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四川 遂宁 629000)
遂宁市现有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系统现状及问题分析
胥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四川 遂宁 629000)
遂宁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遂宁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较为缓慢,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发展需要,农村中职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历时半年的调研,对遂宁市现有农村中职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以期对遂宁市农村中职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遂宁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问题
1.1 遂宁市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数量
遂宁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腹心,地处成都和重庆两座特大城市的中心节点,距离成都、重庆均为146公里左右,呈等距三角。该市基础资源优势突出,天然气资源、水资源丰富。全市共有劳动力270.5万人,占总人口的70.4%,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除能够充分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外,还采取多种措施转移富余劳动力。全市常年输出劳动力保持在80万余人。工业方面已经初步形成绿色食品、油气盐化工、高档家纺及服装、机械配套等优势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竞相发展的“4+3”产业格局。其中,以大农业、电子信息产业和物流业的发展最具特色。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39所,在校学生51.9万人,教职工3.1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8万人;各类民办教育机构454所,在校学生10.9万人,民办学校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1.1%。
2003年,遂宁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中国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基地”的战略目标,自此,遂宁市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教育已成为遂宁市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和城市名片。2010年,遂宁市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合计21所,其中实现正常招生的有17所。其中,射洪县职业中专学校和遂宁市民进中专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遂宁市职业技术学校、遂宁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遂宁市安居职业中学、大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射洪县太乙职业中学、遂宁应用技术职业学校是省级重点职中。2010年两类中职学校招生数为2.41万人,在校学生4.75万人,教职工1823人,专任教师数为1536人,职、普招生比为4.9:5.1,两类中职学校正呈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共吸纳民办教育资金2亿元,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含学历教育点)发展到10所,民办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达21571人,占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的45.4%。近五年来,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49万人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3万人次,使中职学校的师资和教育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2 遂宁市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从师资力量来看,遂宁市17所正常招生的中等职业学校共有教职工1823人,其中专任教师为1536人。这些学校的师资有三个来源:第一是原有教师,即公办学校原有教师。这些教师以中老年为主,阅历深厚,专业功底较为扎实,但知识陈旧,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市场导向理念不强。第二是外聘教师。这些教师年龄较轻,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非师范类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他们知识功底较好,教学水平一般,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但市场导向理念较强。第三是其他大中专院校兼职教师。这些教师知识功底好,教学水平高,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对市场导向有较深认识,但由于他们并不是学校专有教师,因此,其责任感较差,很难将精力放在教学及教学改革上。因此,许多学校的教师中坚力量仍然是原有中老年教师。民办学校情况则要好得多。民办学校师资主要是外聘,但由于学校注重效益,注重学生的就业,因此,培养了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师,师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
从专业设置方面看,遂宁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仍以传统专业为主,专业特色并不突出。但经过多年的探索,不少学校也拥有了自己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如:学前教育、服装设计与制作、物流服务与管理、电脑美术、观音绣、钳工技术、航空服务等,这些特色专业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从专业调整角度来看,近年来,不少学校都根据社会需求,开办了极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专业。比如,高尔夫休闲服务、社区公共事务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现代农艺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畜牧兽医、中餐烹饪、美发与形象设计、铁道运输管理(列出乘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等,涉农专业有所增加。
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状况还是比较好的。这些学生入学前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都是中考中淘汰的,有些初中都没毕业,学习成绩较差,学习自主性不强,有些家长送孩子来读书,不是为了学一门技术,而是为了让老师管管自己的孩子,免得在社会上学坏。经过2-3年学校教育,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术,对社会也有了较理智的认识,具有了一定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加上学校采取安置就业、推荐就业等诸多办法,学生的就业率逐年看涨,达到90%以上。
1.3 遂宁市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情况
