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星空艺术幼儿园 王 慧
发挥艺术课程的审美教育功能
江苏省昆山市星空艺术幼儿园 王 慧
让艺术教育课程按审美教育的规律来设置和实施,这对培养幼儿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人格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艺术课程 审美教育
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基本手段和中心内容,在学校审美教育中有着独特的审美功能。教儿童拉小提琴,不是要培养小提琴家,而是通过拉小提琴培养能力之芽,同时打好品德修养基础。对个体发展处在初级阶段的幼儿来说,获得全面、完整的综合性审美体验是十分重要的。
情感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无产阶级教育的出发点,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和世界观。列宁早就要求无产阶级要十分注意最根本的教育——情感教育。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就要求音乐教育发挥它特有的美育功能,运用情感渗透、潜移默化的特殊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操练、情感灌输,让无产阶级的思想情感慢慢地渗透学生的心灵深处,从根本上育人。
学校艺术教育实施情感教育无疑要把审美情感教育放在首位。切实有效的做法是,通过广泛多样而又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一方面培养、引导学生对美的情感体验,产生与音乐美相一致的情绪状态,引起情感的感染,情绪的激动,情感的共鸣。这是音乐审美情感教育功能发挥最基础的工作;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和自己内心情感的表达能力。这一工作当然要建立在对音乐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音乐情感和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并能动地表达出来。这两方面的情感教育至为重要,决定着音乐审美情感教育功能发挥的成败。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的一切音乐实践都必须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马克思曾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音乐教学的全部内容都离不开音乐听觉的感知与体验、分析与理解。就是音乐知识的传授,也必须是首先通过音乐听觉的辨认——感知与其音乐知识相关联的音乐实际音响效果,进而在实际的艺术效果中感知与理解、认识与掌握那些富有音乐灵魂的活生生的音乐知识。培养音乐耳朵的措施,对提高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感受美的能力大有裨益。特别要指出的是,感受音乐的耳朵有着潜在的先天因素,有的学生的耳朵自幼对音乐反应木然,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只占少数,广大学生只是表现出素质的高低,都有着不同程度对音乐美的爱好天性。学生对作品有了兴趣才能去“听”,“听”了才能知其美,才会更有兴趣,“听”的多了才能学会“听”。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在音乐课中引导学生听音乐,让他们大量接触音乐作品,丰富他们的听觉,培养他们分检、消化音乐信号的能力。当然,除了“听”的内容还应考虑“听”的方法,提高“听”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一旦有了相适应的生活环境(包括音乐环境),他们爱好音乐的天性就会复苏,音乐感受力就会被激活。
柏拉图非常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养成爱美的习惯的重要性。他说:“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少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艺术教育就应该不断地创设一个又一个艺术审美环境,教师则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审美体验,使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和心灵对艺术作品进行直接的感知。
与此同时培养学生审美鉴别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包括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美丑的分辨能力。当今面对商品大潮的冲击,相当多的青少年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有的陶醉于腐朽思想的歌曲之中,有的则堕入内容不益的画册里。造成的不良后果,至甚忧虑。这种情况向学校艺术教育敲响了警钟,必须发挥艺术课程的审美功能发掘艺术课程教育中德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的培养,强化提高学生对美丑的分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审美鉴别能力还必须以实践能力丰富这些因素的内容,并增加直感,扩大眼界,增加审美经验的积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说法,意即通过“千”次的“操”“观”(实践),才能“晓”“识”(了解认识)“声”“器”(审美对象),多实践才能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别。可见,引导学生多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对于培养他们的审美鉴别能力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
审美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育人,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将来有更完善的“自由创造”美的能力。这是一种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艺术课重在实施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素质,艺术教育只有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才能说完成了本学科的任务。就以日常音乐教学中的歌表演的教学活动为例吧!歌表演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基础教学,学生的表演过程就是一种创造美的能力培养过程,表演者每一次练习都是再对原作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并力求创作出最能表现原作的完美音乐形象来。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创造美的能力受到反复多次的锻炼、提高,情感也得以陶冶、升华,审美创造能力得到扶持、培养,并从而升华为意志和毅力。当表演者的表演获得了成功,完成理想中艺术形象的再创造,他们从中获得了“自由创造”的高层次的审美享受,情感得到满足,创造美的能力得到肯定,幸福感、愉悦感油然产生。这种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在艺术教育中必须极力予以扶持和爱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