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盛京时报》看吉林学堂的创办与发展

2016-04-13 13:10田峥
山西农经 2016年14期
关键词:盛京时报教员

□田峥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从《盛京时报》看吉林学堂的创办与发展

□田峥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本文以《盛京时报》史料为依据,考察清末民初时期吉林省内学堂的建立及发展情况。并指出了这一时期学堂发展面临的困难,分析了吉林省内学堂的发展在教育史上的历史贡献,目的是能够为学者后续研究提供珍贵资料。

盛京时报;吉林;学堂

《盛京时报》是日本人中岛真雄于1906年10月18日在奉天(今沈阳)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该报在华持续38年之久,对当时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报道,其中包括大量清末至民国的教育史料,对研究清末民初时期吉林学堂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学堂兴起

1.1 学堂种类

时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在东北地区文化教育方面实施深入改革,主要包括建立新式学堂、改革教育机构等。从《盛京时报》的记载中也可以看出,吉林省内学堂主要分为普及式学堂、高等学堂、俄、日创办等三类学堂。

1.2 学堂颇具规模

自1906年以来,在清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吉林学堂纷纷成立,学堂颇具规模。兹闻府学开办后,尚拟广设蒙、小各学,以培植学校之基础而期教育普及。吉林省内广设各类学堂,招生人数不断扩充。普及学堂的招生范围不受地区局限,凡是有志求学者,无论户籍哪里,都可以入学堂登记注册,学费分文不收。一时间,各学堂的招生人数不断扩充,使更多学生获得了接受新式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随着各种专科学堂的成立,社会上的闲散人员都有了学习的机会。

2 学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2.1 学堂经费紧张

学堂经费一直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学堂创办之初,经费多依靠地方士绅捐助,办学招生。学堂的日常经营也需要一笔很大的开销,经费难筹,政府虽想尽办法,但都没有多大成效,致使学堂几次停办。

2.2 教学质量堪忧

学堂聘请教员需经过考核,合格者入学堂学习三个月,学期满后再被分到各个乡教小学。但应聘者多为老教读、村学究等,这些教员的知识素养和文化层次直接影响到学堂教学质量。同时,受时局动乱影响,学生常因事未得到学堂妥善处理,涌现学潮屡见不鲜,此举导致学生很难安心上课学习。另一方面,教员经费匮缺,教员开支困难,很多优秀教员迫于生活压力辞职,致使教员紧张,教学质量更为堪忧。

2.3 学堂停办

民国动乱,经费难筹。经政府及各界人士商议,中学堂教员减薪,“致使中学各科教员均不敷开支,相率请假,以致堂中停课,无人教授云”。中学堂教员工资锐减,很多教员请假停课,中学堂举步维艰。《盛京时报》1911年11月22日报道:中学堂停办,学生解散。《盛京时报》1912年2月29日报道:“现届开学之期仍无款可筹,昨经学董毕辅廷君与学务人员会议,拟将本城暨各屯镇之学堂二十八处本年上学期一律停办”。

3 清末时期学堂发展取得的进步

3.1 学堂对教育的促进

清末前的教育模式倾向于官府、富贵人家的私塾教育。所以,教育是少数人享有的权利,普通民众则很难学习知识。随着一个个学堂的成立,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普及化,公平化,让更多的人享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学堂在政府的强力推行下,更具有强制性和义务性。《盛经时报》报道:“查教育首重义务教育,应在各属各县原有之国民小学或高等小学校内设立义务教育,以资造就有常识之国民,合行饬即遵办云”。这也是我国教育史上一次历史性变革,学堂的发展,推动了普及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发展。

