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义俊
高考改革,大势初成,坐以论道,愿闻其精。综观近些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初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①试卷在命题方式和考试模式上已经突破传统样板,以全新面目展现在大家面前,初步完成传统高考向新型高考的过渡,实现了“软着陆”。②考试内容更充分体现了“注重能力、注重综合、注重应用”的改革,其中多以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强调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和综合,突出对能力的考查。③整体上体现“总体求稳、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命题思路和“通识教育”的考试选拔理念。④试题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有着深刻的人文蕴涵,强烈的社会现实感,体现强劲的改革意识和时代精神。
笔者就近些年高考的改革谈谈文科综合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路。
一、以学科为本,以不变应变,落实知识,夯实基础
高考改革突出考查能力,变革幅度很大,学生容易产生“基础知识不重要”的误解。事实上,能力必须以知识为载体,没有知识,何谈能力。能力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运作,离开基础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继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夯实基础是任何形式下高考必须首先做到的。近年来相当多的题目与其说考能力,不如说考基础知识、基本认识。如2014年的湖南省高考文综卷第24题关于政治人伦的问题,第26题考查宋明理学人性认识的观点,2015年湖南省高考文综卷第26题宋代民间崇拜题,无一不是基础知识。
落实基础知识要以课本为本,中学历史教材是我们传授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和唯一依托。掌握基础知识的主体是学生,方法也靠学生去尝试。一般说来一是阅读,二是思考,就是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老师在该环节所起作用只是帮助。第一是帮助学生将现在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易于记忆。第二是帮助学生有限度地开阔视野,说有限度是针对中学生。第三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和信心,对于高三学生,兴趣的有无已不再是关键,关键是信心的确立,史海渺茫,浩如烟云,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也是学生所畏惧的,要经常告诉学生,我们所要求掌握的仍然是有限的。
二、整合教材,统编专题,加强历史主体知识教学,大胆舍弃历史非主体知识
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依赖于知识的多少,而是依赖于对知识的理解,依赖于对各种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掌握。以2014年湖南高考综卷第40题“宋应星、牛顿科技题”为例,整体上看是“中西对比”,但三小题有逻辑的联系点,就是“创新”“历史上的重大社会变革,往往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前提。”从该题例我们可以看出围绕主干内容,建构科学、合理、系统的知识结构,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梳理该题可以顺利得出历史启示:“知识改变人生,创新成就梦想。”
强化主体知识教学,笔者认为以专题形式最宜,可以根据教材主体知识整合出以下大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近现代史有列强侵华、中国近现代化(中国人民的抗战、探索、建设)、近现代经济;世界史有世界资本主义兴起发展史、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世界国际关系格局。又可以根据类别性知识统编小专题:如变革、宗教、民族、统一、教育、人口、地区经济发展、国家产业结构、环境保护、科技、城市发展、国际争端、地区冲突、大国关系问题等。
专题统编中,注意大专题细化,小专题深化。专题知识体系毕竟有一定的跨度,适当地细化专题的内涵,对解决专题性问题的系统性、深刻性是有益的。在复习中,注意选准确角度和切口,尽量使学生的认识能够达到“小中见大”又能“大中见小”。
在文科综合高考不讲究覆盖面的情况下,适度地整合教材,舍弃非主体知识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可行之路。通观教材,研究高考,我们可以发现非主体知识可以大胆舍弃,这样做有利于突出学科主体知识体系,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可谓一举多得,实效实用。
在舍弃非主体知识时,要同落实基础知识相结合。提醒大家,舍弃非主体知识,并非全盘不要,而是以落实基础知识为前提。
三、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现实,建构文科综合立体框架
2014年、2015年湖南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中,有关时事热点问题的命题超过70%,相关的历史部分几乎贯穿全部试题。关注时事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成为文科综合教学与复习的重中之重,历史教学必须走出纯历史的误区,强化热点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资政教化”“以史为鉴”“读史明智”在今天并不是空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只有与现实时政联系起来,才能充分反映出历史学科的“闪光点”,才能使学生重视、理解历史,明确人生的价值取向,真正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历史学科方面有以下一些热点供参考:2014年和2015年湖南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有大量常识性知识的试题。如:2015年湖南文综第30题国民政府对日持久防御战略题,该题可以说属于一般性的社会常识,又是历史研究的新方向。常识性知识不应成为学生历史学科能力提高的盲区,更不应成为学生提高文科综合成绩的障碍。针对学生常识性知识的缺乏,我认为一要让学生增加阅读书报的机会和数量,如阅《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变“两耳不闻窗外事”为“书生不出门当知天下事”。二要让学生寻找文科政史地三科综合点渗透处。考试常识就是一种综合,是当今高考改革过度时期会经常出现的。寻找三门学科知识尤其是立体知识的结合点、交叉点,是新形势下高考的必然要求。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实际上是考查通识教育,要求学生是“通才”教师是“通师”。历史教学在“种好责任田”的同时,还得“经常串串门”。加强与政治地理学科的联系,体现学科渗透,建构文科综合知识框架,形成“通识”意识和理念。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行的探索,一是强化综合渗透意识,营造氛围,让学生明白穷万物一理,触类旁通也是正道。二是找出三科接合点、交叉区、重叠块、相关处,在复习中直接挑明,让学生自行参悟或设题训练。三是在平时复习过程中,多注意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的联系,历史史实和政治理论的联系,多运用辩证法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层次分析,深层渗透。
四、加强审题、解题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2015年湖南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题的客观选择题中,主要是因果、最佳、材料、限制性和学科综合选择题。针对这种情况在平时训练中,要多给学生讲清选择题的命题方法和技术,特别是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能力题型选择题训练中,要分类突出因果、最佳、材料、比较、限制性、文科综合等类型选择题,有针对性,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近些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中,主观题再认再现题数量和比例明显高于以往高考历史题,相当部分的答案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内容,这与客观题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学科内综合难度较大,学科间综合难度明显偏小。针对这种现象,一是在主观题训练中,应整体下调难度,更多注重基础知识(教材内容)的运作,不讲求高度和深度,关注广度和宽度。二是在平时练习中要求学生“回归教材”,找到出处,做到“典出有故”。三要注意“换位思考”,及时切换思维角度,与政治理论,地理环境相融合,争取一题多学科解答,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综合测试目标中要求命题“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随着高考改革深入,开放型试题可能再次推出。在复习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主观性,强化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以适应创新能力题的出现和考查的需要,这也是中学文科综合教学新思路的前进方向。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