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趋势与发展策略*

2016-04-14 02:41田生湖赵学敏
当代教育科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信息化课程

●  田生湖  赵学敏

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趋势与发展策略*

●田生湖赵学敏

信息化教学是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目前人们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信息化教学的某一个特定领域或教学模式上,这不利于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推进。我们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从宏观系统的角度探讨其现状、趋势和发展策略,对信息化教学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化教学;在线教学;多媒体教学;信息化非正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势必引起高等教育的持续变革,有人将由信息技术带来的这种教育变革称为第四次教育革命。这次教育变革中信息化教学无疑是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人们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信息化教学的某一个特定领域或教学模式上,如MOOC、翻转课堂、微课程等,很少有人从宏观系统的角度探讨信息化教学的现实状况、发展趋势和实现路径。我们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从整体上把握信息化教学的前进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信息化教学在高校中并不是新鲜事物,从我国引入电化教育以来,高校一直在努力尝试如何将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之中。有关信息化教学的学术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各类新名词层出不群。但是,高校信息化教学实践一直受到教育教学理论(理念)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双重制约,加上一线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适应性的建立需要一定的过程,使得高校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并没有呈现出像学术研究里那样的繁荣景象。

(一)多媒体教学已然常态化,但应用水平亟待提升

多媒体教学是高校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最直接、效果体现最快捷的方式和途径。“目前,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乎装备到高校每一个公共教室,成为当今教师课堂教学最普及最基本的教学方式。”[1]有研究显示,“多媒体教室在高校已基本普及,全国高校校均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率为83.99%,高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占比平均值为70.3%”。[2]这说明我国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基本建成,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已成常态。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相当部分多媒体教学仍然停留在只是播放PPT课件的较低层次,甚至有些PPT课件纯粹是课本的翻版,没有进行教学设计,也不考虑学生学习风格和认知负荷等问题。这种现象直接反映出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认识不到位、多媒体应用技能不过关、课件制作和资源开发不达标等问题,同时也折射出高校多媒体教学监管不到位、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配套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多媒体教学环境,尤其是提升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应用水平将是未来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二)在线教学处于快速发展期,呼唤高校制度建设

在线教学泛指基于互联网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较为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也称作网络教学。在线教学在高校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基本上每所211院校、九成多的一般本科院校以及8成多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已经有了课程教学平台或正准备安装课程教学平台”。[3]这充分说明高校对网络教学具有基本的认同和认可。2013年MOOC以不可阻挡之势开始在国内风行,清华、上海交大等著名高校自主开发MOOC平台,并吸纳其他知名大学加入。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爱课程网等各级各类MOOC教学组织异军突起,普通高校也是积极响应并选择加入。目前,“国家开放大学集聚了国内外优质网络课程3.3万门”,[4]“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累计发布了各级 (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精品课程20283门”,[5]“2017年前将认定1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到2020年认定3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各省各高校都建设有数量可观的精品课程和精品视频公开课,为开展在线教学提供了基本的资源保障。另外,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创新,翻转课堂、微课程、混合学习等新兴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有力推动了高校在线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实践探索,在线教学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虽然高校有十多年的网络教学实践经验,但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发展诉求方面,仍然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线课程学习实施效果如何评价?校际(联盟)课程如何落地实施,学分如何转换?知识产权如何保护?师资如何配备,不同角色教师绩效如何考核并给予激励?精品课程和精品视频公开课等资源如何应用于高校教学?等等。如果此类问题不能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得到有效解决,在线教学将会一直被边缘化在“正统教学”之外,不可能真正发挥出在线教学的强大优势。

