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兰
(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8)
【高职教育教学】
审核评估视角下理工科高校文科生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徐利兰
(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8)
在工科院校的文科生培养出现“进口”和“出口”两难情况下,西安工程大学以审核评估的“四度”要求审视工科院校文科生培养的问题,以审核评估的“四度”标准对接工科院校文科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文字写作、口头表达、人际沟通”等核心能力为抓手,通过培养计划的调整、课程的优化、课堂教学改进及第二课堂的实践,努力实现审核评估所要求的“四度”。
审核评估;核心能力;“四度”;工科院校;文科生
不管高等教育如何改革,但最终的目的是要切实履行其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为实现这一主旨,教育部在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先后实施了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之后,2013年12月5日又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以下简称“审核评估”),再次对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价。此次审核评估的核心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特点是“依据学校自己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评价其效果达成情况”,即用学校自己的设定的尺子丈量自己;重点考察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四度”。以审核评估为视角,西安工程大学认真分析文科生在培养定位、条件保障、质量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通过对培养计划的调整、课程的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及第二课堂的实践,着重培养文科生“下笔有神、出口成章、沟通无碍”的等核心能力,以期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使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同时,以审核评估为契机,摸索一条和社会接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来提高文科生的核心能力,促进工科高校文科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文科作为重要的学科大类别,由于办学成本底、社会应用面广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扩招以来专业和学生数量增长迅速。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时,全国普通高校理工类毕业生1293114人,是2002的3.28倍;文科类本科毕业生751918人,是2002的5.19倍。《2012年普通高校本课专业目录》增设了艺术学门类,文科由原来的7个学科门类增加为8个,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和艺术学。[1]。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其文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上走过了类似的路:扩招、专业增容;更名、向综合性发展,相继开办通用的文科专业;文科基础薄弱,属于学校的边缘学科;文科专业在特色探索、人才规格和方向上不明确,不同程度陷入学生就业难、能力无抓手的困境。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和教育领域的激烈竞争,工科院校文科专业的困难和问题日益突显:专业同质化严重,法学、文学、英语、新闻、编导等专业覆盖了大部分院校;就业迟滞,生源减少,一些院校开始缩减计划、隔年招生甚至取消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降低,专业学习的热情下降,进校后转专业的诉求增多。以笔者所在的西安工程大学为例,从2000年以来开始陆续设置法学、文学、英语、广告、编导、汉语国际教育等文科类专业,新设并持续扩招金融、管理、经贸、会计等社会热门专业。近年纯文科学生就业三方协议率截止学生离校,只有40%左右,远远低于理工科学生(70%左右)。法学和文学专业的生源从2000年的四个自然班(每班30人)减到2013的一个自然班,英语专业由2个自然班缩减为1个自然班。学生一志愿报考率底,调剂学生多,专业思想不稳固,每年都有申请向经济类、管理类转专业的学生,个别学生因为在工科背景的院校上文科而退学,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环节均出现严峻问题。究其原因除了社会需求变化的客观原因外,主要因为工科院校文科专业设置历史短、底蕴薄、师资力量不足;学校对文科学生的培养机制上缺少探索和投入,没有形成文科生培养的浓厚氛围;在培养上特色不明显,培养规格不具体,导致文科学生就业时无“一技之长”;专业平台建设弱,实践能力锻炼不足,教师来源和能力单一等。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面看,文科大学生就业面广、弹性大,其所学专业和岗位的匹配度要求不严格,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对高。然而文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在短时间内难以界定和评估,即使应聘考察,往往是暂短的书面考试和面试交流,学生临时抱佛脚,压力大而收效甚微。面对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形势,用人单位容易采取“985、211”等简单化的招聘标准,地方高校的学生容易被排除在外。
以上问题正是审核评估所要重点检查的“四度”问题。解决上述问题,除了继续坚持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宏观要求外,必须联系实际找准专业定位和质量抓手,积极探索地方工科院校文科生显性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模式,以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化以及目标与效果的一致化。
核审评估强调“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工科院校的文科生培养如何落实这些要求?
