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信符:首位用诗歌揭露日军慰安妇制度的诗人

2016-04-13 04:35:47周生杰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纪事藏书家藏书

周生杰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徐信符:首位用诗歌揭露日军慰安妇制度的诗人

周生杰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215000)

近代学者徐信符先生,一生处在社会变革和国运危难之际,但他能够保持传统儒者品格,不慕名利,致力于读书、藏书和教书,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就。他热心收集和整理广东地方文献,做了多方面的工作。他继承叶昌炽和伦明“纪事诗体藏书家传”传统,创作了《广东藏书纪事诗》,为明代以来广东藏书家立传,彰显广东藏书史实。他还是一位本色诗人,在国难时期,他创作大量诗歌,全面反映穗港沦陷区人们的流离生活。他创作的《香港》组诗,多角度反映日军暴行,其中一首专门揭露日军“慰安妇”制度罪行,成为诗歌史上第一位接触这一题材的诗人,体现了一位正直学者和诗人的良知。

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南州吟草》;慰安妇制度

“城北徐公爱蓄书,商奇辨异每邀余。我惭佣笔顾千里,君欲争雄士礼居。”这是伦明在《广州杂诗》中赞美徐信符的一首诗,诗下自注云:“徐信符秀才居北城状元桥。家本寒素,馆谷所入尽以购书,积十余年,插架数万卷,多佳椠。自南海孔氏、潮州丁氏所藏散出后,粤中藏书家当以君为巨擘矣。”[1]4徐信符,这位一生酷嗜藏书、热爱学术的岭南近代学者,以热血育桃李,以赤诚护文献,以铮骨处世变,以铁笔刺魑魅,放大了传统儒者的形象。

一、“翰墨生涯作蠹鱼”:徐信符的生平与学术

徐信符(1879-1947年),名绍棨,字信符(也作舜符),以字行。广东番禺人。10岁时,父守初公弃世,家徒四壁,徐信符虽孤苦而好学,意志弥坚。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考录为博士弟子员。二十六年(1900年)肄业学海堂,并参与吴道镕任总纂的《番禺县续志》编纂工作。三十年(1904年),与汪精卫、胡汉民、古应芬、陈融、朱执信和史坚如等组织“群志社”,社里同仁后来大多走上追随孙中山的道路,但徐信符却淡于名利,不乐仕进,一生甘于贫寒,惟以教书、藏书、作诗为乐事,且皆有所成。

(一)育人粤港间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徐信符先后执教于广府中学、广雅书院、两广高等学堂、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任职由广雅书局改办而成的图书馆,并任教广东公立法政学校。民国二年(1913年),任《广东平报》总编,同时到各校兼职。民国十五年(1927年),假期奔走于港穗两地,代香港冯平山图书馆及学海书楼、庆保图书馆等搜购各类图书,同时兼任中山大学教席。1938年,广州沦陷,徐信符举家赴港,自己则为生计,奔走港澳间,任教香港培英中学、仿林中学、澳门教忠中学、执信中学等。1945年,抗战胜利后,徐信符举家迁回广州,不久担任新成立的广东文献馆理事,并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省立图书馆顾问等职。徐信符“任教的学校既多,主讲的课程亦广,涉及文学、历史、古籍书目诸科”[2]209,他在讲学之余,编纂多部教材,对民国时期教育事业贡献很大。1947年,徐信符因突发心脏病去世,永远告别了一生挚爱的藏书、教书事业。

(二)设法护文献

任教之余,徐信符把大量精力用在了地方文献保护工作上,为广东文化的留存和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

民国六年(1917年),徐信符主持广东省立图书馆事,设立广雅版片印行所,第二年,择其版式一律者,增编重印为《广雅书局丛书》。1935年,为有秩序地抢救版片,编印古籍,他编纂《广东省立编印局书目》称:“本局庋藏广东广雅书局、学海堂、菊坡精舍及各家私刻版片凡三百八十六种,多属海内孤本、先哲名著,选择谨严,校勘精确,夙为士林所推许,兹为利便流通,发扬国学起见,特次第印行。”[3]1191938年,日寇占领广州,广雅版片岌岌可危,徐信符和廖景曾筹划组织,将广雅全部及学海堂部分版片先期移出,分散保存于番禺学宫和南海县廖氏宗祠中,但还是遭到了敌机轰炸,损失了部分版片。不过,倘若没有徐信符等人先见之明,则全部版片被毁也不可知。

1940年,旅居香港的中华文化协进会在香港冯平山大学图书馆召开“广东文物展览会”,旨在“研究乡邦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为拯民族于水火而开展各种宣传和抗争。展览会前,徐信符积极奔走,他拿出南州书楼珍品图书500多种送展,代表性展品有《白沙子全集》《明音类选》《礼部存稿》《峤雅》《喻园集》《岭海名胜记》《翁山文外》《北堂书钞》等,是这次展览会上送展古籍最多的私人藏书家。展览会后,他协助编纂《广东文物》,先后撰写《广东藏书记略》《广东版片记略》,首次对广东藏书和刻书作较为系统的研究。因此,后世学界对他评价甚高,称“保存岭南文化的种子,徐信符先生其功甚伟”[4]。

