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峡江中学(331409)
陈志新●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环节”的有效性研究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峡江中学(331409)
陈志新●
本文论述了课堂教学中,练习环节的习题选编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科学选择;平衡;有效;分层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练习,可以强化学习的内容,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数学练习的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通过有效的练习环节,更好地实现学以致用,保证学习效率.本文通过对高中数学练习环节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提出了有效开展练习的方法,旨在能够有效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的时候,应该明确练习的目标,科学选择练习题.首先,教师对于教学的内容应该有清晰的认识,熟练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这样会为设计练习题提供很好的标准和依据.同时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科学把握练习题的难度,设计一个由浅极深的过程.在练习中,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逐渐巩固基础,实现能力拓展的教学设计.
例如在学习《集合》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具体教学步奏如下:1.向学生初步介绍集合的概念;2.针对教学内容,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3.在学生掌握了集合相关知识点之后,引导学生做练习题.练习的主要目标就是熟练掌握集合相关知识,能够熟练开展集合的运算.制定了这样的目标之后,教师在选择练习题的时候,首先应该注重巩固学生对于集合的概念和定义相关知识的掌握,通过练习,使学生对于集合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可以进行一些拓展的练习,让学生练习一些集合的运算相关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通过练习,能够迅速提升.
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下,数学练习设计往往会以题海战术为主.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盲目的认为,通过大量的习题,能够使学生逐渐掌握数学知识.但是,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数学练习题的数量增加,势必就会占用学生学习的时间,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题的时候,应该平衡其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学习效果最大化的目的.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练习题的灵活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拓展,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学习《函数应用》相关知识的时候,如果教师盲目的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题,那么就有可能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的效率.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平衡练习题的质量和数量,找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有效的数学练习,才能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充分发挥练习环节的重要作用,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数学练习中,课内练习与课外练习同等重要,课内练习是对于所学知识的有效巩固,课外练习是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有效补充.所以,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的时候,应该既重视巩固作用,同时又能够发挥出拓展的作用.课外练习题应该能够体现出与课堂学习内容不同的侧重点,应该避免练习的重复性和机械性,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锻炼.
例如在学习数学知识《立体几何初步》相关知识的时候,课内的练习可以注重让学生锻炼对于简单几何体三视图的认识,使学生通过有效的练习,能够准确认识几何图形的三视图.在课外练习的时候,应该注重锻炼学生还原三视图的能力,将其还原成实物图,从而使学生对于立体几何有初步的认识.在图形变换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日后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从而实现高效教学目标.
每个学生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设计练习的时候,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开展分层练习.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观念,避免因为“一刀切”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分层练习,可以强化练习效果,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有效提升其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例如,在学习《解析几何初步》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开展有效的分层练习,保证每个层次学生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具体教学方法如下: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对于理解能力和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该进行一些有效的拓展,使得学生对于每个部分的知识有所了解.对于学习能力和学习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应该再找到其学习薄弱地方的时候,开展有针对性的练习.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差、学习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则应该注重进行一些基本概念和定义相关的练习,在巩固好基础之后,再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学习,以此保证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实现高中数学练习有效性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加强对于数学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有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高效数学练习教学.教师应该彻底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题海战术教学模式,从而开展“以质夺优”新型高效数学练习方法.通过有效的数学练习,使学生的分析和知识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实现数学教学综合质量的提升.
G632
B
1008-0333(2016)30-0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