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北京102445)
皖赣鄂豫省际交界区域相关研究与发展实践概述
□张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北京102445)
国内围绕“省际交界区域”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化推进,针对省际交界区域的研究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已经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总体上,目前多案例分析、缺乏理论和方法创新,而针对“皖赣鄂豫省际交界区域”的研究则更少,该区域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典型性,有必要继续深化相关问题研究。
省际交界区域;皖赣鄂豫
1.1基本概念
“省际交界区”又称“省际边缘区”、“省际毗邻区”、“省际边界区”(安树伟,2004),是指省级行政单元的相邻区(梁双陆,1998),也即两个及以上省级行政区域在交接处所构成的特定地理空间(仇方道等,2009),是以省界为起点向行政区内部横向延展一定宽度、沿省界纵向延伸的窄带型区域(陈钊,1996),是省际文化、经济、信息的交汇处和各种信息流、物资流、人流等经济要素流动的重要通道,有发展省际贸易的良好条件和巨大潜力(贾若祥、侯晓丽,2003)。
1.2一般性特点
省际交界区域一般有如下特点:一是山水相连的自然地貌且生态功能突出,同属于一个自然区域,因地缘属性形成了经济文化联系;二是行政区边缘经济衰减,都远离省级政治经济中心,接受不到或受到省际行政和经济中心的辐射较小,具有区位的边缘性,在我国多是老少变穷地区;三是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生产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且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等都是滞后和欠发达的;四是内部相对封闭,主要是由于交通互联互通性差、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受不同省份行政区划分割等因素影响(肖金成,2004;安树伟、张素娥,2004;王友云、金子求,2014)。
1.3类型划分
一是根据省级边界涉及的行政区个数,可以分为二维边界区域(如川滇边界)、三维边界区域(鄂豫皖边界)、四维边界区域(晋冀鲁豫边界)等,由此理论上存在N(1、2、3、4...)维省际边界区域(GuoRongxing,1994;郭荣星,1995),即多维省际交界区域;二是按照省际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至少可以分为弱弱毗邻型(以陕蒙晋边界为例)、强弱毗邻型(以江苏南京、安徽马鞍山为例)、强强毗邻型(以京津交界区域为例);三是按照自然地貌特点,省际交界区域可分为山地型省际交界区域、平原型省际交界区域、丘陵型省际交界区域和荒漠型省际交界区域等(王义民、李文田,2008)。
以地级市为单元确定的皖赣鄂豫四省交界区域,范围包括:安庆、六安、九江、黄冈、信阳等四个地级市,目前针对该区域的研究相对较少。
2.1革命根据地时期鄂豫皖苏区的贡献
目前,对鄂豫皖苏区(1922-32年)的历史研究相对比较多,通过历史回顾发现,革命根据地时期鄂豫皖苏区为后方革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邹荣,2013、2015)。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二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当时根据地党和政府制定一些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大促进了农业发展,同时也为工业和手工业提供了原料,为商业贸易提供了商品(牛建立,2015);其中,制定并实施的《临时土地政纲》等土地制度,不仅有力地促进了鄂豫皖苏区的快速发展,而且也为该时期中共土地制度的发展完善提供了经验借鉴(刘喜元,2013)。
2.2皖赣鄂豫省际边缘区域经济特征及发展建议
夏雪等(2014)运用AHP-熵值组合赋权、模糊聚类、ESDA以及GIS可视化等方法对皖赣鄂豫省际边缘区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区域经济发水平总体较低,受自然区位、经济条件、政府导向、空间作用及边界阻隔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低聚高散且相对稳定的特征,低水平俱乐部趋同效应明显。另有研究指出,鄂豫皖边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红色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联合开发还相对滞后,未来发展的空间较大(刘霞,2011)。
3.1《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2013年2月,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印发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通知》(国开办发[2013]17号),规划涉及到皖赣鄂豫跨省交界区域的有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宿松县、潜山县、岳西县、望江县),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固始县、淮滨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红安县、麻城市、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
3.2《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2015年)
2015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印发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5] 1400号),范围涉及:安徽省六安市、安庆市全境;河南省信阳市、驻马店市全境,南阳市的桐柏县、唐河县;湖北省黄冈市、随州市全境,孝感市的孝南区、安陆市、应城市、大悟县、孝昌县、云梦县,襄阳市的枣阳市,武汉市的黄陂区、新洲区。规划指出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战略定位是: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长江和淮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的;同时明确了安庆、六安、黄冈和信阳等城市的发展定位。
3.3《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2015年)
2015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5]738号),其中,规划中涉及到皖赣鄂豫跨省交界区域发展的主要有三个城市组团:一是“九江—黄冈—黄石”城市组团,需要“推进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共建,开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试点,积极探索跨江、跨省合作新模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城乡统筹和跨区域融合发展,推动黄梅小池融入九江发展”;二是“黄冈—安庆—六安”城市组团,需要“共同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建设,探索扶贫攻坚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机制,加强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对接,统筹开发利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协同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探索建立大别山旅游和特色产业协作区”;三是“九江—安庆—池州—景德镇”城市组团,需要“加快过江通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产业基础、旅游资源等优势,合力承接长三角等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共同打造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和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
