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涛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小学生厌学情绪原因及对策
位涛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小学中存在着大量“学困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弥漫其中的厌学情绪,可以说厌学情绪已成为学生学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自身对于学习的理解接受态度、教师的教学因素、教材内容的编排以及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都是产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原因。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意义的理解、改变知识呈现方式、更新教学内容以及形成全社会积极向学的和谐氛围,都有助于改变和减轻厌学情绪的滋生和蔓延,从而减少学困生的存在,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学困生;厌学情绪;对策
全社会都在关心着青少年的发展,他们的学业成绩更是广大家长和教师关心的重点,而大量学困生的存在也成为家长和教师最为头疼的一个问题。如何解决中小学生学业困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产生这种状况很大的一个原因是自身的厌学情绪,它比任何外部条件的限制都更加深刻的影响着他们的学业成绩。对于中小学生厌学情绪的重视和全面的分析,有助于找到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关键点,从而促进他们学业成绩的提高。
美国的威廉·格拉瑟曾经说过,“当学生一心向学时,教学是项艰辛的挑战;但是当学生无心学习时,教会他们就成了不可能的任务!”[1]学生们的无心向学,从某个角度来说可能就是他们厌学情绪开始的第一步。何为厌学情绪?简单地讲,就是学生对于学习产生一种排斥的情绪,把学习所给自己带来的体验看成是一种痛苦的经历。一般来讲,如果我们在经历某事的时候产生的是积极快乐的体验,那么我们一般会选择通过实践次数的增加去加深这种体验,反之,如果是痛苦的体验,我们就会选择逃避这种实践活动。当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是因分数不高、教师的批评以及家长的责备而带来的消极体验时,他们就会极力避免再去接触到学习活动,从而避免这种痛苦的体验。厌学的情绪存在于大量的学生中,且这些学生大部分是学困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厌学情绪也是导致学生学习障碍的推手,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最大敌手。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面对学困生,教师一般的做法是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措施使学生解决面临的学习难题,而这些措施大部分是外在的、强制的措施。这里有2个误区:首先,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更是学生用心去学习,任何外在的、强制的手段都不是必须的,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教育效果;其次,重视分数、重视学生按照规定的方式学习,而不重视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和体验,会使学生对于这些属于学习活动的附属物以及学习产生排斥。也就是说,教师们常常关注的是外在的对于学生行为的控制,而忽视了对于学生内心的关注与了解,这种后果就是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且忽视学生的这种情绪,转而采用一些脱离学生内心的做法,会使这种情绪越来越加深。这是教师们经常的做法,它们是常见的、简单的,但绝不是必须、有效的。
对于学生厌学情绪原因的分析就是要探讨这种情绪的产生机制是什么,从而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学习问题。这其中有两个方面必须注意,一是学生们内在的因素,二是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
2.1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理解接受态度:最关键因素
在校园生活中,学习活动只是学生经历的一部分,当他们面临很多活动时,便有了选择。美国的威廉·格拉瑟在他的选择理论中认为,我们所有表现出来的都是行为,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是选择的结果,所以,我们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种选择,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内在的心理需求。对于学习这种行为来讲,它不是外塑的和他律的,而是由基本的需求所驱策。学生选择学习这种行为,是出于内心的需要,即他们认识到学习对自己是有用和有意义的,只有这样他们才可能选择去学习。现实中,大部分的学生选择排斥学习行为,而选择学习以外的活动,多因为他们感觉到学习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比如归属、爱以及自由等,学习所带来的只是痛苦的经历与记忆,所以他们选择了逃避学习。
2.2教师的教学因素影响
教师的教学因素包括教育方法、教学模式以及形成的师生关系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采用的是严厉的外控型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行为采取严格的管控,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反抗心理,最终他们会逐渐失去对于学习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讲授法也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特别是那些本身基础薄弱的学生,面对枯燥的知识灌输,很容易对教学内容产生反感;一般来说,教师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有很大的权威和强制性也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总的来说,如果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忽视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和自由,忽视他们的主体地位,就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这种情绪会反映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外知识的补充和巩固中,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够达到既定的目标。
2.3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们的学习离不开教材,教材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有很大的影响。首先,教材内容的编排要适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如果超过他们身心发展的阶段,就会使他们感觉到困难和不可接受,如果低于他们身心发展的阶段,会使他们感到幼稚和无趣,这两种情况都会使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大减,而产生厌学的情绪;其次,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通篇文字式的介绍和枯燥乏味的理论解释会使他们感到理解困难,最终的结果就是失去了获取知识的动力;最后,教材内容的安排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各科之间要相互照应,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如果有很大的跳跃性,学生们很难理解知识的逻辑结构,会给他们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困难,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
