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海
在教研与写作中成长
——一个草根教师的逐梦之旅
陈道海
“宁肯灵魂倒于路,不堪一世碌庸徒。”这是我当初奔赴山区踏上从教之路时的一句内心独白。
岁月匆匆,回眸看,讲台一站,如今已是35个春秋。从最初入职时的美好憧憬,到后来迷途羔羊般的茫然,到高原期的职业倦怠,再到如今对课堂的痴情迷恋,到底是什么指引着我?
是对教育的热爱,对文字的钟情,是对校园生活的迷恋!
许多行业,由于工作本身的重复性,时间一久,都会导致员工失去最初的新鲜感而产生颓靡的职业倦怠。教育也不例外,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辅导,大大小小的会议,各种形式的学习,隔三岔五的活动、检查、考试等,导致教师的每一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单调而乏味的工作几乎让人崩溃。我也曾经饱受困扰。人活着,总要有点高于生活的追求吧!在这样平庸乏味的工作里,又该怎样“优美地高于生活”呢?
既然,问题出在工作中,那么还是在工作中解决吧。我生性好静,又喜欢写作,何不静下来认真做点教研工作?写得好,可以发表出去,与人交流;写得不好,毕竟也是自己的思想,敝帚自珍。抱着这样一种心态,我又重新热情洋溢地投入了工作中:给高三学生上第一节课,我就精心准备,课下将授课内容一整理,写成了《寄语高三学子》,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语文报》上;复习文言文,我将自己的做法总结梳理,写成了《“四招”助你学文言》《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文言文复习备考三部曲》等文章,并分别发表在《语文报》《语文知识》《教学考试·理论实践版》等报刊上;诗词教学,我写下《诗歌鉴赏韵语》《古诗词鉴赏中的“望闻问切”》《天空,一颗滑落的星——悼海子》;批改学生作业,同行都抱怨辛苦,但我却苦中作乐,收获着被别人抛荒的另类“幸福”,写出了《打造亮点,夺人眼目》《推敲一字一词,成就一句一篇——由一个习作病句说开去》等文章;考试时别人百无聊赖,我则坐在考场上酝酿出了《高考作文题型与命题趋势分析》一文的腹稿。
让教学与教研“联姻”,便发现,备、讲、批、辅、考,处处都有“宝”。如果不想让工作成为人生的负担,而是要让它变得美好充实,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对它产生热爱和兴趣了。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话虽说是老生常谈,却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这样说,生活的沃土,随时为我们的写作准备着素材,关键在你是否练就善于发现的眼睛。
在写作实践中,我的感觉是,每篇文字的灵感多是由生活中的某句话、接触的某个人、身边的某件事或某种现象而触发,然后由灵感产生写作的欲望,最后形成文字。细心斟酌,反复推敲,然后投稿,刊发,一篇文字就这样诞生了。
在田间浇地,看到水流汩汩而下,不禁联想到:河流凭着与世无争的低姿态,最终成就的是百川归海的壮观。人生,有时也是“人在屋檐下,焉能不低头”,而一时的低头,为的是长久的昂首。我把这些感受敷衍成文,写成了《当低头时且低头》。在家打扫院落,忽然想到我们的社会,那些掩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自私、猥琐、卑劣、贪婪等种种恶德败行,岂不也需要我们随时“打扫”?据此我写出了《且说“打扫”》。看到庭院中石板下的花草在季节错位的初夏居然还长出了几茎嫩芽儿,感叹它生命力顽强的同时,我写出了《迟发的芽儿》。看到有的老师为了工作置生病的女儿于不顾,我写下了《她何以落选“十佳教师”》。看到有的老师简单粗暴地惩罚学生,我又写下了《岂一个“罚”字了得》。
阅读与写作,是一个人精神生活的双翼。前者可以触发联想,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驰骋想象;后者,无论是教学教研写作,还是文学创作,只要主动写,坚持写,都有助于深化自己的思考。
读过一些报刊和一本名家散文后,我发现其中有些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或过渡巧妙,或逆锋陡转,或见识不凡,或余味悠长……这些于读者而言都可借鉴,我就写下了 《动人春色不须多,一枝红杏意满园——例谈行文的几种方法技巧》一文。读到《杂文报》上刊载的几篇腐败大案的文章,联想到多年前看到的一篇社论,我又挥笔写下《反腐倡廉未有穷期》一文。
当然,并非每篇都能一蹴而就。有时,找不到那根贯穿材料的线索,许多感怀的往事或素材就如同遭劫后的商场那散落一地的商品,混乱不堪。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多半会被遗忘,这实在是令人惋惜的憾事。有时,由于某种触发,写作的念头蠢蠢欲动,但苦于找不到得体的语言与恰当的表达方式,这种写作的冲动只能憋闷在心里。我曾经有意收集了一些诗文用字方面的例子,如苏轼添字改楹联,郑板桥十岁为老师改诗,欧阳修的朋友为其《严先生祠堂记》改字添色……这些例子的收集前后长达近二十年,陆陆续续地应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也有的直到近日才属字成文。或许,写作中那种被折磨的痛苦正是我们通往自由王国的舟筏?
李镇西老师说:“写作过程就是我们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和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的过程。”他甚至强调,“很难设想,作为精神引领者的教师会没有思考的习惯。不断地实践,伴随着不断地思考,在我看来这是一名合格教师起码的修养。”是啊,“心之官则思”,假如不能思考的话,那么人生在世何异于行尸走肉?而思考却又找不到生命的重点,那么这样的人生怕也是浑浑噩噩。我庆幸自己因了对教研的喜爱,对文字的痴情,通过教研写作这一种方式让自己的工作找到了新的窗口。
(作者单位:河南省淇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