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Fillmore文献分析框架语义学发展态势

2016-04-13 12:11:31
韶关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语义学构式语义

林 丽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亚非语系, 河南 洛阳 471003)

从Fillmore文献分析框架语义学发展态势

林 丽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亚非语系, 河南 洛阳 471003)

框架语义研究是将语言学研究与知识工程实践有机结合的典范。其创始人Fillmore自1975年至2011年间独立或以第一作者撰写的21篇框架语义学重要文献体现出其研究的开拓性和纲领性。系统性地进行文献评述,基本可以展现框架语义研究的主脉,完整归纳出其特点与优势,准确分析其不足与发展趋势。特点与优势是该领域相关研究的重要选题依据,不足和发展趋势将成为该领域相关研究新的方向和突破口。

框架语义学;文献;特点;发展

知识表示研究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课题与语义分析密切相关。为解决信息处理中的语义问题,语言学界和计算机学界都做了许多努力。框架语义研究是其中将语言学研究与知识工程实践有机结合的典范。

框架语义研究的文献较为丰富,仅FrameNet网站 (https://framenet.icsi.berkeley.edu/)就有194篇,时间跨度为1968年至2012年,内容包括框架语义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各个方面。本文将对Fillmore于1975年至2011年间独立或以第一作者撰写的21篇框架语义学重要文献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并总结其特点和优势作为该领域相关研究的重要选题依据,发现其不足和发展趋势以期探寻该领域相关研究的新方向和突破口。

一、Fillmore框架语义学重要文献综述

Fillmore在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的研究过程中进行了许多曲折、有益的探索,是将框架理论运用到语言学研究的先驱。1975年至1992年的17年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三次修订了“框架”的定义,逐步将“框架”从语言构式改进为认知构式。

1975年,Fillmore在An alternative 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 (意义清单理论的替代方案)中提出了意义研究的场景-框架范式,标志着框架语义学研究的正式发端。文章主要探讨了“原型”和“框架”两个概念与语义理论之间的关联,Fillmore认为框架是语言选择下的任一系统,其中包括词汇组合、语法规则、语言范畴的选择[1]123-131。作者举例对典型语言现象进行情景-框架分析 (scene-and-frame analysis),认为从“原型”和“框架”角度考察语义使用的是一种综合集成的视角 (an integrated view),有益于接近意义的本质 (the nature of meaning)。

Fillmore针对各类意义清单理论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提出了适合语言意义研究的场景-框架范式 (scenes-and-frames paradigm)。从语言范畴上看,此时的“语言框架”与格语法时期的“格框架”仍有类似之处,但Fillmore在阐述场景-框架范式时已初步论述了关于认知性质的框架概念,认为框架是“由概念组成的构架或图式”[1]123。

1976年,Fillmore发表了Frame Semantics a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 (框架语义与语言本质)。文章回顾了关于语言起源的相关研究,强调经验在人们使用语言中的重要性;作者首次提出Frame Semantics这一术语,指出“框架形成”(framing)是人类语言交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之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者以“商业交易事件”为例说明了框架概念在交际和理解中的形成过程,证明了框架研究在语言演化过程中的必然性。

1977年,Fillmore发表了Scenes-and-frames Semantics (场景-框架语义学),自此开始其关注的焦点从动词和名词间的关系转移到事件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上。

1982年Fillmore发表的Frame semantics (框架语义学)一文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作者认为词汇意义依赖背景及百科知识,同时也与语言知识密切相关,只有参照该词汇所激活的大脑中相应的框架,其词汇意义才能实现,这为其进行的语义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框架”可以正式定义为“由概念组成的系统,系统中的概念彼此连通,只有在理解整个系统结构的前提下才能理解其中任何一个单个的概念”[2]113。该概念的提出使得“框架”的性质从句法框架或格框架等语言结构变为框架知识结构,其特点为具有概念性认知属性、能够有效表征人类经验。至此,“框架”成为框架语义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1985年,Fillmore在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 (框架与理解语义学)中对比了理解语义学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 U-semantics)和真值语义学 (the semantics of truth, T-semantics),重新定义了“框架”的概念,即特定、统一的知识网络,或是对经验连贯、一致的图式化[3]。

