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
就业质量视域下高等艺术教育的自省与突破
刘荣
高等艺术教育质量与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相辅相成,提升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助于提升高等艺术教育质量。目前,高等艺术教育发展问题重重,如何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好地突出艺术专业的特色,艺术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与就业接轨等都需要重新梳理和总结。文章从就业质量入手,就如何提高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力,进而全面提升高等艺术教育质量展开讨论。
就业质量 高等艺术教育 自省与突破
本文是2015年陕西普通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5FKT27),2017年度西安美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空前繁荣,高等艺术教育蓬勃发展,高校艺术类毕业生专业性强,很多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性。然而,近几年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质量逐年走低,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随着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深入理解,以及各高校每年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就业质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提高就业质量已经成为艺术院校丞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教育最终要为社会服务,而高等艺术教育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就是艺术生具备较好的社会服务能力,因此,实现艺术类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是实现艺术教育功能的必由之路。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质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质量是指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与生产资料结合,获得收入优劣程度的综合性判断。近几年持续升温的“艺考热”引发了“就业难”,而就业难的本身并不完全在于数量,质量问题才是关键。高等艺术教育规模的扩张,学生人数的增长只是导致“就业难”的表面现象,就业质量与高等教育质量密切相关,切实保证高等艺术教育的质量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
因此,正确理解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量”,即就业率、就业规模等问题,包括薪资待遇、工作时间和工作环境;二是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质”,即就业力、就业层次、职业前景及相关社会影响力等问题,包括艺术类毕业生的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专业对口度和社会保障等问题。目前,就业质量逐步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究竟什么才是高质量就业?艺术类大学生如何实现高质量就业?具体而言就是较高的就业率和较高的就业质量,前者是量的度量,后者是质的体现。只有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两项指标分别考察,才能全面地反映出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整体就业状况,进而实现艺术类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从高等教育学角度看,大学生就业质量与高等教育质量密切相关,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是高等艺术教育问题的集中反映。高等艺术教育体制越完善,毕业生对艺术教育体制越认可,对艺术人才培养满意度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越高。目前,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由精英式、个体式教育转为大众式教育,受各种观念冲击,在信念的坚守与利益的博弈过程中,艺术院校自身规模负重、专业设置滞后、学科发展与市场脱节、人文性教育缺失、师资匮乏等诸多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艺术专业的发展和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在艺术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今天,实质上很多艺术院校没有站在就业质量的视角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对艺术类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艺术生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初次就业选择随意盲目,很多学生进入单位后很难适应,频频跳槽,就业满意度低,缺乏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回归到艺术教育的本质,到底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仅仅只是达成学生就业这一结果?高等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等艺术教育是培养具有艺术创造力和审美心理结构的艺术人才并服务于社会。因此,只是解决艺术类学生的“就业难”远远不够,需要高度关注的是艺术类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高水平的就业质量作为一个终极性目标,落脚到高校艺术教育过程,更多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可持续性的生涯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要将生涯教育中的职业探索、职业认知和职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中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就业能力建设纳入艺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把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最终实现就业质量评价服务于艺术类大学生的终身发展。
目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相对稳定,但薪资总体水平不高、就业能力不足、就业不稳定、专业不对口等问题日益突出,推动以就业质量评价为导向的艺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建立就业质量反馈机制下的高等艺术教育办学理念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高等艺术院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校要走内涵建设发展之路,必须树立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理念。就业质量跟踪反馈机制便于快速掌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思想动态、把握就业市场的前沿信息、分析艺术类人才需求的变化、分析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瓶颈和困难,从而反馈到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及时调整和完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构建高等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动态评估体系,包括日常教学的即时评估、期中教学的短期评估、期末考试的终期评估,以及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等重要内容的长期评价。
2.构建“知行合一”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将创新创业的理念纳入艺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鼓励多元化办学,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发挥地域文化资源,引进企业、商会建立教学项目实训基地,探索以就业质量为导向、以项目参与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载体,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产、学、研创新型实践教育模式。尤其是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类学科,要努力争取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育人,发挥特色,真正提高艺术类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从社会需求的人才标准角度,参与艺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论证学科发展规划,以此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提高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科设置为依托,适时调整艺术人才培养方案
当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就是高校的专业设置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出现艺术类毕业生“无业可就”和用人单位“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都是高等艺术教育自身的诟病。很多艺术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盲目学术化,闭门造车,结果导致专业培养的同质化,严重影响了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因此,如何立足自身特色,建设和打造优势的学科群,制定服务于地方区域建设的艺术人才培养方案迫在眉睫。高等艺术院校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自身在高校人才培养序列中的地位,按照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针对各行各业人才的职业需求和职业特点,进行专业改革,从纵深型转向宽广型,更新传统专业,使人才培养能够“适销对路”。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要从深层次解决艺术生的就业问题,必须政府、高校、毕业生个人三方共同努力。从政府层面看,在全面掌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对高等艺术教育由过程管理走向结果控制,由统筹管理走向分类指导;从高等艺术院校层面看,要认识到自身发展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办学理念,优化专业设置,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加强生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关注就业率,追求就业数量化的同时重视就业质量,坚持以就业质量为导向,推进高等艺术院校的内涵建设和发展;从艺术类大学生个体层面看,要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总之,以就业质量为导向构建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是高等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美)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
[2]林正范、贾群生:《高等教育质量概念探析》,《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
[3]马丁·特罗:《从精英化向大众化中的问题》,《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
[4]潘鲁生:《对设计教育的思考》,《艺术教育》2005年。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学生处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