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2016-04-13 22:27煜,冯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感恩教育提升途径

程 煜,冯 博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太谷 030801)



高校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程煜,冯博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030801)

[摘要]媒体有关大学生感恩或忘恩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很大的关注,也为高校的感恩教育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高校感恩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应从升华高校感恩教育理念、完善高校感恩教育制度、占领高校思政工作阵地、打造高校感恩典型榜样、强化高校感恩实践活动等五方面提升高校感恩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感恩教育;提升;途径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6.017

“贫困女大学生完成学业,专程到兰州感谢好心人”(2016年2月24日《兰州晚报》);“路遇窃贼一声吼,身中三刀少人问”,西北师大学子郝峰见义勇为却难寻当事女生为其作证(2013年12月2日,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上海一对大学生忘恩负义,将拾垃圾的父母抛弃”(2011年7月14日,半岛网);……这些有关大学生感恩或忘恩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很大的关注,同时也令高校对感恩教育进行反思。

一、什么是感恩教育

1.感恩是什么?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恩生活中的成与败,是人生大智慧的体现;感恩也是一种情感需求,是常思父母养育之恩、师长启蒙之恩、前辈提携之恩、社会资助之恩并尽力予以报答和回馈,是人性中“神性”的体现;感恩也是一种文化,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等思想的承继。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贯穿始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有体现,是正能量的集中体现。

2.教育是什么?“教育”汉语词典的定义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是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3.感恩教育是什么?感恩教育就是把感恩和教育相融合,并遵循一定的规律,以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满足其情感需求,丰富其文化积淀,不断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教育,并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意义

1.高校感恩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首先,可以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价值观,从而抵制不健康思想、文化的侵蚀。其次,可以让大学生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禁锢,增强责任意识,懂得和珍惜亲情、友情、恩情……,增强为他人意识,感恩社会、感恩国家,使大学生本身更加具有亲和力和个人魅力。最后,可以唤起大学生心底的情感需求——感恩,它是人类最深层的情感与理性的结合,孕育着报答、责任、理想、友谊等那些美好的人类情感,从而全方面地促进大学生的自身和谐,提高综合竞争力。

2.感恩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大学生对学校、老师、同学萌发感恩情感,从思想上能够与学校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保持一致,从而形成步调一致、思想统一、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的和谐局面。二是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对社会感恩思想,能够正确地看待一些社会负面现象,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人性的善良面在社会中蓬勃发展,逐渐形成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氛围。三是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对大自然的感恩态度,时刻铭记大自然的馈赠,感恩自然赐予我们的阳光、空气、雨露、美景、食物等,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

3.感恩教育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促进作用。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高校开展感恩教育可以让我国优秀传统美德在青年一代当中得以更好地传承;可以促进和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当下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校的大学生多为“95”后,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胸怀感恩之心,但一少部分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他们视家长的养育、学校和老师的培养、同学的关心、社会的资助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不识恩、不知恩、不感恩、更不去报恩。这说明高校的感恩教育还未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1]。高校感恩教育主要还存在如下问题。

1.高校感恩教育顶层设计不清晰。高校有思想政治教育规划,但规划中没有明确感恩教育的地位、体系和感恩效果考核。另外,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学院党委副书记、学生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等的岗位职责中没有规定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时数,导致感恩教育责任落实不到位。

2.高校感恩教育的教育体系不健全。高校感恩教育是系统化工程,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来运转,这个体系包括感恩教育的识恩、知恩、报恩三个阶段,由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个部分构成。但是长期以来,高校的感恩教育体系处于不健全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识恩”阶段的理念教育不扎实,高校感恩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感恩教育相应内容的严重不足,致使老师在授课中几乎忽视了该部分内容的讲授。二是“知恩”阶段的感知教育不具体,形式没有多样化,只局限于搞活动;内容没有触及本质,流于表面化;方法过于单一,往往只是填鸭式的说教或宣传。三是“报恩”阶段的实践教育流于形式,主要表现为:目标不清,为了活动而活动;影响不大,有些活动表面看轰轰烈烈,但实际覆盖面不广;效果不好,有些活动人力物力财力花费不少,但没有触动学生的内心。四是感恩教育系统各部分协调不好,甚至有的部分缺失,表现为:只重视感恩教育的理论环节,不重视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只重视学校的教育功能,忽视了家庭的教育功能;只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无奈于社会的影响,从而造成家庭和社会在感恩教育体系中的缺失。

3.高校感恩教育外在环境不理想。家庭教育理念与高校感恩教育理念相脱节,大学生虽然离开了家庭,但是家庭对大学生的“分数至上”和功利教育依然影响着学生,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与在高校受到的教育理念不尽一致;社会中多元化价值观对高校感恩教育理念的影响,不同文化产品观念对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特别是西方的以“自由”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的冲击[2];高校周边环境对校内整体环境的影响,各种不健康的非正规的娱乐场所遍布学校周围,如网吧、KTV、洗浴中心、小旅馆等,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何谈德育与感恩教育。

