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玮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试析模糊限制语“可能”一词的语用功能
刘家玮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摘要:模糊限制语是语言中最普遍、最典型的模糊语言,同时也是言语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之一。通过分析“可能”作为模糊限制语的使用现象,揭示其语用意义,探析其语用功能,以便人们在言语交际时有所启示与指导。
关键词:可能;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
“可能”作为一个使用频率高、运用范围广的词语,常出现于口语和书面语中。然而,纵观对“可能”一词的研究与分析,笔者发现学者们对其的探讨均处于静态层面,分析其作为副词、情态动词的使用方法与特点或是推测其来源等等,甚少涉及到在使用“可能”一词时的语义和语用研究。而通过对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可能”的运用分析,笔者发现人们在使用“可能”一词时更多时候是将其作为模糊限制语在进行使用。因此,本文将从使用“可能”一词的动态层面对其语用意义和表达功能进行分析探讨。
1模糊限制语的定义
模糊限制语(Linguistics hedges)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查德1972年发表的论文《模糊限制语的模糊集论解释》一文中,他提出模糊限制语(或译为“模糊限制词”、“模糊限制成分”)是用来“限制模糊词的模糊程度”[1],随后,拉可夫(G.Lakoff)正式提出“模糊限制语”(Hedges)一词,并给出了模糊限制语的准确定义,即:模糊限制语指一些“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2]。我国的苏远连先生在《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一文中将模糊限制语定义为“限制模糊词语的模糊程度或使精确词语变模糊的词语”[3]。黎千驹先生在他的《模糊语义学导论》中认为“模糊限制语是指对某个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而改变其模糊程度,或者对某个明晰中心词或明晰命题进行修饰语限制而使明晰词语或明晰命题变得模糊的词语”[4]。由此,我们对模糊限制语的概念与定义有了一个较为明晰的了解与认识。实际上,在口语或者书面语中,“可能”往往是作为形容词、名词或副词来进行使用,但是,本文所探讨的“可能”是在其作为模糊限制语范围内进行分析的,所以,本文分析的“可能”一词的语用功能是其作为副词使用时的语用功能。
2“可能”的语用功能
模糊限制语具有取消性、标记性、不确定性、间接性等丰富的语义特征,但每一个具体的模糊限制语在实际运用时其语用意义与表达功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作为模糊限制词的“可能”,其语用意义与表达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多种含义。
2.1“可能”的语用意义
笔者通过对含有模糊限制语“可能”的具体语料进行分析,总结出人们在话语中使用“可能”一词时,其语用意义主要有三种。
2.1.1 对所说事实的不确定,表示一种推测和估计《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对“可能”一词的解释便有“表示估计,不很确定”这一项,正因为“可能”一词本身就具有表示不确定性的语义特征,所以人们在使用“可能”时,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对自己所说话语事实的不确定,表示具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对其进行的一种自我推测和估计。
例1:这是他头次来咱家,可能得带些礼物吧。(生活资料)
在这句话中,说话人根据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认为“他”理应会带些礼物,但是,说话人加上“可能”一词,表明“他得带些礼物”只是说话人自己的一种推测和估计,表示“他”有“带礼物”的这种可能性,但是也有可能他不会带礼物。
2.1.2改变明晰中心词或明晰命题的真值条件,使表义具有灵活性因为“可能”一词本身具有“不确定”的含义,人们在使用它时便能够利用“可能”具有的这种不确定性,使整个话语内容具有模糊性,从而让整个话语的语义表达更具灵活性。特别是在新闻报道中,作为模糊限制语的“可能”具有语义上的不确定性和表义上的模糊性,常常被用来改变明晰中心词或明晰命题的真值条件,从而增加新闻报道的弹性空间,避免绝对化,使其语用更加客观真实。
例2:日本发现有77人可能感染禽流感。(《光明日报》)
这是2006年在《光明日报》中报道的关于日本有人感染禽流感这一事件的新闻标题。在标题中“77人感染禽流感”是一个明晰命题,但在标题中添加了模糊限制语“可能”一词,便改变了该命题的真值条件,使标题内容具有模糊性,即:这77人是否真的感染了禽流感。对此,可以通过该则新闻的相关文字来证明:“目前,这77人并无显著临床症状,也没有再次传染给其他人的可能性。”在这77人是否感染禽流感未被确认之前,使用模糊限制语“可能”可以使语言表达具有灵活性,避免了报道的绝对化。
2.1.3弱化、缓和语气,避免唐突,使话语易于接受模糊限制语具有丰富的语义特征,在探究其具体运用时,除了看它本身具有的意义,还应透过它本身表层的意义看到实际要表达的真正用意。“可能”原本表示说话者对某事物的真实程度有怀疑,或对自己的话语信心不足,通常在缺少足够把握的情况下使用。但是,在具体语境中,“可能”除了表示估计、推测与不很确定的含义之外,还具有缓和语气,避免唐突,使话语易于接受,用其不确定的性质表达话语确定的含义。
例3:甲:我的手机又掉了,为什么又掉了呢?