(三)信息化非正式学习处于尝试阶段,校本研究有待加强

从学习方式来看,高校的信息化非正式学习主要是指在线学习(如论坛、专题网站、博客、播客等)和移动学习(如微博、微信、课程APP等)。从技术角度来讲,Wifi和3G/4G等移动互联网是实现高校非正式学习的主要路径。然而,尽管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论坛、专题网站、博客等学习资源,微博、微信、APP应用等也被广泛使用,但这些资源被真实纳入高校教学的并不多见。国内高校的非正式学习还处于尝试阶段,只有个别学校开放了有限的课程APP应用,如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开发的《现代教育技术》、浙江大学出版社开发的《管理学》、北京大学开发的《行政管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多以“精品课程”的配套教材为蓝本,穿插重难点微视频讲解,配套笔记、测验、扩展资源、数据同步等功能模块,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自主学习,是国内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典型代表,为高校信息化非正式学习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尽管如此,与高等教育数以万计的课程需求相比这些移动学习资源依然微不足道。“有研究表明,非正式学习占个体所学知识的75%以上,而人们对它的关注和投入却不到20%。”[7]课堂是有限的,将无法满足持续增长的学习诉求,信息化非正式学习必将在高校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高校如何将信息化非正式学习嵌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这亟需加强研究并进行实践探索。

二、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从注重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转向内涵式发展

高校在过去十数年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主要把精力集中在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数字化校园、多媒体计算机教室、数字化实验室、网络教学平台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方面,实质上是致力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而对信息化教学如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没有给予充分关注和深入研究。从新事物生成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规律来讲,这种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较大的缺憾与不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硬轻软、重教轻学、重形式轻质量”的现象也是饱受诟病。随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颁布,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也是高校教育教学实践的重点。“深度融合”的本质要求是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优化、质量提升、水平提高、实力增强等。”[8]因此,从创新体制机制为切入点,转变信息化教学理念,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资源开发和应用水平,激发信息化教学活力,最终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将成为高校信息化教学科学发展、合理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从教学过程的技术性改造转向结构性变革

受工具观的影响,以往的信息化教学基本上是在传统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加入技术化元素,将纸质课本数字化后上传网络,用投影等多媒体设备展示教材内容等,教学实质上依然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经过多年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不难发现这种教学过程的技术性改造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局限于发挥其作为资源存储和知识传递的载体功能,尚未触及学习过程的实质性改变。”[9]何克抗教授指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若不紧紧抓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和建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这个中心,是不会有成效的,是要付出代价的,更不可能对教育发展产生出革命性影响。”[10]结构性变革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是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结构转变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二是为适应教学结构的变革而引发的服务教学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是结构性变革的核心,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变革则是教学结构变革的基本要求。

(三)从学习需求适应教学转向教学满足学习诉求

以往高校教学的做法往往是规定好大学生四年内必须学习的课程,这些课程按照一定顺序分布在各学期实施。每门课程都有严格的教学标准,要学习哪些内容也被事先规定下来。授课教师无法准确的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完全依赖经验判断,即便发现了某个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也很难给予个别化辅导。这实际上在无形中“迫使”学生及其学习需求适应教学规定和状况,压制了学习自由和个性化探索,最终形成作坊式批量生产学生的现实困境。然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发展需求,教学应当能够挖掘并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诉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要能够准确记录并合理分析学习行为,从中提炼出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及薄弱环节并智能推送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同时也要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在动力。云计算、传感技术、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的出现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可能,业界相关研究人员和教育教学软件开发企业都在竭力探索相关技术的实现路径。随着教育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学习行为分析等新型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高校教学必然能够充分解放人们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和天分,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

(四)从教育教学服务本校学生转向兼顾服务社会大众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不仅拓展了高校行使职能的路径,也为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教育系统提供了可能。比如说,MOOC的诞生打破了人们固有的教育教学服务本校学生的狭隘观念,将教学对象面向全社会甚至面向全世界,大大拓展了高校教书育人、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的深度和广度。从培养本校学生的角度而言,将逐渐形成以信息化教学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育系统,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强大合力;从行使高校职能的角度来讲,高校教育教学将面向社会大众,有必要向社会开放课程教学资源,为社会大众提供知识资源和智力支持,同时也接受社会的监督和检验,实际上这也是高校行使三大职能的基本方式。同时,通过信息化途径向社会大众提供知识资源和智力支持,教育教学从服务本校学生转向兼顾服务社会大众,不仅是建设终生学习体系的基本途径,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三、高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的策略

