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娅,周毓华
(1.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 陕西咸阳 712046;2.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陕西咸阳 712082)
西藏石锅与藏族传统饮食养生研究
杨 娅1,周毓华2
(1.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 陕西咸阳 712046;2.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陕西咸阳 712082)
本文主要以西藏石锅为着眼点,阐述了西藏石锅的传统制作技艺、石锅的养生功能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了藏族的传统饮食养生,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西藏石锅;制作技艺;藏族;饮食养生
西藏石锅历史久远,早在远古时期,藏族先民已有使用炊具熟食的传统。西藏石锅不仅显示出藏族先民们极高的审美情趣和高超技艺,同时还负载着发扬西藏传统饮食养生文化的内涵精髓。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外来物品越来越多地涌入到西藏各个村落。在西藏,传统的生活方式还在努力地延续着,就笔者调研走访地——山南市(原山南地区)加查县安饶镇索囊村而言,村民用大小不等的石锅盛水、烧水、煮饭等满足各种不同的日常生活之需。产于索囊村的加查石锅是藏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产品,是几乎所有加查藏族群众每家每户必备的生活用具,在整个西藏甚至区内外都享有盛名的民间传统炊具。目前,加查县石锅加工工艺正积极申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一)石锅的原料
加查石锅的产地——加查县安饶镇索囊村,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属现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加查藏语之意为“汉盐”,相传当年文成公主入藏经过此地时遗落了一块盐,加查因此而得名。“1951年前分设加查宗和拉绥,为塔布工布总管所辖。1959年,将加查宗和拉绥合并为加查县。现有总人口1.67万,藏族占总人口的98.5%,另有少数汉、回、珞巴、门巴族等人口。”[1]加查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藏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加查石锅为当地民众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造福的代表作之一。石锅原材料产至加查县与桑日县交界处安绕镇索囊沟内海拔5000米以上名为莫雄雄山陡峭悬崖山顶上的一种质地软绵、呈灰褐色的皂石。此种石头常年被山顶的冰雪覆盖,每年仅于5至8月积雪融化期才能采集到。该皂石天然、稀有,因山高路险,地势险恶,交通不便,每年可采集的数量有限,成本高昂。用这种皂石制作而成的石锅“具有不粘锅、泡子少、不变色等优点。传热慢,但散热也相当慢,可以用石锅炖出味美可口的饭菜。而且在高温作用下,石锅中的微量元素会逐渐分解于汤中,给美味的菜肴和鲜汤增添了许多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2]
(二)石锅的制作过程
1、石锅石材的采集
石锅制作过程工序要求严谨精细。因山高路险,地势险恶,交通不便等诸多原因,工匠们需在位于海拔近6000米、盛产皂石的索囊沟莫雄雄山的石料采集处进行粗加工。先用粗大的石锤和锥子等工具将石料从山体上剥离,然后将剥离出的大石块化整为零,分割成中等石块。工匠们将石块搬运至在莫雄雄山上临时驻扎地进行二次粗加工,凿出大小不等的石锅雏形,去掉多余边料以减轻石头重量,此时石锅的大小及样式基本成形。大小不等的石块由匠人们肩挑背扛运送至索囊沟山脚底,再用马匹驮运约一天时间到达村里居住地,进行最后的细加工。
