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师徒传承的困境与转型研究

2016-04-13 05:12张勇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师徒传统武术徒弟

张勇(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传统武术师徒传承的困境与转型研究

张勇
(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师徒是传统武术技术与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而在农村节庆活动减少和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下,出现徒弟流失“有艺难传”、不适应行业环境变化、与“非遗”传承人认定存在矛盾等问题.最后,就传统武术师徒传承转型提出了三点建议.

传统武术;活态传承;传承人;师徒

0引言

“一部武术发展史,就是一部武术传播史”,中国武术得以传续至今正是千百年来自身有效传播的结果,而影响未来武术发展也与现今武术传播活动紧密相关.近年来部分民间武术发展堪忧,一些项目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行相应的保护.与此同时更多的武术项目正在申报“非遗”,不论申报是否成功,寻求合适的办法来真正推动传统武术发展才能彻底解决问题.音乐、舞蹈、手工艺类“非遗”文化研究表明,除一般性的静态传承和保护外,更需注重进行以“人”为根本的活态传承,而其关键就在于对“传统的师徒传承”的继承与发展.在传统武术急需“抢救”与发扬的今日,重新考虑“师徒”关系的现代化转型显得尤为急迫.笔者在访谈中了解了主要民间武术拳种以及现状、传承人的处境与期望、现行传承方式与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设想和困难.分析传统武术传承现状,借传播学、社会学相关理论提出传统武术师徒传承现代化转型的必要性以及可行的方法与途径.

传统武术历来遵循的“师徒”传承方式,严格实行“口传心授”来实现技艺的传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但在中国社会转型中农村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被逐渐挤压.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和正在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相同,只是30多年之后很多传统武术传承人离我们而去留下“人死琴亡”的疼惜以及进城务工带来“空巢”现象导致村落武术衰落的无奈,让此项工作变得更加紧迫.真正认清传统武术活态传承现状和需要的帮助,才能使得“非遗”工作事半功倍,传统武术文化生态环境得以平衡与健康发展.

1“师徒”是传统武术传承的主要形式

道场或训练场上教练与学员的关系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武术的师徒关系,换言之,传统武术的师徒关系现代化转型并不能根本上否定千百年来武术行业传承已久的师父与徒弟形成的“武术圈”.传统武术不能全然过渡为教练制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第一,传统武术技术传承一直延续的师徒单线而非集体教学这一问题上,师徒传承是集体教学套路动作(依据的理论,可以将其称为显性知识)之外的“难以正式化,不可编码,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隐形知识[1].依据Nonaka理论,传统武术“难以表达的技能、决窍和操作流程等”技能隐形知识正是师父传徒弟单向个体之间的传递,这也正是传统武术非常注重“功夫在拳外”的体悟式学习的原因[2].第二,中国传统武术讲究分门别派,技术的评价标准只在门派内部存在,如此封闭式的格局下评定最终技艺高低不在于你实战能力有多强,而是门派内部的师父给你的亲自鉴定,所以才能形成有源流清晰、理法完备的多达131个拳种.只要这种扎根于中国农业社会下富有典型宗法特征的传统武术技术体系不发生本质的变化,师徒传承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第三,师徒传承与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深度结合,不可截然分开地进行处理.从文化的三层理论看,技术属于最外层,向内延伸分别是制度和文化层面.师徒传承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现象,虽处于内核层面但是却和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紧密结合,这就决定了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方式的转变动力不会来自内部,而是现代体育传播以及外来武技冲击所造成的外部推动力量.