1992年,Fillmore发表了Towards a Frame-based Lexicon: 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 (面向基于框架的词典:RISK及其相邻词语的语义)。该文提出框架是对词汇蕴涵概念的知识预设[4],并有了构建“基于框架的词典”(a “frame-based” dictionary)的设想。他对比了框架语义学与语义场理论,并以RISK这一词位为例,详细论述了RISK框架的构建。该文是框架语义学理论在RISK这个具体案例上的实践。

1992年后,Fillmore在词典编纂研究中引入语料库方法,开始关注例句标注相关问题。

1998年Fillmore发表的FrameNet and Lexicographic Relevance (FrameNet与词典编纂关联性)论述了FrameNet构建目标与程序,提出了FrameNet架构图。该文认为KWIC (Key Words in Context)索引是FrameNet构建程序的第一步,即为目标词元创建框架描述,检索出语料库中目标词元的典型用法并进行标注;作者还论述了“词典编纂关联性” (lexicographic relevance)这一问题,指出需要判定句子的哪些特征与词汇知识相关联,例句标注不再严格区分“论元”与“修饰语”,而开始关注与支撑动词(support verb)等相关的名词、形容词的标注。

2000年以后,Fillmore开始更加关注FrameNet的应用,其研究从词典编纂开始逐渐过渡到文本理解、KDG生成、事件抽取等方面。

2001年,Fillmore在Frame Semantics for Text Understanding (面向文本理解的框架语义学)中开始从语义工程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文章介绍了FrameNet工程中实现的基于框架语义学的知识表示方法;文中以一篇短新闻为例进行分析,为语义组合、多义词歧义消解、文本衔接等问题的处理与解决提供了参考。

2001年,Fillmore在Building a Large Lexical Databank Which Provides Deep Semantics (构建一个提供深层语义的大规模词汇数据库)中介绍了英语词汇数据库FrameNet-2的设计思路,对其中包涵的各种人、计算机使用的语言知识进行了描述;FrameNet-2关注的重点是词汇意义与作为其基础的概念结构间的关系。通过对从大型现代英语语料库 (British National Corpus)中检索的例句进行框架语义标注,显示所含词汇项的语义及句法组合的可能性;文章解释和说明了框架内的概念分析 (The notions of profiling within a frame)、框架继承 (frame inheritance)、框架混合 (frame blending)、框架合成(frame composition)以及相关信息在数据库中的存储等问题。

2002年,Fillmore发表的Seeing Arguments through Transparent Structures (通过显性结构观察论元)开始关注核心依存图(KDG)的推导;该文认为KDG的构建对于语言描述和实际应用都有必要性,由此可以发现克服句法障碍 (syntactic barriers)的方法,找到选择和搭配方面重要的词汇关联(the selectionally and collocationally important lexical connections);从文本中自动抽取KDG可以提供给定段落 (a given passage)的中心问题,对信息检索 (in-formation retrieval)、文件传阅(document routing)、事件追踪 (event tracking)也有重要作用 。文中特别探讨了通过KDG生成事件框架对犯罪事件进行初步分析。

2002年,Fillmore还在Transparency and building lexical dependency graphs (透明度与构建词汇依存图)中阐述了FrameNet在词汇歧义消解方面的作用。同年发表的The FrameNet Database and Software Tools (框架网络数据库和软件工具)一文讨论了FrameNet工作的概念基础,展示了相关软件和成果及其在NLP项目中的运用情况。

2003年,Fillmore在Background to FrameNet(框架网络背景)中介绍了FrameNet基本假设和目标,对其前期工作进行描述,回顾FrameNet工程开始六年以来的演进情况。同年,Fillmore发表FrameNet in Action: The Case of Attaching (运转中的框架网络:以Attaching为例),该文重点介绍了词元的完整处理过程。