石锅的石材采集相当耗费人力物力,笔者2014年7月在索囊村对手工匠师们进行过访谈。村支部书记达瓦次仁如是说:“山上经年累月是冰川和积雪,唯有夏天才融化。上山采集石材均是村里年轻且身强力壮的小伙。西藏海拔高,西藏人习惯高海拔的生存条件,但多数人到5000-6000米空气稀薄积雪深厚的山顶时,仍会有高原反应,根本没有力气干采集石材这种繁重的体力活。在山顶采集石材是根据天气状况的变化而决定采集时间的长短,天气明媚晴朗的话,采集的时间长些,若碰上雨雪天气,就没法开工。这次上山采石材村里去了34人,这些人在山顶四五天采集了约400-500斤的石头。以前有两年尝试过带发电机上山,用机器代替体力采集,但比较下来发现用及其干活的效率也一般,使用起来也不方便,后来还是决定继续以人工体力采集。”①
2、石锅的精细制作过程
首先村里青壮年于每年的七八月到索囊沟莫雄雄山采集石头,粗加工成大小不等的石块,运送回村内待工匠们进行精细加工;工匠对各种规格的石块根据石头的整体轮廓用凿子去掉外圈的毛料,凿出石锅的基本轮廓及把手(俗称“锅耳朵”);再用刨子从石块的顶部开始挖刨,由外而内开凿,一点一点刨凿去多余的石料。一个技艺纯熟的工匠师刨凿一个中号石锅的雏形约需两个半小时;接着用扁斧或切割钻头对石锅雏形的四周及内胆进行精细打磨,将铁镐及刨子刨凿的凿痕磨平,四周厚薄匀称,锅底光滑平稳,并进一步用粗砂纸打磨、磨砂除去石锅四周杂质使石锅内外壁光滑圆润,这个精细打磨的过程约需要5个小时;然后进行凿刻纹理步骤,用铅笔在石锅四周勾画出所需造型图案后,沿着图案纹路用细钢条、扁尖钢条凿刻石锅外部造型图案;最后工序乃精工细作检查阶段,根据每块石头的特点进行检查修复。
石锅的加工为纯手工人力打凿,石锅的加工过程需要相当的技巧,工匠们下刀时的力度极为重要,最终的成品要求锅壁薄而均匀,这一切全凭工匠的巧劲儿和耐心。在加工过程中,细凿、细磨过程要求画线准确、打磨精细,使石锅四周厚薄匀称,锅底平稳;凿刻纹理过程要求精雕细琢,使石锅纹理有条不乱,美观大方,风干过程要求温度、湿度适宜,成品石锅一般放置在阴凉干燥的环境中进行风干。加工制作一个中小号石锅成品,需一天时间,大号石锅则需一天半至两天。
(三)石锅的种类
勇敢勤劳的加查藏族从5000米以上的陡峭悬崖山顶找寻的皂石作为原材料,制作出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石锅。石锅的种类繁多且用途广泛:藏药厂或藏医院批量订购用以制作及熬制藏药为主的大号石锅通体圆润,双耳肚大、体高、底小圆成小水桶状的带密封式盖的锅;用于煮饭烧菜用的带手抓把(长约20厘米)、口小大肚(直径约30厘米)、带石锅盖像小高压锅样的烧菜石锅;供婴儿煮粥的微石锅呈扁圆形,直径约10厘米,留有长手柄;烙饼使用的皂石板,直径约35厘米,板厚约2厘米;像陶罐水缸大小作盛水之用的双大耳大肚锅;用于煮“土巴”和煲汤(面疙瘩)及各种特色风味的“多括”(双耳口小大肚锅)等款式功能各有不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铁锅、铜锅、铝锅及高压锅等现代化厨具已大量进入村寨的每家每户,然而保温和保鲜性能都优于金属锅具的传统石锅仍为村民及大部分藏族人家必不可少的当家炊具之一。石锅之所以长盛不衰,倍受老百姓的青睐追捧,因其所独具的养生保健功能不无关系。
(一)石锅的应用方式
藏族群众历来偏爱用石锅烹食,布达拉宫至今仍保存着据传是松赞干布使用过的石锅,旧西藏的高级僧侣和贵族每个人都有其专用的石锅。石锅均匀而持久的传递热量,在高温作用下,皂石富含的矿物质元素溶解在炖汤中,使整锅汤汁营养充实。石锅还具备了在短时间内煮熟食材的特点,使食材原料更易于酥烂,营养不被破坏。闻名海内外的藏药七十二味珍珠丸必须使用石锅熬制加工,方能达到预期疗效。作为炊具的石锅主要用于炒、炖、煮、熬等方式,经过石锅熬制的汤汁香浓、后味醇厚、持久。由于石锅具有很好的保温和保鲜性,制作而成的食物成品放置一两天后仍鲜美可口。用石锅熬制的西藏土鸡及各种食品营养丰富,香味扑鼻。如现今流传甚广且被食客极为称赞的石锅鱼、石锅鸡、石锅老豆腐、石锅牛肉汤等乃石锅较为广泛的烹饪使用方式。
(二)石锅的食物加工方式
石锅上炉灶前,需先用煮化的酥油或牛羊油均匀地涂抹石锅内外壁数次,使油脂充分渗透进石锅,在油脂的滋养下,石锅的颜色渐渐由浅变深。第一次用石锅煮食物时,首选煮牛骨,熬煮的时间要长,使牛骨油汁充分渗透石锅。然后可根据需求,烹饪各种美食佳肴。