2传统武术师徒传承面临的困境

2.1传统武术传承人“有艺难传”

传承人,是“通晓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技艺精湛的各类艺人和传统文化宝贵的保存、收藏者”,“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为广大群众所熟知和认可,具备较高的公信力”[3].传承人离不开“传”与“承”两个字,承前人所学,传今人技艺.传承人是传统武术技艺延续下去的关键,但由于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入城务工和落户城市,传统武术在原有村落环境急剧变化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没落势头,与外国统一服饰、段位分级、集体教学的道馆武技相比,传统武术强调反复练习、单一指导、体悟参透,显得过于“老土”,无法吸引年轻一代的喜欢.现今传承人即便仍有徒弟跟随学艺,也多是打发闲暇时光.曾经是传统武术身份象征的技击在整个社会尚文不尚武的风气下,逐渐褪去鲜亮的颜色,而国外武技道馆式的课程形式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的注意,成为追逐时尚的潮流.传统武术拳师门庭清冷,少有人来问拳论道,此外,传统武术教授拳艺不同于道馆授课,难以为“师父”带来经济收入,是影响传承人动力的一个主要原因.旧时“徒访师三年,师访徒三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谨慎而牢固的师徒关系之间受到现代道场上课就付钱这种简单直接的“师生”模式的极大冲击,正如李仲轩口中的“逝去的武林”,显然传统师徒传承方式的现代化转型并非自身主动寻找而是被迫进行的,且这一过程至少是自民国公开集体教拳开始.

传统武术在古代是镖师、护院、卖艺人的本领,虽不如戚继光所言战场上“杀敌的勾当”,也是安身立命的技能.因而早期父传子的基础上推衍出师徒传承方式,可以通过武术教育发展自己在行业中势力.但是如今传统武术早已不是需要从事的职业,老拳师传承武术技艺也多不是出于发展行业,而是对于自己的技能一种传播.所以,今天的传统武术师徒传承离开了武术行业的背景,牵扯到的很多因素也发生了变化.

师父传弟子技艺,徒弟尊敬师父,这是千百年来传统师徒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可是,师徒之间并不是单纯的教与学这样简单的关系.“教会徒弟,打死师父”,讲得是师父把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徒弟,那师父也就离丢饭碗不远了,甚至会影响到师父的身家性命.中国传说中有关于逢蒙学艺的事,当逢蒙学艺成功之后,就想要杀害师父后羿成为天下第一,多亏后羿还有一手没有教才没被杀害,这个故事就是提醒师父要留一手.“徒弟徒弟,师父的奴隶”,又讲徒弟为了学到手艺,不仅要对师父言听计从,还要生活上照顾师父、师母的起居,所谓“一个徒弟半个儿”[4].

2.2现行“非遗”保护传承人认定方式亟待调整

传承人认定采用的是个人申请、政府部门审批的方式,为的是提高大众对于“非遗”文化的了解,促进“非遗”文化保护以及增强传承人信心.但是,传统武术一直存在流派之间争高下,标榜“正宗”的弊病,而传承人认定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就会造成其他流派以及流派内部拳师对传承人的抵制,反而不利于传统武术的健康发展.在广东佛山调研过程中发现,由于咏春拳传承人对于借用武术协会名义进行武术教学的传承人技术存在看法,进而也不愿进入协会组织.很多武术拳种都在申请“非遗”保护,因“传承人”认定而影响其他传统武术拳师传播武术的热情,成为政府主管部门进行传统武术保护工作的阻力,则违背“非遗”保护的初衷.

3传统武术师徒传承方式的转型

3.1规范段位——架接师徒的身份认可与官方水平认证之间的桥梁

“圈子”是社会生活中具有不明显组织形式的人际网络,和行业内部的社团或协会不同,它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但却发挥着重要的交流作用,甚至有时比官方认定更加具有影响力.民间武术的师徒传承是建立在师与徒基本关系之上旁开叔侄、师兄弟的一个武术流派的人际圈,师徒关系标定在门派中的身份位置.由于越来越多的人走出村庄走向城市以及生活节奏变快,传统武术“圈内”活动不如过去频繁,但是拳谱赋予的传承关系即传统武术的身份认可得到继承,尤其是在中国武术协会推广的武术段位制中师徒传承被“段位”遮蔽,出现徒弟比师父段位高的现象,而这严重影响段位制在民间的推广效果.

传统武术师徒传承需要借鉴空手道、跆拳道的段位制甚至是音乐级别制的做法,武术段位的设置上注重师徒传承的重要作用,并在段位证书上正式增添老师的姓名,这样虽然师父没有参加段位制的申请,但是徒弟的段位证书也是对师父武术传播与推广的一种肯定.这样能在根本上解决武术段位制在民间的推广问题.