信息化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适应信息化教学中“四个转向”的发展诉求和变革趋势,单靠高校本身是无法解决的,需要从创新体制机制、吸引企业等多方参与、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才有可能为信息化教学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创新体制机制,为信息化教学创新应用与推广创造有利条件

信息化教学在高校已开展多年,但一直以来都被框定在旧有体制机制下进行,实质上是对传统教学的信息化改造,没有充分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切实功效。信息化教学作为新生事物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必须创新体制机制以适应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内在机理,逐步解决信息化在建设、管理与教学方面的条块分割及互相牵制的问题,为信息化教学健康发展培育优良土壤。MOOC与翻转课堂等新兴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高校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政府不断呼吁和倡导,并出台多个政策性文件进行顶层设计,体制机制灵活的高校大刀阔斧向前推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信息化改革浪潮中享受红利。而有些高校囿于体制机制僵化的桎梏使得改革举步维艰,不仅没有享受到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成果,而且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只有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消除各种旧有障碍与顽固壁垒,才能为信息化教学创新应用与推广扩散创造有利条件、环境和氛围。

(二)加强校企合作,从资金、资源及人员等方面为信息化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高校在信息化教学创新发展方面至少存在三个软肋:一是资金不能充分保障;二是人力资源不够,尤其是资源开发、运维管理等方面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三是创新推广能力欠缺,难以发挥信息化教学服务社会的潜力。针对上述问题,高校与企业等机构合作现象开始涌现,“随着MOOCs的兴起,更多的企业走入高等教育领域,一方面向MOOCs投入,追求赢利,另一方面通过参与课程制作、评价和质量监控,渗透到大学的内部治理之中”。[11]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探索资金筹措的多元化渠道和方式,探索信息化教学创新推广和盈利模式,为信息化教学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投入和强大的技术保障与运营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不同主体的战略眼光逐步解决信息化教学平台功能与理论研究脱节的问题,开发问题解决导向的优质教学资源,在资源和平台支持下变革教学结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应当争取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尤其要加强与相关教育企业的合作力度,在合作共赢中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机制。

(三)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为提升信息化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建立标准导向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制度能有效地弥补内部评估的不足和缺陷,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评估的国际化”。[12]对信息化教学而言,第三方评价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首先,第三方评价可以打破高校既当运动员又当评判员的格局,促进教学评价向公开、公正、科学、透明的方向发展;其次,各高校实行统一的信息化教学评价标准,可有效解决校级学分互认难题,促进高校之间联合培养人才的进程;第三,有利于引导社会转变育人观念,消除人们对信息化教学的疑虑,提升信息化教学的社会认可度,保证信息化教学效率、效益和效果;第四,可以提高信息化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为深化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第三方评价是提升信息化教学质量的有效外部动力,也是提高信息化教学社会认可度的标准导向。

[1]杨南昌,刘仪辉,刘晓艳.高校多媒体教学现状及其质量提升路径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5,(6).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74-101.

[3]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2015)[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81.

[4]刘延东.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的致辞[R].中国青岛,2015-5-23.

[5]段春红.基于精品课程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与差异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4,(4).

[6]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

[7]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8]瞿振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02).

[9]张静,陈佑清.学习科学视域中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4).

[10]何克抗.新课改 新课堂 新跨越——教育系统如何实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重大结构性变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4).

[11]杨红旻.MOOCs对大学教育思想的继承、超越与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4,(7).

[12]佟林杰,孟卫东.我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3,(3).

(责任编辑孙宽宁)

*本文系云南财经大学科研基金一般研究项目“技术丰富条件下财经类普通本科有效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YC2013A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田生湖/云南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中心助理研究员,从事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工作和研究
赵学敏/云南大学档案馆馆员,硕士,从事数字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工作和研究

猜你喜欢
多媒体教学信息化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的有效应用
多媒体教学为高中语文课堂插翅添翼
PBL+CBL联合多媒体教学在血管外科见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