目前,皖赣鄂豫跨省协作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些双方和多方的边界协作工作机制。一是在皖鄂豫赣四省周边地区道路交通安全联防工作方面,通过具体工作层面的对接协作,已经树立了跨省市区域协作的典范形象(安石、哲领,2001)。二是在政协工作联动上,近年来鄂豫皖三省政协积极协商合力推进大别山区域发展,对大别山区域交通一体化、产业布局与协作、旅游业发展、生态建设等领域提出了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杨松,2012)。三是在体育赛事协作方面,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为纪念“黄麻起义”,由体育爱好者自发组织的鄂豫皖苏区体育协作区篮球赛是大别山区三省十多个县市精心打造、共同拥有的红色体育品牌,带有明显地域特征和交流合作性质,已经成为鄂豫皖苏区各县市体育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和弘扬全民健身理念的体育赛事(陈亚京,2015)。四是在旅游协作发展方面,2015年5月,安徽省政府在湖北武汉举办皖鄂经贸旅游合作恳谈会,皖鄂两省发改委、商务厅、旅游局等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推进两省经贸旅游合作,其中安徽省旅游局就进一步推动皖鄂旅游合作发展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共同编制《大别山片区旅游发展规划》,二是共建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三是联手打造观光休闲旅游产品,四是联合促进长江旅游发展,五是联动开展宣传促销(李远峰,2015)。五是推进建设赣鄂皖沿江经济协作区。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九江市委书记殷美根提出,建设“赣鄂皖沿江经济协作区”意义重大。随后,2015年7月在九江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九江市发改委主任喻子水作《关于九江市201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时介绍,上半年九江市正在积极谋划建设赣鄂皖沿江经济协作区,加快与宿松、望江、黄梅、武穴等地联动发展,鼓励沿江县区先行先试,开展跨江合作,提升“一江两岸”协作水平;《赣鄂皖沿江协作区框架协议》正式文本基本敲定,《赣鄂皖沿江协作区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
5.1简要述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针对省际边界区域发展的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特别是协调发展战略思想的深化推进,国家战略层面开始关注省际交界区域的发展问题。目前,国内研究相对较多的省际交界区域有:蒙晋陕豫、苏鲁豫皖、陕甘宁、甘川青、川滇黔、晋冀鲁豫、川滇藏、渝鄂湘黔、鄂豫陕等交界区域(郑四渭等,2015),而直接围绕“皖赣鄂豫省际交界区域”的研究很少。总体而言,长期以来省际交界区域研究还主要集中于一些案例研究,且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为薄弱,特别是缺乏相对完整的基础理论框架和必要的方法论体系支撑。
5.2研究展望
一方面,加强省际交界区域发展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理论方面包括省际交界区域的演变机理、空间特征、开发开放模式以及区域治理等;支撑省际交界区域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包括借鉴新区域主义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以及从时空演化、城镇演化、产业演化、制度演化的角度,加强省际交界区域范围的科学界定、推进省际交界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省际交界区域发展定量模型的构建等,以推动省际交界区域研究方法的创新。另一方面,围绕“皖赣鄂豫省际交界”这一典型区域的发展,针对该区域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充分运用省际交界区域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创新性研究方法,就该区域的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作、空间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和市场一体化建设、扶贫开发等方面提出切实有效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等。
[1]安树伟.行政区边缘经济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3-30.
[2]安树伟,张素娥.“行政区经济”和“行政区边缘经济”[J].生产力研究,2004(7):24-26.
[3]安石,哲领.跨省市区域协作的典范-写在皖鄂豫赣四省周边地区第八次道路交通安全联防会议召开之际[J].现代交通管理,2001(12):4-5.
[4]陈亚京.鄂豫皖苏区红色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大世界,2015(5)12:249-250.
[5]陈钊.行政边界区域刍论[J].人文地理,1996(11)4: 41-44.
[6]郭荣星.省际边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N维空间经济模型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5(4):38-43.
[7]贾若祥,侯晓丽.山东省省际边界地区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2):30-34.
[8]刘霞.论鄂豫皖边区红色旅游区联合深度开发[D].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4)1:59-62.
[9]牛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农业建设[D].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7)3:362-267.
[10]刘喜元.试论鄂豫皖苏区的土地制度与土地革命[D].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3: 137-140.
[11]李远峰.皖鄂携手推动中部旅游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5-5-29.
[12]梁双陆.中国省区交界地带经济发展思考[J].改革与战略,1998(2):27-29.
[13]仇方道,等.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J].地理研究,2009,28(2):451-463.
[14]王友云,金子求.省际交界地带发展滞后的因由及路径探讨[D].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4)4:9-12.
[15]王义民,李文田.省级边界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4:15-19.
[16]夏雪,等.省际边缘区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与形成机理——以鄂豫皖赣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 5:21-27.
1004-7026(2016)01-0015-03中国图书分类号:C912.6
A
本文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1.10
本文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15年基本课题《皖赣鄂豫省际交界区域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张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