3.2 学堂教育制度的制定

传统守旧的私塾制度阻碍了学堂的进步,《盛京时报》记载,教育部门下令整顿私塾,“发给塾师允许证,为整顿学务起见,时以取缔私塾为入手办法”。教育部门组织私塾先生考试,考试合格者颁发证书,以免乡镇教书先生误人子弟。此外,各式学堂也颁发了严格的学堂规章制度,如入学考试制度及学堂规章制度等。同时,新式学堂在教学内容上也进行了改进,摒弃传统的重古文,轻自然科学的教育模式,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3.3 成立专科学堂

清末民初,除普及式教育的发展外,农业学堂、巡警学堂、初等师范学堂以及女学堂的成立与发展,使人才培养更具多样化。一方面,专科学堂培养了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也为社会闲散人员、有志之士提供了学习机会;另一方面,专科学堂的发展也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雏形。专科学堂规章制度也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专科学堂的成立打破了传统诵读《四书》、《五经》的私塾教育时代,使更多人接受到了新鲜的教育模式,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为教育灌入了新鲜的血液。

4 对《盛京时报》中学堂教育发展的历史评价

4.1 辩证看待《盛京时报》的记载

《盛京时报》可以说是日媒介在中国本土的一双眼睛,从日本入侵中国开始到日本战败投降的整个清末民初时期,《盛京时报》记录了其间发生的各类事情,以备于对我国本土公民的文化入侵。因此,我们在考察《盛京时报》的记载时应辩证的看待其报道的新闻事件。一方面,《盛京时报》记载了学堂的初建立、发展等事件,为研究者考察近代学堂教育提供了可贵的、真实的史料。另一方面,《盛京时报》的报道多以宣传学堂中负面事件为主,如学生中暴力事件、官员萎靡、学生罢课及教员辞职等,其报纸致力于揭露民国政府的不作为行为。相反,报道日本有志之士在学堂教育方面起的积极作用居多。

4.2 兴办学堂受到清政府的高度重视

学堂兴办之初,受到清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启迪民智、普及教育,清政府给予极大的关注和财政支持,各地蒙式教育学堂才得以纷纷成立,学堂的规模及数量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时局动荡,迫于财政困难的压力下,各学堂被迫停办。待时局稳定后,教育部门极力催促各学堂恢复上课。《盛京时报》中记载”以学务为共和国文明进化之要点,若不实力操办,不惟贻误青年且于学务前途有碍,仰即速催各生到堂授课,并将开学日期呈报,以凭查核云。”可见,教育乃国之根本,清政府非常重视学堂建设及新式教育的发展。

4.3 学堂教育发展受时局因素影响

清末民初这段特殊历史时期,西方列强刚刚打开中国的大门,新式学潮思想冲击着国人的头脑,让更多的爱国、先进人士看到了中国发展的不足,欲用先进的思想理念拯救中国。而国之根本尚未稳定,国家的发展正处于内忧外患两难之境,这也严重影响了学堂教育的快速发展。从《盛京时报》的记载中,我们也能看到学堂的发展几经波折,资费紧张、人才短缺、封建传统思想等因素都制约着学堂的发展。

结束语

《盛京时报》中记载了清末民初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我们应客观的看待吉林省学堂教育在这段历史时期的特殊贡献。迫于时局各种因素,也有很多发展的无奈与局限,但不可否认的是各类学堂的创办推动了吉林教育的发展,并且打破了传统教育对民众思想的桎梏,为后期吉林的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1]孙爽.盛京时报对东北地区灾荒救济的报道[D].吉林大学.2011,5.

[2](清)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Z],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4999,5390.

1004-7026(2016)14-0090-02

G219.2;K25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14.068

长春师范大学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从〈盛京时报〉看长春近代文化教育发展》,课题编号:2012专08号。

田峥(1980.7-),男,辽宁本溪人,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史研究。

猜你喜欢
盛京时报教员
150多名游客“失踪”,韩担心免签被利用
论盛京文化——从清前史规划讨论谈起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盛京往事
清代盛京刑部四题
潮流时报
晚安,教员先生
基于活动营销的专业报盈利模式之探索——以《平安时报》为例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信息化,“盛京”加速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