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 严
(商丘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实践与经验:河南省社会管理创新探究
庄 严
(商丘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近年,河南省各地在社会管理中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已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社会管理创新不仅能推动社会稳定、公平正义的实现,更是促进河南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完善河南省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应从培育社会自治能力、提高社会管理认识、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增强社会治理能力等途径入手。
社会管理;模式;创新
十八大以后,如何创新社会管理,稳定社会形势,改善民生成为各地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近年来,河南省多市县党委政府,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基层社会管理模式进行了创新,涌现出了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通过对河南省基层社会管理所作创新模式的调研、考察、审视、分析,我们可以将河南省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所形成的典型模式归纳为八种类型。
(一)综合治理型
代表地区是新郑市。新郑市是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和地区之一,该市打造了“一办十中心”服务平台,进行分类化服务。 “一办十中心”形成了整合社会资源下的联动化的综合治理机制,市、乡、站、村四级行政机构更直接有效的垂直管理,同时也强化了党委的领导和控制力,实现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对接与协调。
(二)网格化管理型
代表地区是新郑市、郑州市和三门峡湖滨区。三地根据行政区划、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等情况,将城区和农村划分若干责任网格,并建立数据档案、搭建精细化管理平台,形成全覆盖管理格局。三门峡湖滨区还建立民情研判例会制、工作督查督办制和完善考核制等方式保障问题处理的效果,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三)数字化管理型
代表地区是郑州市。郑州市的数字化管理综合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和城市部件管理法实现了城市管理的全面覆盖。并配套地建立了专门采集城管信息的城管采集员队伍、专门接听群众关于城建问题反映的12319热线和郑州市委市政府媒体网络事项督办中心(ZZIC)网络问政平台,构建起以数字网络为主要媒介的监管分离的管理模式。
(四)社会组织型
代表地区是洛阳市。近年来,洛阳市针对我国社会组织普遍面临的准入制度门槛过高这一难题进行了创新性探索。简化了社会组织登记审批制度,在全省率先实行了“一本式”成立登记、“一站式”服务和非公募基金会登记审批。并建立了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制度和社会组织信息网站及微信平台,促进了社会组织工作管理规范化。
(五)改进村民自治型
代表地区是邓州市。邓州市首创了“四议两公开”的工作方法。其含义是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经过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会议决议这“四议”程序才能决策实施,并且要做到决议公开和实施结果公开。这种工作方法不仅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使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提高了村级事务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水平,更从自身实际出发捋顺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六)矛盾预防化解型
代表地区是新郑市、义马市和安阳殷都区。这些地区以基层矛盾为着眼点,对工作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性探索。新郑市打造了 “一办十中心” 服务平台,开展了“1+3+1”矛盾化解模式,义马市成立了与信访局合署办公的市委群众工作部,安阳殷都区在2010年发起的“争当十大员”活动,在预防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上取得了良好成效,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的法律意识。
(七)社区服务型
代表地区是三门峡市。三门峡市是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该市累计投入 2000 余万元,整合公安、民政、社保、计生、土地等部门资源,建立了标准统一并覆盖全市的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下设群众诉求、治安防控、便民服务三个分中心,分别负责化解社会矛盾、管理社会秩序、便民惠民及文化教育服务,并开设便民服务窗口和信访、司法、法庭等办公室。
(八)治安防控型
代表城市是新乡市和永城市。新乡市是河南省第一批警务机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该市通过减少管理层级、打破警种分工等手段对原有的警务体制进行改革,探索出一套新型警务机制。地处河南东部的永城,进行了社会治安防控为主题的社会管理探索。
需要说明的是,其一,上述几种河南省地方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较为典型的模式,只是大致的概括。河南省有17个省辖市,21个县级市,87个县和50个市辖区,各市、县、区党委政府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中作了积极的探索。其二,有些市县区兼具上述几种社会管理的模式和特征。
通过调研考察发现,河南省基层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方面呈现出了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基层政府都非常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如新郑市打造的“一办十中心”服务平台,是在以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政协四大班子的主要领导具体负责下,极大地整合社会资源、多部门联动的综合治理机制。这种创新管理的新机制,不仅实现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对接与协调,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强化了政府职能的履行。
第二,大多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
上述河南省各地区的社会管理创新多数只是在社会管理中的某一方面或领域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如永城市着眼于治安防控,洛阳市则从在社会组织登记制度进行了创新性探索,注重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及其作用的发挥等。而进行综合治理的县市较少。
第三,结合当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创新社会管理。
河南地处中原,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全省17个省辖市和10个省管县(市),87个县,1800多个乡镇。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的《河南统计年鉴2015》显示,截止到2014年年底,全省总人口数1.0662亿,常住人口9436万,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9%,位居全国第三。因河南省地域宽广,人口众多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地区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因此,各地在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时,无论方式还是理念都各有侧重。
认真地审视分析,我们也可发现,河南省基层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第一,基层自治能力较低,社会治理主体单一。
从2015年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的《河南统计年鉴2015》看,截止到2014年,河南省行业从业总人数为6520万人,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社会组织的从业人员为110.56万人,仅占从业总人口比例的1.696%。从统计数字上看,河南省各地市的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社会组织的从业人数所占比例都较少。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河南省社会管理中,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的力度较小,社会自发性创新动力不足,社会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监督的能力较为缺乏,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依然是党委政府机构,社会管理依然呈现为“政府管社会”的单向度管理特征,尚未发展为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多元管理特色和管理模式。
