换为艺术品的奥秘在于审美态度。在这些艺术家眼里,任何对象,无论它是人工制品还是自然物,只要采取一种审美的态度,它就成为一个审美对象。然而,当什么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的时候,艺术也就不称其为艺术了,艺术消失于生活之中或者说与生活融为一体了。过去是为了“身上衣衫口中食”,现在却是要美化自己、美化生活,通过“生活的美学化”来更大程度地解放自己。此时,人人都开始从美学角度发现自己、装扮自己。无论服饰打扮、居室装修、城市绿化,还是艺术创想、废物改造,其结果都导致了生活成为一门艺术,或者说被提高为艺术。

四、如何发现美

审美是一种精神需要,它是人的主观状态,是对美的事物的期望和追求。只有那些热爱生活、热爱美、渴望美的人,才会从心理上产生驱动性,行为上以满腔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去追求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强烈地去感受美。所以说,对美的欲求是审美活动的源泉和动因。

在纷繁复杂、无限多样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既存在千姿百态的美,也存在形形色色的丑。很多时候美丑总是交织在一起,甚至丑的事物以美的面目出现。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能准确地识别真假、美丑,不断地提高审美能力。因此,不断加强审美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至关重要,而美学恰恰能够赐予我们正确和健康的审美观,帮助我们提高鉴别美丑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将生活中歪曲的美丑价值观摆正,摒弃丑恶,追求美善和更高的理想与人生价值;应该充分地、热情地寻找美,让美点缀我们的生活,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暗藏着美。我们更应该用知识完善生活中的美,提高美的层次,提高我们生活的层次。不要让信仰的缺失,快节奏的生活压力,浮躁与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商业化的气氛,理想或片面化的学校教育剥夺了灵魂安定颐养的权利。

主观的美学意识甚至让人们进一步看到个人思想中的大海,色彩是红色的,天空也可以是另一种色彩的概念。而同一件艺术品,也会有人觉得美,有人觉得不美,这是由于人们的鉴赏能力和评价作品角度不同所致。然而欣赏美的所谓正统的标准又给欣赏美加上了多种尺度和视角,比如说对称美、技法美、比例美等。对一件事物,不管是从主观上判断,还是从客观上进行欣赏评价,最重要的是这件事物本身是否能够让人们喜爱与接受,是否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情感的共鸣,是否能够在精神上给予人们以愉悦的享受。

美和美感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创造了美的世界,也在用客观和主观的双重标准去欣赏着美、感受着美。每一时代的美都是而且也应该是为那一代而存在的,它毫不破坏和谐,毫不违反那一时代美的要求,当美与那一代一同消失的时候,再下一代就将会有自己的美、新的美,谁也不会有所抱怨的……这就说明时代变了,审美观念也将发生变化,否则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我们不应该再拿古人的标准衡量现代的美。

我们应该具备敏感的视觉和听觉。因为有些美是短暂的,转瞬即逝,就像流星划落天际,落叶随风而逝,昙花惊艳一现,而且审美感觉与一般感觉不同,带有感情、情绪的成分,会将个人主观情感融入其中,所以我们应该怀着一颗对生活热忱而敏感的心去观察、体味生活,并通过一些记录或艺术创作方式将瞬间的美化为永恒。

五、如何在作品中表现美

文学、影视、摄影、绘画及舞蹈等作品常是表现美的形式。有些作品描绘的美,让人回味无穷,而有些作品画面反映的美呆板生硬。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影响,我更喜欢婉约的流露与表达。以前自己摸索绘画技巧多以再现实物为目的,现在知道了要用“生动气韵”来强调艺术活泼的生命感。

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开拓和利用自己的天赋、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培养洞察生活的能力,减少对感情的抑制,体验更多的生活情趣。既然生命的颐养常借着艺术的技艺来表现人的心灵境界,衬托人的品格,那么就让我们将这种生命的品位流露在书画之间。

[1]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2.

[2]朱光潜.美学散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2-17.

[3]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2.

[4]隆岷.博大的网与多绪的结——美学范畴系统探[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4) .

[5]王小宁.中国美学范畴研究的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米佳琦,女,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教一级,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美学美的生命
盘中的意式美学
打破平衡
外婆的美学
好美的雾
纯白美学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妆”饰美学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