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 淼
为了孩子“较真”
文/潘 淼
为了孩子能当飞行员,老鼠嫁给了蝙蝠;为了让孩子生下来有房子住,寄居蟹去贝壳家倒插门;为了孩子天生就富贵,狐狸和金钱豹结了婚;为了孩子有当地户口,仙鹤与母鸡成了亲;为了孩子一出生肚子里就有墨水,鳄鱼娶了乌贼……这是《据说都是为了孩子》里的情节。中国有句老话:可怜天下父母心。难道这样牺牲自我才是为了孩子吗?
笔者认为,相比于知识、技能而言,孩子的道德、情感、性格、品行、价值观,对将来能否幸福影响更大。如果是真的为了孩子,那么就应该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按照孩子成长的规律,返璞归真,追求孩子的成长。
近年来,我校从“真”入手,向“真”努力,在养成教育返璞归真、主题活动去伪存真、队伍建设抱诚守真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育人为本”本在“德育为先”,“德育为先”先在“养成为基”。怀揣“小事成就大德,细节铸造完美”的坚定信念,学校坚持低重心,零距离,以长效育人为出发点,以学生实际为立足点,以细节管理为着力点,从而让学生真正铸就良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立足真切的需要 我们从儿童角度出发,面向全校的学生、教师、家长进行了“你认为每个人最需要拥有的文明素养是什么”的问卷调查,在一万五千多份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删选、讨论,确定了“实小学生必备的12条文明素养”:会走路、会如厕、能问好、雅用餐、善倾听、巧整理、常保洁、讲仪表、勤锻炼、懂惜时、知节能、乐交往。编撰了《文明护照》,也就是学生个人成长手册。学生人手一本,扎实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校的养成教育体系因此更科学、更灵性、更趋向于关怀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养成教育,不再是从上往下的任务布置和师长要求,而是自下而上的内在需要,真正体现了“从孩子出发”。
着力真实的生活 学校把养成教育的内容和标准做小、做细、做实、做近,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按照年龄特点形成系统,力求各种表述具体、形象、直观,便于理解掌握和执行。教师言传身教,视频引路指导,同伴互相帮助,从初始抓起,从点滴入手,从细微着眼,持之以恒地要求与训练。评价机制上,从“日查”到“周结”到“月评”,落实多元检查评比,让学生在自己的点滴进步中增长自信,最后完成细节达标任务。
活动是学生学习真知的大课堂。浸润了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可以陶冶情操,熏染心灵;洋溢着时代气息的主题活动可以放飞梦想,滋养气质;充满文化气息的主题活动可以启迪思维,丰富智慧。然而,教育应该是安静的,是无痕的,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活动不能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不能是“宝马雕车香满路”,只有去伪存真,才能实践养德。
激发真正的兴趣 近年来,学校注重从孩子最感兴趣的身边事出发,注重让孩子去率真地表达,去真挚地感悟,去留存真善美的收获。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寻找身边的感动”“幸福在哪里”“心怀感恩,让生命充满爱”等。上学期,学校围绕“责任使命”这个关键词,抓住宜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开展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家乡代言——文明城市魅力宣讲”活动。学生以个人或小队的形式走上社会,为创建文明城市做宣传。森林公园、公交车站台、马路街道……随处可以看到实小“魅力宣讲员”的小小身影。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更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践行道德规范,增强了自身的道德意识,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注重真心的体验 世界助残日前夕,学校把“假如……”的主题活动引进了孩子们中间:“假如我是一个盲人”“假如我没有手臂”……开始学生都是抱着好玩的心态开展活动,可当他们在黑暗中屡屡碰壁,当他们只能用牙齿咬住钢笔,用脚趾头翻开书本,当他们说不出自己想说的话……孩子们的脸色越来越严肃,心情越来越沉重。他们的“动情点”被触发,他们真正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难。当活动结束,一曲为残疾人唱响的歌曲《走近你》回荡的时候,很多学生流下了感动的热泪。蕴涵丰富情感教育空间的主题活动触动了孩子的心灵,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的心灵充盈着感动,感悟也必定真实而又深刻,道德意识培养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登上了更高的台阶。
一直以来,我校的教育活动特别注重孩子们的真实体验和感悟。体验,就是让孩子亲身去做,去实践;感悟,就是让孩子用心去想,去感动。生活中有许多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无法通过知识和道德概念去实现,这些东西并不是事先预设的内容和计划,而是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体验,它来源于学生的真实感受,又帮助了学生的真正成长。主题活动就应这样去伪存真,在实实在在的体验中,在真真切切的感悟中,在心与心的交融中,在情与情的流动中,以人为本,走进心灵,葱茏生长。
一树参天为独木,万木葱茏方成林。教育是一项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工作,我们寻求抱诚守真,致力于融合德育与教学的力量,融合教师和家长的力量,融合学校和社会的力量,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体化教育网络,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教师真诚互学 我们在校内建立了“首遇负责制”“课堂责任制”,激励每位任课教师敢于负责,并且负责到底,坚持先育人再教书。启动了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建起了班主任工作室、心语沙龙等阵地,指导工作实践,交流工作心得。校园网的团队博客中,精彩的主题帖一个接一个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热议:《行为规范训练之上下楼梯篇》《让石头在时间中开花》《用情用智,享受教育》……有指导,有经验,有感悟,有分享。研讨、对话的过程,教师间的相互作用就像是一朵白云推动另一朵白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种思想催生另一种思想。我们绝不是孤单的行者,而是学术团体的建设者,同伴互助,相互支持,经验共享,携手共进,因此经验快速积淀,观念快速更新,智慧快速生成。
家长真情相助 学校组织开展“家长志愿辅导员”活动,发挥家长资源优势,构建多维教育。150多位家长志愿辅导员中有社会的知名企业家、公益活动的志愿者、书法爱好者、作家协会会员、紫砂工艺大师、政府机关公务员……他们的课堂同样精彩纷呈,课内与课外、学习与实践、系统知识与现实生活的链接,更主动、更有趣、更全面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家长们全新的视觉定位、鲜活的教育内容、创新的教学方式、前卫的教育理念,不但点燃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打开了另一扇窗,极大地激活了我们每一个专业教育者的思考:教育可以更生动、更丰富,更鲜活,更贴近生活。
“为了孩子”的教育不应是一种急风暴雨的洗刷,不应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灌输,不应是一种生拉硬扯的塑造,不应是一种千篇一律的雕琢……“为了孩子”的教育应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浸染,是一种春风化雨的感召,是一种耳濡目染的熏陶,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生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做的,就是多一些纯粹的教育追求,多一些清醒的教育良知,多一些高远的教育理想,多一些感人的教育情怀,让我们为了孩子,从孩子出发,向孩子抵达!
(本文为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生命关怀的道德体验活动的实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