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上海林村混合型养老模式研究

2016-04-13 12:11殷晶晶
韶关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代际居家城镇化

殷晶晶

(中共茂名市委党校 市情研究中心调研科, 广东 茂名 525000)

城镇化背景下上海林村混合型养老模式研究

殷晶晶

(中共茂名市委党校 市情研究中心调研科, 广东 茂名 525000)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接力式进城,代际间资源持续向年青一代输送。传统家庭养老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与情感交流三方面出现全方位弱化。上海林村探索出土地、社区与政府多元主体共担的混合型养老模式,老年人以土地为媒介自我照料,社区提供便民服务与社会交往公共场所,国家财政上供给养老金和基本医疗保险并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无偿居家养老服务。该模式符合家庭整体利益,是农村家庭应对城镇化的策略选择。

城镇化;接力式进城;家庭养老;混合型养老

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2 20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6.1%,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4 386万人,占比10.5%,突破10%关口。参照国际通行老龄型国家判断标准(60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或65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当严重,养老形势严峻。2015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7 116万人,比2014年末增加2 20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0 346万人,减少1 52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6.1%。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因缘城镇化的发展,人口的空间流动规模加大,年轻人进城务工经商成为普遍趋势,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因养老责任承担主体——年轻人的出走而难以延续。因此,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养老问题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林村”研究价值与意义

关于中国养老研究,费孝通最早提出了养老的代际反馈模式,即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又赡养乙代,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反馈,代际间遵循着抚育——赡养的平衡[1];王跃生则在费孝通的抚育——赡养的模式基础上增加了交换关系这一环节[2];陈皆明则进一步提出养老行为的交换论,即父母对子女的投资与子女养老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3];郭于华认为当下农村养老问题的凸显在于代际交换的公平逻辑即代际间付出与回报的对等原则被打破[4]。上述研究不论提出养老行为的发生是基于伦理规范还是理性选择,都统一把家庭作为养老责任承担的唯一主体,问题研究视域聚焦在家庭层面,忽略了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养老责任的承担主体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一社会事实。

关于养老责任承担主体的研究,刘美萍提出社区养老能够利用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生活上的照护、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养老服务[5];李永萍提出老年人通过土地实现的自养有三个优势,即解决了老年人的生活问题、维护了老年人的家庭地位、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种休闲娱乐方式[6];杨敏则指出当下我国养老问题需要国家承担一定责任,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保障老年人的经济收入[7]。他们共同看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养老责任承担主体发生的变迁,但忽略了一点,即养老在内容上包含了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与情感交流等多个方面。

上海远郊林村位于上海市的西南部,毗邻浙江省嘉善县,林村距离市中心70公里,属于远郊农村,行政上隶属于松江区新镇。林村现有15个村民小组,共535户,1 712人。截止到2015年底,林村共有60岁以上老人301人,占总人口的17.5%,已经远高于老龄化的标准。上海市的城镇化率超过88.02%,遥遥领先其他省市。城镇化发展新阶段,林村发展出以土地为媒介的自养为老人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与休闲娱乐,社区为老人提供各种便民服务与社会交往的公共场所,政府则从财政方面免费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以及为老年人发放养老金与提供基本医疗保险的新型多元主体共担的混合型养老模式。这一模式符合农村家庭整体利益,是对养老多元内涵的现实回应,是农村家庭应对城镇化的策略选择,是应对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新途径,应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与有效保障,值得各地农村借鉴与参考。

二、农民进城与家庭养老弱化的养老形势

城镇化背景下林村村民进城呈现出自有特征:阶段性、接力式和一次性。一边是子代与父代居住空间分离,一边是子代对父代的包括财力、物力与情感等资源反馈的减少,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一)城镇化下林村农民进城基本特征