2004年,Fillmore在FrameNet and Representing the Link between Semantic and Syntactic Relations (框架网络与语义、句法联系的表征)中向语言学界、NLP学界介绍了框架网络的目的、程序和最终产品,特别展示了FrameNet从主项目数据中抽取出的新资源——“核心依存图”(KDG),以及KDG如何作为研究工具服务于某些特定的派生NLP任务 。同年,Fillmore还发表FrameNet as a “Net”(作为“网”的框架网络)描述和解释了框架间关系的动机,介绍了一种可以显示独立于框架成分的词元间相似之处的附加表征机制;词元间关系通过在单个框架中共享的成分、框架间的相互关联成分和语义类型信息来表示[5]。

2006年,Fillmore发表了What Can Linguistics Contribute to Event Extraction (语言学在事件抽取的应用),该文认为对书面文本进行语言学分析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帮助识别、跟踪和还原文本中涉及的“突发事件”;通过由词汇意义和语法结构的意义组成的语言学知识可以推导出新信息,在此过程中,文本来源和世界知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6]。

2007年,Fillmore在Valency issues in FrameNet(FrameNet中的配价问题)中介绍了FrameNet对于“配价”这一概念的特殊处理;FrameNet项目致力于对框架支撑词在语义和句法方面进行配价描述,并以大规模语料库例句作为实证[7]129-160。每个配价模式的语义描述都来自框架元素,句法方面的标注使用语法功能和短语类型标记集。从BNC语料库抽取出的句子既是分析的实验性例证,同时又是面向人和机器用户的例句库。例句库中的句子根据其目标词元的语义和句法组合特点进行标注,其配价模式自动从标注例句中生成。

与其他一些电子/网络词汇资源相比,Fillmore认为FrameNet对“价”的处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依赖于语料库例证;第二,“价”的语义层以对认知框架的理解为基础;第三,FrameNet中的“价”可以识别各类语义/功能层面的词元和句法形式类型的各种差异;第四,提供了一种对概念上有表现而句法上未表达的支配成分指派部分解释的方法[7]129。

从2008年起,Fillmore开始更加关注构式语法在FrameNet构建方面的作用,并计划将构式研究方法整合到框架网络构建之中。

2008年,Fillmore发表了Border Conflicts: FrameNet Meets Construction Grammar (边界冲突:框架网络遭遇构式语法),该文探讨了构建构式扩展的框架网络 (construction-expanded FrameNet)的相关问题。

2009年,Fillmore通过A Frames Approach to Semantic analysis (语义分析的框架方法)对比了认知科学中的框架概念及其在语言分析中的应用,描述了FrameNet作为基于框架分析进行词汇意义表示模型的原则和数据结构,扼要介绍了该项目在语法构式中语义贡献方面的扩展。

2011年,Fillmore在The FrameNet Constructicon(FrameNet框架构式库)中介绍了FrameNet的一个附属项目——英语构式库 (the Constructicon),通过描述每一构式的语法特性和语义,对英语语法构式进行了识别 (recognizing)和编目 (cataloguing);该文尝试在FrameNet例句标注中加入构式标记,形成一种新的统一语义知识资源,用以理解句子、篇章以及其他语言结构成分[8]。

二、框架语义学特点及优势

通过对Fillmore框架语义学重要文献的综述,我们认为框架语义学具有完备的体系、经验主义语义学的性质以及认知机制的背景,是一种直接面向应用的、有效的知识表示形式。本部分将对框架语义学的这些特点和优势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完备的体系性

框架语义学一贯关注词汇语义研究,自开创以来,在Fillmore及其研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历史。框架语义学的发展历程脉络清晰、阶段分明、与时俱进、体系完备,作为其研究背景的有格语法,作为其发展基础的有构式语法。从确立时间上看,Fillmore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格语法,70年代中后期形成框架语义学思想,到80年代中后期提出了构式语法,前后近20年。

从语法派别来看,虽然框架语义学由格语法发展而来,但格语法是演绎性的,主要研究句子的生成,属于生成语法派别之一;框架语义学主要研究人根据概念结构理解句中词汇语义项的过程,关注语义结构知识描写方法,是归纳性的,属于认知语言学派别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Fillmore及同事提出的构式语法也是源于“框架语义学”的认知语言学分支派别之一[9]。

