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扒皮”

2016-04-13 02:38陈荣泽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扒皮大词典官话

陈荣泽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说“扒皮”

陈荣泽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扒皮”一词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出自20世纪50年代的文学作品《高玉宝》。表“剥”义的“扒”,其本字应为“剥”。“扒皮”实际上是胶辽官话中的“剥皮”。

扒皮;《高玉宝》;胶辽官话;剥皮

一、“扒皮”在字词典中的收录情况

“扒”是个多音多义字,“扒皮”中的“扒”读bā。王力指出,《说文》无“扒”[1](P349)。从现有的文献看,“扒”最早出现在唐代。从《康熙字典》中可看到,成书于唐代的《唐韵》就已收“扒”,而后来的许多字词典多以《广韵》、《集韵》为书证。《康熙字典》:扒“又《唐韵》博拔切。《集韵》《韵会》布拔切。并音八。破也。《史记·封禅书》:掊视得鼎。注:索隐曰:掊,扒也。又击也,或作捌。”[2](P364)《中华大字典》对“扒bā”的释义基本承袭《康熙字典》,其书证都一样,即“布拔切音八黠韵。破也。《史记·封禅书》:掊视得鼎。索隐:掊,扒也。”[3](P2)《辞源》则增加了一个新的义项。《辞源》:扒,俗读若罢平声,发掘也[4](P80)。

“扒皮”中的“扒”,其义为“剥”。从上可看到,在民国及其以前的字词典和韵书中,“扒”都没有“剥”义项。“扒”在《国语辞典》中才开始出现“剥”义项。《国语辞典》(第一册):扒ㄅㄚ❷剥,谓强去人衣[5](P6)。其中,“谓强去人衣”应是对“剥”的进一步释义,表“脱”义。后来的字词典则将“剥”与“脱”两个意义并列在一起。“扒”真正有“剥”义,则始自《新华字典》。《新华字典》(1954):扒ㄅㄚ❸剥,脱:~皮。~下衣裳[6](P139)。自此,“扒皮”一词开始正式出现在字词典中。《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基本承袭《新华字典》,“❹脱掉;剥(bāo):把鞋袜一~,光着脚蹚水丨把兔子皮~下来”[7](P13)。后在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首次以一个词条的身份被正式收录。《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扒皮】bā∥pí比喻进行剥削[8](P17)。该词在后来的词典中,释义稍有变化,但都是比喻义。《汉语大词典》:【扒皮】喻残酷剥削[9](P338)。《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扒皮】bā∥pí动比喻残酷剥削[10](P18)。

综上,从词典的收录情况看,“扒”有“剥”义项出现在民国,而“扒皮”一词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的。

二、“扒皮”的文献来源

“扒皮”一词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笔者认为这与“周扒皮”有密切联系。周扒皮是作家高玉宝在长篇小说《高玉宝》中塑造的典型人物。《高玉宝》最早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55年出版发行[11]。其中,最出名的是第九章《半夜鸡叫》,主要讲述了地主与长工间的阶级斗争。该章在1952年和1953年就分别由西北人民出版社、东北人民出版社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发行[12],20世纪50年代后期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在1964年被拍成木偶电影。此后,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因故事内容符合当时社会的政治需要,《半夜鸡叫》的故事广为流传,“周扒皮”因此成了家喻户晓的恶霸地主形象。于是,“扒皮”一词就被广泛使用,并一直沿用至今。这一点可以从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词汇历时检索系统看出,请参看图1[13]。

从字词典的收录时间看,“扒皮”一词最早出现在1954年版的《新华字典》中,晚于《半夜鸡叫》的出版时间;正式以词条的形式出现在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晚于收入小学语文课本和被拍成电影的时间。因此,该词的出现时间与字词典的收录时间是吻合的。所以,笔者认为“扒皮”一词应来源于文学作品《高玉宝》。在《汉语大词典》中,“扒皮”一词所引书证也为《高玉宝·上工》:“这人正是保长的父亲老周春富,外人都叫他老周扒皮的”[14](P338)。