林村的进城总体上共分为两个高潮:第一次是2000年前后,到松江城区买房的家庭比重为20%,房价均价为一两千元一平米;第二次是2005年左右,进城买房比例达70%,此时均价已涨到五六千元。现在松江城区房价均价两万元以上,剩下30%家庭近几年陆续进城买房。林村年轻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多从事流水线普工,收入不高且缺乏稳定性,自身无力积攒足够资源进城,只能靠父代资助。与此同时,林村属上海远郊地带,本地女孩资源外流,伴随其他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林村的区位对外地女孩的吸引力逐年下降,女性在婚姻市场要价能力增强[8]。自2005年以来,女方一般会要求男方在松江买房结婚,进城买房成为林村家庭的刚性需求。父母有为儿子完成娶媳妇的人生任务,有能力的父母都会尽力资助子代进城买房。买房时多是分期付款,首付一般父母承担,子代偿还房贷。农民接力式进城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农民在推动现代化进城的同时也实现着“一家人”的中国梦[9]。年轻人在城区买房后就会在城市工作生活,不再返村生活,与农村彻底脱离联系。

(二)城镇化过程中家庭养老弱化

养老责任包括子代对父代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与情感交流三个方面。生活照料与情感交流的进行建立在代际间面对面直接交往的时空基础上,但城镇化过程使得代际间生活居住空间分离成为普遍趋势。林村进城的年轻人在城市生活定居,一方面平时在工厂上班,由于工作时间限制很少回家,最多周末回村探望父母;另一方面买的房多是80平米以内的两室一厅,仅能容纳子代核心家庭居住生活,没有属于父母的居住空间,父母随子代进城的可能性也很低。照料父代生活和增进代际感情现实难度增加。子代在城市生活成本高,年轻夫妻作为普通城市工薪阶层,偿还房贷和维持日常生活已是收支紧张,基本没有剩余资源向父代输送、进行代际反馈。反而多是六十多岁的父母只要有劳动能力都会选择在周边打零工,继续向子代输送资源,以缓解其生活负担。

城镇化过程不仅吸纳了农村的财力物力资源,而且使得年轻人与父母生活居住空间发生分离,年轻人在代际反馈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与情感交流三个方面所起的作用都存在缺失,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弱化。

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多元主体共担的混合型养老模式

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严重,城镇化中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为应对这一状况,林村发展出了多元主体共担的混合型养老模式,即老年人以土地为媒介的自我照料、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各种便民服务与社会交往的公共场所、政府则从财政资源上免费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以及为老人发放养老金与提供基本医疗保险。

(一)老年人以土地为媒介的自我照料

我国现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农户依法获得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所有权属于集体,个体通过办理用地审批手续依法获得宅基地使用权。林村现有人口1 712人,耕地2 658亩,人均耕地1.5亩。林村在1983年分田到户后统一进行了新农村规划集中居住,每户的宅基地面积为176平米,此外,农户可建附属房,面积为16平米,主要用于养殖,发展庭院经济,或用于储存农具,晒场面积为64平米。宅基地按照家庭为单位分配,一户只能有一处宅基地,父母不算做单独的一户,划在其中一个儿子的户口下,每户还有一分面积的自留地用于种植蔬菜。从2007年起农户的承包地统一流转给村集体,每亩租金为525市斤稻谷,根据每年稻谷市场价折为现金。

包括耕地、宅基地与自留地在内的农村土地对老年人生活起到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作用:首先是提供了一定的物质资源,基本生活有所保障。虽然村民与耕地已经脱离,但一亩土地租金折合为现金约800多元,老年夫妻人均三亩耕地一年租金可达2 000多元,足够基本生活。而且老人还可在自留地上种植蔬菜、养殖鸡鸭,发展庭院经济。其次是身心保障。种植蔬菜与养殖鸡鸭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有劳动的满足和快乐。最后是价值与尊严保障。收获的农产品可以外送邻居,以及城市居住的子女,减轻其城市生活成本,这一过程中老人感觉到自己“有用”,继而获得价值与尊严的满足感。社会主义土地制度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村庄是他们有根的生活所在,农村生活费用低以及优良的环境等都使老年人有着较高的生活满意度[10]。