石锅的烹饪方式多种多样,除了养生保健和保温时长的特点外,另一最大特点就是菜肴的味道口感“鲜美”。“鲜”是中餐中最为平常又最为玄妙的境界,它既在酸甜苦辣咸之中,又超越五味。以闻名遐迩的石锅鸡、石锅老豆腐及石锅牛肉汤为例,呈现石锅作为炊具的烹饪加工方式。
1、石锅鸡
凡是去过或生活在西藏的人,几乎无不对西藏石锅鸡赞不绝口。石锅鸡的主要原料为西藏散养的土鸡、手掌参、蘑菇,配上葱、姜、蒜、八角、花椒等配料,油至八成热时,将剁小的鸡块倒入炒锅内快炒成金灿灿的颜色后出锅。再架上一口大号石锅,倒入原本熬制好的半锅高汤,加入炒制过的鸡块及葱、姜、蒜、八角、花椒等炖料,再依次加入手掌参、蘑菇等名贵的滋补食物,用大火将石锅煮沸腾后,将新鲜的松茸等容易煮熟的营养食物轻轻地下锅,附在汤面,用文火慢炖约一两个小时。时间在溢出的香气中游走,慢慢地松茸及手掌参等特有的鲜香味伴着鸡汤香味升腾出来,美味从嗅觉上开始呼之欲出。撒上葱末或香菜,一道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补血益气、滋阴润肺、老少皆宜的石锅鸡即色鲜味美地出炉。
2、石锅牛肉汤
石锅牛肉汤是一道既传统又现代的深受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主要原料为牛肉、西红柿、卷心菜和少许山楂,配以大葱、姜、蒜、大料、花椒、胡椒及香菜、小葱等辅料。制作过程中,首先把牛肉放进锅内加入凉水,旺火煮约5分钟后去除浮沫,将牛肉捞出稍凉后用冷水冲洗干净,切成小块放入石锅;加入适量山楂以去除牛肉膻味并使肉熟得快,根据个人口味放葱段、料酒、姜片、花椒、胡椒及大料等调料,加入略没过牛肉的凉水,扣上石锅锅盖,旺火煮沸后改文火炖一个小时左右;牛肉完全熟烂之后,加入西红柿块及少许卷心菜块,盖上锅盖,继续炖煮约20-30分钟至牛肉汁同、西红柿汁和卷心菜等相互完全融合渗透后加盐调味,撒上葱花及香菜末即可,味道鲜美的石锅牛肉汤即出锅。
3、石锅老豆腐
石锅老豆腐因其独特的味道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石锅老豆腐的最大特点就是豆腐无须经过油炸处理也能在烹饪过程中不碎且入味。如果将豆腐在下锅前卤一下,则口感和香味瞬间爆棚提升,是秒杀其他下饭神器或菜肴的绝佳美味下饭菜。石锅老豆腐以老豆腐、五花肉或香肠、大白菜、香菇、木耳为主要原料,同样配葱、姜、蒜、鲜红小米椒等为辅料。首先将豆腐切成方片,五花肉或香肠为薄片,大白菜撕碎待用,石锅烧热后,倒油入锅至油成八分热时,放五花肉或香肠翻炒煎制;煎至肉出油或些许卷曲状态时,放白菜及泡发的香菇、木耳继续翻炒,加入葱、姜、蒜及酱油、蚝油等调味品炒出香味,下豆腐块,注入开水没过豆腐及食材,加盖旺火煮沸后,继续文火煮约30分钟至汁水剩少半,所有食材味道相互渗透融合、熟透后撒盐轻轻翻匀,浇上薄芡,加入葱花即大功告成。
(三)石锅的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乃“按照化学元素在机体内的含量多少,可分为常量元素或宏量元素(major element, macro-element)及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microelement)。通常将含量小于体重0.01%,每人每日需要量在100mg以下的元素,包括常量元素以外的其他各种元素,仅占人体元素总量0.05%的为微量元素。”[3](P1)在众多的微量元素种类中,“那些具有明显营养作用及生理功能,对维持机体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及繁衍等必不可少的元素,到目前为止,得到公认的对人和哺乳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有14种,它们是铁、铜、锌、锰、铬、钼、钴、钒、镍、锡、氟、碘、硒、硅。”[3](P2)
石锅的硬度小,质地柔软,油脂光泽,手感细腻光滑,石锅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殊性由其原材料皂石的特殊晶体结构和化学组成决定。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黄爱玲、吕暾对墨脱石锅原材料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墨脱石锅的矿物组成在常温常压下是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混合物,其主要的化学组成是SiO2、Al2O3、Fe2O3、MgO,此外,还含有Na2O、K2O、CaO、Cr2O3等,其含量对石头的理化性质、工艺性能影响较大。”[2]
