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艾丽丝·门罗影响研究述评

2016-04-13 22:58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秦皇岛066044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述评

杨 林(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河北秦皇岛 066044)



国内艾丽丝·门罗影响研究述评

杨林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秦皇岛066044)

摘要:2013年,艾丽丝·门罗登上了文学的最高峰,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盛誉为“现代短篇小说大师”。国内对艾丽丝·门罗的研究走过了30多个年头,研究成果可谓五彩缤纷,各抒己见。文章通过梳理国内艾丽丝·门罗的学术研究,理清门罗国内研究女性主题、叙事手法、文本分析和对比分析的四个维度,指出了国内门罗研究的局限性,展望了门罗国内研究的新视角。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国内研究;述评

从加拿大安大略省温厄姆镇的“主妇作家”到世界文学之巅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丝·门罗完成了华美的蜕变。2013年10月10日,瑞士皇家科学院授予艾丽丝·门罗诺贝尔文学奖,盛赞其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门罗小说创作源于少女时代,至今已创作了百余篇短篇小说,并收录在13部短篇小说集中。门罗在其创作生涯中斩获了无数奖项,包括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文学奖、吉勒文学奖、加拿大书店协会奖、玛丽安·恩格尔文学奖、全美书评人协会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英联邦作家奖、英史密斯文学奖、加澳文学奖和布克国际文学奖。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大多数关注一些女性小人物,并用其笔触描摹了这些人的挣扎、困顿、压抑、逃离,探讨了女性自我言说空间、女性主体性地位及女性生存之维等主题。艾丽丝·门罗小说笔触细腻,语言凝练,构思巧妙,叙事波澜不惊,风格质朴,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藩篱,开辟了独具特色的“门罗风格”。因而,艾丽丝·门罗被誉为“现代的契诃夫”,并与威廉·福克纳相提并论。门罗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国内对门罗作品的翻译相对较少,这些译作包括《办公室》《丐女》《家当》《克罗斯太太和基德太太》《弗莱茨路》《太多快乐》《逃离》。由于译界对门罗短篇小说的翻译相对匮乏,因而学界对其研究并不太成熟,研究并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理论框架,停留在女性主题、生态女性、叙事策略和文本分析等层面。2013年,译林出版社推出了艾丽丝·门罗的7部代表作品的中文译本,包括《快乐影子之舞》《幸福过了头》《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爱的进程》《好女人的爱情》《公开的秘密》。翻译作品的大量涌现为研究门罗作品做了铺垫,从而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截止到2013年底,根据中国知网的统计,研究门罗的学术论文有60余篇[1]。在艾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国内研究呈现骤然上升趋势,在短短几个月发表的关于门罗作品研究的论文高达30余篇。由此可见,国内学界对门罗研究方兴未艾,势头强劲,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大好前景。2000年至2008年国内研究大多印象批评式的论文为主,展开批评视角的较少。2009年门罗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之后,国内研究逐步升温,学术论文大幅度增长,理论研究逐渐成熟。

美国著名小说家弗兰岑认为,门罗是迄今在世的北美小说家中,没有人能够与门罗相提并论。在长篇小说统治文坛的文学界,门罗笔耕不辍,开垦了一片属于自我“门罗地界”的短篇小说世界。瑞士皇家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英格伦在接受采访时说:“短篇小说一直处于长篇小说的阴影中,门罗选择了这种艺术形式,她将它很好地开垦,接近完美。”[2]国内对门罗研究主要集中在短篇小说的女性主题、叙事艺术手法、文本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方面。国内对门罗女性主题研究主要以女性身份、意识、成长、女性书写,以及生态女性思想方面。在叙事艺术手法方面,研究主要体现在叙事角度、叙事策略、叙事结构和叙事文体等方面。对于文本分析而言,《逃离》《办公室》《沼泽路》《荨麻》《匆匆》等作品备受国内学者关注,学者并从女性生态主义、心理分析、话语分析诸方面展开讨论。国内就门罗和其他作者的对比分析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就就写作主题、写作风格等方面,展开了艾丽丝·门罗与弗吉尼亚·伍尔夫、莫言的对比分析研究。

