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莉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新时期高职院校实施隐性德育的思考
赵红莉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德育工作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教学的“生命线”,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未来发展方向。我国高校目前的德育教学工作仍然以显性德育为主,教学效果不明显。针对现行德育教育的弊端,必须向隐性德育教育转变,从教师的言传身教、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实践锻炼三个方面来实现高职院校中隐性德育的构建,以提升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职院校;隐性德育;必要性;实现策略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高职院校得到了迅猛发展。德育工作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由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构成,然而,仍以“灌输式”的显性德育为主,忽视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较少;学生的参与性极低等问题。这恰恰凸显了现行德育的“苍白无力”。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本文试从隐性德育的视角来改变这一状况。
1.1隐性德育的内涵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品德、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1]我们通常将潜在的、隐含的德育方式称之为隐性德育。我国的隐性德育教育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虽然在此过程中已对隐性德育进行了特别的关注,但却并没有统一的概念对其进行解释。笔者认为隐性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德育的目的,依据学生自身特点,隐藏教育内容和要求,使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无意的、暗含的教育内容,并在学习、生活或社交中表现出来,无意识地影响或改变着受教育者的观点、态度或看法等等。
1.2隐性德育的特征
在隐性德育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完全没有意识到自身处于教学情景之中,而恰恰是这种无意识的、间接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轻松获得知识,影响或改变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高职院校隐性德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传递方式的内隐性。内隐性是隐性德育最显著的特征。隐性德育是一种无形的、间接的教育形式,它不像思想政治课那样直接、显而易见。但正是它的内隐性才能让学生毫无戒备地融入其中,自觉接受它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受到它的影响。例如,在教会学生习得尊老爱幼的好品德时,可以不告诉学生这节课的真正目的,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品德,形成良好的习惯。
传授内容的艺术性。人在心情愉悦、放松时,更容易接受一些新生事物。反之,则易产生反感或逆反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造成青少年教育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2]隐性德育不再明示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等等,而是以一种隐匿的方式去暗示学生做什么,使学生更容易去接受。它依据学生的特点,多采用暗示手段,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主动接受新事物、新观点。
教育载体的多样性。显性德育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固定的教材等,教育相对来说较简单化。隐性德育载体是除显性德育以外的所有的一切信息、技术、活动等要素的集合,具有多样性。它可以以自然环境为载体,也可以以人文环境为载体,同样也可以以人际关系、榜样等为载体。教育者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设置具有教育意义的情景,选择具体的教育载体为依托,进行教育活动。教育载体的多样性是隐性德育得以实现的重要依托。
教育作用的持久性。隐性德育对教育产生的作用具有持久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物质环境、人文环境、榜样等隐性德育载体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持久的,因此它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将持久作用于学生;其次,学生在接受教育时,隐性德育使学生所处的环境更加开放,心情愉悦。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和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自身的行为,并在实际行动中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这时的道德品质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显性德育是我国传统德育教学的主要形式,它忽视了学生的群体特征及特点,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存在着灌输的倾向。而隐性德育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对丰富课堂活力和发展学生个性具有一定的作用。
2.1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独特的群体特征,他们自我意识强烈,自尊心强,在某种程度上不愿接受别人的教导。而隐性德育内隐性的独特特质使其不易发觉,将教育目的、内容隐藏在与之相关的载体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置身其中,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百利而无一害[3]。隐性德育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同时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内化为自身的品德习惯。隐性德育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2丰富课堂活力的需要
与以往的高职院校传统德育课堂相比,隐性德育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走进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它以生活为取向,在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取材,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不再感觉内容古老陈旧、枯燥乏味,而是有一种真实亲近感,会将自己的道德行为与之进行比较、反思,并不断改进。正是隐性德育“以生活为取向”的特点、“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潜藏隐蔽”的德育氛围,才使课堂教学真实自然,接近学生,充满活力,学生更有激情和热情参与其中[3]。因此,丰富课堂活力需要隐性德育的参与。
2.3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一些“90后”大学生,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为优厚,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较好,他们更愿意接受新生事物,具有创新思维,喜欢表现自我,追求自由,彰显个性。隐性德育并不否认学习者原有的德育价值观,而是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生的个人品德,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个人需要和全面化发展。它以内容的生活化、载体的多样性、时间和空间的自由性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隐性德育的配合[4]。
3.1重视教师言传身教,树立良好榜样
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普遍存在着自制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对于学习、生活、社交,他们往往缺乏主见,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这就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其次才是传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思想是一个人行动的灵魂,前行的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身边的隐性教育资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渊博的学识、良好的道德、魅力的人格都可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高职院校学生的独特特征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信奉教师,教师就是他们的航标,为他们提供可敬的榜样。
3.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合影,具有渗透性、教育性、潜在性等功能,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稳步渐进的。首先,高职院校要重视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学校的硬件设施都是校园的物质环境,包括建筑物体、教学设备等等[5]。“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学生身处环境优美的校园中便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不断进步。同时,也要注重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渗透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校规、校纪、生活习惯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在实施隐性德育的过程中,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发挥育人作用[6]。
3.3增强实践锻炼,提升道德品质
隐性德育只有通过实践锻炼才能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7]。因此,高职院校要增强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首先,高职院校要认真组织安排,依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实践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激情。从而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锻炼。其次,高职院校要认真监督和引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深入实践,深入工作岗位,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加深对思想道德品质的理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想,在反思中进步,最终把一些优异的品质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提升自我品质。
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的一些弊端,本文从隐性德育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现策略。虽然隐性德育有其特定的优势,但并不是说要一味排斥显性德育,要在具体过程中,实现两者的结合,最终促进高职院校的和谐发展。
[1]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杜,1983.
[3] 刘培军.隐性德育在研究生德育中的适切性及作用力分析[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3):69-73.
[4] 彭友良.高职院校德育实效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5] 裴慧君,倪春虎.构建高校隐性德育体系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2012(5):130-132.
[6] 苏小冰.隐性德育视角下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2014(6):29-30.
[7] 张祖华.浅谈高校隐性德育资源[J].宜春学院学报,2010(10):106-108.
(责任编校龙四清)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9.053
20160403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5B446)
赵红莉(1988-),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G71
A
1674-5884(2016)09-01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