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洋
宿州学院美术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论徽州古民居“中堂”装饰起源与审美寓意
刘洋
宿州学院美术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从徽州古民居“中堂”书画装饰的起源、具体构造、建筑审美、经济功能等方面入手,剖析了徽州古民居的“中堂”书画装饰结构和风格与其文化艺术氛围的相互联系,分析了其审美意蕴和价值意义。徽州古民居“中堂”书画装饰已经成为徽州装饰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一种装饰方式,是徽州文化代表性文本之一;在古徽州人心中,“中堂”书画装饰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文明的延续、精神上的支柱;徽州古民居“中堂”装饰已与现代徽州的社会风俗、经济状况、文化氛围紧密相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徽州古民居;中堂;书画装饰;文化价值
1问题的提出
“中堂”装饰作为中国书画在厅堂展示的主要形式,其形成和演变与社会、经济、文化、建筑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受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又受当地文化传统的影响。徽州“中堂”装饰文化形成主要受到徽州与“吴地”之间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1]。明清时期,徽商主要聚集于苏州、扬州等地,其经营涉及许多领域,他们的崛起成为徽州文化发展强有力的经济支柱,大大推动了徽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徽、吴两地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徽州人自古以来,受到崇儒重道思想的熏陶,并将这种思想作为日常行为准则。不论商、官、民都习惯在厅堂中间悬挂“中堂”以作装饰,不仅标榜自己是温文儒雅的文人,还将其作为告诫后人铭记崇儒学文的教育工具。儒雅重教和书香门第就一直是徽州人追求的目标[2]。但学术界对徽州“中堂”书画装饰艺术的关注较少[1-4],为丰富徽州“中堂”书画装饰艺术的研究,传承优秀的徽州文化,本文从装饰的起源、构造、审美和功能等方面入手,剖析其书画装饰结构和风格与文化艺术氛围的相互联系,分析其审美意蕴和审美价值。
2“中堂”装饰文化的起源
“中堂”书画装饰是我国古代厅堂中最主要的装饰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关系、经济发展、文化氛围、建筑水平息息相关。在明朝中期之前,房屋建筑中厅堂的承重物主要是斗拱和柱子而不是墙体,装饰物很少,厅堂中的装饰书画一般安放在可以挪动的屏风中。到了明朝中期,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居民住房建得高大,厅堂当然也很高,有人开始将巨型的立轴书画高高地悬挂在砖墙上,这便是我国古代“中堂”书画装饰的初始形态。明朝后期,由于吴门书派与吴门画派的快速发展,“吴地”众多士大夫擅长于诗书、作画等,所以厅堂装饰中也大多用士大夫的书、画、诗,此后“中堂”书画装饰艺术不断发展并趋向成熟。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书画艺术的发展,“中堂”书画装饰风格也所创新,即厅堂中间悬挂“中堂”,“中堂”两侧搭配字联,这种以“中堂”作为中心的对称式装饰是我国古代厅堂装饰的最主要形式。
“中堂”书画装饰艺术虽然起源于“吴地”,但因其特有的风格与内容,后被古徽州人广泛地应用在厅堂装饰中[1]。徽州古民居“中堂”书画装饰特有风格的产生,不仅受“吴地”风俗人情、经济发展、文化氛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取决于古徽州人民主观上的审美理念。目前,徽州古民居“中堂”书画装饰已与徽州文化完美融合,并且成为徽州装饰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一种装饰方式,是徽州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文本之一。
3徽州“中堂”装饰的审美意蕴
3.1徽州“中堂”书画装饰的结构与风格
徽州古民居“中堂”书画装饰的代表性结构是典型的对称性构造,即巨型书画字悬挂于中间,其两侧搭配相应的字联。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徽州古民居“中堂”书画装饰设计成庄严肃穆的竖向对称结构,具有构造规则、深谙礼节等特点,让徽州古民居生活在一个文化意蕴深厚的环境中。
徽州民居“中堂”特有的形制和当时民居建筑整体的形制密不可分,整体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在形式上的统一[2]达到了美轮美奂的效果。徽州古民居最有代表性的特征是:带有小窗或者没有窗户的极高的墙体,四角均有马头凸起,错落有致,盘根错节,整体规整。从徽州古民居二维构图可以看出,其整体是以厅堂为中轴线的对称的平面分布,表现出了中国古代典型的审美意趣。不论是在我国传统古代建筑中还是我国传统艺术中,“对称”都是最基础的构造方式,因为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注重以视觉上的对称工整来进行主观上对美的判断。我国古代的建筑理念一般将“‘口’‘田’‘凸’‘日’”几种图案作为基础的建筑平面模型,其中厅堂在对称的中轴线上。徽州古民居中的各种建筑也都是以上述四种构造为基础进行改造或重组的,作为徽州古民居建筑的最主要部分——厅堂,古徽州人尤其注重其装饰和布局,因为它体现了住宅主人的地位;厅堂左右两侧是厢房,后面设置楼梯。徽州古民居在“中堂”装饰上与房屋的整体构造保持一致,同样有对称的视觉体验:第一,“中堂”书画装饰方方正正地悬挂于厅堂正中间,其正面方向为天井,庄严肃穆,体现出房屋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第二,条案、自鸣钟、大气的瓷器、木刻底座镜子等都摆放于厅堂“中堂”的正下方,有很深的寓意;条案前设有八仙桌、太师椅等,与“中堂”书画装饰的对称形式互相照应;摆放有序的厅堂装饰,体现出古徽州人对儒家文化的崇尚。由此可以看出,徽州古民居厅堂中的摆设有多种规矩,“中堂”装饰也有很深的意蕴。