一、国内对艾丽丝·门罗小说女性主题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门罗小说中女性主题的研究相对较多,呈现出动态、多元化的局面,体现为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女性书写及女性与男性“二元对立”研究方面。赵慧珍的《论加拿大女作家艾丽斯·蒙罗及其笔下的女性形象》(2002)剖析了“强者不强,弱者不弱”的女性形象,分析了常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如母女关系、夫妻关系、姐妹关系、朋友关系。女性是区别于男性的,男性想到的是宇宙,而女性想到的是“我要洗头发”[3]。刘玉红的《城市文明与乡土情结的心理挤压——艾丽丝·蒙罗的〈家当〉解读》(2004)分析了艾尔弗丽达这位女性如何从城市文明象征与启蒙的灯塔,沦落为生活的失败者,今天的局外人[4]。艾尔弗丽达无根的状态正是女性异化、物化的过程,是女性身份的放逐,始终处于的游离、悬空不安的挤压状态。郭佳佳的《基于女性意识的逃离》(2010)分析了女主人公卡拉两次逃离背后的女性意识,侧面分析了女性意识的独立离不开经济与政治的独立。于艳平的《〈逃离〉的背后: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成长》(2011)分析了女主人公卡拉两次逃离的故事,第一次逃离是为了爱情,逃离了父母,第二次逃离丈夫与婚姻生活,却以失败告终。相同逃离方式,不同逃离结果,这背后无疑体现了卡拉女性主体意识迂回的发展动态过程。刘曲的《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逃离〉的女性意识分析》(2013)诠释了女主人公卡拉一直在逃离的深层原因,卡拉两次逃离,相同的方式却有着迥异的结果,究其原因在于卡拉自身女性意识的不成熟。卡拉是外部环境的牺牲品,最终的长久压抑才是悲剧命运的真正归宿[5]。马丽莉、刘丽丽的《成长中的无所适从:门罗小说〈逃离〉探析》(2014)认为《逃离》绝不是单一的女性意识小说,而是探讨永恒的女性成长主题的小说,它不仅是加拿大西部乡下生活的再现,也是对于人性层面的普遍意义上的深刻探讨[6]。李燕的《〈逃离〉—西方女性主义的自我救赎》(2014)分析了女性自我救赎意识的觉醒,自我救赎的矛盾,自我救赎的挣扎以及自我救赎的心灵之旅。王哲在其论文《浅析艾丽丝·门罗的生态女性思想—以〈沼泽路〉为例》中剖析了女性特有的生态视角,倡导男女平等共存,鼓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本文认为男性不应该统治、虐待自然与女性,破坏性别平衡,推崇解放女性与自然,达到人类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崇高境界。综上所述,国内学术界对艾丽丝·门罗的研究对女性意识的探讨比较多,大多关注女性身份、女性觉醒、女性与男性他者、女性救赎、女性心理及女性成长等方面。

二、国内对艾丽丝·门罗小说叙事艺术手法的研究现状

现实主义小说叙事强调时间与空间的统一,现代主义小说叙事关注深度时间延展与空间的压缩,后现代主义小说叙事强调时间扁平化消失与空间的爆炸式膨胀。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是人类自我表达的手段。艾丽丝·门罗小说的叙事艺术与策略同样受到了国内学界的关注。刘秀杰、何淼波的《艾丽丝·蒙罗小说中的叙事结构》(2001)从抽象叙事结构和具体叙事结构分析了门罗小说叙事艺术,指出抽象结构是潜在的,能够生成众多叙事的普遍结构,具体叙事结构是情节的安排,包括对比结构、倒叙结构、开放结构。郝明星的《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荨麻〉叙事策略分析》(2009)一文中着重分析了《荨麻》的内聚焦叙事手法,内聚焦的叙事手法细腻地描摹了“我”从童年到成年的心理世界,这种内聚焦的叙事手法让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刘意青、李洪辉的《超越性别壁垒的女性叙事:读芒罗的〈弗莱茨路〉》(2011)揭示了门罗叙事故事中有故事的叙事艺术,《弗莱茨路》似乎讲了男人的故事,同时又穿插了玛德琳、黛安、斯蒂文森娶的寡妇三个女人的故事,这正体现出门罗的叙事张力与魅力[7]。傅琼的《叙事文体学视阈下〈逃离〉中的叙事视角与人物话语分析》(2011)一文中分析了门罗作品中的词汇特征、句法特征、书写特征及句子衔接特征,同时还分析了《逃离》中由空间、心理视角及意识形态视角建构的多元叙事视角,从叙事学角度表达了女主人公试图摆脱受压抑的家庭生活过程及内心挣扎[8]。段红玉的《超越男权话语的女性叙事—论艾·门罗的女性成长小说〈乞女〉对灰姑娘模式的解构》(2014)分析了《乞女》虽然启用了灰姑娘模式,但是将其放置于现代社会语境之中,从身体、阶级和性别三个维度揭露其内在的矛盾性和潜在危机,同时依照成长小说的书写轨迹,使人物的成长动态地偏离灰姑娘模式,并最终解构了这一模式[9]。柯倩婷等的《艾丽丝·门罗的小说艺术》(2014)剖析了门罗的写作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辛辣的反讽,第二反童话、反肥皂剧、反浪漫爱,第三书写人的关系,探究人的孤绝存在。同时,本论文指出,在门罗这里,所谓经典叙事的特征是完全被消解掉了,人物的行动的动机、因果关系没有明确地交待,门罗呈现的是一些碎片式的信息。碎片式的信息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空间,读者可以主动地参与文本意义的生成,从而和作者共建小说的叙事。门罗短篇小说的叙事总是给读者留下故事没有完结的感觉,赋予读者参与、共建、共创文本意义的空间。读者不是被动了跟着叙事者,而是上升到与叙事者同等的地位,读者增补、填充、整理,甚至是编辑碎片化的信息,从而参与到门罗叙事审美过程之中。

