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祥德
(驻马店市基础教学研究室,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现象及学校管理思考
柴祥德
(驻马店市基础教学研究室,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智能手机具有联络、学习、工作、娱乐等多元功能。广大中小学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层次需要提升。中小学校对学生带手机上学的现象应在充分认识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和了解国外中小学校处理类似情况的经验的基础上,辩证看待、因校制宜,遵循责、权、利相统一原则,追求法治和科学管理,趋利避害。
中小学生;智能手机;移动学习;手机管理
我国通信部门权威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12亿户,半数为智能手机[1]。中小学校也不是真空地带,中小学生拥有手机、使用手机,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如何科学地看待、引导和管理学生使用手机,已成为广大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必须认真面对和审慎解决的课题。
智能手机如同一个掌上的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独立的运行空间,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导航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智能手机具有如下特点:能够无线接入互联网,具有掌上电脑的功能,操作系统具有开放性,各项设计人性化,运行速度快等。
智能手机购置费用低廉、携带方便、功能强大,已成为人们移动学习的首选。
智能手机处理功能迅速而强大,能帮助学习者开展单人自学、多人互动、协同学习、在线学习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将时空、学习方式等因素的限制降到最低程度,甚至教育内容和学习内容可以做成游戏[2],让人学玩结合,基本上实现了“只要想学习,一切皆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利用手机进行文字阅读、视频学习、音乐聆听、传输文件、交谈对话等操作。手机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世界,而且改变了人们的学习世界,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变成现实已毫无悬念。
在学校,中小学生能用手机吗?
从理论上说,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并未作出相应的明文规定,中小学校选择绝对禁止还是放任不管,全凭自己的理解和管理理念。从实践上看,中小学校对学生带手机上学绝对禁止和放任自流均非良策,常常给学校管理埋下一些隐患。[3]
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带手机上学,态度到底如何呢?一份面向全市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校和教师不赞成,少部分学生家长自愿支持,另有少部分学生家长被动支持,还有相当部分学生家长不支持。尽管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上学带手机的态度惊人地相似,成为反对带手机上学的压倒性多数,然而这阻挡不了一部分学生在学校、教师、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地在学校带手机、用手机。
学生用手机想要做什么?这涉及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动机和目的。[4]调查结果表明,有人用手机联络家长、同学等,有人用手机打游戏,有人用手机看视频,有人用手机查资料、看新闻和移动学习。从总体上看,中小学生利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的氛围尚未形成。原因有三:一是学校、教师和家长普遍反对中小学生在学校带手机;二是广大中小学生还未真正认识到智能手机的学习功能;三是大部分中小学生自制力较弱,不能正确处理智能手机的学习功能和娱乐功能之间的关系,沉湎于游戏和漫无目的的浏览中不能自拔,影响了学业和身心健康。
根据抽样调查,中小学生的手机持有量可谓巨大。市区小学高年级学生手机保有率超过60%,市区初中生手机保有率超过80%,市区高中生手机保有率超过85%。中小学生手机保有率如此之高,他们是否都将其用于学习了呢?调查结果显示,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具体结论如下。
(一)手机使用率随着学段提高而提高
初中生手机使用率高出小学生将近25%,小学生高年级手机使用率高于小学低年级。在手机的规格和功能上,也呈现出类似的特点,即年龄越大、学段越高,学生使用手机的规格越高、功能越强,手机价格也越昂贵。在上网时间上,规律也是年龄越大、学段越高,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越长、频率越高。
(二)手机的使用偏好呈现严重不均衡
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初衷是为了方便联系、联络,其次是查询和学习。调查显示在偏好上,除联系、联络外,大多数学生是为了浏览新闻网页、查询急需信息、网络聊天等。与此同时,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玩小游戏者也占了不小的比例。和初中生相比,小学生使用手机的目的相对纯粹,或许因为手机规格较低、功能略单一,相对而言能够管得住自己,保证注意力不太分散。中小学生应用手机学习还是需要家长、学校和教师的正确引导。