3.2进入学校——在现代师生与传统师徒之间落成平衡

“为往圣继绝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神圣职责.传统武术的继承与保护就是保障一代代人的技艺传递,它比起对于逝去生活样式的记忆传接更深入、更具体,有更多的身体参与.说起一项传统武术有的人可能会将其描述得活灵活现,但将这项武术真实地表现出来就难得多,就如同会看戏和亲身上台演绎的区别.传统武术虽动作要求精细,需要长期练习和感悟,但还是一项适合大众参与、门槛较低的活动.基本练习对于学生来讲难度并不大,只是需要进行系统地精选和编排,借鉴竞技武术训练体系和舞蹈相关材料,创编出适合学生的传统武术技术系统,则可以推进传统武术在学校里的传播.

3.3走进社区——在传统武术文化空间再造过程中寻求新坐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不仅城市面积在不断扩大,而且城市相关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升级,未来城镇化发展速度将更加迅速,社区体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民族传统体育走向社区也将是一种趋势[5].社会体育学者卢元镇也强调不能忽视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与维护.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必然要适应从“村落”到“社区”的转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在社区环境中建设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至少需要从4个方面入手:第一,能在节庆活动中占据一席之地,并成为社区节庆活动中稳定的组成部分.传统武术曾经和舞龙、舞狮结合成为部分农村春节以及一些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的主要项目,走向社区的传统武术需要在节庆活动中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二,要在社区公共活动或健身区域中建立一个固定场所,如同目前发展迅猛的广场舞一样逐渐形成固定的时间和空间.第三,具有稳定的练习人群,延续并发展传统武术师徒传承谱系.第四,传统武术与国学、传统音乐、中国绘画紧密结合,在社区特色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作用,尤其是要在社区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老年休闲娱乐中进行推广.

4结语

由于农村常住人群主要是老人和留守青少年,节庆民俗活动受到极大冲击,不断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又促进传统武术走向城市,传统武术师徒传承方式受到限制,师徒联系减弱,甚至出现技术传承难以续接的现象.关于音乐、艺术类“非遗”研究总结出活态传承突出传统文化中师徒传承的作用,提醒我们要注重正确定位和思考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传统武术文化空间被挤压和破坏是社会转型和经济大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提高大众对于传统文化和本地民俗体育的理解和自豪感,是改变这一现状最为重要的途径.因此,传统武术走进学校和社区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倡,另一方面也需要当地民众对于传统武术的理解.

[1]吕妍,梁樑.师徒制技能提升模型对隐性知识共享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8,(5):78-83.

[2]周安平,龙冠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探究[J].知识产权,2010,(5):34-38.

[3]杨丽丽.师徒模式下个体技能型隐性知识的转移机制探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6):98-102.

[4]丁桂莲.从民谚看中国古代职业教育中的师徒关系[J].教育学术月刊,2012,(6):91-93.

[5]崔树林“.三区联动”体育运作模式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09,(11):82-84.

(责任编辑鹍钮效)

The Pligh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M aster-apprentic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M artial Arts

ZHANG Y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China)

The master-apprentice mentoring is the main form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skill and cultural heritage.However,in consequence of the decrease of rural festival activitie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advancing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there arise a series of problems,such as the apprentice drain with difficulty of artistic inheritance,in-adaptability to changes of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and conflict in cognition of the non-genetic inheritor.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mentoring.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live inheritance;inheritor;master and apprentice

G80

A

1673-1972(2016)03-0111-03

2016-02-29

2016年安徽省高等教育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SK2016A0120);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提升计划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TSSK2014B13);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课题(WSH2015Q004);安徽工程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2014YQQ004)

张勇(1980-),男,安徽合肥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武术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

猜你喜欢
师徒传统武术徒弟
唐僧师徒再就业
Mark Twain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可爱的师徒
儿时与空姐合影 15年后两人成师徒
徒弟和保险柜
一个师傅,三个徒弟
两个徒弟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