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翀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71)
从《爱弥儿》探析卢梭的教育思想
□张翀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71)
此书以儿童为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教育及如何实践,本文介绍了这本书产生的社会背景、哲学基础以及主要思想,并对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和公民教育做了评价。
社会背景;教育思想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8.088
1.1社会背景
18世纪欧洲的封建阶级企图用宗教来统治人们的思想意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原罪说认为教育目的就是通过对儿童的约束、限制和惩罚改变儿童的本性,根除儿童的恶源。这种教育受到卢梭的批判,他倡导自然教育,主张从儿童出发让儿童在自然状态下顺应天性发展。这本书不仅反对封建教育制度也批判封建阶级统治,为启蒙思想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1.2哲学基础
一方面,卢梭是个性善论者,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善良的,这种善良不是后天培养的而是先天就有的,所以由此他在教育上发展为率性发展,即让儿童顺应自然状态按照天性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另一方面,卢梭提出天赋人权,他认为自由、平等是人在自然状态下普遍享有的、天赋的权利,只是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人类才出现压迫和奴役现象。人的自由问题是卢梭关注和追求的核心,也是他的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就是使一个人走向自由的过程。
2.1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自由人
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其自由具体指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基础之上,每个人作为个人参加共同体,摆脱了对人与对物的依赖,成为全面发展的自觉自由的个人。在卢梭看来,自由就是自主,包括三个不断进展的层面: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自然状态的自由是天赋的,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只要顺应自然状态就可以实现;社会自由的实现就需要克服人性的弱点、扬弃社会的异化;道德自由要把教育与实践结合,不断完善人性本身。卢梭认为,通过教育一定能培养自由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协调发展、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2.2三种教育形式
2.2.1自然教育。根据卢梭的观点,自然教育就是指在人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有相应的教育方法与之相适应,而这些教育方法从整体上要遵循人的自然本性,要以发展儿童的天性为目的,成人不能妄加干涉。卢梭在书中提出三种教育方式。自然的教育:从人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而施教;人为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去利用自己的才能和器官;事物的教育:通过影响人的事物获得良好经验,相当于我们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经验。这三种教育中只有自然的教育是我们人不能控制的,其他两种人还能控制,所以如果要让一个儿童正常地成长,那么就必须以自然的教育为主体,让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去顺从它。卢梭首先提出了消极教育,意思是从婴儿出生起,就应该在他外在的环境中设立一个保护他的围墙,尽量不让不好的环境影响其成长,他不认为儿童有接受教化的能力,所以在童年时期没有必要去教儿童分辨和判断,只要让他避免坏的环境就行。卢梭认为只要环境合适,人的善的自然性向会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行为。其次,卢梭提出儿童的发现,指我们必须认识到童年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他反对为了所谓的遥远的将来的不可知的幸福,而牺牲当下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快乐,也反对人们用野蛮的教育剥夺大自然赋予儿童的任何东西。
2.2.2道德教育。虽然卢梭一再强调他很喜欢乡村的自然状态,认为儿童就应该在那样的场所教育,但是他也指出人终归是要回到社会中的,所以他的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书中的爱弥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感受到了友谊,除了要培养他自爱的情感,这个时候也要开始对他进行同情的教育了,显然乡村这个简单的环境已经不能满足这个需求了。要对青年进行道德教育仅仅依靠顺应自然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必须教会他们学会分辨和判断,这就需要良心作为支撑,即良心和自然是道德教育的真正基础和自由的来源。卢梭主张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实践,强调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很多时候言语教化并没什么作用,必须让儿童自己通过活动去亲身经历亲身感受从而形成自有的道德,当然这里少不了家长的引导作用,应该提供一个方向让儿童发挥主体性作用。
2.2.3公民教育。卢梭倡导自然教育,并把它与公民教育对立起来。他认为自然人是个体的和家庭的,而社会人是公众的和共同的,这两类人根本就是对立的。要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只能依靠普遍意志的社会契约的约束。但是他又说所有的自然人都是愚蠢且平等的,因此必须从这些自然人中选择一个立法的天才的自然人,也就是要在培养一个人和一个公民中进行选择,所以才要从一般自然人中去发现爱弥儿。在这里存在一个矛盾,一方面卢梭指出必须在自然人中去培养一位立法天才,既然是天才说明他就与其他儿童不一样;另一方面,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的平等主义,就是说天才必须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自然平等中产生出来的。
3.1培养自由人的不现实性
笔者理解的自由是指,国家的经济实现了绿色高效的发展,真正能够实现普遍小康生活,为人们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每个人能够不为生活而生活,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有机会发挥特长,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工作。但是在中国要实现这个教育目的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不具备这样的社会环境,因为社会条件所迫,所以我们的教育大多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有份高工资。
3.2消极教育的不现实性
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就是要在乡村进行,要让孩子尽量避免不好的环境。现代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不可能把每个儿童都带到乡村去生活很多年后再带回城市,作为家长也没有能力去控制环境,在实际生活中实行起来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卢梭提出的儿童的发现是非常有意义的,在童年时期确实没有必要可以去教孩子做什么,因为孩子的智商并不比大人低,大人没有资格教孩子,因为术业有专攻,彼此的起点不同、范围不同,大人唯一多的只是某个领域的经验,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才最深刻。观念是现实的观照,所以最好的是自己去读经典著作,然后脑子里首先有个思想,有了思想再去经历才能体悟。大人也无须刻意去改变环境来适应儿童,一切顺其自然,让儿童自己去经历去感受。
3.3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卢梭指出道德教育要重视实践和进行言传身教。道德教育的基础是家庭教育,身为父母,必须首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让青年顺其自然地发展也要适当干涉,在涉及到原则性的问题时必须重视,就像一棵树苗,在破土而出长成小树的时候是很关键的时候,因为要防止树长歪,青年也是一样的。卢梭认为理性会让人自私,而良心才是道德的支撑。但是笔者认为,良心才是一个人的本性体现,它直接反映一个人是善还是恶,道德如果用良心来支撑必然出现一个现象:自私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只会更自私,不会有道德之心,而善良的人在不损害自己的利益的前提下才会保持道德之心。相反之下,理性才能形成一个大家对道德的判断标准,通过行为教化青年,培养其理性思维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随处扔垃圾和浪费水资源这都不是良心能控制的,因为我们不是宗教国家,但却是可以理性控制自己不去做不道德的事情,也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好的道德行为,可以培养好的道德习惯。
1004-7026(2016)08-012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G4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