(三)利用智能手机学习意愿较高但深度不够
关于手机学习、移动学习、智能学习这些概念,学生还不太了解。其中,小学生有50%的人不了解这些概念,初中生有20%的人不了解这些概念。但是,在提供相关提示、变通问询后,中小学生是否愿意尝试用手机为学习服务,即问题“如果手机能为你提供学习上的帮助,提高学习效率,开辟新的学习途径,你是否愿意接受”,小学生表示“愿意”的人有41%,表示“可以试试”的人有52%,初中生表示“愿意”的人有66%,这从侧面说明了利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有着比较广阔的前景。
关于手机适合怎样的学习环节,或者说手机究竟该应用在学习中的哪些方面,中小学生也有着自己的认识。选择“同伴交流”者占6%,选择“预习、复习”者占79%,选择“师生讨论”者占12%,选择“其他”者占3%,这足以表明学生认可智能手机具有辅助学习、深化学习的价值,但是还主要停留在“预习、复习”的环节或层面上。
在利用智能手机上网时间方面,小学生和初中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初中生不上网的比例较低,为16%,而小学生不上网的比例达到了76%,可谓相差悬殊。如果利用智能手机上网,小学生上网的时间长度多集中在半小时和一小时之间,而初中生多集中在一小时和两小时之间。利用手机上网的时机,小学生和初中生表现较为一致,大多选择了“睡觉前” “等待时(等人、等车、等餐)” “查询一些急需信息(如地图、公交路线等)时”这些时段。
(四)学生智能手机学习的内容集中于课本、考试
“学习内容究竟以什么为主”,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都认为应该以课本辅导、考试题类的内容为主,小学生选择“课本辅导”“考试题类”分别占到26%和56%,初中生也分别占到39%和48%,这足以说明当前的中小学生的学习仍处于考试这一指挥棒的指挥之下。
“建立移动学习平台”,学生希望出现和开发的资源库主要是网络课程、题库、素材库、课件库、案例库,分别占15%、64%、6%、9%、3%。
如何将应试内容和思维素养、技能训练、兴趣培养等方面统筹起来,是开发智能手机学习内容的着力点。
(五)学生智能手机学习的需求空间较大
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都有着一定的需求。这种需求包括很多方面。
1.移动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学生最关注的是“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只要有适合的内容,学生将把智能手机作为重要的学习载体和工具。
2.手机上网学习,学生所喜欢 的媒体素材形式,选择“综合类”比例过半,而非单一的“文本”“音频”,或者“视频”“图片”,或者“小游戏”,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学习有着较高层次的需求和期待。
3.对于使用智能手机学习的前景,小学生和初中生表现出了一致的看法,即大多数人选择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中小学生占到了64%,初中生占到了72%,不过认为智能手机“只是学习的辅助手段”以及对其前景“不清楚”的人也占据30%的比例。这说明中小学生对利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是充满期待的。
调查数据显示,广大中小学生对智能手机学习这一概念有着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普及;中小学生希望智能手机能够“智能”起来,在学习课程内容和试题训练等方面满足他们的需要,为他们的学习特别是考试助一臂之力;中小学生普遍对智能手机学习充满期待。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
对于自控力强的中小学生来说,使用手机可以安装学习软件随时随地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方便与父母联系;浏览新闻,扩大视野;方便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延伸学习。然而,对于自控力弱的中小学生来说,使用手机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沉迷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看视频,耽误学业;过度使用手机导致视力下降,影响身心健康;受到网上不健康信息的污染;导致学生攀比炫耀,增加父母养育负担;为学生作弊提供便利;等等。
(二)国外中小学处理类似情况的经验
根据学界研究,在国外,大多数中小学对学生带手机上学持反对态度,并对学校禁止政策做出相应的具体解释。学生一旦违反手机管理政策,将会受到处罚。
英国皇家中学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学校,即使接打电话、查看时间、收发短信和进行计算也不可以,为了表示尊重他人,戴耳机听歌曲也不可以。英国的河滨小学(Riverside Primary School)采取分级管理的措施,三年级以下学生禁止带手机入校,其余年级学生需由家长写出书面申请并交由学校批准,手机放在学校指定的地方,家长若联系学生可由校办提供帮助。[5]
澳大利亚的莱纳姆中学采取明确管制的做法,除非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联系父母,不得在操场、课外活动、野外郊游等场合使用手机,而且进入教室必须关机并放在保管箱内。澳大利亚的波尔德小学完全禁止学生在校用手机,即使通话都不可以,更不用说拍照、上网等行为。爱尔兰的小学要求学生入校必须上交手机,贴上姓名,锁在教室专用柜里,放学时取回,不离开学校不能开机。
在国外,中小学校对学生带手机上学这一问题,在责、权、利的统一方面做得相对妥帖。其管理态度和政策,颇为人性化,而不是简单的排斥和惩罚。