由表1可知,石锅的主要化学组成中除了Al,其他Si,Mg,Fe,Al,Na,Ca,S,Mn,K,O等均为生命活动及繁衍过程中必需的微量元素。所以,用石锅作为烹饪炊具能对人体生长发育的健康体能和养生保健具有明显的益处。
(四)石锅的饮食养生功能
饮食,作为维持生命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之一,人类通过饮食获得提供自身生长发育所必需各种营养元素和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由于“藏族世代居住在高原,高原气候特殊,其饮食也与其他民族和地区有所差异,饮食养生法在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4](P85)
由于石锅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微量元素,在烧菜、炖肉、煲汤的过程中,将石锅本身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充分稀释溶解,文火慢炖细煨将石锅的微量元素分解并逐渐渗透于菜肴中,因而烧制出来的饭菜香味浓郁、味道鲜美、健康营养。此外,石锅具有导热慢、散热慢的特性,短时间内食物不易变凉,用石锅盛装的食物保保温效果俱佳,用石锅烹饪制作的饮食不仅味道独特、原汁原味,更独具养生保健功能。
表1 :石锅化学组成图表[3]
饮食是有机体吸收营养的重要源泉,人体从各种各样的饮食中吸收身体需要的多种物质精华,维持生长发育、机体正常运行等生命活动。从医学角度,人体的阴阳运行,五行相生,无不出于饮食。饮食能使人体谷气充盈,助长生命元气,饮食养生是自我保健、养生益寿的极其重要的一环。“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与平原温暖地域不大相同,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不同,所以还要注意因时因地调节饮食。”[5](P351)
(一)藏族传统的饮食结构
每种食物结构均有其营养特点,我国早在古代就已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辅、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食物多样化的饮食结构经验。提倡谷类、豆类、蔬菜、水果、畜、禽、蛋、乳、鱼等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合理搭配、营养平衡的多元化膳食结构。历史上,青藏高原上藏族人民的饮食结构较简单,以糌粑为主食,辅以牛奶、酥油茶、清(甜)茶、青稞酒等为必需饮品。由于西藏高海拔特性及高原气候,空气稀薄,雨水较少,植物生长条件较差,因而果蔬较少,人体日常所需的营养元素、维生素及各种矿物质,主要从奶制品、酥油、肉食类等食物中获得身体所需的成分。尽管纯牧区牧民的衣食住行用无一不取自牲畜,以牛、羊肉为主的肉类是藏族牧民的主要食物。草原无条件种植瓜果蔬菜,然而藏族牧民一直有食野菜的习惯,广袤的草原遍地都是野菜,种类繁多,功能各有不同。“牧民在雨季采摘各种野菜和蘑菇晾干后存储,于冬季食用。尽管食野菜的频率远低于食用肉制品,但仍可看出藏族牧民对食物结构结果合理性的追求。”[6](P228)对绝大多数藏族群众而言,食物构成较简单,但营养全面又充足的高原食物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藏族人民的健壮体魄。
《中国饮食文化史·西南地区卷》记载:“吐蕃人喜肉食,尤重吃牛肉。除畜牧饲养的牦牛、羊、猪肉外,还吃野生动物的肉以及鱼肉。以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具有营养好、含热量高的特点,是青藏高原寒冷气候所需的最佳食品。”[6](P111)由此可推断,现今的一些藏族特色食物可追溯至吐蕃时期,藏族人的饮食生活就已较丰富。以糌粑、酥油茶、牛羊肉、青稞酒等食物已成为藏族特色食物的源头,构成了藏族独特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
