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辉
上博藏简所见传说人物名号综考*
王辉
摘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到九册中,包含众多传说人物,名号纷繁复杂:同一人物有多种名号,同一名号用字多有不同。结合传世文献及甲骨金文、汉代简帛材料,广泛搜集人物的不同名号及名号的不同书写形式,对神农氏、颛顼、大庭氏、后稷、皋陶、瞽叟等六个传说人物名号分别作汇考,分析总结名号用字中的通假、异体等现象。
关键词:上博简; 传说人物; 名号; 汇考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到九册中,包含众多传说人物。结合其他出土材料及传世文献来看,这些人物的名号纷繁复杂。具体可从两方面来说:
以下拟结合甲骨、金文、汉代简帛及传世文献,广泛搜罗上博藏简中传说人物的不同名号及名号的不同书写形式,对其中六个略有可说的人物的名号及其用字作分析和总结。【内为出土文献材料】[内为传世文献材料]。
一、神农氏
楚简中“神”字屡见不鲜,字形皆作从“示”、“申”声,《容成氏》作“慎”是唯一的例外。从出土材料来看,“神”、“慎”声母不相通,我怀疑“神农”最初应为“慎农”,因“治农”而得名。《尔雅·释诂下》:“神,治也。”郝懿行《尔雅义疏》引洪颐煊:“按《月令》‘毋发令而待,以妨神农之事也’、《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神农皆谓治农。”“慎农”即谨农、治农,亦即《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班固所说:“教民耕农,故号曰神农。”后来“慎”字颚化,读音与“神”相近,最后被“神”字取代。《尔雅·释诂下》又云:“神,慎也。”这是楚简将“神农”写作“慎农”的有力注脚。*大西克也:《战国楚简文字中读作舌根音的几个章组字》,《古文字研究》第27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515—516页。
如此,则传世文献所见神农之神或当依楚简用字读为慎。
【神戎】[神农、神莀、神由]《银雀山壹》简255作“神戎”。
《通雅》卷20谓崔希裕《略古》作“神莀”、董逌《钱谱》作“神由”。“莀”、“农”异体字,《玉篇·艹部》谓“莀”“古文农”;《汗简》、《古文四声韵》均以“莀”为“农”字*参看徐在国:《传抄古文字编》,北京:线装书局,第266页,2006年。。作“由”者,或以音近相通:由为影纽幽部,农为泥纽冬部,韵部有阴阳对转关系。
【炎帝、炎啻】[炎帝]“炎帝”见于楚帛书甲篇、马王堆帛书《刑德小游九宫图》,王家台秦简《归藏》作“炎啻”,“啻”读为帝。
【赤帝、赤啻】[赤帝]炎帝又称“赤帝”,见于《银雀山壹》简172背、马王堆帛书《五星占》第45行等亦见。《睡虎地·日书甲》简128正、129正、《日书乙》简134、136、孔家坡汉简《主岁》(简429贰)作“赤啻”。
二、颛顼
【端琂、端玉、湍玉、端玉、颛玉】[颛顼、颛玉、颛畜]《上博七·武甲》简1作“端琂”,陈佩芬指出“端”读为颛;“琂”从言玉声,与“顼”(从页玉声)声同可通(《上博七》第151页)。“琂”与《说文·玉部》训作“石之似玉者”从玉言声之“琂”非一字。马王堆帛书《五星占》第54行作“端玉”,刘乐贤曰:“端、颛二字皆从‘耑’得声,顼字从‘玉’得声,故‘端玉’可以读为‘颛顼’。”*刘乐贤:《马王堆天文书考释》,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1页。《刑德小游九宫图》作“湍玉”,饶宗颐谓“湍”为“颛”之异文,“玉”为“顼”之省书*饶宗颐:《马王堆〈刑德〉乙本九宫图诸神释——兼论出土文献中的颛顼与摄提》,《简帛研究》第1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第93页。,非是;“湍玉”、“颛顼”亦是音借关系。《阴阳五行甲篇》、孔家坡汉简《司岁》(简437)作“端玉”,陈松长、刘乐贤均读为颛顼*陈松长等:《马王堆简帛文字编》“帝”字头下,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2页。刘乐贤:《孔家坡汉简〈日书〉“司岁”补释》,简帛网2006年10月10日。。何浩认为“端玉”当为颛顼的本字,《大戴礼记》、《史记》谓颛顼“依鬼神以制义”、“洁诚以祭祀”,对照山东嘉祥武梁祠汉画像石上所绘颛顼,确实是手捧玉圭、恭谨事神、上可通天、下以教民的形象*何浩:《颛顼传说中的神话与史实》,《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
【剡啻】[黑帝]颛顼又称“黑帝”。孔家坡汉简《主岁》(简435贰)有“剡啻”(),整理者读为炎帝(《孔家坡》第182页)。不过依照汉人祭祀的所谓“五色帝”*参看何泳:《秦、汉祭祀五色帝初探》,《宝鸡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许哲娜:《试论传统五色帝文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2卷,2011年。,前文已经出现“青帝”、“赤帝”、“黄帝”、“白帝”,则此处“剡啻”当为“黑帝”无疑,简文抄讹。
【高昞、高阳】[高阳]颛顼号高阳氏,《上博五·三德》简9作“高昞”。“高阳”见于春秋晚期秦公大墓石磬(《秦文字集证》图版5960)、《马王堆壹·老子前》第99行下、101行上等。
三、大庭氏
《汉书·古今人表》作“大廷氏”。
四、后稷
五、皋陶
六、瞽叟
古书多作“瞽叟”、“瞽瞍”,《汉书·古今人表》作“鼓叜”。《通雅》卷20曰“字书作‘叜’”,《说文·部》谓“”“从人,象左右皆蔽形”,“读若瞽”。《玉海》卷105引作“皷”、“鼓”,作未知所据。
通过分析人物名号的用字,不仅能够总结通假、异体、讹误等现象,根据名号的用字习惯,还可以判断以往释读之误。楚帛书甲篇“帝()”,多数学者认为指帝喾,名夋、俊,李零、季旭升以为“”指舜*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2页。季旭升:《读郭店、上博简五题:舜、河浒、绅而易、墙有茨、宛丘》,《中国文字》新27辑,台北:艺文印书馆,2001年,第116页。,但舜楚简作形,或讹作(郭店·唐虞》)、(《上博九·举王》简10),可见释“舜”不可从。楚帛书甲篇“为为万”,或释为“禹”*参看徐在国:《楚帛书诂林》,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53—857页。;《上博五·竞建》简7字,陈佩芬释为“禹”(《上博五》第173页),李学勤有专文论述*李学勤:《〈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禹、龙解》,《通向文明之路》,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32页。。楚文字禹多写作“”,从土。《清华叁·良臣》作,不从土。但该篇非楚文字因素甚多,此亦典型之一。二形释“禹”亦不可信。
【责任编辑:张慕华;责任校对:张慕华,李青果】
DOI:10.13471/j.cnki.jsysusse.2016.02.010
作者简介:王辉,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济南250100)。
基金项目: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5GN01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CYY028)
*收稿日期:2015—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