三、国内对艾丽丝·门罗小说文本分析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门罗小说文本的研究几乎和门罗作品汉译的过程同步,伴随着《办公室》《乞女》《家当》《逃离》等作品的汉译,学术界最早把目光集中在了这些文本之上。在门罗众多作品之中,《逃离》备受国内学者的关注,文本研究相对成熟。对于《逃离》的文本分析角度众多,包括女性意识、叙事特征、神话隐喻、写作特征等方面,发表相关论文包括:来激扬的《艾丽丝·门罗和她的〈逃离〉》(2011)、林小群的《对艾丽丝·门罗〈逃离〉的后现代主义的解读》(2012)、罗素容的《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从二元对立角度看门罗作品〈逃离〉》(2012)、来激扬的《试析〈逃离〉中弗洛拉的神话隐喻》(2013)、刘曲的《探析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逃离〉的叙事艺术》(2013)、李国华的《非理性的激情——谈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逃离〉》(2013)、马丽莉、刘丽丽的《成长中的无所适从:门罗小说〈逃离〉探析》(2014)、李燕的《〈逃离〉——西方女性主义的自我救赎》(2014)、左雁的《从〈逃离〉看女性的逃离》(2014)、刘庚的《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逃离〉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2014)等。国内学界除了关注《逃离》这此文本外,还把目光放在了《荨麻》《匆匆》《办公室》《沼泽路》《脸》《平坦之路》上。对于上述作品研究大多基于女性主题与叙事策略,其中包括:郝明星的《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荨麻〉叙事策略分析》(2009)、代莲的《试析艾丽丝·门罗在〈机缘〉中对话的间接言语行为的作用》(2013)、叶蕾蕾、马雁的《颠覆·女性·失衡——艾丽丝·门罗〈我怎样遇到了我的丈夫〉之叙事策略分析》(2013)、王利娟的《“家”的同心圆——读爱丽丝·门罗〈匆匆〉》(2014)、张雨的《女性身份与女性空间的互文性解读:〈黄墙纸〉与〈办公室〉比较》(2014)、王哲的《浅析艾丽丝·门罗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以〈沼泽路〉为例》(2014)。门罗作品文本研究存在两方面局限:第一,国内学界对门罗文本分析角度比较局限,欠缺一定的深度,只停留在女性主题、叙事策略方面;第二,国内学界只关注门罗的某些作品,诸如《逃离》,忽略了门罗其他作品文本的研究,欠缺门罗作品广度认识,需要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阈。由此可见,国内学界对门罗作品文本分析比较局限,往往只关注于以上列举的文本。还没有广泛地涉及到其他文本的研究。伴随着译林出版社对门罗作品的翻译,国内学界开始把研究视野投向了门罗的其他文本,这无疑会开启国内学界对门罗作品新维度的认识。