(二)藏医传统的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具有“调和阴阳,滋养脏腑,补益气血,既无药性之刚烈,又不伤人身之正气,是人安身之本,当享而用之。”[7](P90)藏族人自古就对饮食养生极其重视,藏医饮食的精髓内涵即强调饮食营养以促进健康养生。早在8世纪末成书的藏族重要医学典著《四部医典》中,已有相当多饮食养生方面的内容,将饮食作为一门科学,认为“人们摄取饮食,由脾胃消化、吸收,通过脏腑的气化作用而产生人体自身的气血、津液等物质,布散周身,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4](P86)从《四部医典》关于饮食养生的内容分析:
无论何时食物皆适量,
食物轻重分而审度尝:
轻者食饱沉重吃半饱,
美味易消只道过量防,
此是养生火热滋为良。
假若食量不足常少餐,
体力色泽不增风症显。
食之过量不消涕液多,
阻止等火风道气不通。
胃内火衰各种疾病生,
是故食物当与胃火连。
若将腹内所需作七分,
食二饮一余四气占先。
食后饮水当足腹胃遍,
食物碎消补身体可健。
音哑肺穿感冒与痰涎,
皆因食之过量生疾患。
火热小者食肉饮酒浆,
不消腹胀食后饮沸汤。
羸瘦转胖令其常饮酒,
胖者转瘦常将蜜汁尝。
食酪饮酒中毒蜂蜜解,
再饮凉水立效验之良。
进食中间后前后饮水,
身形适量胖瘦各不齐。
疾病非道不行火热燃,
身轻胃开各种感官清,
力壮粪尿放屁畅通行,
皆是善掌食物适量因。[8](P52)
藏族非常重视不同季节的饮食养生与身体健康的关联性。认为“时令等外部因素时时作用于人体,春夏秋冬的变化和寒暑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人的健康,了解时令季节的性质,了解饮食的属性,才能选择适合的食物,利于养生之道。”[6](P116)《四部医典》言及,高原环境较干燥、多风,春季气候变化大,多产生身体轻盈与性情焦躁的情况。因而在饮食上应以少油、味涩的食物为主,如麦类、青稞、蜂蜜等,饮料则以姜水、红糖水为宜,少吃油腻、凉性食物,以免伤及脾胃。夏季日照强,天气炎热,暑气重,应以甘酸清润及热食为主,少吃辛燥、干烈的食物以预防胃肠疾病。秋季转凉,“天地间正处收煞之气,体内内气会外散而使中气虚弱,这时胆汁类疾病会因为中气虚弱而发生,此时的养生法就必须以属性较甘、苦、涩等食物为主,或以糯米、蜂蜜、芝麻、乳品等柔润食物调理。”[9](P113)冬季严寒皮肤毛孔紧闭,消化之火集中,食欲增加,传统藏医认为冬季乃饮食养生的最佳时机,应适量增加油脂类如牛、羊肉类及冬虫夏草等益补食品。
藏族悠久的医学历史表明,食物与药物皆属天然产品,具有同源关系。“食物与药物的性能相同,具有同一的形、色、气、味、质等特性。”[10](P54)因而,对于崇尚自然的藏医学擅长使用食物或食物与药物相结合来进行养生保健或治疗疾病。据另一重要的藏医论著《本草拾遗》记载:青稞,下气宽中、壮精益力、除湿发汗、止泻。而“日估”(野菜)具有促进食欲、开郁豁闷、治胃病及寒热病等功效,在藏餐中还是不可缺少的天然调味品。“榆保”(榆树皮)疮、消炎、清热。“嫩皮如桂皮但厚,含在口中无味而有黏液,藏民用它搅拌藏面,爽口而喷香,是蛋清的代用料。还有一种叫‘果鸟’的植物,具有祛风、清心热、解毒、消肝火、开胃、治眼病的功效,在西藏半农半牧地区也被广泛采挖食用,春季可做菜,秋季当调味品。”[6](P232)
表2 :藏族以饮食治疗疾病及补药图表
(三)藏族传统饮食养生禁忌
唐代著名医学家“药王”孙思邈关于慎饮慎食的总结: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食当熟嚼,常学淡食。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合理恰当的饮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病从口入”,饮食尤其是不适当的饮食,对一些疾病的发生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藏族历来重视饮食养生,一直注重饮食与疾病的关系和食物相生相克的道理,且十分推崇饮食养生禁忌。“体质为寒性者就应调以热性食物,忌吃凉性食物;体质为热性者就该避免辛辣食物与热性食物,也应避免开烟酒。”[9](P121-122)辛辣热性的食物有通阳健胃之用,体质阴虚者食之易生痰,热性体质者食之则易动火。因而,藏族在饮食禁忌方面较注意热性体质者少食辛辣、热性食物。