(三)对中小学校管理学生使用手机的建议
1.辩证看待、因校制宜
中小学校需要着眼现实,既要充分认识手机的价值和功能,也要看到社会大众使用手机的环境和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不能一味禁止或放任自流。面对学生使用手机这一问题,广大中小学校的基本态度应该是辩证看待、因校制宜;理想态度应该是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手机的学习价值,改变学生在学习中使用手机的方式、途径和状态,促进学生增强使用手机进行学习的愉快体验和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使用手机的自控能力,进而借助手机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2.遵循责、权、利相统一原则
学校和学生都要认识自身责、权、利的界限,保证自身责、权、利的统一。手机是学生的私有财产,学校无权没收。不过,学校可以根据分级分类和限制性的规定,进行妥善的处理,例如贴上姓名、指定存放、专门保管等。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规章制度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规范自己对待手机的态度,正确处理利用手机进行学习和娱乐之间的关系、自己使用手机和他人学习之间的关系。学校、学生做好相应的沟通,最终达成共识,限制使用手机的弊端,而扩大使用手机的益处。
3.追求法治、科学管理
中小学校根据依法治校、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针对智能手机广泛开展专题问卷调查活动,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召开由家长委员会代表、学生代表和学校管理工作者、法律界人士等多方人员组成的专门会议,按照相关程序、法规,制定切合学生实际、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手机管理政策和管理条例。通过追求法治、科学管理的相关举措,让学生利用手机进行无益活动和有害活动变得无机可乘,而利用手机进行学习的需求又不被压制,进而实现以人为本、民主管理、依法治校。
[1]曹增光.大有可为: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未来展望[J].新潮电子,2003,(5):83-84.
[2]黄月胜,段前佳.手机教育游戏的价值和设计原则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装备,2009,(11):75-77.
[3]程雪飞,裘建军.中学生带手机现象调查及思考[J].教学与管理, 2005,(22): 37-39.
[4]李国敏.中小学生“手机热”现象的道德审视[J].教育科学研究, 2009,(4): 63-66.
[5]姚计海.国外中小学手机管理制度的分析及思考[J].人民教育,2013,(9):43-46.
(责任编辑 孙震华)
Thoughts on the Phenomen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Using Smart Phones and School Management
CHAI Xiangde
(Zhumadian Elementa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Zhumadian,Henan,China 463000)
Smart phones possess multi-functions like contact,study,work,entertainment,etc. The using level of smart phones by massiv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needs to be improved.As to the phenomenon of students’ taking cellphones to school,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hould have a dialectical view,suit their measures to schools’ conditions,follow the principle of the integration of responsibilities,rights and benefits,pursue nomocracy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and draw on the advantages and avoid disadvantages on the basis of fully acknowledg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udents’ using cellphones and knowing the overseas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experiences of coping with similar situations.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smart phone;mobile learning;cellphone management
G4
A
2096-0069(2016)03-0069-04
2016-03-04
柴祥德(1965— ),男,河南泌阳人,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校本教研、有效教学、网络教研、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