(一)明确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提高文科学生的社会适应度“办学定位是指大学为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格局的位置,理性把握自身角色和使命,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一方面,办学定位体现了大学的基本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大学历史传统的延续和传承;另一方面,办学定位对大学的办学行为和未来发展具有统领作用,它必将引导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3]对于研究性大学来说,“本科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基础性、以全方位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育;非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则更侧重于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4]
对于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教育部先后在本科教学的合格评估、水平评估时作为首要指标;在2010《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工作重点》提出“开展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试点”并再次强调准确定位;在布置2016年工作要点时指出: “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大支持力度,有序开展改革试点,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建立跟踪检查和评估制度。”[5]
虽然有一系列的政策指导和评估导向,有专家大量的研究成果佐证,但长期以来地方高校一直有向研究型高校看齐的无限动力,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规格上时有改变,难以明确:创新型复合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复合人才、高素质人才等提法。尤其是地方高校,对自己的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定位长时间争论不休、游离不定,教职工更是一头雾水;即使已有“应用型”定位,但对培养目标不明确;另外,高校在教学和科研关系处理上一贯的不平衡政策,导致学校自己设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教学的实际符合度不够,过程管理的落实度不够,考核和兑现的力度不够等等,从而使每次经历评估这样的“例行”、“常规”检查,各学校都要非常规地紧张而忙碌一阵,对照文件重新梳理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这一本来就已经明了的问题,虽说是亡羊补牢,但不良循环对正常的教学秩序无疑冲击很大。
本轮审核评估首要的指标依然是“学校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学校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6]所有这一切,集中体现在人才的质量上,而人才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社会适应度上。所以,对接社会需求,明确应用型标准,改变文科生在社会上缺乏显性核心竞争力、步入社会能力标准模糊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学”和“用”上都有抓手。
(二)科学分配校内外资源,提高文科教师和教学资源保障度 教师是办学育人首要的资源要素。审核评估对教师数量与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教师教学投入、教师发展与服务等方面进行一一评价,这无疑是矢中要害。针对扩招以来高校教师的大规模扩张,非师范类教师的大量选聘,教师的职业意识和教学基本功亟待提高,应加强教师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训练,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要改变对教师的考核和职称晋升重科研、轻教学,重量化、轻品德,重立竿见影、轻润物无声的失衡政策,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心思;要呼唤教育教学应有的耐心和平常心,拉近教师和学生日渐疏离的关系,将科研有效应用到教学和育人当中,避免急功近利,避免教学科研两张皮。
创设适应教学需要的资源配置和管理体制,为师生提供全面高效的教育教学服务,改变资源分配上的偏见和失衡。由于文科专业在设施投入、教学经费使用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上和理工科有很大区别,很少立项投资大规摸的实验室建设和大型采购,经费多用于教学学术类会议、讨论、调研、讲座、图书资料和一些软件资源建设,教学经费份额少,教学设施简单。学校对经费的划拨和使用要考虑文科特点,不能机械执行工科建设思维:教学业务费只限学生实习和论文、学生实习要集中、购买图书要入库、上课人数少要扣减系数、教学经费境外业务不能使用等。改变社会资源对于文科的分配太少的局面,避免社会资源成为某些专业和教师的少数人俱乐部。
(三)遵从文科生培养规律,提升教学和质量运行的有效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学科,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人类关注精神、升华情感、心灵向善、追求终极幸福,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合谐关系,是人类走向和平、文明的向导,对于国家社会治理起着智库作用,是世界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但在以工科为背景的高校,文科往往处边沿地位,文科生培养被动而弱势,如何有效改变?
首先要认识到现代教育观念下文科学科和专业的特点。高校文科的教育重心不再仅是传统知识和真理的传授,而是转型为关注人文精神和心理内涵的提升,即“正义、幸福和美的追求”(利奥塔语)。所以,文科教育的理念应该是人为本,师生有足够的尊严和空间、宽松自由的心灵、从容坦然的精神面貌。高校在环境设施配套、政策制定、管理运行上应该考虑学科和专业特点,不应一刀切简单处理。
其次,不断创新培养过程和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文科生的核心能力。要认识文科教育的弹性特征,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学,积极探讨多样的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模式,探索学科交叉教育:如文理结合、艺工结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等模式;探索学科大类教育模式:整合相近、关联学科,组件大平台教育;探索科研与教学结合创新机制:加大专业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的力度;建立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师资队伍、实习实践、学生教育等方面切实引进社会资源,建立协同机制;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推进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促成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等等。
再次,建立多元的文科学生学业评价机制,加大师生互动课堂、学生自主课堂、教师观摩课堂、社会实践课堂的探索,打通学生在知识和能力通道上的障碍,提高学生的成果意识,注重个性引导,有计划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探索研究与专业有关的社会问题。调动专业教师关注学生的第二课堂,提高学生校园文化、科技活动的评价系数,使教与学的过程丰满起来,质量监控反馈机制及时灵活起来,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透明起来,提升教学和质量运行的有效度。
(四)实施内涵建设和特色培养,提升生、用双方满意度审核评估的核心是“质量”,目的是“保障质量”,而质量的最终检验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对自己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追随度、对身处四年的大学的满意度、学生以母校为荣的自豪度、学生自我评价的自信度、走出学校步入社会的顺利度以及在社会上事业的成功度等都成为学生质量的标签,给学生贴上这些标签需要把功夫下在内涵建设和特色培养上。对于文科生来说,不能让学生觉得文科学习大而空、有虚度年华的遗憾和抱怨,在培养目标、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中要围绕显性的核心能力培养,让学生有成就感,让用人单位有抓手。