职业教育为当地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企业的密切合作和鼎力支持。近年来,遂宁市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由教育、劳动、经委等部门牵头协调,通过与遂宁各大工业园区和学校进行沟通,取得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成效,先后有20余家当地企业与职业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将职业教育的教室前移到了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街道社区。下一步遂宁职校教育将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校企合作上不断探索实践,推动产学结合,实现教产对接。在搞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校教学与企业实习深度对接的同时,继续为企业员工做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素质,根据企业不同的工作特点,灵活采取夜班、周末班、半工半读、函授等办班形式,满足企业工作岗位需求。通过开办企业订单班,培养企业急需人才;采取双元定向、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式,学校与企业共同招收具有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的学员,共同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使招工与招生一体化等等。目前,射洪县职业中专校、市民进中专校、安居职中、沱牌集团有限公司、永逸公司等学校和企业就校企合作办学交流了经验,射洪县职业中专校与射洪农村信用社合作,实施零费就读工程;安居职中与重庆市外经贸委联合办学,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市民进中专校与高金食品联手,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这些校企合作的做法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教育就是一个大的系统,并由许多子系统构成。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有一个体系。中等职业教育又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当然也有一个体系。遂宁市现有中等职业教育系统由办学体系、教育管理与协调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中等职业培训体系组成。
从办学体系来看,遂宁市现有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是政府教育部门,公办学校投资主体是政府,民办学校投资主体是企业或个人。公办和民办两种学校投资主体截然不同。
从教育管理体系来看,所有类型的教育由教育部门统一管理、统一协调,教育类型仍然以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为核心,对于职业教育则有逐渐开始重视的迹象,对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目前没有有力的措施,没有单独管理体系,所有教育资源都是教育部门统一协调。
从人才培养体系来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中等技能型人才,未将农村广大劳动力转移的大趋势考虑在内,因而,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了农村建设,而不是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不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模式,但各地区、各学校有各自不同的培养办法。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没有升入高中的农村青年。专业设置方式沿袭传统大专院校专业设置方式进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市场需求。但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少之又少。师资一大部分来自于原有中等专业学校,另一部分来自于社会招聘。课程体系的设置以理论教育为主,侧重于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实习和实训是分开的,实训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类,实习以顶岗实习为主。实训时间较短,大多流于参观、观摩,真正能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实训的时间很少。
从中等职业培训体系来看,分为社会培训和学生专业技能培训两个方面。学生技能培训以考取专业技术资格为主;面对社会的培训则以短期岗位培训、岗前培训等为主,没有形成独立的培训系统。同时,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培训,教育管理部门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既不鼓励也不限制,因而农村中职学校的培训一般而言都是自发形成的。
从以上遂宁市现有中等职业教育系统情况来看,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市场反应能力偏弱,市场导向不明确,脱离了市场需求,没有独立的教育体系,在普通教育的夹缝中求生存。具体表现在办学体系不完善、教育管理体系呆板、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所有这些都表明,遂宁市现有中职教育系统是非市场导向型的教育系统,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其处境是十分尴尬的。
受历史、经济、观念、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遂宁市现有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系统发展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反映了遂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要求的种种不适应,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育投资严重不足
由于现有中职教育体系中的办学体系不完善,投资主体和办学主体主要由政府教育部门承担,致使农村教育投资来源单一,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落后。
职业教育是一种需要高投入保障的教育类型,教学过程需要大量先进、完备、仿真的设备设施,以及配套的实习实训场所。即使在办学规模相等的情况下,也需要得到比相应阶段普通高中教育更多的经费支持。但是目前,遂宁市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远远达不到要求。以市级财政为例,市级以上财政投入资金远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城市教育费附加30%足额用于职业教育等投入政策未完全落实。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存在重普教、轻职教的意识或潜意识,社会对普教的重视和认可仍明显优于职教,各种社会投入也明显地倾向于普教,职教在很多时候仍然受到歧视。据国际上有关专家测算,同等规模的中等职业学校所需经费投入应是普通高中的3倍左右。然而,现实中中职学校所得财政投入是比照普通高中进行的,有时甚至比普通高中少。政府的教育投入偏重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成本”与“低投入”的矛盾非常突出。
“十一五”期间,遂宁市增加了民办中等职业学校9所,学生万余人,然而基本的办学条件增速缓慢,快速扩充的职业教育规模使基础能力较差的中职学校难以适应,校舍、师资、设备等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实际上,中等职业学校将有限经费主要用于扩大学校办学规模上,实训经费严重不足,设备简陋、工位不够的情况普遍存在。
3.2 中职教育衔接渠道不畅