此外,通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语料库进行检索,在现代汉语中,“扒皮”共计138条[15]。其中,最早的文献出处是冯志的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该小说于1958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16]。从出现的时间上看,《敌后武工队》中的“扒皮”显然要晚于《半夜鸡叫》和1954年版的《新华字典》。据此,《新华字典》中的“扒皮”不可能来自《敌后武工队》。或许,《敌后武工队》中的“侯扒皮”对“扒皮”一词能以一个词条的身份被收录在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实,该词还有更早的书证,只不过是一例孤证。根据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语料库进行检索,“扒皮”在古代汉语中只有1例①[17],即:

能把景隆找回来,大反汴梁将仇报,拿住蔡京把心摘,将他一家全拿住,挖眼扒皮将肚开,冤冤相报是一样,一还一报理不歪。(《小八义(下)》)

图1

三、对“扒皮”来源的质疑

“扒皮”在古代汉语(从严格意义上说是近代汉语)中只有一条书证,这不禁让我们怀疑其来源。

《汉语大字典》:扒bā❶刨;挖。❷攀援。❸强行脱掉;剥下。❹击打。❺破。[18](P1827)从所举书证看,❹❺义项出现于中古,而❶❷❸等义项则是明清甚至更晚近才出现的。在这些义项中,我们很难看出❸中的“剥”义项与其他义项在意义上有何内在的密切联系。因此,笔者推测:表“剥”义的“扒”很有可能是其他的某个词因语音近同而借用了“扒”的字形。

具体说来,“语音近同”是指胶辽官话中的某个词与该方言中“扒”的读音近同。在胶辽官话中,咸开一见系入声字(如“喝”、“磕”)、山开一见系入声字(如“割”、“渴”)和江开二帮组入声字(如“剥”“雹”)一般读[ɑ]韵母[19](P495、499、510)。

磕渴剥雹咸开一入盍溪咸开一入合晓喝江开二入觉並xɑ pɑ/pao kɑ xɑ/xə pɑ/po山开一入曷见kɑ割khɑ khɑ khɑ/ khə khɑ牟平诸城丹东xɑ kɑ山开一入曷溪khɑ khɑ/ khə江开二入觉帮pɑ/po pɑ/pao pə pɑ

在胶辽官话中,“扒”与“剥”的白读音相近。例如牟平方言,“扒”读[pɑ51],“剥”的白读音为[pɑ213][20](P69、72)。

在汉语方言中,文白异读现象普遍存在。对于有些词,人们能够比较容易地分辨其文白读音,清楚读书时怎么说(文读音)、平常口语中怎么说(白读音)。例如西安方言,“牙”的文读音为[ia24]、白读音为[ȵia24][21](P13)。然而,对于有些词,人们通常不能辨识其白读音,并不知道其本字。在此情况下,人们在书面表达时就经常会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例如,在汉语方言中有一个表“傻”义的“哈”[xa],其本字为“傻”,[xa]是“傻”的白读音[22]。然而,人们并不清楚[xa]是“傻”的白读音,因此在书面表达时常用同音或近音的“哈”来代替。例如:

行者道:“老儿,莫说哈话。我们出家人不走回头路。”(《西游记》)

这里的“哈话”,黄肃秋的注释为“愚蠢的话、丢人话”[23](P245)。其实,“哈”就是“傻”。而对于“扒皮”中的“扒”,笔者的观点也是如此:表“剥”义的[pɑ](上声)的本字就是“剥”,而人们对此并不清楚,故而在书面表达时用了一个与之语音相近的“扒”字来代替。

上文已提及,现代汉语中的“扒皮”来自《半夜鸡叫》。其作者高玉宝,祖籍山东黄县(今山东龙口市),出生于辽宁瓦房店孙家屯。无论其祖籍还是出生地,都在今胶辽官话区域内。而母语方言对作家的文学创作都会或多或少地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方言词语进入文学作品。这在我国古今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比较接近口语的文学作品,如小说)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胶辽官话是高玉宝的母语方言,那么母语方言中的一些词语进入其文学作品是极为可能的。我们据此认为,“扒皮”是高玉宝在塑造恶霸地主形象过程中使用了胶辽官话中的一个方言词,实际上是“剥皮”。

