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面向未来的政治文明*

2016-04-13 22:27景小勇吴向廷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制度创新中国特色国家治理

景小勇,吴向廷

(1.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 100055;2.中共中央党校 干部教育学院,北京 10009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面向未来的政治文明*

景小勇1,吴向廷2

(1.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100055;2.中共中央党校 干部教育学院,北京100091)

[摘要]当代中国正在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这种新的治理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适应,必须继承包括中国古代政治传统、社会主义革命传统和改革开放传统在内的有益经验,将有利于中国发展的优秀因素融汇创新。这种探索是面向未来的新的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智慧的集中体现,也将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的又一伟大贡献。

[关键词]中国特色;国家治理;通三统;制度创新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6.003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为了实现中国梦,党中央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梦的第二个宏伟目标。其中,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动力基础就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先进的共产党人应该始终面向未来,立足于古今中西充分融合创新的交汇点上,海纳百川、传承创新,不断开拓政治文明的新境界,创造国家治理的新模式,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开启中华文明的新纪元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强劲的活力。

一、 治理概念的提出

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之家》的研究报告中对“治理”做出的定义是:“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作为一个社会学术语,“治理”一词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时代和理论内涵,西方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提出的“治理”一词与传统的“统治”或“管理”有区别,除了一般意义上所指称的国家及其政府与公众共同治理国家的状态,其深层含义是“以治理机制对付市场和国家协调的失败”。具体说来,就是在自由放任市场经济和政府过分干预二者之间的困境中寻求平衡,将“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因此,治理理论就是寻求政府、社会与市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治理体系就是寻求一种通过调动各种力量和资源达到“善治”的社会体制。

“治理”一词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是“治国理政”的意思,一般来讲,就是指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维护政权的手段和方法。经过古今中西文明的交融之后,现在我们提到的“治国理政”,是融合传统和西方,同时又依托于新的时代特点的现代政治文明理念。中国共产党执政下的“治国理政”,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人民组织国家生活的方式方法,既包括自上而下的由人民授权的执政党和国家政权实行的管理和协调,也包括自下而上的社会公众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社会政治参与及基层自治。改革开放以来,从确立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治国之本”,到党的十五大制定“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从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再到党的十七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提出,“治理”的概念和内涵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多处采用“治理”的表述,提出“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不仅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命题,还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的提出,体现了党对改革的系统认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新境界。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发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号召,赋予这一概念以新的含义。2014年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的文章,阐明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本含义。他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2]国家治理包含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两个主要方面。国家治理体系是规范公共权力、维持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程序,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体制机制及法律法规安排。国家治理能力则是国家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国家治理能力侧重执政能力培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保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不仅为新时期党的理论探索指明了基本方向,而且使党的理论创新有了科学的称谓。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建立,再到新世纪,中华文明正在进入伟大复兴的新纪元。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智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初步显现,中国经济和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决胜阶段的号角,号召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奋斗。

“治理”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概念,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阶段提出时,都会有特定的历史含义。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基本内容,以维护国家稳定、促进公共利益为根本目的,由党和政府引导社会及市场主体采取协商合作的方式消解各类矛盾与冲突、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持续过程。现代化是与传统相对应的概念。当今世界的现代化一般指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指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客观要求的状态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方向,引入现代理念、采取现代方式、运用现代方法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是手段,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目标。”[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的“通三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4]总书记这一看法,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高超智慧,也是对于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国家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治理能力的制度安排,无论在中国和西方都曾有漫长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早期,朝代更迭,政权兴替之际,新王朝建立,受命于天,必改正朔,与此同时,对前代政治必有因革损益,既师法前王,取其善者而从之,使今王之统通于前王之统,又必需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从而实现新王朝的一统天下。中国古代政治有“通三统”一说,即“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通三统”即“通三王之统”。夏、商、周分别以建寅、建丑和建子的朔日为一年之首,依次叫做夏历、殷历、周历。夏商周三种历法各成一统,成为三统。为表示尊礼先王,新王立要封赠前二代王之后人为公,二王后与己为三,称为“通天下三王之统”(《汉书·刘向传》)。简而言之,新王朝和旧王朝的关系既非全然割裂,也非一成不变,新王朝要对旧王朝进行批判地继承,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新旧之间的关系用总书记的话讲就是“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治理,我们要面对如下三种传统。

一是千年儒家文明的传统。中国古代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一个高峰,历史源远流长,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经济文化,而且孕育了发达完善的政治制度。老一辈学者王亚南是我国第一位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剖析中国传统政治的学者,也是《资本论》的译者。王亚南认为,与西方政治相比,中国古典官僚政治形态的特殊表象是:延续性、包容性和贯彻性。延续性是指“中国官僚政治延续期间的悠久。它几乎悠久到同中国传统文化史相始终”;包容性是指“中国官僚政治所包摄范围的广阔,即官僚政治的活动,同中国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如伦理、宗教、法律、财产、艺术等等方面,发生了异常密切而协调的关系”;贯彻性是指“中国官僚政治的支配作用有深入的影响,中国人的思想活动乃至他们的整个人生观,都拘囚锢蔽在官僚政治所设定的樊笼中”[5]。儒家是华夏文明的核心部分,孔子是儒家政治传统的代表,儒家学说崇尚等级制度,要用三纲五常来维护统治。主张“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以包括天道观念、大一统观念和纲常教义在内的儒家传统为主干,儒家、法家、道家多种政治思想并存的哲学为中国传统官僚政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传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黑暗中茫茫探索的仁人志士终于找到了启蒙和救亡的武器,一大批革命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开始了全新的中国革命。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过的正确的理论思想和经验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时期的国家治理仿效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但又注重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治理模式,完成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三是改革开放的传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既是一场经济改革,也是政治改革,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能力的建设,必须处理好以上三个传统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对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政治、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以来借鉴其他国家优秀治理经验三个传统的充分继承和创新,我们可以面对未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治理体系。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的未来趋势:融合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4]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前所未有,我们所开创的政治实践前所未有,为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境界,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的新篇章,我们应该有更加宽广的视野,将古今中西一切可以借鉴的经验和素材消化吸收,传承创新。在古今中西的维度上,我们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弘扬伟大愿景——中国梦、大同世界与共产主义的统一。中国古代先贤认为“大同社会”是国家治理的最高境界。《礼记·礼运》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共产党宣言》里讲道:“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以说,无论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理想,还是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都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解放作为最终的价值目标,最好的国家治理最终目标就是废除私有制的“天下为公”的社会。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最终走向共产主义和大同世界,这是所有中华儿女的梦想。

