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社区文化建设

2016-04-13 14:45:32肖志华许敏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创造力幸福感

肖志华,许敏

(四川师范大学a.教师教育与心理学院;b.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四川 成都 610000)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社区文化建设

肖志华a,许敏b

(四川师范大学a.教师教育与心理学院;b.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四川 成都 610000)

积极心理学是21世纪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的、积极的取向,它致力于关注人性中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层面。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小社区,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应用于大学社区的文化建设中,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和创造力。

积极心理学;大学社区文化;主观幸福感;积极人格;创造力

1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1997年Sel igman就任APA(American Psychiat ric Association)主席一职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正常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1]。相比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这是对心理学一种全新的诠释。

Sel igman指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1)治疗精神疾病;(2)让所有人生活更加丰富充实;(3)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2]。对于《心理学摘要》(Psychological Abstracts)电子版近百年的论文搜索结果表明,研究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文章比率约为14:1,这说明过去一百多年心理学的关注点更多是在人类消极情绪和行为以及对异常心理矫治的研究上。鉴于此,关注并发展心理学后两个使命便迫在眉睫。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情绪与健康以及创造力与天才”等方向。首先,对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上,如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间关系的追踪研究;其次,对于积极的个性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乐观、希望、韧性、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上;再次,对积极情绪与健康的研究发现在面对压力事件时,自我报告通常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人更不易重病;而对于病人,那些处于积极情绪的人更愿意接受医生的建议、配合治疗并进行锻炼;最后,对创造力与天才的研究表明,天才儿童在自己具有天赋的领域有很强的成就动机和坚持性,而天才的产生与父母和家庭环境很有关系,天才通常是在那些富裕的家庭环境、并有丰富的智力或艺术刺激的家庭中产生。

积极心理学在个体积极品质、个体潜能开发及积极情绪的研究对于大学社区文化的建设具有丰富和有效的借鉴性和启发性。

2 大学社区文化的内涵及其现状

2.1 大学社区文化的内涵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具有以下四个要素:占有一定的区域;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种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大学具有社区的特性,西南大学黄希庭教授认为大学是一个小社区。大学社区可以具体分为:教学区、宿舍区、社团和网络区等。随着计算机、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平台,网络文化在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模式、思想观念以及宿舍中的同学关系,给大学社区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影响。网络社区的形式主要包括:QQ、微博、微信、网站、贴吧、论坛等。校园中的主体是学生和老师,大学社区中不仅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也有老师与老师的互动以及学生与老师的互动。

从社会学意义上讲,文化与社区不能割裂。文化是在一定时空维度中生成的,社区是文化的土壤,文化制约社区结构的形成,社区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工作又孕育、传承着文化[3]。同理,大学社区与大学文化也是不可割裂,那么,积极创建教学区、宿舍区、社团和网络区的文化氛围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大任务,关系着学生的健康发展和高校的精神文化。

2.2 大学社区文化的现状

2.2.1 大学社区文化之学习现状

大学社区的学习主要集中于教学区,主要活动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学生自主学习和网络学习。而后两种活动主要在图书馆、自习室完成。虽然现在很多大学都有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图书馆,图书馆和自习室的学习环境也十分优越,但很多大学生对于图书馆和自习室的使用率存在严重不足,其中原因可能与一所大学所提倡的理念以及文化底蕴息息相关。

2.2.2 大学社区文化之生活现状

大学社区的生活主要集中于宿舍区。宿舍人际关系也是影响大学生工作学习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工作学习肯定是处处不顺的,所以在宿舍中处好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另外,有一点是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那就是宿舍的人身及财物安全。安全用电、警防火患、妥管财物、远离打抖等是保证正常生活的重要前提。显然,大多数人的生活是积极和谐的,但是少数不谐调的声音也是不容忽视的。

2.2.3 大学社区文化之工作现状

大学生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社团(社团、部门、协会、班级),在大学里,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参与社团工作,社团工作不仅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也能提升他们的职业竞争力。虽然社团工作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很多促进作用但学生干部的主要身份还是学生,最为重要的工作是学习。

2.2.4 大学社区文化之休闲现状

大学生的休闲主要集中于网络区,这种休闲方式更多属于一种社交文化,适度积极地利用有利于获得知识和信息、有利于扩大人际交往圈和获得社会支持,但是过度沉溺便会影响工作、生活和学习。大学里的“低头族”“微博控”“微信控”“点赞党”等网络新人群,足以说明一部分大学生正在被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深深影响。

3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社区文化建设的反思与对策

3.1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社区文化建设的反思

首先,积极心理学提倡研究人的主观幸福感,即是一种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幸福感”指标的感觉。能上大学这对于家庭和学生本人来说是一件既荣耀又欣慰的事情,他们在大学中本该充满幸福感。但实际情况是,一些大学生的生活充满了孤独和空虚,一些大学生整天忙忙碌碌却不知在忙什么,一些大学生整日沉迷网游等。这样的大学生活,幸福感肯定是有待提升的。

