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的旁观者形象

2016-04-13 22:58肖国栋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旁观者人性

肖国栋 黄 璠(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论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的旁观者形象

肖国栋黄璠
(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要:岩井俊二在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塑造了力所不及、挣扎、漠视罪恶等三种不同的旁观者形象,对日本教育体制管理上的缺失和等级观念的制约性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同时,也对日本国民性中的“集团意识”进行了反思,对普遍存在人性中的利己心态,以及面对罪恶时的观望心态进行了批判。

关键词:人性;旁观者;旁观者效应;公正的旁观者

对于青春的解读,岩井俊二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在其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我们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另一类年轻人,他们不再充满朝气,不再热心和富有正义感,相反,他们是一群年轻的“旁观者”。

一、《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的旁观者形象

在西方价值观盛行的日本,新一代的日本青少年们逐渐在盲目的现代社会中失去信仰,他们急于逃避成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一旦矛盾被激化就诉诸暴力。而与此同时,校内暴力之所以如此猖獗,是因为所有暴力的行为都是在旁观者的漠视下发生的,而这一群旁观者都很年轻,处在最应富有正义感的年纪里。然而,他们却成为新一代“沉默”的旁观者。

(一)力所不及的旁观者——小山内老师。在影片《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小山内老师作为一位青年教师,她热心,和善,关心学生。在影片开始时,雄一偷CD被抓,是小山内老师第一时间赶到音像店向店长道歉,并自己出钱买下了雄一偷的CD后赠予雄一。这样热心的老师在影片伊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随着影片的发展,这位笑容依旧温暖的老师却再也让人感觉不到温暖。

面对校园里发生的欺凌事件,作为教育者的小山内老师对此却无所作为。班里的学生犬伏因不堪星野的欺辱被迫退学,小山内老师却碍于星野是学校新生代表的身份而对此不了了之;合唱团的指挥向她反映女生们在排挤久野时,她只象征性地询问了原因,却没有出面解决问题;久野遭遇强暴被剃光头,小山内老师也只是拿出帽子和假发递给久野,对久野的遭遇却没有追责,直至津田自杀,校园暴力愈演愈烈,校方对此却不闻不问。作为老师的小山内也只能旁观着不作为,曾经热血的老师如今也变成了冷漠的旁观者。

事实确实如此,但又并非仅仅如此。学校的管理是教职工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学生的活动,在影片《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小山内老师作为一位青年教职工,连同雄一家长谈话的资格都没有,说明她在教职工这个层面的地位低下,在日本这个等级观念森严的国家里,学校的体制亦是如此,像小山内老师这样底层的教职工是必须无条件接受学校管理者的一切指令的。因此,在整部电影中,小山内老师成了一位力所不及的旁观者。一方面,校园欺凌、被迫援交、强暴和自杀这每一件事情都严重到不是仅仅一名没有多少经验的年轻老师可以处理解决的;另一方面,校园暴力事件的接连发生暴露出学校管理者在管理上的缺失,而校方在不作为的同时,又急于掩盖因管理不当,纵容暴力事件发生,致使学生死亡的事实。小山内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固然缺少应有的血性和热情,但在体制和等级观念的限制下,她不能违反校规,也不敢挑战权威,害怕失去现有的工作,她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她所能做的极其有限。现实环境中,人们在思考是否帮助他人或者试图反抗不正义时,首先会考虑自己是否有相应的能力和权限去作为,而能力和权限取决于个人所在的体制和阶层。面对罪恶事件,如果挑战权威有可能损害到自身利益,那么,多数人还是会保守地选择默不作声旁观着,尤其是处在阶层较低位置上的人们。所以,作为最底层的如小山内老师一样的人们,更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一类旁观者。

(二)挣扎的旁观者——雄一。人作为社会性的人,依赖或归属于一个群体,害怕因为异己而成为孤立的存在。然而依附在现代社会也并不那么容易,当外部环境扭曲的时候,完全坚持初心就会被认为是异类,就如《梦旅人》中的可可、卷毛、小悟一样被认为是精神病患者。所以,才折中地出现了像雄一这类痛苦挣扎的旁观者。