从研究内容演进上看,一方面,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再到FrameNet,Fillmore始终坚持谓词逻辑语义分析法。陶明忠、马玉蕾认为框架语义学是格语法的系统化、具体化,是格语法发展的第三个阶段[10]。

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语义理解的单位变为网状连接的认知框架;语义关系皆由语料库归纳而来;动词语义角色的数量倍增,命名细化。另一方面,构式语法最初由格语法演变而来,同时与框架语义学具有内在联系,与FrameNet工程互相推动[11]。可以说,构式语法与框架语义学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格语法、框架语义学和构式语法作为三种不同的理论在对语言事实的描写和解释上体现了不断完善和不断更新的过程,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12]。

(二)有效的知识表示形式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Fillmore就提出了使用词语串或词类串作为“框架”去发现英语词语分布类的设想;1968年Fillmore根据谓词逻辑分析原理提出“格语法”,构建了格框架系统;1975年美国著名人工智能学者Minsky提出了框架理论 (Frame theory),该理论对框架语义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推动Fillmore框架转型的理论条件。借助“框架”概念,Fillmore在格语法基础上提出了框架语义学,并进一步开始构建FrameNet。

总而言之,Fillmore的框架反映大脑中的概念结构,用以描写语言意义的概念,通过形式化词语分析来表示句法-语义关系。激活框架概念的语境包括一些相关的实体、行为模式或者一些社会制度背景,是组织词汇语义知识的基本手段之一。其特点在于“框架以图式化的方式对‘现实世界的知识’进行编码;词语唤起相应的框架,或例示特定的框架元素”[13]。

在语义知识表示模型方面,Fillmore提出了核心依存图 (KDG)作为特定框架的图形表征。每个KDG都包含一个“控制项”(governor)以及其所支配的“依存项”(dependents),每个依存项所对应的框架元素名称都做了标注[14]。“核心”指句中的每一个目标词元 (即框架支撑词);控制项指句中包括动词、事件名词和形容词在内的所有表达陈述性语义的词语;依存项是每个控制项激活的框架所包含的框架元素。

(三)经验主义语义学性质

框架语义学用经验主义方法探寻语言与人类经验 (包括词语意义和句法结构意义、世界知识和语言知识)之间的紧密关联及描述其关联架构的可行方法,属于经验语义学范畴。

框架语义学认为,词语代表了经验的分类,即范畴化,范畴中的每一个词语背后都有一定的基于知识和经验的激活性情境。研究揭示,一个语言社团创造了由词所代表的范畴并且创造了范畴来对词义进行描写[2]111-137。

框架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组成。作为一个概念结构系统,框架为词在语言及言语中的存在和使用提供背景和动因,是理解词语意义的先决条件;词语意义通过框架呈现出来,根据它所激活的框架得以描写,进入语句后,按照一定的原则,选择和突出框架的某些方面。框架语义学与形式语义学强调语言与经验之间的非连续性不同,它出自经验主义语言学传统,认为语言与经验之间具有连续性(continuities),是“先于形式化”(pre-formal),而不是“非形式化”(non-formalist)[2]111-137。

尽管格语法和框架语义学都对语言共性进行研究,但Fillmore早期理论中对语义格的定义是句法驱动的 (syntax-driven),即由动词与名词间的关系驱动。框架语义学认为语义框架是比格框架“深度”更大的理论模式,由知识驱动 (knowledge-driven)或经验驱动 (experience-driven)。根据句法关系所定义的语义格普适性较弱,而根据人类经验定义的语义框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就方法论而言,框架语义学时期的Fillmore已从心智主义转向经验主义[10]。

(四)认知机制背景

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兴起,不少学者开始使用框架、图式等概念来研究知识表征。在此背景下,Fillmore开始关注语言的意义及其理解问题,并将语言系统与场景、框架等概念联系起来,逐步创立框架语义学,进一步明确了其语言研究的认知导向。