以上从方言词的读音及其文字形式的关系入手论证了“扒皮”即胶辽官话中的方言词“剥皮”。下面再从文献用例看,现代汉语中的“扒皮”就是“剥皮”。前文已说到,“扒皮”在古代汉语中只出现了1次。这是一例孤证,且出现时间较晚,不足以证明其来源。然而,我们运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语料库进行检索,“剥皮”在历代文献中出现了竟达180余次[24]。根据检索结果可知,“剥皮”最早出现在东汉,在明清的小说、笔记等文献中大量存在。例如:

为人所屠割,剥皮视其喉,归偿宿怨怼,以肉给还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罗浮山有橘,夏熟,实大如李;剥皮瞰则酢,合食极甘。(《齐民要术》)

剥皮刺血诚何苦,欲写灵山九会文。(《全唐诗》)

见左右罪人,初剥皮吮血,砍刺糜碎。(《太平广记》)

(旦儿云)穷短命,穷剥皮,穷割肉,穷断脊梁筋的!(《全元曲》)

杨戬大喝曰:“梅山猴头,焉敢弄术!拿住你定要剥皮抽筋!”(《封神演义》)

泼老剥皮!你是个甚样人物,敢量那个大小!(《西游记》)

其俗种法,将羊剥皮取肉独不碎其骸,与五脏埋之土中。(《万历野获编(下册)》)

遇见驯良百姓,他治死了还要抽筋剥皮,锉骨扬灰。(《老残游记续》)

在这些文献材料中,除去表古代的一种酷刑外,正如《汉语大词典》(第2卷)所释,“剥皮”只有三个义项:❶剥去外皮。❷称凶狠的剥削者。❸詈词。犹言该死的,该杀的[25](P714)。非常有意思的是,第二个义项与“周扒皮”的用法是完全一致的,即“姓+剥皮”。如:

因此乡里起他一个异名,叫做金冷水,又叫金剥皮。(《今古奇观(下)》)

这沈剥皮虽然啬刻,他的那两个儿子却是著名的洋盘。(《九尾龟(2)》)

郑剥皮连忙用力把他的刀架住。(《施公案(二)》)

新任知县叫冯家驹,外号又叫冯剥皮,为人极其势利刻薄。(《绿野仙踪(上)》)

诸君记得当年常剥皮做兖州府的时候,何尝不是这样?(《老残游记》)

四、结 论

基于上述方言及文献材料,笔者认为:现代汉语字词典中的“扒皮”出自20世纪50年代的文学作品《高玉宝》;表“剥”义的“扒”,其本字应为“剥”;“扒皮”实际上是胶辽官话中的“剥皮”。

[注 释]

①在检索系统检索到2例,但例《周礼》“三公执壁,孤扒皮帛,卿执羔”中的“扒”系“执”之误,故只有1例。

[1]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0.

[2]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整理.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Z].北京:中华书局,2005.

[3]欧阳溥存等编辑.中华大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1915.

[4]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Z].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

[5]王怡主编.国语辞典(第一册)[Z].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

[6]新华辞书社编.新华字典[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9]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二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1]高玉宝.高玉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

[12]高玉宝.半夜鸡叫[M].西安:西北人民出版社,1952;高玉宝.半夜鸡叫[M].沈阳:东北人民出版社,1953.

[13]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技术研发中心.现代汉语词汇历时检索系统[EB/OL].http://nlp.blcu.edu.cn/others/histori⁃cal%20computing/index.php?act=1.

[14]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二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

[15]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EB/OL].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dir=xiandai.

[16]冯志.敌后武工队[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58.

[17]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EB/OL].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dir=gudai.

[18]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

[19]钱曾怡主编.汉语官话方言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0.

[20]罗福腾.牟平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1]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汉语方音字汇(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22]陈荣泽.汉语方言中表“傻”类义的xa音节词[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23](明)吴承恩著,黄肃秋注释,李洪甫校订.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24]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EB/OL].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dir=gudai.

[25]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二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 高 明]

[校 对梁成秀]

H172.1

A

1003-8388(2016)06-0124-04

2016-09-14

陈荣泽(1978-),男,四川宜宾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方言学、社会语言学。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语言接触下的关中山东方言岛语言演变研究”(项目号:13CYY01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扒皮大词典官话
鸡叫是这样练成的(节选)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周扒皮买鸡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郑板桥驯驴
《新论》词语释义:兼论《汉语大词典》之义项疏漏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俗话说,官话说
官僚不除,官话难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