(三)治学成就丰

教书、购书、藏书而外,徐信符致力于读书治学,于文学研究、典籍整理等多有建树。

徐信符博览群书,精研文学,趋重于文学史及文学评论。在各校任教时,常常自编讲义,先后撰写《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述略》《历代文体辨别》《古籍校读法》《文选研究》《文学说略》《书目学》等,尤其在两广高等学堂任教时所编《文学说略》,当时就有弟子请求徐信符将讲义刊布流传,以利研究,但是,他十分审慎,认为只有“瘁其一生,以从事一艺,冀能可传”[5]30,无意刊布。民国十五年(1926年),徐信符兼任中山大学教席,撰写《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述略》,一生治文学史的方法汇聚于此。书中借用、比较了刘师培、章炳麟、罗家伦、胡适等人研究成果,不固步自封,而是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学界论之曰:“晚清以来,文人治文学史者甚众,徐氏能广习众说,另铸新词,自辟一家之学,确实是难能可贵的。”[6]284

在整理古代典籍方面,徐信符十分注重目录编纂和修订,以帮助读者阅读。他在辑录《广雅丛书》时,编刊丛书总目;在广东省立编印局编印古籍时,编写《广东省立编印局书目》;考订补充冼玉清《南州书楼广东书目》,并续补冼玉清《广东艺文志》,编有《广东艺文志补》;参加广东文物展览会,编《展览史乘书目》;任广东省立图书馆特藏部主任期间,领衔编写《广东省立图书馆藏本族谱目录稿》,等等。在大量目录编写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考学术之派别、审读书之门径、明学术之流别,洞流索源的目录学思想。

徐信符为晚清广东著名学者陈澧的再传弟子,生平极为仰慕陈澧治学,在读书治学方面十分尊重家法,其南州书楼所藏陈氏手稿最多,通过阅读陈澧稿本著述,徐信符渐渐悟出陈氏治学方法,他说:

观其手稿,又可知其治学方法,凡阅一书,取其精要语,命门人写于别纸。通行之书,则直剪出之,始分某书,继分某章、某句、某字,连缀为一,然后下以己见,评其得失,如司法官搜集证据,然后据以定案。[7]76

长期研读陈澧著述,加之自己读书治学实践,徐信符“主张以‘多闻阙疑’四字作为校雠原则”,提出了诸多关于古籍校读的理论,结集成《古籍校读法》一书,该书确乎可以说“总结出校读古籍之法,为后学津梁”[8]。

徐信符“仰慕南海谭玉生(莹)、番禺黄石溪(子高),以保存乡邦文献为职志”[9]110,一生藏书、印书、整理古籍,与岭南文献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学术有根柢,治学很执着,真正体现了近代学人对中华文化的守护精神。

二、“文献维持忍息肩”:徐信符与《广东藏书纪事诗》

离世前不久,徐信符创作《七十初度述怀》一诗,其中云:“天禄琳琅备十万,名门桃李越三千。百年耆旧多蒿里,文献维持忍息肩。”[10]54艺术地概括其收藏典籍和教书育人的一生。而事实上,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继承了宋人“以才学为诗”的传统,最有代表性的是《广东藏书纪事诗》。

(一)创作缘起

晚清学者叶昌炽“因念古人爱书如命,山泽之癯,槁项黄馘。吾吴如孙道明、朱叔英、吴方山、沈与文、皆名不挂于通人之口,缥缃既散,蒿莱寂然,可为陨涕”[11]卷首自序,于是发凡起例,撰写《藏书纪事诗》,为五代以迄清末700多位藏书家立传。每位传主有诗一首,接着蒐集各种史料,间有叶氏按语,形成诗注结合的新诗体,被学界称为“纪事诗体藏书家传”[12]391。叶书流行后,引起学界的一致好评,后续之作纷起。1935年,伦明有感于“近来银行家,多喜藏书,武进陶兰泉、庐江刘晦之,其最著者也。闻杭州叶揆初者,亦浙江兴业银行董事,收藏稿本、钞校本甚夥”[13]131,藏书形势发生新变,创作《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续补叶书之不足。

徐信符与伦明同时代,皆为广东人,出于对广东藏书家的热爱,他紧随其后,撰写《广东藏书纪事诗》一书。子徐汤殷记述乃父创作过程说:

先信符府君雅好藏书,节衣缩食,广求旁搜,公余课暇,日亲蟫蠹,手自丹铅,孜孜不怠。分别部录,尤重乡邦;属意瓣香,弥恭桑梓。将明季以来粤中藏书家辑成《广东藏书纪事诗》二卷,发沈德之幽光,寓风于颂;叙典籍之聚散,因史成诗。书未杀青,遽捐馆舍。①徐汤殷文见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卷首《序》,《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20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版,第132-133页。