Fillmore对框架概念的认识和定义从格框架、语言框架到认知框架不断深入,各阶段框架的特点和属性不尽相同。作为概念工具和语言解释工具的框架具有认知语义属性,框架语义学将语言根植于人的生活体验之中,强调框架经验认知与语义解释功能,利用认知框架解释词义乃至语篇意义,为语言的理解提供了有机而全面的概念内容,是推动认知语言学尤其是认知语义学发展的先驱力量[10]。

(五)直接面向应用

FrameNet项目是框架语义学的一个具体实践,是Fillmore及其团队为解决框架语义理论可操作性问题而做出的成果。该项目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NSF)持续多年的资助,从一个侧面证明框架语义学已经在可操作、实用化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另一个证明是2003年9月,国际知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开辟专刊FrameNet and Frame Semantics,专门介绍FrameNet项目和框架语义学。

Fillmore对框架语义学的研究始终与构建语义知识库实践紧密结合。框架语义学为语义知识库的构建提供了基本思路,又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正。框架网络和框架语义学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是对框架语义学的具体实践。可以说框架语义学本身就是一个工程[15]。

三、框架语义研究的不足与发展趋势

本文分析框架语义研究的不足主要是通过有限文献发掘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来说,Fillmore的框架语义研究最初面向应用的目标是进行大型在线计算机可读词典编纂,并没有从全局上探讨语义框架的系统性和层级性。后来FrameNet逐渐开始重视向领域文本理解发展,但仍未区分“语义域”(semantic domain)和“主题域”(subject domain)两种不同的概念。Fillmore较少关注非英语的框架网络构建。FrameNet成员Boas对这一领域进行了专门研究。我们发现,其他语种的框架网络构建虽然发展迅猛,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各语种框架网络构建的具体目标、领域选定、框架设置、标注方法和整体规模难以统一,给多语种框架网络面向自然语言处理(NLP)的应用制造了诸多障碍。

综上,我们认为框架语义研究可能或必要的发展趋势在于领域深化、多语拓展与模式改进。

从框架语义研究相关领域来看: FrameNet在2000年前后开始向NLP中的文本理解应用转向,这种应用导向决定了它需要向领域延伸,框架语义研究呈现特定领域深化趋势。比如,随着工程的进展,FrameNet在领域性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第一,服务于DELIS工程,对英语、丹麦语、荷兰语、德语和意大利语中交际域和感知域的词元进行框架语义分析;第二,关注报刊犯罪报道领域的文本理解工作,运用BBN命名实体识别工具(IdentiFinder)处理专有名词和时间、数量表达等,对领域词汇实现了较好覆盖;第三,和美国国防承包商合作构建面向军事领域的框架网络。项目前期成果包括构建士兵战斗报告自动语义角色标注系统,用以判定同主题的两篇报告是否为同一报告人,或同一报告人的两篇报告是否同主题。随着FrameNet项目在不同语言中的应用,框架语义学理论价值也将不断凸显,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对语言研究、外语教学、词典编纂的重要指导意义方面,更体现在信息抽取、机器翻译等NLP领域的重要实践价值上面。

从语种及类型发展趋势来看,截至目前统计,各国研究学者基于框架语义学,以FrameNet为蓝本构建了19个语种的框架网络资源。除我国民族语言维吾尔语和藏语外,其余17种外语均在有具体排名的Internet内容语种前36位之列。也就是说,Internet内容语种前36位中,已研究构建FrameNet的语种比重为47.2%。由此可见,FrameNet的多语种扩展趋势与Internet内容语种的发展是一致的。可以据此推断FrameNet对于巨量网络信息处理是必要的。各语种分别进行了框架网络理论与实践研究,单语种框架网络 (Monolingual FrameNet)的语种会更加多样,范围将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应用任务将其进行整合能够发挥更大的效能。双语框架网络 (Bilingual FrameNet)、多语框架网络 (Multi-lingual FrameNet)是未来应用发展的重点。而对于双语框架网络,特别是多语框架网络而言,单纯模仿英语FrameNet的语义表示模式显然是不够的,应该根据不同语言的特点进行框架语义模式的改进。

四、结语

框架语义学和FrameNet以人的认知经验作为基础,对“概念结构”,即人类关于现实世界的语义知识进行阐释和描写,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适性。FrameNet以语义框架作为基本描述单元,并建立了框架与框架之间的网状层级联系,具备完善的语义表示与描述体系,是词汇语义知识库中设计合理、构建完备、应用广泛的典型工程。

为更好发挥框架语义学和FrameNet的优势,框架网络构建应注重针对某一领域进行多语共建。另一方面,由于将FrameNet扩展到新语种的任务在时间和资源方面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必须重视FrameNet框架复用最大化方面的研究。

[1]Fillmore,C.J.,An alternative 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C].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nnual Meetings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BLS),Berkeley,California,1975.