藏族的传统饮食养生禁忌中,非常重视食物相生相克的原理,其深知原本无毒的食物如搭配不当,会引起人体三因功能紊乱,重则引发食物中毒。藏族有诸多食物配搭禁忌。如:
成熟的酸奶不能与新鲜的青稞酒同喝。
鱼类与奶类不能同食。
鸡肉与酸奶不能同食。
牛奶与水果不能同食。
鸡蛋与鱼肉不能同食。
熟豌豆与红糖和酸奶不能同食。
用菜籽油煎蘑菇会产生毒素。
蜂蜜与油菜不能同食。
新鲜酥油不能放在铜制容器中10天以上。
不可用三颗针柴烤肉。
内服寒水石后不要吃蘑菇和荞麦饼。
煮肉时,不要在热气还没散开时加盖子。
牛奶与酸奶不能同食。
融化的酥油不能与冷水共食。
鲜肉、糌粑、酸奶和酥油不能共放在一个容器内。[11](P61)
藏族普遍将食物分为干、湿、轻、重四种属性,在不违背食物之间属性的前提下相互混搭,不会出现食物相克现象,以确保充分利用和吸收食物的各种营养并规避对身体不利的食物搭配禁忌。
西藏石锅的特殊制作技艺及其本身所含有的众多身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在烹饪煮食过程中与食物性能的充分融合渗透,在食性、食气、食味等方面皆独秀一枝。随着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及民众对健康养生意识的回归,不仅藏族,其他民族和地区的人也把石锅推崇为最佳烹饪炊具之一。
[注 释]
①根据2014年7月28日笔者、丹增央金、米玛拉姆于西藏山南地区加查县安饶镇索囊村访谈第一村支部书记达瓦次仁(男,36岁)记录整理而成。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NsBYl7XN_eUok1QM6W xeSgId0zzee1ZbtVnEhBipsd9dPAsdVEHZ11XWlIF1n1EyzOl1 uUAPLooFVilinSakhbq2-AxX5hsdXmZT53ja73urQs4fPv-lN⁃zXT_111hzifLabUdqo4dImOK-wkw45.
[2]黄爱玲,吕暾.西藏墨脱石锅饮食应用价值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3]杨克敌.微量元素与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丁玲辉.西藏传统养生体育文化[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
[5]王智森,索朗其美.中医藏医美容养生[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6]方铁,冯敏.中国饮食文化史:西南地区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7]张清华主编.养生与长寿[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8]宁妥·元丹贡布著,李永年译.四部医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9]蒋荣玉.西藏感官养生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10]陈祖生编著.奇妙的养生之道[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1]卜鹤.藏医教给我们的养生保健知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陈立明]
[校 对康桂芳]
TS971
A
1003-8388(2016)06-0035-06
2016-08-29
杨娅(1985-),女,重庆开县人,现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
本文系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科研项目“中华养生文化发展史研究”(项目号:SMXY20162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