徐氏创作该书的起始时间,资料一直没有明确记载,而笔者阅读《广雅书局》一则中的传文,其中有“昨岁香港开广东文物展览会”[7]79一句。按,广东文物展览会召开于1940年,以此可知《广东藏书纪事诗》始创时间当为1941年。1947年,徐信符去世时,该书尚未完成,前后历时近7年之久。1949年,《广大学报》出“建校二十周年纪念特刊”,收录这部未完书稿,题曰《广东藏书纪事诗稿》。1955年,徐汤殷对于父亲遗著未完,引为憾事,于是遍检庋架遗墨,勤加掇拾,将有诗无传者,缀而补之,父子合作,终将这一著述璧全。《广东藏书纪事诗》传文为笔记体,这是因为传主多为徐信符所熟知,因而不必辑自各类史料文献。诗文结合,记述广东明代以来藏书家年里行状、藏书楼兴起背景、所藏重要典籍流传存佚等。

叶昌炽是苏州人,对江浙地区的历史文化了解较深,而于其他地区未必如此,其《藏书纪事诗》关于广东藏书家仅收曾钊、吴兰修、丁日昌、李文田及方功惠等5家。伦明为广东人,其《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侧重收录南来北往藏书家,传文以记述藏书家逸事为主,体例稍嫌不严谨,虽熟悉广东藏书,但收录广东藏书家仅30余人,对于广东藏书家记载有失偏颇,难以盖全。而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记载广东藏书家起自明代丘浚,终于近代伦明,凡54人,远超前人记载。且徐信符“身居其地,又跻身其列,对情况比较了解和熟悉,再加上对藏书的挚爱,使他写起来得心应手,如数家珍。书中对每一个藏书家的藏书特点、研究专长和主要著述都有介绍,同时,又针对个人的特点,有所侧重,力求准确地评价他们对史籍所作的努力和贡献”[14]。以一省地区为限,标举其历代藏书家而咏之述之,《广东藏书纪事诗》为最早一种,该书除摭拾故典、史乘外,特别着重于所见所闻,而无求乎资料之赅备。

(二)反映广东藏书文化

以广东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基于独特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特点。就藏书文化而言,广东藏书传统源远流长,收藏世家辈出,更曾在清中叶之后成为中国主要典籍收藏地之一。广东藏书家众多,藏量惊人,如东莞莫伯骥藏书最多时达50万卷之多,自称“五十万卷藏书楼主”;丁日昌藏书楼名“实事求是斋”,后改名“百兰山馆”“持静斋”“读五千卷书室”等,藏书10万卷之多,与当时江苏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杨氏“海源阁”呈鼎足之势;伦明藏书于“续书楼”,钱财悉数用于购书而衣服破旧,因此被戏称为“破伦”。此外,叶恭绰的“宣室”,何荔甫的“田溪书屋”,梁启超的“饮冰室”,以及大学者梁鼎芬、汪兆镛、汪宗衍、冼玉清等人,均为广东藏书界巨擘。

此外,清代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商业发达,对各种文化活动产生很大冲击,就藏书而言,藏书家队伍构成发生了新变,新兴工商资本家开始进入藏书家群体。清中期,商人藏书家以江浙和安徽等地为多,这类商人藏书家以经营传统商业为主体,有盐业(如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冶业(如鲍廷博)、典当业(如汪宪)。清末以来,海禁大开,中外商贸活动与文化交流渐频,广东为主要对外贸易商埠,国内茶叶、丝绸、土布,国外香料、毛织品等皆由此进出,由此出现了大批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他们事业成功后,将部分财产和精力转向文化生活,许多人在藏书活动中颇有建树。徐信符以敏锐眼光,洞察商业活动带给广东藏书事业的变化,所创《广东藏书纪事诗》“收广东自明代以迄民国藏书家数十人,详述广东典籍聚散之源流,阐扬藏书家之潜德,洵为不朽之作”[7]卷首《广大学报》编辑部前言。所记商人藏书家中,有经营传统商业者,如潘仕诚和孔广陶以盐筴致富,莫天一以经营中药致富,但是更多的则为洋商,如伍崇曜、易氏家族和潘宗周通过与海外贸易而致富,其中潘宗周身份还属于近代洋商中权势较大的一类——买办。

徐信符对商人从事藏书活动给予极高的评价:一方面赞美他们可贵的品性,如论伍崇曜“轻财好客”[7]71,不改传统知识分子的本色。而对于易氏家族中的易若谷(容之),更是追述往事,不吝赞美:

丙辰(咸丰五年,1856年)楚匪陷德安,适长子□□以府经分发广西,省亲在署。城破,代父朝服升堂,骂贼遇害。贼知非本官,穷搜遇观察,巷战戮之。姬人携幼子杂乱军中逃出,行丐数月,遇乡人始经纪南归,事闻上,以其父子同时殉难,忠孝传家,予骑都尉世职。子袭云骑尉世职。[7]73

这则记载赞扬了易若谷父子在贼众来袭之际,大义凛然,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可贵精神,一介藏书家在国难面前保持的传统气节,感召一代又一代人。

