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特性视域下汉语文化词语英译探析

2016-04-13 07:53:33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英译译者原文

庞 玮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翻译特性视域下汉语文化词语英译探析

庞玮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翻译作为一种跨国际交流的手段,其重要作用在于对不同文化进行重新定位。在翻译过程中,不计其数的文化词给译者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从翻译特性及意义再生的角度对汉语文化词英译进行探析,译文能够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

翻译特性;文化词语;意义再生

英国作家吉卜林曾说过“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二者永不相遇”。现如今,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二者不仅“相遇”,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互相借鉴。翻译在其中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由此可见,翻译并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机械转换,而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特定文化是本国立足于世界的必要条件,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博大精深、蕴含丰富,但这同样也是翻译的难点。文化词的翻译是否得当不仅会影响译文的质量,更会影响文化的阐释。

本文以五项翻译特性为基础,结合意义再生的方法对汉语文化词语英译进行探析,力求在翻译中达到贴近原文的目标。

一、翻译之文化特性

(一)文化特性的内涵

文化特性就是指每种文化都具有其独特的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其他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等,也就是它自己鲜明的“特异性”或曰“个性”[1]40。文化特性只有在比较中才能体会出来。汉语与英语,两者在地理、历史、风俗等方面都相差甚远,这也决定了两者具有不同的文化特性,所以在跨文化翻译中要充分将其考虑进去。

(二) 翻译文化特性的表现

第一是社会性。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生活在现实社会当中,其思维方式、生活态度都受到社会的影响;译文,作为译者的客体,是译者的社会产物,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翻译,作为文化传递的载体,满足了社会的需求。由此可见,无论是翻译实践的主体、客体,还是翻译活动本身都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因此翻译一定具有社会性。

第二是文化性。翻译之所以不易,是因为语言承载文化又受制于文化。尤金·奈达曾说过:“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2]114。作为一种翻译特性的文化,其重要意义在于将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再现于目标语中。

第三是符号转换性。早在数十年前,尤金·奈达便提出社会符号翻译法。译语符号在这里也被称作解释项。相同的事物在不同译者脑海中会“解码”成不同的译语符号,也就是不同的解释项。

第四是创造性。翻译的创造性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接受语言的限制又要打破这种限制。郭沫若曾指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3]263。由此可见,翻译不是对原文的“模仿”或者“拷贝”,而是将目标语进行增加、删除、重组以产生一个崭新的文本。

第五是历史性。无论译者还是译文都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译者对作品的理解与表述必定无法打破历史的局限。原著的不同译本除由译者自己的文化、习惯所带来的不同之外,更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译文无法超越时代,因而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的历史性也不容忽视。

二、汉语文化词语英译

(一)社会性

翻译具有社会性也就是将翻译视作一种社会活动。社会背景、价值观念等社会因素都会对翻译产生影响。

邓小平的“猫论”在国内家喻户晓,由于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所以要翻译得传神并不是那么容易。以下列举两种译文:

① No matter if it is a white cat or a black cat, as long as it catch mice, it is a good cat.

② Socialism or capitalism, developing economy is the firstism.[4]136-137

要翻译好这句话就不得不提当时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要努力发展生产力,他主张哪种形式能够比较快地发展,就采取哪种形式。因此,“白猫”“黑猫”无疑象征着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译文①简单明了,将源语言一一对应地译成目标语。然而,不懂当时社会状况的外国人却无法理解其真正含义。译文②把“黑猫”“白猫”的蕴含意义用socialism(社会主义)和capitalism(资本主义)呈现出来,把社会背景融入翻译中,即保留了原文的意思又能使读者明白。

(二)文化性

巴斯内特(Bassnet)曾指出如同做心脏手术时人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5]22。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食”总被视为优先考虑的大事,以至于“吃了吗?”早已变成一种打招呼用语,就相当于英文的“Hello”“How do you do?”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如果不注意这种中西方文化差异,将吃了吗直接译为“Have you had your meal?”,西方读者就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

颜色词之所以难译是因为其寓有太多的文化内涵。汉语中“火红”中虽带红字,但在这里它象征着兴旺,用roaring, flouring表达更为合适。在汉语中红色代表喜庆、祥和,但英语国家却将其视作暴力、血腥的象征,因此红楼梦中的“怡红院”便应消除红的意象,用“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6]110来表示。

