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高级中学 (225200)
禹良荣●
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课堂高效之保障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高级中学 (225200)
禹良荣●
本文就如何创设高效课堂,阐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
精心设计;有效设计;高效教学
高中的学习是为了考一个好大学,然而高中的重点学科少不了数学.而数学的学习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学课堂.利用有限的时间做好知识点的传授和习题的训练,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是每一个教师应该想法设法做到的.实行新课标以来,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探究建设高效数学课堂也得到了重视.原有的数学课堂由于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限制,不能很好的利用课堂的时间.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预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在传统的预习方法的基础上多多创新出新的方法,为教育工作及为学生学习做出自己的努力及贡献.而利用生成性资源进行知识导入是一种创新,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但这需要教师认真研究与探索,将课堂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并结合不同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除了要监督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外,教师还应该做好课时准备工作.教师首先要对课堂进行预设,即教师通过自身教学多年的经验,并根据课程标准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等综合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效组织教学素材,规划好教学策略.教学素材必须做到:提升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而且教师在进行预设时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并有效结合,从而创建更高效的数学课堂.例如,在学习数列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引入斐波那契数列作为例子,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创设一个数学情景,农夫养兔子,农夫刚在集市上买了5只兔子,2个月之后,每只兔子每月可以生2只兔子,假设兔子不会死亡,那么请问1年之后农夫有多少只兔子?这样引入后,学生便很容易推出数列公式.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方法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性的数学教学策略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随着学生不同的思维与思想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让课堂更高效.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知识的延伸,让学生知识由浅入深不断变化,从而学生可以构建更大的知识网络体系.在进行此类教学过程,教师可以采用设计探究情景,问题情景,多媒体技术情景等各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数学的各个方面能力的提升.如在教授三角函数习题:在三角形ABC中,试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证明:若a2-b2=bc,则A=2B.在问题提出后,肯定有比较优秀的学生早早地完成该习题,但此时教师不应该将极少数人的答案公布,而是留有时间给那些仍在努力思考的学生,也许最后大部分学生都能自主解答这道题,这无疑增长了学生的自信,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恰当地捕捉时机,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有了素材和活动的设计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在不同的时机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率.教师调整学案时要做到科学合理,做到心中有案,教中无案,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课程中发散思维,提升能力.例如,证明定理1: 如果a、b同为实数,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教师可以首先进行思维点拨,之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实践.将2ab移到左边,便会有完全平方公式出现,那么等式成立的唯一条件是:a=b.为了养成学生的动态思维,教师可以改变题目,创造的题目能推出(a+b)2≥0这样的式子,从而让学生动态思考新的却又无比相似的题目.学生经过类比并推理,可以得出结论,如果a、b同为实数,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课后反思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师,二是学生.教师应该回顾自己教案实施的全过程,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教师在回顾时应多注意以下几方面:角色定位,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发挥的“度”,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思想还不够成熟,学生认知也不够全面,而且思考过程也比较片面,缺乏科学性,此时教师应该以较强批判性、敏锐性的教学资源为教学基础,从而产生高效课堂.
学生方面应该注意反思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教师可以借助课堂评价帮助学生反思知识是否掌握,如在学习解析几何圆锥曲线的椭圆曲线中,椭圆有2种,分别是焦点在x轴和焦点在y轴的椭圆.而当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时一般以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为例,所以焦点在y轴的椭圆不被学生所熟悉.那么教师便可以借此帮助学生反思,若学生能答出这道题,便是比较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否则便不能称为牢固掌握知识.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创新并改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课堂效率的提高不仅是对学生的考验,更是对教师的考验.为了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必须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不过,虽然课堂效率在一步一步提高,但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仍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改革和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素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从而形成更高效的课堂.
G632
B
1008-0333(2016)30-00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