四、国内对艾丽丝·门罗小说对比分析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界把艾丽丝·门罗比作“现代的契诃夫”,并与福克纳相提并论。国内学界针对艾丽丝·门罗的对比研究相对于以上三个角度而言比较匮乏。对比研究毫无体系而言,研究范围只是作家与作家的对比,门罗的具体文本与其他文本的对比。就作家与作家对比而言,柴鲜的《莫言欲门罗的“故事”》(2014)对比了莫言与门罗的写作特色,分析了两者的共同、共通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母亲”主题,母亲是莫言作品世界的精神支柱之一,构成了伦理价值判断的基础,母亲也是门罗表达的主题之一,她的作品中不仅表现“我”与“母亲”之间的冲突,同时还反映了成长为母亲的“我”与“我”的女儿之间的冲突,并通过身份转换,认识、反思母女之间的冲突。第二,特定地域环境下的幻想,莫言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欢乐与悲哀,抑郁与抗争,梦幻与希望,显然,是与高密大地的历史与现实,生存环境与社会文化相关的。门罗讲述的故事是围绕加拿大安大略省温厄姆镇展开,建立在个人基础上的反思,捕捉家乡的记忆。第三,追求适合自己的独立写作风格。莫言“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门罗则是“用一种令自己舒适和满意的方式去写作,而不是按照某种理念的方式”[10]。就门罗作品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国内发表的论文包括:宋颖的《艾丽丝·门罗女性主义写作的“互文性”研究——艾丽丝·门罗〈办公室〉与弗吉尼亚·伍尔夫〈一个人的房间〉的主题比较》(2013)、张雨的《女性身份与女性空间的互文性解读:〈黄墙纸〉与〈办公室〉比较》(2014)。宋颖在其论文中写到,艾丽斯·门罗表现出的女权主义倾向恰好符合伍尔夫《一个人的房间》中女性的诉求,两部作品间的文本互文关系编织成一个巨大的女性意识的网,处处散发着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思索[11]。张雨对比了《黄墙纸》与《办公室》两部作品中的人物特征、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表现手法、写作风格,并指出《办公室》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借着日常化的叙事手段,发人深省地刻画了女性自我的挣扎与独立,表面上看似轻松幽默,实则笑中带泪[12]。国内艾丽丝·门罗的对比研究刚刚兴起,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与发展。现在国内就门罗对比研究只是局限在作家与作品的对比分析,没有上升到哲学思想、主体身份、时代精神等层面,寄希国内门罗对比研究将在不同领域有所开拓与发展。

结论

国内学界门罗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研究仍然存在着问题。正如张芳在《近三十年国内外艾丽丝·门罗研究述评》中所说,国内门罗研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研究缺乏系统性,研究主要以论文为主,有体系的专著匮乏,论文大多是粗线条的介绍和文本的分析;第二,研究发展不平衡,研究门罗《逃离》的论文较多,忽略了门罗的其他作品,与此同时,在小说的女性主题,叙事艺术手法,文本分析,对比分析研究方面也失衡;第三,研究存在局限性,门罗研究的选题不够宽泛,主要集中在对作品主题内容的解读和文本形式的剖析上,作者总体研究、比较研究相对较少[13]。诺奖效应引发了国内对门罗的关注,门罗研究的新局面正在不断地被打开,并呈现出良好系统化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刘静.国内艾丽丝·门罗研究述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4):82.

[2]赵国柱.爱丽丝·门罗的文学世界[J].世界文化,2013 (11):4.

[3]赵慧珍.论加拿大女作家艾丽斯·蒙罗及其笔下的女性形象[J].兰州大学学报,2002(6):116-117.

[4]刘玉红.城市文明与乡土情结的心理挤压—艾丽丝·蒙罗的《家当》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4:80.

[5]刘曲.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逃离》的女性意识分析[J].电影评介,2013:126.

[6]马丽莉,刘丽丽.成长中的无所适从:门罗小说《逃离》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98.

[7]刘意青,李洪辉.超越性别壁垒的女性叙事:读芒罗的《弗莱茨路》[J].外国文学,2011(7):10.

[8]傅琼.叙事文体学视阈下《逃离》中的叙事视角与人物话语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15.

[9]段红玉.超越男权话语的女性叙事—论艾·门罗的女性成长小说《乞女》对灰姑娘模式的解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07.

[10]柴鲜.莫言与门罗的“故事”[J].名作欣赏,2014:54-55.

[11]宋颖.女性身份与女性空间的互文性解读:《黄墙纸》与《办公室》比较[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46.

[12]张雨.女性身份与女性空间的互文性解读:《黄墙纸》与《办公室〉、》比较[J].文学研究,2014(3):98.

[13]张芳.近三十年国内外艾丽丝·门罗研究述评[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2):239.

[责任编辑王占峰]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0438(2016)05- 0047- 04

收稿日期:2016-02-19

作者简介:杨林(1988-),男,河北沧州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讲师,清华大学在读英文博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西方文论。

猜你喜欢
艾丽丝门罗述评
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哥特元素探析
燕南飞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艾丽丝·门罗小说《忘情》中的图书馆意象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门罗,一个家庭主妇的完美逆袭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