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第七中学 肖秀英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语文教学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第七中学 肖秀英
【摘 要】
几乎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领域具备其中的多种智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特点,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因此,在课堂上,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致力于开发孩子们的多元智能,帮助他们在所擅长的领域各有成效。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
二十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一名心理发展学家发现,从对脑部受创伤的病人的研究中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根据加德纳的理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也要注意每一个学生在哪几个特殊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并且不要因学生在其他方面落后于教学进度而责罚他们。加德纳认为,智能是指人在特定情景中能够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它是一种生物生理潜能。只要某种能力能发挥它的价值,这种能力就可以称为智能。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分别为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我们要尊重个体智能差异性,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学生智能的差异,从而更好地发挥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
1.初中生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性格思想兴趣都处于初步塑造阶段,是自身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传统的教学观教学方法单一,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没有因材施教,使学生的许多特性都被抹杀。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从而发掘出他们在某方面的智能,帮助他们在擅长的领域进一步发展。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语文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编故事,开发学生的语言智能。在串联各个图片的过程中,学生也能锻炼逻辑智能。另外,教师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想象出一幅画并画出来。这个过程有利于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所学知识,提升教学质量。
2.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都受传统智力观的影响。传统智力观认为除了逻辑推理能力和语文能力外,其他的能力都是没有价值的,它强调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于是,在教学中,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课程和教法以及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测验来对待学生,一味地进行灌输式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个别差异的重要性,导致学生不能深入了解所学知识,对教学的吸收只停留在表面,很难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深刻的认识。
3.多元智能理论主张教学中把目标多样化,学校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单一智能,而应综合提升学生的各方面智能。现在令人堪忧的大学生犯罪现象屡次发生,就是因为学校在培养学生智能的时候过于关注单一智能,忽略了综合智能的提升,导致学生的三观出现偏差,做出不利于社会和他人的举动,同时这也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所以,在初中这个学生身心初步发展的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语言智能,还应培育学生的爱国之情,使学生在爱国心的指引下正确地学习运用语文知识,让所学知识成为推动社会国家发展的动力,而不是成为危害社会的泥潭。
4.与传统教学“千人一面”教法不同,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因材施教”,即教学要有针对性,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弱势设计出适合每个个体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存在智能水平差异的学生的需求,帮助处于各个知识层面的学生提升自己的智能。当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兴趣的时候,他们才会更加积极地投入课堂中去,正如当教学知识超出学生智能范围时,学生会因无法理解而变得疲倦并对课堂失去兴趣,这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关注学生的差异,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化教学模式,才能促进学生智能开发,使学生在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取得成功。
5.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不容忽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思维的一片天,他们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时都付出了自己的一番心血,所以,当他们得到教师充实的评价后,他们的自信心会得到增长,也更加热心投入到学习中去。然而,如今的初中语文教学更注重语言智能的培养,在测试上普遍采用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答卷的对错。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智能上的差异,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应考虑学生智能的多样性,从思维方式、智能水平、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智能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完善自我,激发潜能。
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还能让学生的综合智能全面发展。在对多元智能理论的不断运用与实践中,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定能突破新的高度,迈向新的台阶。为此,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将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作为教学重点,使初中生得到全面而又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亚芹.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黄辉霞.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