雄一在学校里的生存一直都依赖于星野,他谨小慎微、忍气吞声,是因为他懦弱的性格导致他一旦失去某种依靠,就会瞬间被别人践踏在脚下。所以,面对星野的变本加厉,他总是一再地忍让,他看着星野对同班同学施暴,看着津田无奈地跳进水沟里也没有伸出援手,他内心虽挣扎,却也只能静静地看着,像一个旁观者一样。

有人曾说过,如果没有冷漠的旁观者,任何恶行也就不会变得那么心安理得。冷漠的旁观者实际上就是实施恶行的帮凶,可是显然,雄一并不完全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雄一在成为星野的帮凶时,内心是挣扎的,他听到久野的呼救表现出的痛苦是内心的谴责;他不敢违背星野的指示,却仍心有不忍地暗示津田可以向佐佐木寻求帮助。他并不麻木,只是面对现实,软弱无力的他不敢反抗所有不正义的行为,痛苦的他只能将代表正义、愤愤不平的那个自己抛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来逃避现实中那个懦弱的自己。

一方面内心保有正义的标尺,另一方面在行动上袖手旁观,这成了现代人最常见的旁观者姿态。内心与行为的不一致使人不断地异化成冷漠的个体,而当这类个体的存在不断扩大,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社会本来的秩序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群体或集团是提供个体归属感的存在,个体因不同而被孤立,就会丧失这种社会认同,而这种来自社会的认同对于人作为个体的利益来说又极为重要,尊重、地位等都来源于外界的认可。日本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强烈的“集团意识”,“日本人从幼儿时期就在家庭和学校接受严格的集团意识教育,成年后绝大多数日本人将参与、依赖团体视为成熟的象征。如果未能加入任何团体,会使他们感到不安,而且也会影响人际关系,造成与他人之间的格格不入”。可见,集团提供给个人的归属感在日本社会中是及其重要的。但是,集团本身并不存在正义与否,当没有正义的集团可以对抗罪恶的集团时,不免会有人为求自保屈服于罪恶。懦弱的雄一便是如此,正是因为他遭遇过被欺凌而孤立无援的处境,所以他内心更能体会那份痛苦,依附于以星野为首的暴力团体,成为默不作声的旁观者是他为求安身立命的一种妥协,是没有能力反抗时所作出的挣扎中的让步。现实生活中抱有雄一这类想法的旁观者不在少数,比起像雄一这样内心还有挣扎的旁观者的冷漠,问题更严峻的其实是他所身处的环境的冷漠。

(三)等待中的旁观者们。心理学家B·拉塔内和J·M·达利于1968年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提出,旁观者冷漠现象发生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众人在场,社会责任被分散,潜在地削弱了每一个旁观者所应承担的个人责任的分量,从而减少了他采取利他行为的可能性。在场的旁观者人数越多,每一个人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小;只有一个旁观者时,他采取行动的可能性最大,这就是旁观者效应。

对比影片中,这类等待别人出面的旁观者才是最大的一类旁观者群体。雄一在遭受欺辱的时候,施暴者两人,旁观者也有两人。两个旁观者显然也意识到了这样做不对,但他们面面相觑都在等待对方做出反应。星野在暴打犬伏的时候,全班同学都在围观,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阻止星野。星野的肆无忌惮也有部分原因来自于周遭的漠视,即使后来也有几个同学讨论要杀了星野,但习惯了旁观的他们在觉得忍无可忍之时,依然能耐下心来等待别人来做这个“英雄”。

这种旁观者心理其实是对自我能力和对事件评估的不确定性导致的观望态度。R·D·克拉克和L·E·沃德1974年的研究从社会比较的角度提出了这种解释旁观者冷漠现象的原因,即由于情景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个人一时拿不准自己怎样做最合适,宁愿选择看看在场旁人怎么做,殊不知在场的其他人也有此想法。这样,在场的旁观者人数越多,个人便越会感到犹豫不决,采取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显然,如果每个旁观者都在等待别人做出反应,那面对恶行,就不会有人站出来制止,那实施恶行的人就更肆无忌惮,就像星野一样。等待中的旁观者们无形中变成了恶行实施者最庞大的帮凶群体,却安然自若。现实社会中,当人们面对各种不正义的行为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行动上的制止,而是心理上的权衡,行为上的观望,以自己不是施暴者的标准给冷漠的旁观寻来一份心安理得。讽刺的是,恶劣事件发生时,明明在场人数越多,有效制止恶行的成功率应该越高,但现实却恰恰相反。人们的责任感在人数增多时,不仅没有凝聚成一股正义的力量,相反,却分散成每个人允许自己冷漠旁观的借口。冷漠的社会环境便是在这种漠视下渐渐形成的,并作为提供归属感的群体或集团反作用于每个人身上,如此恶性循环下去。