2.4外部环境的影响
开放的外部环境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以及学习的期望值。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中小学生受父母以及家庭的影响很大,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如果只关心最终的分数,或者不管不问,都会造成孩子学习兴趣的下降,甚至会排斥学习活动。二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孩子们的学习虽然是在校园中发生的,但他们总归要接触到社会。社会上弥漫的各种消极的关于学习、知识的言论,都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干扰。比如,读书无用论、社会上的拜金主义等思想都会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使他们对于学习的期望变得很低,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和欲望。
3.1学生自身改变对于学习的态度
柏拉图的灵魂学说认为[2]71-79,学习即回忆,即每个人天生都具备某些知识,人出生后只是暂时性的忘记,通过学习人们可以重新获得这些知识。虽然这种说法有它自身的局限,但是它对于我们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具有学习知识的潜能。要使学生们明白,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和不适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有能力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习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是让本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重新回到脑海,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另外,还要使学生们明白,在学习中他们可以有所收获,获得知识的喜悦,获得进步的愉悦,获得教师和家长认可的自豪感,要让他们明白学习是可以改变他们自身的,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强加于他们身上的别人的事情。
3.2革新教学方式
“除非我们重建学科教学模式,以便我们的教学框架既能满足学生的权力需求,又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否则我不相信会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愿意用心学习……除非我们重新调整我们的教学方式,否则我们甚至无法继续保有百分之五十的用功学生。”[1]格拉瑟的论述也适用于我们现今的教育模式改革,教师只有抛弃那种死板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首先,教师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这是一个先决条件;其次,教师要找到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即教学改革要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最根本目标,切实保护学生学习的自由选择权利,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满足感,得到愉悦的体验。在实际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成功运用学习团队模式,转变教师角色——从“工人”转变为“现代经理人”,是至为重要的[3]。教师要给予学生们更大的学习选择权力,不应该把“学什么”和“怎么学”的权力抓在自己的手中,教师的角色只是辅助性的,而不是外控的和强制性的,当学生们取得进步的时候要给予及时和必要的鼓励,使学生们在自主的方式下取得进步。
3.3课程内容更新改革
课程内容的革新是当今教育发展一个大的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立足点就是要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首先,教材要删除那些繁杂、枯燥、难懂的陈旧知识,换之以符合时代特征、迎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新知识,要让学生看到教材的吸引力所在;其次,教材的编制要符合科学规律,最重要的是要使知识的逻辑结构完整,并且起点尽量简单、通俗易懂,从而坚定他们继续追逐学习的信心;最后,课程内容的更新改革要立足于实际的情况,不可急躁、跨越式改变,要以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为先决条件,逐步改善,寻找适合本学校、本地区的校本课程,否则不仅会打乱原来的节奏,更会引起学生们的思维混乱。总之,课程改革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基本出发点,立足于实际,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以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从而使学生改变现有的因教学内容的原因而产生的对于学习的排斥情绪。
3.4营造全民学习的和谐社会氛围
学习型社会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更是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赞扬。“每一个人必须终身连续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4]223当今在这一国际化的发展浪潮中,孩子们必定要抛弃那种学习无用论、学习无意义的想法和思维,投入到追寻知识的浪潮中。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是一个参与并提高的逻辑顺序活动,对于那些处于学习劣势的孩子要宽容,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与爱的关怀;社会上的所有成员都要养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习惯,形成乐于学习、共同学习的和谐氛围,创造社会共有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观念,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们耳闻目染、潜移默化,才能够守卫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从而远离厌学情绪的干扰,投身到知识学习的道路中。当然这是一个宏观的角度,更需要全社会的不懈努力和奋斗。
[1] 威廉·格拉瑟.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M].杨诚,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1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 张夫伟.学生厌学的根源及改善之道——基于威廉·格拉瑟的选择理论[J].中国特殊教育,2014(8):93-96.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校晏小敏)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9.009
20160416
位涛(1991-),男,安徽亳州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G40
A
1674-5884(2016)09-00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