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单斯雯
略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用性和情感性的统一
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单斯雯
【摘 要】
语文作为母语课程,在人际交往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语文学科的课改中,都在不断的寻找一种很高效的教学模式,从而来提高课堂的效率。那么怎样去营造一个高效率的课堂呢?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的课堂小学中实现实用性和情感性的统一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实用性 情感性
无论在什么课堂中,活跃的氛围一般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人为本”,通过将实用性和情感性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才充满乐趣。
1.实用性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实用性”是通过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科中的一些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语文和英语一样,是一门语言类学科,这样它就是学生之间交流、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也能够传递文化。[1]作为小学的语文老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使用这门语言,让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教授自由的运用这门语言去表达自己,或是和别人交流。
2.情感性
小学语文的情感性决定了小学语文的教材。“情感性”是所有艺术或是文学作品的最需要表现的一种特征,是掺杂在人类审美中的一种不确定的因素。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熏陶,注重对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新课改下,用情感教学来带动学生学习已然成了一门教学的艺术。
3.实用性和情感性的关系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实用性是基础,没有了对于语言和文字的掌握,即便有再过充沛的情感也是浪费;情感性则是一种对于实用性的升华,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拓宽学生的眼界,熏陶学生的思想。[2]语文学科是实用性和情感性的有机统一体。 但是,实用性和情感性相当于矛盾双方,既有统一性也有矛盾性,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的老师,搞不清楚两者的关系,总是不能达到一个平衡的点。有的老师总是一味的强调实用性,导致学生在思想感悟方面不能够得到升华。有的老师过分重视情感性在教学中的体现,从而让学生的基础功很差。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用性和情感性也存在一定的矛盾。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老师通过一些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懂得对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进行解读。那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以审美为途径,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情感性的有机统一呢?
1.发挥想象,创设情境
对于一门语言类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朗读无疑是很重要的。让学生通过想象创设一个情境,用充沛的情感朗读文本,情感在该饱满的地方饱满,该柔和的地方柔和,通过阅读,把作者想说的,想要表达的感悟出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实用性大于情感性,要让学生慢慢的学会用情感去分析课文。例如一篇文章,你可以让学生先有感情的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段说出段落大意,最后升华出文章的主题思想,让学生能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也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来感悟文章的思想。
2.听说读写,把握情感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语言类学科,听说读写是基本功。对于一篇文章或是诗词,首先要通过读来领会作者的意图,知道作者想要表达哪些情感,这些情感是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还是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出来的,还是通过文章的留白让读者想象的。[3]所以读是很重要的。另外,还要训练着学生写,让学生能够把自己对于文章直观的感触写出来,把握好情感,从而提升学生语文表达能力以及语文素养。换句话说,就是把语文在听说读写方面的实用性融入到文章的情感性之中,让学生的兴趣能够被激发,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在其中得到有效的提高。
3.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的差异,尤其在小学阶段,更要去注重。可以通过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自我感悟,从而扩充文本的内涵。对于一些情感型文章,作者对于很多细节都是描写的很生动形象的,老师在对于文章的准备阶段,要提炼出一些经典的或是传神的句子和语言,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于一个问题自我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对文章情感的把握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既要把握好实用性又要将情感性很好的融入其中,简单的说就是要做到实用性和情感性的统一,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实用性知识的掌握,让小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把实用性和情感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小学语文这门课程才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潘琰.略论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语文建设,2013(02)
【3】陈婷婷.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实现统一?——兼论小学语文的教学原则【J】.江苏教育研究,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