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 青
让作业回归本真
文/陈 青
作业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无论从作业设计、布置、批改与反馈,都是对“教”的反馈和对“学”的检验,是学生学习的延续,是提高能力、提升素质的途径。好的作业,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对作业价值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于是产生了违背教育规律的一些做法。例如: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就借超量的课外作业来补充;为了取得应试中的高分数,频繁地“练兵”“模拟考试”……学生不堪重负,教师不堪重负。学生的学习成绩虽有了暂时的提高,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想象力,使之成了作业的奴隶。
笔者试从作业内容的设计到作业的批改和反馈,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角度探索语文学科作业设计和布置的新路径。
要设计出好的作业,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设计前就要明确本次作业的目标以及设计的出发点,一定要解决“为什么设计”的问题。
笔者觉得作业的设计应考虑:作业的出发点;作业题关注学生获得的终极目标,以及为达成终极目标而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该设计的特色与优势。
明确了“为什么”,那么作业练习才有针对性,才能发挥作业的最大的功能,才能避免学生无谓的劳动。
一个作业题的设计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某一个具体作业内容的指向总会有它的侧重点,有的指向知识,有的指向技能,有的指向过程体验。根据不同的内容,笔者在作业形式的设计上,也会有不同的侧重。
指向知识,作业设计重弹性“听写”“看拼音写汉字”“按课文内容填空”等作业,更多地指向知识的消化、巩固和运用,作业内容主要指向拼音、字、词、句等知识点。这样的作业对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但学生的发展是不同的,能力水平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设计时候更要因人而异,注重形式的变化,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这样的弹性作业,能解决学生厌学、怕作业的心态,既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指向技能,作业设计重兴趣这类作业更多地指向某一种技能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包括操作的技能、方法的掌握、运用某一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指向朗读技能的、观察方法和技巧的、写作技能和口语交际技能的等等,可以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将学生带进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中,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
一是比赛型作业:将听说读写寓于各类活动中。语文作业不是纯粹的抄写与练习,将语文的能力寓于各类活动中,使学生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整合起来学习,让学生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那么获得的成果将事半功倍。
书写比赛:抄写单元及课文重点有关的内容,经过近两个月的书写练习之后,进行比赛。成语大串联:每天早上的诵读时间让学生记忆,以班级为单位,在年级组中进行比赛。“我是小诗人”诵读大赛:确定主题,搜集古诗,自我背诵,并根据古诗的意境,配上合适的音乐和背景,每班推选出一名学生参与全校性的评比活动。“展开书的翅膀”读书小报大展评。
通过以上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使每一位学生自觉、快乐地完成作业。
二是听录作业:低中段口头作业的拓展。
小小播音员:每周让学生选择本周所学课文中的一篇,回家字正腔圆地读一读,并且录制下来,利用早上和午休时间播放给同学听,通过学生自主评比,再加上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评选出“最佳播音员”。复述故事:在语文课中,为开拓学生视野,课前一般有讲故事、读美文的环节。或是借助录音机,每个月把自己看到的最感人的文章、最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故事、最想推荐给同学的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录下来,在课前播放。配乐朗诵:这一类作业布置根据课文内容而定,如三年级下半学期的《燕子》《荷花》,四年级下半学期的《桂林山水》《生命 生命》等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为课文选配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三是单元主题式作业:使知识掌握更具有延伸性。
拓展视野——阅读与单元主题相关的书籍。以单元为主体,对阅读的作业进行有效的设计,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会怎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为今后的自主阅读打下基础。巩固知识点——运用教材中的选读课文进行练习。教材后面有与单元主题相一致的选读课文,仅用于阅读则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笔者一向有运用选读课文设计作业的做法,这样可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本单元需要巩固的知识点。
指向过程体验,作业设计重感受这类作业更多地指向作业过程的各种体验,如指向情感体验、方法体验、技能技巧体验和价值取向体验等。比如经常让学生参与各种游戏、调查访问、实验操作和实践尝试等,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各种体验。
从单元主题出发的体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在设计综合实践型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其相应的语文能力,务求使作业更贴合其“最近发展区”,促进其思考和提高。
从文本出发的体验。体验式的作业不光可以从单元主题入手,也可以根据某一篇课文,开展一些调查研究、访谈查访的活动,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综合性能力。
这类作业因为学生完成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不仅要关注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过程,避免流于形式。
作业的批改和评价是对学生作业结果的一种检验。在实践中,要转变以往单一的批改和简单的“优良合”的评价标准,使作业批改评价从知识正确与否的角度向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展示自我的角度转变,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开启作业评价批改的“百宝箱”,利用多种批改形式和评价手段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回家作业自我评价 作业批改不能只以老师的评价作为唯一标准,要整合学生、家长、老师的力量,共同来管理和参与,使作业更有生命的活力。
细致的作业评价,提高了作业本身的价值,让作业真正变成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这种延伸不是机械的重复与叠加,而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对学生而言,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对教师教学内容的深化过程。
多元评价更重激励 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提高自主性及积极性,学校推出了“作业绿卡制度”。在一次优秀作业以后可以获得一张激励卡,当累积到5张激励卡以后,就可以换取一张作业绿卡。这张绿卡可以让学生获得一次作业免做的机会。能够获得“作业绿卡”的学生一般成绩都比较好,免去作业后,学校会推荐他们看一些课外书。“作业绿卡”面对的是每一个孩子,只要自己努力,就有机会可以获得。“作业绿卡制度”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能引导、激励学生积极上进。
当做作业和批作业成为一种人文活动,就会成为学生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是师生共同进行学识交流、情感沟通、志趣相融、教学相长的一种发展过程。让我们一起徜徉在作业中,让作业更精彩。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明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