[2]Fillmore,C.J.,Frame semantics[C].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Seoul,South Korea:Hanshin Publishing Co.,1982.

[3]Fillmore,C.J.,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C].Quaderni di Semantica,1985:222-253.

[4]Fillmore,C.J.,B.T.S. Atkins. Towards a frame-based lexicon: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C].Frames,Fields and Contrasts:New Essays in Semantics and Lexical Organization.Eds.A.Lehrer, E. Kittay. 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2:75-102.

[5]Fillmore,C.J.,Collin F. Baker,Hiroaki Sato.FrameNet as a “Net”[C].Proceedings of LREC. Vol. 4. Lisbon:ELRA, 2004:1091-1094.

[6]Fillmore,C.J.,Srini Narayanan,Collin F. Baker. What can linguistics contribute to event extraction[C].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AAAI Workshop on Event Extraction and Synthesis,2006:18-23.

[7]Fillmore,C.J.,Valency issues in FrameNet[C].In Valency:Theoretical,Descriptive and Cognitive Issues,T. Herbst and K. Götz-Votteler, eds, pp. 128-160, Mouton de Gruyter,2007.

[8]Fillmore,C.J.,Russell R. Lee-Goldman,Russell Rhodes.The FrameNet Constructicon [A].Hans C. Boas, Ivan A. Sag.Signbased Construction Grammar[C].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2011:1-51.

[9]张焕香,高平.从格语法到构式语法[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11(1):89-94.

[10]陶明忠,马玉蕾.框架语义学——格语法的第三阶段[J].当代语言学,2008(1):35-42.

[11]陆俭明.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与局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1):142-151.

[12]刘宇红.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再到构式语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5-9.

[13]Lowe, John B.,Collin F. Baker,Charles J. Fillmore.A Frame-Semantic Approach to Semantic Annotation. Tagging Text with Lexical Semantics:Why, What,and How?[C].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the Lexicon,1997.18-24.

[14]由丽萍,范开泰,刘开瑛.汉语语义分析模型研究述评[J].中文信息学报,2005(6):61-62.

[15]Petruck,Miriam R. L.,Frame Semantics.Handbook of Pragmatics[C].Eds. Jef Verschueren,et al. John Benjamins,1996:1-8.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Frame Semantic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illmore's Papers

LIN Li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Luoyang 471003, Henan, China)

Frame Semantics and the Frame Net are known as an example of a semantic theory model supporting large engineering projects of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Fillmore, the founder of them has published 21 papers from 1975 to 2011 as the first author or co-author which were pioneering and programmatic. Through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we can know the main vein of the Frame Semantic study, summing up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completely, analyzing its shortcomings and the trends of development accuratel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make the topics basis of the research more reasonable; the shortcomings and trends of development will be the new research direction and breakthrough point in the related field.

frame semantics, papers,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H030

A

1007-5348(2016)11-0098-06

(责任编辑:陈 娜)

2016-09-27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东亚国家语言中汉字词汇使用现状研究”(12JZD014)

林丽(1979-),女,四川成都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信息处理。

猜你喜欢
语义学构式语义
条约演化解释:合法性、语义学分析及近似概念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16
语言与语义
哈特的语义学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现代语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44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语言与翻译(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财产权概念的语义学考察
“有一种X叫Y”构式的语义认知考察*——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接口探索
当代修辞学(2012年2期)2012-01-23 06:44:06
西方语言哲学与俄罗斯当代语义学
外语学刊(2011年5期)2011-01-22 05:54:01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
外语学刊(2011年1期)2011-01-22 03:3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