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恐龙如何飞上蓝天”

2016-04-13 00:30袁红强
教育家 2016年6期
关键词:说明文蓝天恐龙

文/袁红强



五问“恐龙如何飞上蓝天”

文/袁红强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一般说来,说明文的语言形式、言语表达等不如散文诗歌宽泛自由,容易引起教学上的枯燥乏味。但是此文有别于一般说明文,语言表述精准而又生动形象、逻辑鲜明而又词汇丰富。基于说明文教学的言语本义,笔者在深入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形成了以问题情境为主线的五个教学板块,使得教学的行走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言语的习得实实在在。

词语比较,建立期待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极具诱惑力,文章一开始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灵敏捷的鸟类进行比较叙述,学生的阅读兴趣极有可能被点燃。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出示两组词语进行对比:庞大凶猛、笨重迟钝、茹毛饮血;轻盈敏捷、五彩斑斓、凌空翱翔。引导学生感受这两组感情色彩截然不同的词语,从而进行识记比较,朗读感受,说话练习。不脱离文本,不摒弃语境,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所在,说明文也不例外。

句子比较,体会语言

课文的语言准确生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如,“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一支”是指恐龙的其中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是指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而不是突如其来。

在“一问”的环节之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恐龙如何飞上蓝天?随机出示句子:“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来引导学生进行句子比较:“是所有的恐龙都飞上蓝天了吗?”再度引发学生对“一支”和“漫长”的关注,深刻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精确性以及感受万物演化的神奇性。顺学而导,可以使学生对于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揣摩与感悟更至深刻。

移情体验,解词达意

教学第二自然段,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模拟科学家交流发现了带羽毛恐龙化石时的心情,开心、欣喜到了近似疯狂的地步,这就是“欣喜若狂”。之后,学生自由谈论科学家辽西的发现会给学术界带来怎样的影响,引起学生共鸣:这惊人的、震惊世界的发现无疑给古生物学家们所研究、描绘的画面涂上了重重的“点睛之笔”。通过对两个词语的理解,感受科学发现的辛苦和价值。

词语教学乃中段语文教学之关键,应创设情境,联系语境,解词达意,促进感受,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

复述练说,领悟写法

课文的3、4自然段重点介绍了恐龙飞上蓝天的演变过程,是恐龙知识的科学性所在。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生物演化的漫长与奇妙,领会课文叙述的条理性表达。

教师要巧妙地创设和运用形式朗读、想象再现、比较改写等手段将掌握课文的知识内容与言语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那么恐龙到底是怎样飞上蓝天的呢?”学生通过自读获得的恐龙演化过程的知识是凌乱无序的,教师可要求学生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来复述“演化过程”,以恐龙馆解说员的名义编写解说词,之后回归文本,接读“演化过程”,再一次感受并习得课文介绍科学知识的条理性。这种质疑发问、亲近文本、用足教材的教法是任何一节语文课所应该追求的。

人文关怀,悬疑结课

在课尾,教师抛出“你们真的以为恐龙能飞上蓝天吗?你真的以为在天空中飞翔的鸟儿全部是由恐龙变来的吗”这一具有颠覆性的问题,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巨大的波动,足以使其静下心来反观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如此,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辩证思维与求异思维,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了求真求实、探索追求的种子。

带着思考,带着问题甚或带着决心走出课堂,这不正是科普说明文教学渗透人文关怀的有力体现吗?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莫干山路小学教育集团)

猜你喜欢
说明文蓝天恐龙
说明文阅读专练
炫舞蓝天
拥抱蓝天
臻迪无人机在蓝天中飞向未来
恐龙笨笨
恐龙跑的快吗?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恐龙大逃亡
第十二章 再见,恐龙!
同在一片蓝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