(三)符号转换性

翻译是一种符号过程,即“解码”和“编码”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一个实体符号可被另一个实体符号替代,这种替代有时是对等的,有时是不对等的,但其目的都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明白译文。

若原文符号与译文符号意义、功能完全对等,译者可采用直译的方法。如“火上浇油”可译作“to pour on the flame”,“如履薄冰”则译作“to be on the thin ice”。这些成语中的原文符号,如“火”“油”“冰”等都可在英文中找到意义、功能一致的译语符号,所以在符号转换过程中只需将其直接转换即可。

若译语符号不存在原文符号或没有与之完全对等的符号,那么译者只好根据语境或文化对文化词进行意译。“龙”作为中华民族的祥瑞动物之一,自古以来在国人眼中有很高的地位,而在西方,dragon(龙)是残暴邪恶的化身。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符号意义不对等,因此“望子成龙”不可直译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应译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7]99。

(四)创造性

翻译的创作过程即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将源信息进行增添、删除和重组,以达到再现原文的内容、风格与神韵的过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按字面应翻译成“spring silkworm spins silk till its death”,但此译文只能体现春蚕不停吐丝的辛劳形象,忽略了诗中所蕴含最重要的浓浓的思念之情。就此,许渊冲将该诗句译成“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8]171。这里加入love-sick heart以借喻二人不能相见的惆怅与思念,一下子将诗韵表现出来了。相同的还有现代诗的翻译。就《沁园春·长沙》中的“独立寒秋”,许渊冲给出了不同的译法:

①Alone I stand in cold autumn

②Against the chill of autumn I stand alone.[8]26

句①用直译的方法写出了我站在寒秋的这一情景。而句②创造性地用against将原作者与寒秋对立起来,描绘出作者哪怕身处逆境也无所畏惧的真实状态,与原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意境保持一致。

(五)历史性

不仅源文本具有时代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其语言风格、思想内涵也会受到历史的限制。因此不同时期的译者对同一文本的翻译也不尽相同。笔者选取韦利和刘殿爵翻译的《老子》进行分析。

原文: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9]17

韦译: Can you wipe and cleanse your vision of the Mystery till all is without blur?[10]153

刘译: Can you polish your mysterious mirror?

And leave no blemish?[11]14

韦利的译文具有道教神秘色彩,他把“玄览”理解为“your vision of the Mystery”,而刘殿爵的译文全无神秘主义,他将“玄览”译作“your mysterious mirror”。

从韦利和刘殿爵的不同译本可以看出历史性对翻译的影响。韦利的译本在1934年出版,那时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日渐明显,这正为《老子》的传播提供了平台。但韦利对中国文化了解不足,翻译中难免带有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刘殿爵的译本出现在二战后,当时的社会赋予了他一种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抛弃对《老子》的神秘主义诠释,用自己深厚的古文功底和英文素养还原了一个相对精准的译本。

三、汉语文化词语英译的意义再生

翻译早已不满足于跟在原文身后亦步亦趋,一字一句的翻译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原文的意图及情景。而翻译的目的就在于再现原文的意义,即在译文中实现意义的再生。

(一)去字梏

源文本的意思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叠加,因此在翻译中,译者要揣度作者的意图,打破原文字的牢笼,赋予其真正的意思。

巴金的经典作品《朋友》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朋友面前我只感到惭愧。你们待我太好了,我简直没法报答你们”[12]71。张培基译作:I can’t help feeling embarrassed before my friends. You’re all so nice to me. I simply don’t know how to repay your kindness.[12]74联系上下文便可得知,原文中的“惭愧“并不是其表面“羞愧”的意思,而是一种不好意思的感觉。因而在翻译中不能按字面意思将惭愧翻译成ashamed,而embarrassed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原作者害羞难为情的状态。

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必要时也要采取去字梏的方法。例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翻译时若仅考虑词的形式,则会译成:

Seek, seek; search, search;

Cold, cold; bare, bare;

Grief, grief; cruel, cruel grief.[8]30

按此翻译别说词中蕴含的离乱的苦楚、余生的悲凉无法诠释,就连诗中最基本的意义都表达不出。因此莫不如打破束缚译成:

I seek but seek in vain,

I search and search again.[8]30

这样既有原诗的叠韵美,又将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表达得明明白白。

(二)重组句

傅雷曾提到短句的翻译难在传达原文的语气、语调与气氛,而长句的翻译难在“中心的安排”[13]10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依靠句法重新组句使原文复活。

原文: “这贾菌亦是荣国府近亲的重孙,其母亦少寡,度守着贾菌。”

译文: Jia Jun was a great-great-grandson of the Duke of Rongguo, and the only son of his mother who had been widowed early.[14]93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属于“意和语言”,句子之间常常靠内部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而英语属于“意合语言”,句与句之间往往靠连接词结合。若将原文按汉语习惯用散句形式译出,西方读者必定不明白其内涵,这就需要译者用连词代词等连接词将其合并成一个整句,凸显其内在联系。

原文:“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设计自己的拥有,物质的追求和精神的享受”[15]585。从表面看,“自己的拥有”“物质的追求”“精神的享受”三者都是偏正短语,似乎处在同一层面,可译成“my acquisitions”, “material desire”, “spiritual enjoyment”。然而却并非如此。本句要表达的是拥有的是“物质的追求”和“精神的享受”,物质、精神是拥有的宾语,它们三者处于两个层面。因而应将句子重组达到重视原文的目的。则译文应该为:Actually we never cease to make plans for new acquisitions, driven on by material desire and pursuit of spiritual enjoyment.[15]585

(三)建空间

建空间是对译文的一个整体要求,这就需要译者保留原文中的弦外之音,构建一个与原文相匹配的空间以保留原文的韵味,帮助读者感受原作者的意图。笔者选取许渊冲翻译的《蝶恋花》上半段对建空间进行分析。

原文: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闻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译文: You've lost your Willow and I've lost my Poplar proud,

Their souls ascend the highest heaven, light as cloud.

The Woodman, asked what he has for wine,

Brings out a nectar of laurels divine.[16]77

许渊冲对《蝶恋花》中“杨”“柳”的翻译可谓是神形兼备的例子。在翻译中,译者并没有用wife, husband这种明了的语气来限定本诗的感情基调,也没有用willow, poplar这种直译词语让读者一无所知。译者匠心独运地将Willow, Polar的首字母大写使之拟人化。读者一看便知Willow与Polar不仅是植物,更是赋予了人格的客体,给予读者想象的空间。用这种“言不尽意”之法,译者成功地溢出了原文的意境与韵味。

四、结语

本文从翻译特性及意义再生角度探讨了汉语文化词的英译,阐述了汉语文化词的英译与其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历史性都密切相关。不仅如此,要成功地翻译汉语文化词,译者还应从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的方法对译文进行润色,在“字”“词”“段”方面与原文保持一致。由此,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把握好文化性与翻译方法,实现汉语与其他语言的顺畅沟通。

[1] 李文革. 论文化特性与翻译[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04).

[2] Nida ,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4] 杨全红. 高级翻译十二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5] Bassnet S.Translation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6] 赵静. 英汉颜色词的比较与翻译[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01).

[7] 汪华. 浅谈文化词语的直译与意译[J].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8] 丛滋杭.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9] 老聃. 梁海明译注. 老子[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

[10] Waley, Arthur.TheWayandItsPower:AStudyoftheTaoTeChingandItsPlaceinChineseThought[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34.

[11] Lau,D. C. Lao Tzu Tao Te Ching[M]. New York: Penguin Books,1963.

[12] 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13] 许钧. 翻译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14] 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15] 曾慧. 汉译英中的逻辑关系问题处理[J]. 科技信息,2008(30).

[16] 陈文慧,朵云峰. 诗歌英译中隐喻的文化解读——以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为例[J]. 昆明学院学报,2013(04).

[责任编辑袁培尧]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Cultural Words Translated from the View of Translation Characteristics

PANG Wei

(SchoolofForeignLanguage,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

As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ng means,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is to relocate different cultur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ranslators are faced with a lot of problems because of the countless cultural word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rans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birth of meaning in Chinese cultural words. In this way, the version translation will reproduce its original cultural connotation.

translation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words; the rebirth of meaning

2015-09-16

庞玮(1991- ),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H315.9

A

1671-8127(2016)01-0101-04

猜你喜欢
英译译者原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社会科学家(2020年8期)2020-02-21 08:28:30
要目英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让句子动起来
尝粪忧心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卖身葬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