另一方面记载了商人藏书家利用家藏,勤于刻书、传播文化的奉献精神。如伍崇曜聘请谭莹为其整理藏书,“凡粤人著述,代为搜罗,择其罕见者刻之。曰《岭南遗书》五十九种三百四十三卷;曰《粤十三家集》一百八十卷。其中或先代孤忠,或胜朝遗老,元精耿耿,赖以留存。选刻近人诗曰《楚庭耆旧遗诗》七十四卷,又博采海内书籍罕见者汇刻之,曰《粤雅堂丛书》一百八十种,共千余卷”[7]71,殆广东古代乡贤遗书精华,尽为伍氏刊刻流布矣。再如孔广陶“所刻书,惟《北堂书钞》最有功艺林,盖少唐借抄周季贶所藏孙、严诸家校本,原分五色笔以为标识,校勘精细,自经孔氏钞录又由林敭伯,逐条细校,实胜祖本”[7]81。

(三)诗歌特征

叶昌炽和伦明的藏书纪事诗皆为七言绝句,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在继承中略有变化,创作了少量的组诗。在诗风上,他凭借自己深厚的学养和对文学的独到理解,力避前代纪事诗“意主纪事,不在修词”[15]1733之病,精心锻炼诗句,努力做到与传文相映成趣,在极短的诗句内,尽可能全面地反映传主藏书特色、学术成就及相关事迹。

第一,概括广东藏书家藏书习惯与特点。如番禺藏书家叶恭绰(1881-1968年),字誉虎,号遐庵,民国时官至财政部长。近代广东私家藏书中,叶恭绰“为藏家之别树一帜”,他专搜山水记、书院名胜志、佛经和词集。在学问上,精研佛典,工倚声之学。因此之故,徐信符为之诗传:

地志山经足卧游,碛沙佛典妙雕搜。半塘已往畺村逝,甄选清词佚稿搜。[7]84诗作概括性极强,揭示出叶恭绰藏书和治学特点,后两句论叶恭绰对编选清词的贡献。近代学界,王半塘和朱彊村对于宋词的编选刊刻贡献尤多,又有著名学者谭献甄选清词,编为《箧中词》6卷,亦风行海内,但内容太少。叶恭绰有感于此,遂致力于扩编清词工作。他博搜沉佚,得数千家,刊布《广箧中词》一书,采录从清初以来词人近500家,作品千余首,以光绪、宣统以来词人作品为多。与叶恭绰藏书特色类似的还有另一位番禺藏书家陈融,徐信符为之诗曰:

怕读庄周胠箧篇,顒园诗话甫新镌。清诗纪事成犹未,谁识兵尘在眼前。[7]84

在藏书特色上,陈融专搜罗清人集部,所蓄清代诗文集在2 000种以上,且并不停息,坚持不懈地访购。陈融藏书重清人文集,目的在欲仿陈衍《元诗纪事》、陈田《明诗纪事》之作,编《清诗纪事》,惜书稿未及付梓,被强梁胠箧以去。徐信符在传文中叙说:“其属草时,先为诗话,病自来总集,操选政者,未见其人专集,辄从他处裨贩,则其人本末不得借诗以传,致使读其诗者不得尚论其人,致为憾事。”[7]84这又是从学术方法上概括陈融治学特色。

第二,讴歌广东藏书家痴情于书的动人事迹。明代博罗藏书家张萱(约1553-1636年),字孟奇,号九岳,别号西园。张萱出身于书香世家,其先祖是唐朝名相张九龄。他历官内阁中书、吏部郎中等,53岁致仕回乡,一头扎进西园里,著书藏书,手不释卷。他最为著名的一句话是:“寒可无衣,饥可无食,病可无药,不可一日无书。”[16]255当时谓为“书淫”。其藏书有10万卷之多,藏书室有论世斋、汇史楼、函雅楼、籯经楼、癖古斋等。徐信符对张萱痴情于藏书精神十分赞许,为之诗曰:

宁饥无食寒无衣,嗜古藏书亦一痴。函雅籯经兼癖古,西园翰墨是吾师。[7]69

首句化用张萱之言,刻画其痴心藏书的精神,而“西园翰墨是吾师”一句,表达出深厚的景仰之情。而事实上,徐信符在藏书好治学上直可与西园比肩。

第三,赞美广东藏书家捐献图籍的奉献精神。近代以来,广东众多藏书家节衣缩食,朝夕访求,视书籍为生命,为广东文献的存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番禺藏书家梁鼎芬(1859-1919年)藏书不重视宋元古本,而是以方志以及清代文集为多。他极力提倡书院藏书和设立公共图书馆,并到处捐书。宣统二年(1910年),他参观北京的广东学堂后,为使旅京游子能有书可读,除了向朋友劝捐近万卷外,自己又捐赠万卷。次年回乡,他在广州成立“梁氏图书馆”,将自己藏书开放给当地各学堂学生利用,并亲自制定23条章程和观书、抄书、借书、读书、捐书5约。在梁鼎芬去世后,其子梁恩孝将600多箱藏书捐给广东省立图书馆(现中山图书馆)。徐信符有感于梁氏捐献图籍的奉献精神,为其诗传,赞美其义举:

到处捐书有盛名,葵霜大节自铮铮。早知精卫难填海,雪咽寒松耻晚荣。

寒松零落栖凤空,南北书床浩劫中。何妥解经毋暇逸,葵霜斜月鉴孤忠。[7]77

不过,平心而论,作为鲠臣的梁鼎芬,对清王朝太过愚忠,“早知精卫难填海,雪咽寒松耻晚荣”一句,是徐信符对其晚年忠于清廷、冥顽不化思想的绝好写照。

第四,评述广东藏书家学术方法与成就。历史上,广东学术与中原地区比较大都处于旁支地位,近代以来,受西学东渐等因素影响,广东学术取得长足进展,藏书家大多是学问家,藏书助益治学,治学促进藏书。如上文提到的陈澧,于经史子集、天文地理、乐律算术无所不究,其所藏书,四部悉备,无不有批评点校,何日起何日讫,所书评语,或硃或墨,庄重不苟。徐信符为之诗曰:

传鉴堂前东塾楼,穷经正变熟源流。读书最要识家法,好向微言大义求。[7]75-76

东莞藏书家伦明从民国六年至二十二年(1917-1933年),一直致力于续修《四库全书》的工作,购书、藏书、著书都是围绕这个主题,“从伦明藏书之楼的楼名,及所藏之书而观,伦明毕生求书的目的,是修续《四库全书》,在国困民贫的旧中国,是不可能实现的”[17]236,留下终生遗憾。徐信符诗赞之曰:

四库重修愿莫申,续编提要有何人?奇赢亿中非无术,通学斋开足疗贫。[7]86

第五,收集广东藏书家奇闻轶事。徐信符发扬藏书纪事诗善于在简炼诗句中“发潜德之幽光”[18]卷首序之传统,揭示广东藏书家诸多不为人知的奇闻轶事,为书林增佳话。如顺德藏书家梁梅“有《春堂藏书图》,盖子春尝刲股疗母,家藏古籍甚多,皆母典钗珥所购。母卒后,因绘此图,以纪母恩”,徐信符为之诗云:

芝草琅玕爱日徐,晨昏定省乐何如。门前债客多于鲫,犹典衣裘购异书。[7]73

通过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梁梅至孝至亲传统美德得以彰显。又如顺德藏书家黄节(1873-1935年),任北大教授时,因学校欠薪,不得不典鬻藏书维持生活。后任广东教育厅长,坚持赋诗言志,有“诗人厅长”之称。及其去世,图书以外,身无长物。徐信符十分感佩,为之诗传:

蒹葭楼畔寄吟身,鬻及图书也不贫。莫笑风尘牛马走,作官犹是一诗人。[7]83

徐信符创作《广东藏书纪事诗》虽不追求韵味和韵律,但非率尔为之,草草拼凑,相反,很多诗歌语言活泼俏皮。如嘉应吴兰修虽有多篇诗作问世,但长于考证,不愿称诗人,故徐信符诗曰:

呼作诗人难瞑目,每从考订见心灵。桐花词馆饶清韵,家法依然独守经。[7]70

身为学者的徐信符,以严肃而认真的态度创作《广东藏书纪事诗》,透过诗文表面,深入发掘事实的真相,使多数广东藏书家的历史功绩不至于被埋没。对后人来说,这种以历史事实为准绳的纪事诗价值尤高。

三、“痛心无复恋书城”:徐信符与《南州吟草》

《广东藏书纪事诗》而外,徐信符大量诗作在其生前没有结集,散佚较多。1989年,孙女徐家凤为之整理,“汰其意之重出者、辞之陈故者”[10]卷首莫尚德《序》,仅存131首,题名《南州吟草》。何耀光先生以为“兴观群怨,深得风人之旨”[10]卷首何耀光《序》;欧初先生论之曰:“借物寓意,讽托深刻。粗读《南州吟草》一过,但觉朴实无华,率性天然,有袁枚所说‘从性情而得者,如出水芙蓉,天然可爱’之感觉,且句工律细,铿锵跌宕,是可诵可传的。”[10]卷首欧初《序》诗集编成不久,即交由香港何耀华先生印行,收入《何氏至乐楼丛书》中,是今日研究徐信符诗歌创作最可信赖的文献资料之一。《南州吟草》所收徐信符诗作,始于1945年,止于1947年,作者以纪实笔法,反映诗人在国难时期颠沛困苦的生活,百姓流离失所的命运。

(一)战火中艰难的藏书生涯

徐信符生长读书世家,早受庭训,终生以读书、藏书为乐,《自题南州书楼》云:

翰墨生涯作蠹鱼,北门斜对好安居。门虽近市何嫌俗,且拥琳琅万卷书。[10]8

他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学者,不慕荣利,不攀权贵,人生最得意是为坐拥百城,友书侣墨,甘作书籍“蠹鱼”,渴盼“安居”生活。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热爱典籍,与世无争的学者,面对外敌入侵,亦不能拥有一个安静的书房。抗战期间,“中山大学奉命搬迁,徐信符自感年老,离校率全部赴香港避难。为使藏书不沦入敌手,他将善本书分批运往香港,寄存于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及香港寓所。1942年,香港沦陷,徐信符又复将典籍分批运往澳门寓所”[19],免遭日军轰炸与掠夺,但仍有大部分藏书留在南州书楼,为此他念念不忘,《港寓忆南州书楼》云:

小北通衢有敝庐,侨居何日赋归与。栖魂常恋三间屋,抱膝难忘万卷书。莽莽胡尘蒙百粤,沉沉消息盼双鱼。传闻廛市多焦土,扑朔迷离盍问诸。[10]17

“莽莽胡尘蒙百粤”,诗人沉痛地描绘了日本侵略军铁蹄下的广东,概括性极强。他客居香江,听到家乡遭受蹂躏不幸消息,曾经繁华“廛市”,转瞬编成“焦土”,内心焦虑和愤懑何其沉痛。然而,诗人秉书生本色,忧国忧民之际,“栖魂常恋三间屋,抱膝难忘万卷书”,战火中的南州书楼,是诗人最大牵挂。在《佚题》中,诗人对于颠沛生活中能够以书为伴稍感自足:

即纬抛梁岁丙辰,北山斜对好安身。门虽近市何嫌俗,室有藏书不算贫。乐育英才常守职,承欢菽水且娱亲。年来几历兵戈劫,呵护青葙如有神。[10]19

“抛梁”指旧时营造房室上梁时,总匠师把馒头从梁上向四面上下抛掷,同时诵上梁文。“丙辰”为民国五年(1916年),玩诗意,南州书楼当于是年建成。①徐家凤说:“近60年来,广东私人藏书,规模最大为南州书楼,创于民国十七年(1928),书楼主人乃先祖徐绍棨。”不知何据。见徐家凤《徐信符与南州书楼》,载《岭峤春秋——徐信符研究文献集》,第25页。此时徐信符家财贫乏,但“室有藏书不算贫”,书是诗人最好伴侣,是精神寄托。然而,“年来几历兵戈劫”,经过了多次战火之后,往日宁静读书生涯不复存在,在极度艰难时期,他仍旧藏书、爱书、矢志不渝。战后,徐信符回到广州,所幸南州书楼还在,只是所藏典籍遭受兵燹后丢失大部,他再次认真经营,努力恢复原貌,1947年,诗人年届七旬,挥毫创作《七十初度述怀》,其中说:

天禄琳琅储十万,名门桃李越三千。百年耆旧多蒿里,文献维持忍息肩。[10]54

诗作确为夫子自道,他坐拥百城,研究学问,培育桃李,为了文献事业,虽年迈而不愿卸除责任,仍坚持不懈,直至终老。

(二)沦陷区里的惨痛生活

1938年12月,日本侵略军从惠州大亚湾登陆,华南大地顿时变色,广州城内人心惶惶,市民纷纷出逃。国民政府侈言焦土抗战,但兵临城下时,军政人员率先离城,不顾百姓死活。作为亲历者,徐信符饱尝艰辛,他设法逃到香港,创作了《佚题》组诗,记录广州沦陷时情状。其第一、第二首写道:

大亚湾头鹤唳惊,忽闻邓艾入阴平。漫夸天堑难飞渡,共道空城尽靡旌。南海衣冠徒有气,北门锁钥已无声。流离琐尾将何往,一苇千金不计程。

叩门缇骑急相催,疏散文来日几回。避地客谈濠境市,争舟人拥海珠台。兵无血刃成猿鹤,户有余粮付劫灰。鸥鸟不知沙岸没,无情飞去复飞来。[10]22

诗人十分冷静,用沉痛笔法,一一叙述日寇铁蹄践踏下的广州城。往日繁华瞬时不再,满城只见“缇骑”飞驰、百姓“争舟”、“付劫灰”的“余粮”、“无情”的“鸥鸟”……侵略者所到之处,顿成人间地狱。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徐信符也一样,大敌当前,往日宁静的生活不再,《书事》其九说:

南疆九日竟全倾,银弹谣传有夙盟。不见武侯诛汉贼,已闻邓艾入阴平。貔貅坐拥同儿戏,鸿雁哀嗷尽哭声。我亦出门行惘惘,痛心无复恋书城。[10]15-16

心中惟有读书治学的诗人,面对外敌入侵,南疆全倾之际,再也无心“恋书城”了。他痛惜疆土在短时间内全部倾覆,沦入敌手,讥刺大敌当前时握有重兵的军政要人对待抗战所持“儿戏”心态,怜悯受难百姓的“嗷尽哭声”,表达出一位正直学者在国难当头的忧国忧民之情。他继承了大诗人杜甫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把诗歌当作历史去书写,后人读其诗,可以形象地了解那段惨痛历史。

(三)疏远国贼的民族气节

广州沦陷后,汪伪在广州建广东大学,罗致名流任教。徐信符虽生活困难,但高风亮节,拒与汉奸合作,当校长林汝珩多次来信相邀时,他坚辞不就,并以诗作《答客询问是否应聘广东大学》明志:

枋得曾修却聘书,未能鸣鼓责吾徒。长松怪石安吾素,不向人间作大夫。依然穷措一书生,港澳周游作舌耕。不是长房工缩地,岂能幻化到羊城。[10]7-8

诗歌首联后徐信符自注云:“广东大学校长林汝珩,余前在岭南大学时学生。伊聘余任广东大学文学院教授,余以其为伪组织,惟以不便名言,致书婉词却之。”[10]7-8拒绝为汪伪做事,彰显凛然之民族大义。“未能鸣鼓责吾徒”一句,化用《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句,表示对曾经的学生林汝珩的严厉斥责。结句“岂能幻化到羊城”后,诗后也有一段自注:“余自广州失陷后,每周三日在港任培英中学教席、仿林女中教席,三日在澳门任教忠中学教席、执信中学教席。仆仆途中,未有休假。世有疑吾已受广东大学聘者,余答以‘岂有化身术,能飞渡羊城乎’。”[10]7-8一再表明自己立场,绝不与汉奸卖国贼沆瀣一气。他另有一首《观世》诗:

风云变幻倏多端,未熟黄粱梦已阑。人羡楼台临水好,我嗤傀儡下场难。伤时但向穷途哭,守拙惟当义命安。鼎食鼎烹由自取,纷纷跳跃沐侯冠。[10]12-13

诗歌把出卖民族利益,出卖灵魂的汉奸比作“傀儡”和“沐侯”,声明要与他们划清界限,并坚信为虎作伥的汉奸绝无好下场,侵略者行将覆亡。

徐信符诗作忧国伤时,重视民族气节,精神殊堪敬佩,他时刻关注战争进展,期待抗战最后胜利即将到来。《元宵》写道:

伤心湘桂鏖兵地,国土沉沦又一春。安得武襄神策运,上元张宴夺昆仑。[10]6-7

1939年底至1940年初,国民党集集结优势兵力30余万,在广西桂南昆仑关与来犯日军展开了殊死较量,结果以大胜告结,是台儿庄战役之后国军难得的又一次大捷,意义非同一般。消息传开,举国若狂,徐信符内心狂喜诉诸诗作,他坚信最后胜利必定属于中国。

四、“刀光剑影怨日斜”:揭露日军“慰安妇”罪行

《南州吟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徐信符一生经历,咏史、咏物、写景、抒情,均各擅其胜。从中可以窥知民国时期有良知知识分子品格,也藉以了解时局变幻,以之而证史、补史。《南州吟草》中关于香港沦陷的描写价值最高,以独特视角揭露日军暴行。

1941年,日本侵略军攻陷香港后,徐信符再一次落入沦陷区,目睹日军种种暴行,他悲愤莫名,创作题为《香港》的7首七言绝句。诗作写来颇似竹枝词风格,看似轻松,“而实寓辛辣的讽刺与内心的沉痛愤激和无可奈何的情怀”[20]175,如组诗第六首写道:

煌煌舆马几留停,遍设长亭与短亭。屏气鞠躬常致敬,神荼郁垒显威灵。[10]10

日军遍设岗哨,经过的国人须向其鞠躬致敬,否则会遭到拘禁毒打。侵略者在占领区飞扬跋扈,被占领人民则忍受屈辱,诗作通过对比,把无奈和愤慨之情无声地表达出来。再看第七首:

长绳时见拽通衢,缇骑森严□疾呼。寄语哥哥行不得,出门须佩护身符。[10]10为防备反抗,日军常常在占领地施行戒严,逮捕反日爱国人士,国人出门须佩戴“良民证”,否则会被认为是可疑分子,遭到逮捕,甚至无辜杀害。在揭露日军暴行的诗作中,最有价值的是第四首:

最怜送燕与栖鸦,刀剑光芒怨日斜。安得女闾三百户,满园春色植樱花。[10]10

“女闾”一词源于春秋时齐桓公设于宫中的淫乐场所,《战国策·东周策》记载:“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鲍彪注:“闾,里中门也。为门为市于宫中,使女子居之。”[21]后世一般代指妓院。但徐信符诗中的“女闾”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妓院,而是日本侵略者在军中设立的“慰安所”。日军设立“慰安妇”丑行由来已久,他们每攻占一地,都拘禁妇女,强迫充当慰安妇,供兽兵淫乐蹂躏。1937年侵入中国后,日军开始有计划地掳掠中国、朝鲜等良家妇女充当“慰安妇”,并按一定比例配备给部队。日军在各地广泛设立慰安所,标志“慰安妇”制度正式确立,是人类历史上巨大丑闻。日军强迫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用意极为险恶,不仅可以为日军士兵提供性服务以提升其日益衰减的士气,而且更是为了摧毁中国军民的抵抗意志。日本军方荒谬地认为:“用中国女人做‘慰安妇’,会抚慰那些因战败而产生沮丧情绪的士兵;他们在战场上被中国军队打败的心理,在中国‘慰安妇’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校正。这种心理作用,只有中国‘慰安妇’能给我们的士兵产生。”[22]正是在这种扭曲思想指导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慰安妇”制度又推广到东南亚各地,香港自然也不例外。

随着抗战发生,广大文艺工作者及时用各种形式来宣传抗战,揭露日军暴行,起到了鼓舞士气,打击侵略者的巨大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文艺作品对于日军“慰安妇”制度揭露和批判时间晚,力度弱,徐信符此诗创作可谓及时,是第一首揭露日军“慰安妇”制度的诗歌,非常难得。