乙:你可能是猪吧! (生活资料)
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组对话。通过对话,可以发现对于甲经常掉手机这件事情,乙显得相当无奈,面对甲的询问,乙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便说了一句“你可能是猪吧”,暗讽甲的粗心大意和像猪一样愚笨。但是,乙在回答的时候没有直接说“你是猪”这样的话语,而是加上一个“可能”,在这里,“可能”一词除了表示乙对甲的调侃之外,还在进行调侃的话语中缓和了“你是猪”(即:你很笨)的肯定语气,让甲认为乙在开玩笑的同时也能够接受。
在日常生活中,尽管人们追求语言运用的精确性,却总为了使言语交际与对话能顺利进行不得不使用模糊限制语。其中,“可能”便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通过总结“可能”的具体语用意义,可以帮助人们在会话中准确使用“可能”以达到自己理想的会话意图。
2.2“可能”的表达功能
在交际过程中,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可能”不仅能够使语言表达更含蓄委婉、有礼貌,而且能够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灵活性。“可能”一词的表达功能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面子理论等语用原则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在语用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2.2.1可能”与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H.P.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系列讲座中提出的,它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5]。格赖斯认为遵守了这四条准则,人们就能以最直接的方式、最高的效率和最合理的语用进行交际,然而,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有时并不遵守这些准则,受到话题、语境、交际对象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便会使用到模糊限制语。“可能”作为常用的模糊限制语,常被用来增强语用表达的灵活性,给交际双方留有一个缓冲余地,以便于避免将话语说得太过绝对,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交际氛围,达到交际目的。表面上看,在会话中使用的“可能”是对合作原则的违背,但实际上却是通过其语义的模糊性来引起听话人对话语隐含意义的关注。
例4:笔者:请问你知道这个超市什么时候打烊吗?
顾客:可能晚上10点吧。(生活资料)
这是笔者向一位顾客询问一家超市关门时间的一段对话。乙含糊的回答“可能晚上10点吧”,表面上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但实际上却遵循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乙没有准确指出超市关门的具体时间,是因为乙自己也不确定超市的打烊时间一定就是晚上10点,所以乙在缺乏足够证据的情况下加上“可能”一词,不但遵守了质量准则,而且使得对话不中断,顺利进行。因此,恰当的使用“可能”不但遵守了合作原则,而且还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增强言语表达的灵活性与得体性。
2.2.2“可能”与礼貌原则英国学者利奇(Leech)认为人们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把话说得间接,是出于礼貌的需要,提出了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有六条准则,每条准则又有两条次准则:一是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受益;二是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己受益,尽量多使自己吃亏;三是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四是谦虚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五是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六是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6]。礼貌原则的提出有助于解释人们在交际中喜欢用模糊限制语间接表达会话意图的现象。在日常交际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体现双方遵守礼貌原则的重要手段之一。“可能”作为模糊限制语,它的使用能够使话语更加含蓄委婉,礼貌客气,避免武断和难堪,取得好的交际效果。
例5:你的说法可能让人难以接受。(生活资料)
该例子中,说话人使用“可能”一词,遵守了礼貌原则的“同情准则”。说话者说对方的说法让人难以接受,本就损害了对方的利益,但在添加“可能”一词后,语气显得委婉缓和,并尽力获取对方的同情以此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2.2.3“可能”与面子理论布朗和列文森(Brown&Levinson)提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将面子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礼貌策略。在言语交际中,时常涉及到说话双方的面子问题,因此,为了保持交际双方的良好社会关系,使交际在和平友好的氛围中进行,顺利实现交际目的,所以,在对话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特别是在批评、抱怨、责备等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中,对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便能够达到维护面子的目的。“可能”在言语交际中,因为其不确定性、或许、也许等语义特征,常常被人们作为一种语用策略来维护说话双方的面子或减轻说话人的责任,以达到一种自我保护的功能。
例6:他可能去图书馆了。(生活资料)
如果该句不用“可能”就会显得语气过于肯定,加上模糊限制语“可能”后,使话语留有余地,万一“他”并没有去图书馆,说话人所负的责任也会相对减轻。这里的“可能”便在言语交际中起到了“保险作用”,一旦事实与说话人的话语发生偏差,便能使说话人的责任得以减轻,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黎千驹.模糊语义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82.
[2]张鲁昌.汉语模糊限制策略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5:6.
[3]苏远连.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9.
[4]黎千驹.模糊语义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81.
[5]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6-57.
[6]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0-91.
(编辑:刘彩霞)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Probably”as a Hedge
LIU Jia-wei
(The Faculty of Arts,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8,China)
Abstract:Hedges are the most common and the most typical fuzzy language in the language, but also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in verbal communication.By analyzing the phenomenon of "probably" as hedges, it reveals its pragmatic meaning, and analyzes its pragmatic functions, so that people can have some enlightenment and guidance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probably; hedges; pragmatic functions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978(2016)01-0087-03
作者简介:刘家玮(1992—),女,重庆南川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秘语言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