在目前文科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情况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聘条件日益苛刻,没有耐心和时间培养新手。进门学历门槛高,入门能力要求高,适应期越来越短,岗前培训越来越少,聘之即能用,用之即见效。用人单位对文科学生的满意度除了在道德精神层面的评价外,对能力的评价也往往被广义评价为:文笔怎么样?口才如何?沟通能力如何?综合素质怎么样?所以,对文科生的培养,要根据国家社会需要和专业特点,结合自身条件,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制定自己的质量标准,形成办学特色,强化核心能力,对接用人单位需求,才能实现生、用双方的满意。
针对人们对理工科生“有一技之长”而文科生能力标准模糊多样的看法,西安工程大学提出以“下笔若有神,出口便成章,沟通无障碍,人格魅力强”四大显性能力培养为突破口,[7]培养综合素质高且能很快和社会需求对接的实战型人才,将培养规格和目标具体化,变成教师可教、学生可学、目标显性、操作性强的措施,使学校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考核有抓手、可量化,明确培养规格,提高考核效率。
(一)试点典型专业,围绕四大目标进行能力培养西安工程大学是一个以工为主,工、管、文、法、艺、教等多学科发展的院校,文科招生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一。针对目前文科大学生就业疲软、专业发展难以为继、专业教育和社会需求对接不畅等现实问题,学校以文学、法学两大文科学科门类为典型,提出文科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理念和培养目标,即:围绕文字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人格综合魅力等方面的提升提出“下笔若有神,出口便成章,沟通无障碍,人格魅力强”的要求,探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对自己大学四年有明确的能力提高目标,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来实现这些目标。
(二)师生联动,多途径、多环节培养学生的四大显性核心能力1.围绕专业教学,建立核心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的培养机制。将文科人才显性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作为培养规格和目标要求写进培养计划;形成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课程群并使其有接续性和关联性;要求教师明确对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认识,引导相关课程的教学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课程考核加大书面写作、口头表达、组织协调、亲和力表现等能力要求。在典型课程和环节开展试点,项目组成员在自己课程中优先实施,密切相关课程先行实施,由点到面,积累成果。入学教育明确目标,课程学习提出要求,职业规划注重引导,就业指导重点关照,社团活动搭建桥梁,社会实践考核检验,形成师生联动,核心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的培养机制。
2. 做细落实文科生实践教学环节,对接社会的需求。以锻炼综合文字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团队合作和个人魅力为核心。比如剧目演出,考察学生剧本撰写、编剧、导演以及角色分工、相互合作、艺术表演等能力;在模拟法庭环节,从诉状、答辩词、判决书撰写到法庭陈述、调查、辩论,与当事人沟通到争取和解,全过程锻炼学生的能写、会说、善沟通、有魅力等显性核心能力;对学年论文开拓视野,理论和实践结合,选题和形式多样化,让学生不但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更要熟练掌握调研报告、项目策划书、研究报告、合同书以及小说、报告文学、网络文学等更多目前社会需求的文种;对实习实践的成果通过实习实践单位鉴定、学生答辩、教师评判、学生互判等环节进行综合考核,为学生未来入职,更快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整合校内相关资源,全面锻炼学生,迎接社会挑战。首先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为学生社团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发挥教师在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指导、引导和参与作用;专业教师带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活动,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服务社会。其次,发挥学生管理队伍的示范作用:通过其示范文章、编辑建议、组织创意、大赛示范等,提升办刊质量、活动品质,拓展学生发表文章的途径,检验学生写作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的提升情况;通过各种比赛实践,来指导、感染和带动校内外各项演讲、辩论、戏剧演出等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通过模拟招聘和实际招聘,检验学生即时性的写作、自我表达、沟通交流的能力。
总之,探讨工科院校文科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旨在呼吁工科院校审视自己设定的文科人才培养的“尺子”和实际工作的符合度,回应审核评估的核心诉求。同时希望通过这些探索,提高文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改变用人单位对文科学生使用无抓手、素质高大空的偏见和担心,为其顺利就业、职业能力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相信随着高等教育条件的不断改善,回归教育本质,关照社会需求,内涵发展,质量为本的理念会越来越深入,实现途径会越来越多,使高等教育真正承担起为国育栋梁之重任。
[1] 张兄武.高校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研究,博士论文,2014.12.
[2] [6]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
[3] [4]周叶中.人才培养为本 本科教育是根——关于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5.7.
[4] http://www.moe.edu.cn.《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
[5] 徐利兰.就业需求视角下工科院校文科生显性核心竞争力培养模式探索[J〗陕西教育,2016.1.
Exploration on Liberal Art Students’ Core Competency in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Under the Version of Auditing Appraisal
XULi-lan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chool of Humanity,710048,Xi’an,Shaanxi,China)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ual dilemmas of liberal art student cultivation in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requested to survey problems of liberal art student cultivation in engineering faculties with four degrees of auditing appraisals and abutting jointed cultivating model of liberal art student cultivation in engineering schools.By grasping core capabilities of nourishing students in aspects of literal writing,oral expressing,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ng, the university adjusted cultivating plan,optimized curricula,improved teaching and enhancing practice in second classrooms to achieve the target of requests in auditing appraisal.
Auditing Appraisal;Core Competency;Four Degrees;Engineering Universities;Liberal Art Students
2016-6-30
此文为西安工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JG032
徐利兰(1963-),女,西安市蓝田县人,教授,研究方向地方戏剧戏曲文化,高等教育教学。
G711
A
1674-2885(2016)03-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