(二)社区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

社区在土地自养对老年人基本生活的保障之外进一步为老年人提供便民服务,方便老年人的在村生活,尤其是情感层面的支持。

第一,便民服务方面。林村为60岁以上老人聘用了专门理发师、水电修理工,老人一个月可免费理2-3次头发,自来水与用电出现问题可给修理工打电话上门免费服务,理发师一年工资8 000元,水电修理工一年工资7 200元,由村里支付。同时,还成立了聊天小组,现有3人,均为村里退休干部,年龄七十岁左右,每个星期上门与空巢家庭老人聊两次天,时间不限定,村里每年给予这些聊天小组成员一千元补贴。综合队长每天早晨都要到村里空巢老人家庭看望,看老人是否按时起床,老人有什么需要,身体状况怎样。对于困难家庭老年人,村干部与政府工作人员会定期看望并发放慰问品,并为行动不便老人代缴水电费等。村卫生室不定期为在村老年人测血糖与量血压,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免费家庭医生服务,老人有需求可以打电话给村医,村医会上门为老人看病。

第二,情感与社会交往方面。林村于2010年成立了老年人活动室,聘用了两位管理员负责为老人烧开水与打扫卫生,每人一年由村里支付工资8 000元。老年活动室为老人提供免费茶水,平时每天来老年人活动室打麻将、下棋与聊天的不少于40人,很多老年人将去老年人活动室变成了生活习惯,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老年活动室为老人打发时间提供了很好的去处。村庄作为熟人社会,村民之间充满着信任与亲密感,大家交往起来要比陌生人自然自在得多[11]。老年人在熟悉社区的养老没有改变老年人生活的人文背景,仍能与自己的亲戚朋友保持接触,精神上充实,很少感到孤独和寂寞,这种在自己人社区的晚年生活是温情脉脉的[12]。

(三)国家财政对老年人生活的保障

土地自养和社区便民服务之外,国家同样是农村养老责任的承担主体之一。林村的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有政府财政支持的部分。

一是通过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无偿供养高龄失能老人。居家养老具有符合老年人综合生活意愿、可以与多种养老资源相联系以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等优势[13]。六、七十岁左右的老年人尚能自我照料,但高龄失能老人须由专人照料,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情况下,这一责任便应由政府承担。林村所属的新镇于2005年开始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开始主要向在村的残疾老年人免费提供。自2013年起,凡是年龄在85岁以上的村民即可免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乡镇敬老院成立居家养老服务办公室,个体向村里打报告申请,敬老院评定其身体状况,定重度、中度与轻度等级——重度为完全瘫痪在床,中度则为基本失去自理能力的,轻度为生活可自理的。依据每个村三个等级老人的数量聘用居家养老服务员。林村现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共31人,其中重度2人,中度5人,轻度24人,配有8名居家养老服务员。服务员与老人之间的搭配由敬老院评定,搭配后基本上每个居家养老服务员每月工资2 000元左右。重度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员每天上午服务两个小时,主要给老人擦洗身子、做饭、洗衣服以及打扫卫生等;中度的居家养老服务员每天上午服务一个半小时,主要给老人做饭、洗衣服及打扫卫生等;轻度的居家养老服务员每天上午服务一个小时,一个星期服务六天。居家养老服务员的考核由乡镇敬老院负责,由专人监督,每月不固定查岗。每月到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家了解服务情况,让他们为服务质量打分,评分与服务员工资直接挂钩,满分100分,少一分扣100元工资。老人若有不满可向村里或敬老院反映,提出要求更换服务员。

二是由财政支持,为农村老年人发放养老金与提供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在村基本生活。2015年松江区政府出台政策,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每月增加474元,达到上海小城镇社会养老待遇每月1 394元的标准,农村老年人一对夫妻一个月即可拿到2 788元的养老金。政府发放足额养老金有助于缓解老年人依靠土地只能保障基本生活的窘境。一定数额的养老金还会帮助老年人减少对子代的依赖,提高生活自主性。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缴纳130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即可享受报销比例为80%的门诊,住院报销70%,门诊每人年报销金额上限为5 000元,此外还有专门的大病保险。老年人对医疗需求度高,政府提供有效的基本医疗保险,确保了老年人老有所医,有助于减少因老人生病致贫情况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类纠纷。