4.高校感恩教育效果不明显。由于高校感恩教育不完善,使少部分的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第一类是“情感冷漠”的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谆谆教诲之意、同学的关心帮助之情持漠视态度,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第二类是“只感动而不行动”的大学生,在特殊的情境下,同学们也会有感恩情感的产生,但往往是有情感而没有行动,多的就是流泪、同情,当走出这个特殊情境之后还是一样的麻木,并没有真正行动起来。第三类是忘恩负义甚至是恩将仇报的大学生,当然这是极少数。

四、高校感恩教育的提升途径

1.升华高校感恩教育理念。首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将感恩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外化为实际行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修正以就业率、考研率为考量准则的办学理念,真正把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作为大学的办学目标,作为学院、教师的教学目标。最后,感恩教育要有创新意识,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选择好教育的载体,开好具有时代特点的感恩教育课,落实好教育活动,完善感恩教育的发展性评价,注重感恩教育的实效性,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2.完善高校感恩教育制度。在高校党委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加强感恩教育的制度建设,具体工作:一是高校真正将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中,并规定课时量,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案、明确感恩教育的培养目标、让教育者明确感恩教育的工作内容、方法和考核指标。二是加强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教育一体化、制度化建设,拓宽感恩教育途径,把家庭和社会纳入感恩教育体系之中。以学生为根本,以学校为轴心,充分挖掘社会感恩教育资源,使感恩教育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向全方位、立体化转化,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三是完善高校奖学金、助学金、评优、发展入党对象的评定办法。可以在评选条件中加入以感恩社会、回馈社会为要求的考核内容,如每学期必需参加多少次公益活动,每月必需进行多少小时的公益劳动,以此来让同学们明白受助的资金来之不易,从中体会感恩、感受感恩,使得大学生对社会、对他人、对国家心怀感恩之情、回馈之情。

3.占领高校思政工作阵地。一方面是加强传统的思想工作阵地建设,继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强化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帮助大学生克服西方个人至上等消极观念的影响,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另一方面是加强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媒体的运用,拓宽感恩教育的教育宣传途径,加强师生双方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时效性、及时性、亲和性[3],如开通微博、微信、微视等,重视网络中的“大V”“吧主”的影响力。

4.打造高校感恩榜样。教师方面:树立教师“感恩”榜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教师的感恩形象,从内心深处要真正地感谢党和政府对教育的支持、重视;感谢社会提供的良好工作环境;感谢学校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感谢家长的理解和尊重;感谢学生的配合和感恩。学生方面:成立“爱心社”等感恩社团,积极发掘大学生中的感恩事迹,扩大宣传面,树立学生感恩榜样,用身边的事,感染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用感恩图报的榜样鼓舞人,用忘恩负义的反面教材警示人,让大学生明白感恩的真正内涵,营造高校感恩教育良好舆论环境,还可以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事迹报告会、主题班会、学习讨论、演讲、征文等活动[4]。

5.强化高校感恩实践活动。感恩之情感来源于情感体验之中,感悟感恩这种历程,只有通过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才能获得对生命存在的切身感知和人生真谛的领悟,以及对生活的反思。所以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教室,立足生活,深入生活,组织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社会实践调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等,到日常生活中、到社区中,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切身体会、领悟感恩的真谛。把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校园内的感恩教育扩展至社会的实践教育,更加注重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感恩,从而强化感恩意识[5]。

人类的生活需要感恩,培养人类灵魂的教育工作更需要感恩。高校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总结归纳,积极探讨新时期、新环境下感恩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让大学生拥有感恩的思想,知荣辱、辨是非,懂得对国家的感恩、对民族的感恩、对社会的感恩,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J].教育评论,2007(4):60-62.

[2] 陈琦.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25(1):114-115.

[3] 赵仁表.网络交往视阈下当代大学生的感动教育探讨[J].淮阴师范学报(教育科学),2011,10(1):91-94.

[4] 谢丽芳,胡光明.高校“感恩”的缺失与重拾[J].科技资讯,2008(33):202.

[5] 关尚敏.体验生命成长的感动:谈体验教育理念下的人本德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3):14-16.

[收稿日期]2016-03-08

[作者简介]程煜(1983-),男,山西太谷人,山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分团委副书记。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6-0071-03

Effective Ways to Gratitud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HENG Yu,FENG Bo

(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gu030801,China)

冯博(1968-),女,河北辛集人,山西农业大学档案馆馆员。

猜你喜欢
感恩教育提升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