第二,计划与市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科学认识这一命题,准确把握其内涵,对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7]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既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创造性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也是国家治理方面前所未有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事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正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又注重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协同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增强所有制之间的互补性,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

第三,选贤任能与群众路线。中国古代政治传统崇尚选贤任能,精英治国,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延续了这样的传统。贤能政治与西方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体制明显不同,贤能政治更关注执政者本人的综合素质(中国古代贤能并重,现代则表述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民主政治则更重视程序运作,关注人才推举是否按照选举得出。从形式上看,贤能政治以品德为基础,以能力为依托,更多地体现的是人治的进路;民主政治注重规则、程序,更多地体现法治的特点。就中国的政治传统而言,理论上每一位执政者都要经过多地区、多部门、多岗位的历练,取得公认的成绩才能继续升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之一,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制胜的法宝,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在现代政治实践和政治体制构建中,如何既充分尊重执政者个体的人格、德性和能力,又结合民主政治突出政治实践的规则与程序的基本立场,使在形式层面的程序、规则与实质层面的个体品格、德性之间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重要课题。

第四,“礼法合治”。华夏文明的文化传承具有与西方不同的思想背景及其文化表现,“礼治”是其最突出的特征。相对而言,西方的法治是通过契约关系来组织整个社会,中华的礼治则是通过礼仪教化、伦理关系来组织社会。“礼”是中国漫长的农业文明中,人与人之间出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及其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在五千年中华文明中,约定俗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礼”以及由“礼”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制度,一直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国家治理模式。在古代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转型中,礼的作用逐渐淡化,法的作用逐渐强化。法治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首次将“以法治国”作为全会的主题,反映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的重大政策考量。《决定》指出: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2014年10月1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8]“礼法合治”思想软硬互补,内外结合,不仅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所蕴含的许多思想观念,如“和为贵”“以民为本”“为政以德”与“德主刑辅”等思想观念,也可以为我们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借鉴。

第五,个人修养与家国情怀。儒家经典《大学》里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古代读书人成长的金科玉律,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对于现代治理中的个人修为非常重要,可以作为有益的补充。中国古代注重个人修养,儒家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因此,察举孝廉被确定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成为汉代察举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科目。从汉至清,孝廉一直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9]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家庭建设与个人成长、国家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国家治理这个高度出发,高屋建瓴地将家庭建设提升到了新时代崭新的历史高度,对家庭建设提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具体要求。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根本在于家,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修齐治平模式是一个完整的人生链条,对于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以及核心价值观建设都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同时应该借鉴中国在修身齐家方面的传统智慧。

综上所述,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课题,需要我们能够借鉴古今中西的经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带领下,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完成这一艰巨而伟大的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8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EB/OL].[2015-10-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29/c_113852724.htm.

[2]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1).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4]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EB/OL].[2015-09-0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17/c_119373758.htm.

[5]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的诸特殊表象[M]∥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9-20.

[6]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著作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2.

[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2014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5-09-10].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27/c_1110885467.htm.

[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5-10-20].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4-10/14/content_1487467.htm.

[9]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17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举办的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2015-12-12].http:∥news.cntv.cn/2015/02/17/VIDE1424171878640302.shtml.

[收稿日期]2016-03-23

[作者简介]景小勇(1972-),男,山西长治人,中国国家话剧院党委书记,艺术学博士。研究方向:文化治理、艺术管理。 吴向廷(1982-),男,山西大同人,中共中央党校教师,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6-0011-06

State Governance Feature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Facing the Future

JING Xiaoyong1,WU Xiangting2

(1.NationalTheatreofChina,Beijing100055,China;2.TheInstituteofCadreEducation,PartySchoolofC.C.ofC.P.C,Beijing100091,China)

[Abstract]The modern China is exploring state governance feature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and the endogenous evolution of Chinese historical continuity,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This new governance mode is in line with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t must include the beneficial experience of three tradition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history as well as the experience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It will be of great benefit to the innovation of the good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China′s development. The exploration focuses on the new political civilization facing the future, because this new political civiliza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in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llective embodiment of the wisdom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the ruling party, and it will be another great contribution made by Chinese nation to the world as a whole.

[Key words]Chinese characteristics;state governance;converging the Three Traditions;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研究”(14AH008)之成果。

猜你喜欢
制度创新中国特色国家治理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电子政务: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