四、总结与讨论

城镇化过程中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城,年轻人进城定居,老年人留守在村。呈现出阶段性、接力性和一次性等特征的规模化农民进城,使得农村代际间在生活居住空间上发生分离,在家庭资源上由传统的代际间循环转向为单一地父代向子代输送。至此,城镇化过程推动的是年轻人进城对农村家庭资源的持续性吸纳,使得子代在养老内涵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与情感交流三个方面均出现了角色缺失。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农村养老形势,需要发现新的实现农村老年人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与情感交流需求的养老模式。

城镇化背景下林村形成了土地、社区与政府多元主体共担的混合型养老模式。三方主体的有机配合保障了农村老年人的多元需求。除此之外,还可考虑进一步援引社会力量加入,丰富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内涵。社会工作有完善的理论、民主服务的精神理念以及专业的知识和助人技能,他们的专业特质为介入当下农村养老模式增加了更多可能性[14]。

新型的多元主体共担的混合型养老模式符合家庭整体利益需求,尤其是土地为农村老年人所起的基础保障作用,这是我国现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土地制度的特有红利。当前不少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城镇化进程,运用行政手段人为地推动农民进城,林村所隶属的松江区即正在进行乡村更新,其中就包括农民退出农村宅基地到城镇的商品房集中居住。这种人为推动环境下的老年人进城,一方面,会带来生活开支的增加,原有在村庄的种植蔬菜与养殖鸡鸭的庭院经济无法维持,全部生活资料只能通过市场购买;另一方面,庭院经济带给老人的身心愉悦和满足以及价值与尊严等福利都将被剥夺。城镇化的核心是就业与收入而非居住,如果没有稳定就业和较高的收入,即使在城市有住房,农民的生活仍然会很艰难,甚至是更艰难,催生新的社会难题。因此,一条稳健的城镇化道路应当在更大程度上得到重视与坚持,即让农民理性计算和决策,使进城成为一个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过程[15]。

[1]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1983(3):6-15.

[2]王跃生.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理论分析[J].人口研究,2008(4):13-21.

[3]陈皆明.投资与赡养——关于城市居民代际交换的因果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8(6):131-145.

[4]郭于华.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对河北农村养老事件的分析[J].中国学术,2001(4) : 221-254.

[5]刘美萍.社区养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主导模式[J].行政与法,2010(1):49-53.

[6]李永萍.“养儿防老”还是“以地养老”: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2):103-112.

[7]杨敏.论我国养老的国家责任[D].重庆: 西南政法大学,2013.

[8]桂华,余练.婚姻市场要价:理解农村婚姻交换现象的一个框架[J].青年研究,2010(3):24-36.

[9]王德福.乡土中国再认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81.

[10]贺雪峰.小农立场[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65.

[1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2]徐志文,谢方.农村社区养老合理性分析及实施对策[J].农村经济,2005(11):73-75.

[13]姚远.从宏观角度认识我国政府对居家养老方式的选择[J].人口研究,2008(3):16-24.

[14]姚宝丽.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模式研究[D].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2012.

[15]贺雪峰.城市化的中国道路[M].北京: 东方出版社,2014:65.

Research on Mixed Endowment Operated by the Lin Village Belonging to Shanghai’s Outer Suburbs in the Context of Urbanization

YIN Jing-jing
(Research Department of Situation Research Center,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Maoming Municipal Committee, Maoming 525000, Guangdong, China)

Farmers with the unit of family become citizens so that family resources sustainably absorbed by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s advancing of the urbanization. Traditional family endowment on three aspects of economic support, life care and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weakens comprehensively. Lin country in Shanghai forms plural mixed pension mode with rural land, community and government as responsible bodies, namely the elderly get self care by land, community provide convenient service and public regions for social interact, and government financially provide pension,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as well as free home endowment service for the old man disabled. The new rural pension pattern of plural share conforms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whole family, which is the strategy of rural families to cope with the urbanization, should be strongly supported and protected by government, and learned by others considering local pension problems.

urbanization; the type to town by relay; family endowment; mixed endowment

C913.7

A

1007-5348(2016)11-0079-05

(责任编辑:廖铭德)

2016-09-26

殷晶晶(1988 -),女,安徽东至人,中共茂名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调研科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

猜你喜欢
代际居家城镇化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微生高的往事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家乡的城镇化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