二战结束70多年了,但是日军“慰安妇”问题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时至今日,在大量证据面前,不仅日本政府拒绝向广大遭受迫害和奴役的“慰安妇”给予赔偿和正式道歉,而且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公然跳出来,否认这种在本质上践踏人类最基本价值和尊严的反人类罪行。徐信符先生以艺术性手法,第一时间披露这种丑行,是对日军“慰安妇”制度的艺术讽刺,是批判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当年罪行的有力证据。

“勿言余事作诗人,忧国忧民见性真。三百篇中闻国政,包涵六义善敷陈。”[10]2这是徐信符在诗作《早起》中为自己从事诗歌创作意义所作的绝好注脚,当他举笔创作时,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责任,“忧国忧民”成为诗歌主题,“闻国政”体现诗歌价值,“善敷陈”则是孜孜以求的诗作风格。近代诗歌史上,徐信符不是影响很大的专业诗人,但是,他在国难时期的诗歌创作,可以看作“诗史”,是了解那段惨痛经历的绝好史料。

[1]伦明.伦哲如诗稿[M]//伦明文集:一.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2]林子雄.翰墨生涯作蠹鱼,且拥琳琅万卷书——纪念近代广东著名藏书家徐信符先生 [M]//岭峤春秋——徐信符研究文献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3]徐信符.广东省立编印局书目 [M]//民国时期出版史料汇编:第1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4]骆伟.徐信符先生对广东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 [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4):106-112.

[5]徐家凤.徐信符和南州书楼[M]//岭峤春秋——徐信符研究文献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6]吕永光.徐信符先生《中国文学史》二种浅探[M]//岭峤春秋——徐信符研究文献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7]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稿[J].广大学报,1949,(1):69-87.

[8]莫仲予.徐信符先生《古籍校读法》述略 [J].岭南文史,1999,(1):23-25.

[9]于今.记徐信符先生[M]//艺林丛录:第三编.香港:商务印书馆,1975.

[10]徐信符.南州吟草[M]//何氏至乐楼丛书:第33种.香港:何氏至乐楼,1990.

[11]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王欣夫补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2]王余光,徐雁.中国读书大辞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3]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14]谭赤子.徐信符对中国典籍的情结和贡献 [J].岭南文史,1998,(3):26-27.

[1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6]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17]杨宝霖.伦明 [M]//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东莞现代人物.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18]叶德辉.书林清话[M].扬州:广陵书社,2007.

[19]夏和顺.徐信符:且拥琳琅万卷书[N].深圳商报,2013-02-21(B8).

[20]蔡国颂.名山自有千秋业,节气棱棱萃一身——徐信符《南州吟草》小议[M]//珠水艺谭.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

[21]鲍彪.战国策校注[M]//四部丛刊初编:第255册.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八年(1929).

[22]卞修跃.慰安妇问题与日本战争罪责 [J].抗日战争研究,1999,(1):159-173.

(责任编辑王昕)

Xu Xinfu:The First Poet Who Exposed Japanese Troops'Comfort Women System

ZHOU Sheng-jie
(School of Arts,Soochow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215000,China)

Xu Xinfu,a modern scholar,lived in the time when China was in dire peril.He achieved fruitful academic achievements for he kept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haracter to dedicate to reading,book collecting and teaching,but not for fame and wealth.He was devoted to collecting and collating Guangdong literature.He inherited the tradition of Ye Changchi and Lun Ming who had written many chroniclepoems for bibliophiles,thus writing Chronicle-poems for Guangdong Bibliophiles.He was a natural poet who wrote a large number of poems to fully reflect the displaced lives of the people in Guangzhou and Hong Kong that were occupied by enemies.As an honest scholar and poet,XU Xinfu published Hongkong,group poems,to expose Japanese atrocities,especially the poem to disclose the crime of Japanese comfort women system,and he became the first poet who wrote poems on the same theme in the history of poetry.

XU Xinfu;Chronicle-poems for Guangdong Bibliophiles;Nanzhou Yincao;comfort women system

I207.22

A

1673-1972(2016)05-0094-08

2016-06-0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书纪事诗研究”(12BZW082)

周生杰(1968-),男,江苏邳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研究。

猜你喜欢
纪事藏书家藏书
杨塘纪事
散文诗(2022年19期)2022-11-03 02:24:04
正月纪事
红土地(2018年7期)2018-09-26 03:07:40
学抖空竹纪事(外四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30
珍惜每一本藏书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9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天一阁文丛(2014年1期)2014-10-13 08:00:16
清藏书家袁廷梼枉生平发覆[1]——一个苏州家族的兴衰
天一阁文丛(2014年1期)2014-10-13 07:59:39
《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补考
天一阁文丛(2013年1期)2013-11-06 10:01:19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天一阁文丛(2012年1期)2012-10-13 07:58:43
越鳗堂藏书述略
天一阁文丛(2012年1期)2012-10-13 07:58:24
苏州藏书家许博明
天一阁文丛(2011年1期)2011-10-23 01: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