二、岩井俊二镜头下旁观者形象的现实意义

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中提出“己——他——公正的旁观者”三维一体的人性结构理论,其中,“公正的旁观者”既指独立的外在旁观者,也指存在于个人内心的一个假想的公正的旁观者。每个人都是他人行为的旁观者,他人也同时是自己行为的旁观者。人与人之间通过“公正的旁观者”来寻求共识,当内心假想的公正的旁观者与外在旁观者对事物的评判达成一致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达到和谐,进而形成每个个人所生存依赖的社会环境。那么,这个社会环境的好坏与否归根结底在于这个“公正的旁观者”。

如小山内老师和雄一一类所对应的其实就是个人内心假想的“公正的旁观者”,他们心中有道德的标尺,有对正义与否的衡量准则,诚如现实社会当中的大多数人一样,对周遭发生的事情并非完全的冷眼旁观,只是在情感共鸣与实施行动之间出现了“公正的旁观者”来评判利己或利他行为的价值差异。一方面利己性是人的本性,因为“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而且,因为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适合关心自己,所以他如果这样做的话是恰当和正确的”;另一方面,由于人的社会属性,使得每个人都需要具备利他性,这样,社会才不会因为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自利而崩溃。那么,是什么促使小山内老师和雄一一类的人选择了成为利己的旁观者的呢?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个“公正的旁观者乃是立足于普通人的判断之上的,而不是立足于能够审查这些普通人的道德审判者的特权地位之上的”,因此,这个旁观者只是一个与普通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的中立者、局外人,除了给当事者提供看问题的不同视角外,并没有什么特殊性。所谓“公正的旁观者”依然受当事人所处的位置的限制,在内心评判的过程中是有所偏向而不是绝对公正无私的,且如果当每个人内心的“公正的旁观者”都做出利己判断的时候,与外在的“公正的旁观者”也就自然而然的达成了共识,那么,“公正的旁观者”也就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旁观者”。

每一个人内心“公正的旁观者”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将自己外化成独立的外在旁观者中的一员,如影片中所有“等待中的旁观者们”一样,外在旁观者在承担道德评判的同时,都在迟疑和观望,等待他人来做出人性的正确选择。而在所谓道德评判和等待他人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漠视其实已是社会和谐崩坏的预警。

综上所述,岩井俊二通过在其影片《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对旁观者形象的塑造,向人们展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种较普遍的旁观者现象,这类旁观者不是绝对麻木的看客,只是普遍存在着人性弱点的普通人,是集合利己行为和利他思想的大众。岩井俊二对这类旁观者现象的揭示,是通过影像让观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影像中的“自己”,以求达到对人性重新认识的效果,进而从中发现人性真正珍贵的地方。正是抛开内心所谓“公正的旁观者”的评判过程,以人性中向善的本能为原动力做出真实的行为反应,这才是社会真正达到和谐的途径和希望。

参考文献:

[1]B·拉塔内,J·M·达利.旁观者介入与冷漠[EB/OL].互动百科.

[2]R·D·克拉克,L·E·沃德.旁观者介入与冷漠[EB/OL].互动百科.

[3]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1-102.

[4]罗卫东.情感秩序美德——亚当斯密的伦理学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78.

[责任编辑王占峰]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0438(2016)05- 0086- 03

收稿日期:2016-03-08

作者简介:肖国栋(1968-),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与影视艺术研究。黄璠(1989-),女,湖南长沙人,齐齐哈尔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旁观者人性
安全生产没有旁观者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旁观者,未必清
功能与人性
关注校园暴力的旁观者
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