第二,政府职能履行缺位,治理目标实现受阻。
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要求,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政府负责”是社会创新管理的关键。而当前,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尚未有效地参与到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中,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仍以GDP的增长为主要关注点,而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并不重视。因此,基层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目标实现。
第三,社会管理缺乏法律保障,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当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因此,在实现社会管理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和法治化的过程中,实现社会管理的法治化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政府权力运行的规范化,也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当前,河南省地方政府社会创新管理实践中涌现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多数仍为具体的工作措施,而较少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一方面,导致社会管理创新缺乏规范化推行和管理;另一方面,也导致地方政府在推进社会改革时缺少合法性。
第四,财政投入巨大,治理资金难以保障。
河南省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的财政实力也各有差异。但有些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如郑州市推行的数字化管理模式、新郑市和三门峡湖滨区推行的网格化管理模式,不仅需要人力和资源的投入,还需要财政巨大的投入。而从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的《河南统计年鉴2015》中河南省的财政统计数据看,2014年财政收入统计显示,全省各市财政支出总额为6028.69亿元,而财政收入则为2739.26亿元。从财政收支平衡来看,河南省所有地市均收不抵出,年负债率较高。财政收入是创新管理的基础和保障,而河南省各地的财政收支情况在面对巨额的社会管理创新的资金投入时,显得力不从心。
第五,社会管理创新仍存在局限性,重点难点尚未有效突破。
河南省各地的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建设能力等情况各有不同,因此各地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重点也各有差异。但从整体看,部分地区的社会管理仍未形成创新机制,多数地方的社会管理创新只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而总体性的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路、有效性方法和措施仍然欠缺。此外,提高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提高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等重点问题,和一些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领域,还未引起地方的足够重视。
第一,培育社会自治能力,形成社会多元管理模式。
社会管理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以政府为主体进行的社会管理活动,其二是以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等为主体进行的自治活动。随着公共事务的日益增多与复杂,社会管理创新的源泉在于社会和民众。尊重社会和民众的创造性,继续推进政府简政放权,将权力下放给社会和民众,培育社会和民众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监督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逐步推动政府为主体的单向管理方式转变为政府负责、管理主体多元的多元管理特色和管理模式。
第二,更新管理理念,提高对创新社会管理的认识。
不断提高和深化地方基层政府对社会管理及其对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正确看待社会管理中的市场逻辑和社会自治逻辑,社会管理不等于社会危机管理和社会问题管理,更不是政治控制。地方基层政府在提高对社会管理及创新管理认识的同时,应积极有效地参与到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中,履行其在社会管理领域应有的管理职责,发挥地方基层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助力“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目标实现。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创新社会管理长效机制。
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今天,法治社会已经成为当今政府改革的目标和趋势。完善制度设计,不仅可以增强政府的合法性权威,更从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而从管理理论上讲,制度的主要设计者和供给者主要是政府。因此,在河南省地方基层政府已在社会管理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的当前,应将这些已经在实践中检验的经验不断完善并积极推动地方性法规、政策及规章制度的出台与实施,不断将社会管理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保障社会管理创新的规范化推行和管理。
第四,保障财政投入,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财力支持。
财政收入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和保障。在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现实情况下,一方面,河南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就业、加大力度吸引外资等方式提高地方财政收入,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吸引社会组织资源支持,降低地方社会管理创新的政府财政资金依赖。这样不仅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还能够减少政府的行政化干预,提高社会自治的空间和能力,使社会管理创新常态化。
第五,突出政府主导,协同和谐推动社会管理全覆盖。
地方政府不仅要提高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及网络防御和治理能力,对于如边缘人群、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管理等突出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领域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建立相应的制度和管理平台,积极引导和管理;转变管理理念,提高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充分调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在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构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新型格局,推进地方基层政府构建新型公共服务供给体系;重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不断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协同合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在多方共同治理下,解决各地方政府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
【责任编辑:薛明珠】
2016-06-12
庄严(1988―),女,河南商丘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府与政治制度研究。
C916
A
1672-3600(2016)11-00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