3.2徽州古民居“中堂”装饰的寓意
苏珊·朗格说过:“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符号。”[5]“中堂”是徽州古民居厅堂装饰的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不论在整体化格局和形制方面,还是在书画内容、装饰材料方面,都有古徽州特有的风俗人情寓于其中。作为古徽州文化的代表性文本之一,“中堂”书画装饰反映了古徽州人不同的情感和人文风俗:第一,从“中堂”书画装饰的整体色彩看,一般以黑色和白色作为主色调,虽然色彩少且不光鲜,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审美中的简单之美。老子认为,颜色过多会使人在审美时思维过于杂乱,故主张“大象无形”,并认为无形中表现的东西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图像;如果将形象具体化后,会使自然美遭到破坏。老子这种独有的审美观点,强调艺术审美不仅要有感官上的体验,还要追求“实际的美”“自然的美”“醉温之意不在酒的美”等。庄周也主张天下各种之美比不上简单之美。可见,徽州古民居“中堂”书画装饰继承了老庄的美学思想。第二,徽州古民居“中堂”书画装饰表现出徽州人对古文化的向往与崇敬。规制整洁、结构固定的“中堂”装饰并不是单一的、乏味的,而是规范、一致的、丰富的,而且“中堂”装饰内容和房屋拥有者的身份、地位、文化水平都密不可分[3]。古徽州人一直以来都传承着耕读传家的风俗。宋朝以后,崇儒重教已经成为徽州文化传统的代表,也是“中堂”书画装饰的基础性内容。徽州古民居“中堂”书画装饰作为古徽州人抒发情感的方式,表现出了“中堂”书画装饰较强的传承力,充分体现了古徽州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3.3徽州古民居书画装饰的寓意
首先,徽州古民居“中堂”书画装饰是古徽州人特有的表达内心世界的方式;其次,徽州古民居“中堂”书画装饰体现出古徽州人对儒家文化的崇敬与追求。崇儒重教的风俗作为我国封建传统社会中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延续了数千年,古徽州人在此教化下,将儒家思想中的礼、义、仁、智、信作为评判人的道德标准。也就是说,崇儒重教的人是高雅的,相反,不崇儒重教的人就是低俗的。因此,在古徽州人的日常生活中,不管是经商、为官,还是一般百姓,都要在自家的厅堂内将“中堂”悬挂在正中间作为装饰物,一来向来往的客人表明宅主并不是低俗的商人,而是温文尔雅的文人;二来将其作为教导晚辈的工具,教导后人永远记住:只有崇儒重教,才能做好人,才能成就事业,将崇儒重教的观点完全融入到家族的文化传承之中,让后人接受崇儒重教观念的教化[4]。崇儒重教与文化教育也是当时徽州人的主要追求。
“中堂”书画装饰的文化寓意还表现在“中堂”左右两侧堂联和楹联的设计上,其作用一是体现主人的身份与地位,二是教导后人,深含寓意。时时刻刻告诫后人从商要勤劳勇敢、不畏困苦、一鼓作气,读书要吃苦耐劳、不要过分注意细节、懂得取舍等[6]。如“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告诫后人好的生活是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得到。这种告诫作用,更加反映出古徽州人在获得成就后仍忆苦思甜,不得意忘形。由此可以看出,在古徽州人心中,“中堂”书画装饰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文明的延续、精神的支柱。
参考文献:
[1]许兴海,刘洋.徽州古民居“中堂”装饰成因探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2):75-76
[2]许兴海.徽州古民居“中堂”装饰审美意蕴[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50-151
[3]许兴海.民俗学视阈下徽州古民居中堂装饰文化特征[J].装饰,2015(3):112-114
[4]张洪玲.略论徽州古民居所蕴含的文化特色[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2):21-23
[5]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2-3
[6]朱纯军.论中国书画装裱艺术在室内环境中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18-220
(责任编辑:刘小阳)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6.07.025
收稿日期:2016-03-26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徽州古民居‘中堂’装饰文化研究”(AHSKQ2014D121);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公共艺术中的应用研究——以宿州地区为样本”(SK2016A1002);宿州学院青年人才项目“基于市场需求的油画实践教学研究”(2013XQRW02);宿州学院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美术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SZXYZYZG201304)。
作者简介:刘洋(1978-),安徽望江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6)07-00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