其次,积极心理学也提倡研究人的积极人格,在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中的确会有这方面的培养,比如老师的教导、同学的陪伴、家庭的鼓励等。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学校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是不够的,学习方面更看重学习和科研,生活方面更看重遵守制度与规则,工作方面更是制度化运作,休闲方面学校也没有纳入到日程工作中来。这样的一些现状使得积极人格的培养极大欠缺或者成为空白,这便对学校的制度化改革提出了要求。

再次,积极心理学提倡研究积极情绪和健康的关系,而在很多大学,难见专门对学生积极情绪培养的活动,即使存在,都只是小规模的自娱自乐型,以学校为单位主导的活动更多是行政化、行式化、程式化、陈旧化的。专门为积极情绪服务的大型休闲娱乐活动也有,但形式单一,内容固定,不能更多的对积极情绪的培养添砖加瓦。至于健康,首先身体健康都是大学没有重视起来的,更别说心理健康了。而除了一些师范类院校心理工作做得稍微到位,别的普通院校的心理工作可能仅限于一种形式,实际效用并不明显。

最后,积极心理学提倡研究创造力和天才。可以说,能考上大学的人都是智商不低的,所以要谈创造力,要谈天才也是可行的。的确,不管是名牌大学还是普通大学,总会有一些很有创造力的天才,但我们需要面对的事实是,更多的大学生是平凡普通的,他们遵循的仅仅是一种程式化的发展模式,没有跳出陈旧的框架,更别说开拓创新了。创造力和天才的培养是建立在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和身心健康上的,没有这三者作支撑,再有创造力的天才可能都无法真正地成为有创造力的天才。

3.2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3.2.1 大学社区文化中的学习文化建设对策

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学楼、图书馆和自习室等,要有好的学习文化,就要让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幸福感得到提升,例如:老师要学会真诚地夸赞学生、教学要以素质为导向,而非成绩导向、老师要提高自身的讲课功力,努力让课堂变成学生向往的地方、图书馆自习室环境要温馨舒适等。积极的人格培养也是学习文化建设的一大板块,这就要求教师将育人、德育贯穿整个教学,懂得积极地期待,让学生成为有积极人格的人。而不管是班主任、辅导员还是任课老师,都应该承担起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责任,平时多一双关注的眼睛,用心去和学生交流,学生的身心一定会健康成长。当然,既然是学习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是必不可少的,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造力就是生产力,老师可以多设计团体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增加智力、发展创新意识。

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的、发展的个体,教师不仅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发展中的学生,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还要善于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是教与学主客体的对立,而是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这提示我们,高校教师不仅要增强自己的主观幸福感和积极心理品质,还要多关注学生的优点和潜能,以鼓励教育促进学生的才能发展。

3.2.2 大学社区文化中的生活文化建设对策

为学生提供温馨舒适的住宿环境既是对学生积极情绪的保障,也是对学生基本的关注。后勤服务集团可以以寝室为单位开展一些竞赛或娱乐活动,比如知识竞赛或楼道歌手大赛等,这不仅可以活跃大学氛围,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更有助于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所以在这种环境中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也有必要性,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卫生整洁等是积极人格不可缺少的良好品质。至于身心健康,首先,食堂的饮食决定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应该将饮食放在更高的位置,毕竟健康是一切的基础,其次,宿舍管理人员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也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形成积极影响。构建和谐而积极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支持系统[4],这是生活文化建设最核心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是与环境、社会背景分不开的,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温馨舒适、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是大学生健康生活、快乐成长和积极发展的基本保障。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生活特点、个性特点和大学自身的环境条件,为大学生创造更具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便捷的生活配套、优雅的住宿条件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3.2.3 大学社区文化中的工作文化建设对策

大学生的社团工作主要是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而这种主观幸福感的营造首先就要求同学自身有相互尊重的品质。老师也可以从制度的层面出发,让同学们之间更多充满和谐,更少受制于制度。但是,对规则的遵守与建立也是积极人格重要的方面,所以,学生干部或老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建立对规则的重视,然后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培养出更为适应环境的人格物质。社团工作是最能营造身心健康氛围的,有趣的团体活动,积极的团体互助,意外的自我超越等都将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成长。另外,很多大学生会在团体中体现出超凡的领导力和创造力,这也是社团需要积极引导并提倡的。

3.2.4 大学社区文化中的休闲文化建设对策

大学生的休闲主要集中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具有便捷性、即时性、定向性、精确性等特性,但这些特性背后的随心、随性和随时的信息发布和交流在给大学生生活带去丰富性、多样性的同时也隐藏着危险。高校要建立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对于一些假消息和负面消息及时进行处理,同时高校要设立有影响力及学生基础的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在这些平台上要传递积极、健康、和谐地讯息和内容,让更多的正能量在大学生中传递。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家.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2]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

[3]黄玉莉.网络对大学社区文化的影响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9).

[4]王铁.论大学社区文化共同体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

[5]钟真群.积极心理学视阀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0).

责任编辑:张隆辉

G645

A

1672-2094(2016)06-0070-03

2016-08-12

肖志华(1991-),男,四川资阳人,四川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测评。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创造力幸福感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 07:20:24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10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心理与健康(2021年1期)2021-07-22 07:46:43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英语文摘(2020年11期)2020-02-06 08:53:32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