遂宁市现有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仍然沿袭传统大中专院校的管理模式,是以传统大中专院校的管理方式为蓝本的,忽视了中职学校的特点,也无视企业、社会对中职学校教育体系改革的迫切要求。这样的教育管理体系是无法适应市场,无法培养出企业所急需的中等技能型人才的。
中高职业教育衔接渠道不畅,也是国内职业高中所遇到的又一个问题。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人们或多或少地受到“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认为读高中上大学这是生存或提高生活质量的惟一选择。很多中职学生以及家长都认为,学习成绩很差或者家庭贫困、交不起自费高中学费的人才上职高,但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在于现有的教育制度对中职教育的歧视。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无法直接升入普通高等学校接受再教育,进入对口高等职业学院学习的机会也非常渺茫。中职教育变成了终结教育,一纸文凭定终身。即便有少数优秀学生通过自考、成人自考等方式获得相应文凭,也是费尽周折。因此,中职教育衔接渠道不畅的现实必须引起重视,得到实质性改变。沟通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障碍,使中职学生不再被歧视,人们的观念自然会扭转过来。
3.3 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
3.3.1 专业结构设置不尽合理
从专业设置上看,多数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贪多求全,盲目跟风,各个学校之间专业重复现象严重,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专业建设缺少亮点。如休闲服务、物流服务与管理、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机械加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很多学校都有,设置电子技术应用的学校有7个,机电技术应用的有7个,设置计算机应用的学校有11个。而遂宁市目前工业发展所必需的绿色食品、特色农业、纺织类、油盐气化工类、电子元器件制造类等专业却几乎没有学校设置,地方特色专业少之又少。
3.3.2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配备达不到要求,多数学校教师严重缺编。参照国家定农村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标准下限1:17测算,目前全市职业学校仍差编教职工上千人。
其次,中等职业教育缺乏“双师型”教师,即学术型和技能型。尤其是那些有着行业一线工作经验的老师,非常缺乏。老教师早已经习惯于传统授课方式,而且进取心也不足;中青年教师则分两种情况:第一种属于兼职教学,能够完成理论教学,但缺乏相应的责任心和改革决心;第二种是社会招聘的大中专院校学生,他们理论功底比较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也能胜任理论教学,但无法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外聘的校外教师一般来自于企业,但这部分人在企业工作繁忙,无法分身来学校授课,如果想让这些老师变为专职教师,就目前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薪酬水平来说,是没有吸引力的。目前在国内,职业院校培养学生最短缺的不是在知识结构,而是专业岗位的操作流程、操作规范等最根本的职业技能本领。这些技能本领,传统的学校做法是通过实习让学生获得,学校根本不建立自己的职业训练基地,到学校安排的实习时间,学校就按照有关政策将学生送到合作公司去进行实习锻炼。但由于这样一来,企业要负担学生实习成本,但毕业后学生很少留在企业工作,愿意和学校合作的企业很少。因此,应当打破企业和学校的界限,把全部实践课程设置在企业,由企业业务骨干现场授课,企业则可将这一过程视为新员工培训和熟悉工作岗位,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也就是学校完成理论教学,企业完成实践教学。学校负责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负责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教会学生如何更好的生活,并使学生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企业教学生如何工作。这样就能弥补师资的不足。
3.3.3 专业设置陈旧脱离市场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课程内容老化,不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不够,是目前国内职业高中教育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有些专业比如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等几乎每个学校都有,有些企业所急需的专业学校根本没有设置。比如,遂宁市有200多家电子类制造企业,但遂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电子类专业却非常有限。若想在较短的时间内筹集一个新专业,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现实情况来讲,是非常艰难的。若学校能与企业深度融合,按照企业要求订单式培养学生,那么许多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实践课程可以放到企业现场来上,这样就使得企业对市场有了较强的适应能力,同时学校也不需要为新设置专业花费太多精力。同时,要设置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具体到遂宁,则要设置绿色食品、中药种植、物流管理、电子元器件制造等“4+3”产业所需专业。
另外,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未有机衔接,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社会需要的新兴学科发展滞后。如现代模具制造技术、组合机床操作技术、现代建筑技术、动漫产业等。比如,不少企业希望招收懂得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和加工模具的现代工人,但只有极少数学生是合格的。中等职业教育过多地去模仿大学的学科教育模式,与生产和实践缺乏紧密结合,无法适应企事业单位的需要。因为专业设置落后,教学内容落后,很多职高院校不得不自己主动出击,与国外一些院校或是企业进行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培养紧缺专业人才。由以上分析可见,虽然遂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但这种发展模式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仍然没有走出传统农村中职教育的窠臼。遂宁市中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做为西部职业教育基地,遂宁市必须走在兄弟地市前面,时代前列。若能彻底摒弃现有中职教育模式,在不动摇教育的根本宗旨情况下,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通过引领企业人才需求,建立以企业用人需求为核心的崭新中职教育模式,遂宁市的职业教育必将上一个新台阶,必将成为西部中职教育的成功典范。
[1]邓沛然,李胜利.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7,(5).
[2]方华明.农村职业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J].教育与职业,2006,(4).
[3]李少元.农村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周明.中国农村教育改革与相关政策[M].北京:当代中国音像出版社,2003.
[5]徐辉.中外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政革[M].昆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张隆辉
G718.3
A
1672-2094(2016)06-0096-04
2016-09-22
胥涛(1976-),男,四川仁寿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