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闻采访教学中的伦理案例运用

2016-04-12 23:20王欢妮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新闻伦理

王欢妮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①新闻采访教学中的伦理案例运用

王欢妮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摘要:加强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法律教育是新闻实践对教学的提出的迫切要求,在教学中通过案例学习和讨论,有助于加深对新闻伦理与法规专业理论和规范的理解.在教育中引入伦理案例,引导学生正确树立新闻人格,适度使用采访语言,合理实施采访行为.

关键词:新闻采访教学;伦理案例;新闻伦理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南昌大学召开.[1]此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关于加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法律教育工作的研讨和工作计划制定,明确提出了我国高校新闻院系学生职业道德法律教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建设目标.根据这一目标,会议决定编写新闻伦理与法规必修课程以及全国性示范教材,使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和讨论加深对新闻伦理与法规专业理论和规范的理解.

西南科技大学新闻学科重视新闻伦理教育.除开设专门的新闻伦理学必修课外,还在相关业务课程中引入伦理案例,使学生对职业伦理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以新闻采访教学为例,伦理案例的使用在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

1新闻人格塑造的案例选择

学校教育职责包括两部分:传授知识,熏陶人格.就新闻传播学而言,大学毕业生除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素质外,还需有健全的人格.正如著名记者范长江先生所言:有了健全的人格,才配做新闻记者.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人的宝贵财富,拥有这种人格的人可以从社会交往中获得尊敬,赢得荣誉.相反,可能失去良好的人缘不说,还可能带来牢狱之灾.在苏格拉底看来,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

采访活动的人际交往特征明显,人际传播对交际参与者的道德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传统的新闻采访课程,就教材的编写来看,虽然有专章介绍新闻采访应注意的伦理问题,但因不属于“核心业务”的内容,任课教师和学生不会当作重点介绍.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龙新网的案例库建设中,注重伦理方面的案例库建设,在相关课程、章节的教学过程中,为老师提供现成案例.就记者的人格教育而言,在新闻采访课的前期阶段,给学生以案例形式介绍记者不健全人格造成的个人和单位悲剧,以此警示学生,如果媒体从业者的人格存在缺陷,其从事新闻职业活动的风险系数会增高.比如,恪守诺言是记者赢得口碑很重要的一环.

比如:南方某广播电台主持人在接到一个强奸犯嫌疑人跟其承认犯罪行为,同意自首,但希望主持人不在节目中披露其名字.等这个嫌疑人自首后,电台主持人跟听众说出了这个嫌疑人的名字.通过课堂讨论,从主持人的做法是否合适,到主持人的人格是否健全,再建议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那个嫌疑人会不会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从而深入探讨主持人该不该恪守自己的承诺.

除反面的案例外,通常还会介绍最新的正面人格案例.[2]比如,《南华早报》总编辑王向伟讲述该报及早答应斯诺登中间人的条件:不带手机,最终赢得斯诺登的信任,接受采访,获得独家新闻.

2采访语言的伦理案例使用

新闻工作属于语言文字工作.新闻采访需要记者代表背后的受众进行信息采集.不论何种形式的信息采集,都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采访活动中的言语交流,交流双方需要彼此尊重,用语不仅要得体、文明,还要符合伦理方面的规范.

2.1特殊语境中的真话

求真是新闻工作的天职.求真,需要新闻报道的内容真实,就采访来说,依赖记者的话语来获取信息.真实需要记者敢说真话,敢问真话.但真实并不是绝对的,有时需要有所变通.在新闻采访课堂,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案例来展示采访语言真实的重要性和例外情况,以告诫学生记者采访语言的真实,应考虑特殊语境的具体要求.有两个比较经典的案例:[3]

案例一:汶川大地震期间,某台记者为达到直播感人的效果,故意问一个获救孩子家人死亡的感受.那个孩子在接受采访前并不知道家人已经遇难,记者故意告诉他,再问其知道后的感受.

案例二:某省年末的慰问活动,有关部门到一个牺牲警察的家里慰问.牺牲者的母亲年事已高,虽然儿子牺牲数年,家人一直瞒着老人.但随行记者追求失去儿子老人激动流泪的感人效果,不顾别人劝阻告诉老人其儿子已经牺牲的消息.

这两个案例的讲解,目的在于告知学生新闻虽然追求真实,但是不能以伤害受访对象作为前提条件.特殊语境中的真话需要谨慎表达.

2.2尊重采访对象的隐私

隐私权得到承认和保护是社会文明的写照.隐私权的界线并不特别清晰,有时甚至还相对模糊,由此引发了不少的争议,其中,新闻采访和隐私保护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对于没有经验的记者,可能在和被采访对象的交流中无意中触及他人隐私,造成采访的尴尬.在新闻采访的课堂上,老师必须强调新闻采访虽然是记者的权利,但记者这个职业并无特殊的地方,必须恪守基本的做人准则,应该尊重公众的隐私(权).

侵犯隐私的案例不胜枚举.南方卫视的《城市特搜》曾连续做了三期有关同性恋议题的节目.节目制作方先使用交友软件,“约会”了某位男同,对方赴约后,节目方未经当事人允许就进行偷拍偷摄,并且几乎不做后期处理直接在公共电视台播出.媒体在报道同性恋者时,该如何尊重他们的隐私,需要思考.“众所周知,交友也好,‘一夜情’也罢,均属于个人行为,最多算是私德范畴,并不危害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电视台的偷拍行为,涉嫌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也违反新闻伦理.”

隐私案例教学,学生普遍感兴趣.当然,有些学生关注的是他人私密的东西,有些学生则考虑自己有朝一日会不会成为受害者.比较可行的办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模拟采访中扮演受害者,以积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个人经历.

2.3使用文明语言

新闻采访要求记者的言语必须文明,俚语、脏话,任何时候都是采访语言的禁区.记者采访语言的文明得体要达到工作要求,不能仅限于职业范围内说话谨慎,在日常生活中,记者的言语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平时说话不拘小节,爱用脏话交流.在新闻采访时即便再小心,也有狼狈的时候.特别是遇到不顺的采访,记者的言语习惯很容易暴露无遗.案例如下:[4]

2013年4月15日的波士顿爆炸案和紧随其后的全城大搜捕是一场新闻竞争角逐.当地时间4月19日晚,多家电视台在全美范围直播了执法人员与在逃嫌犯焦哈尔·察尔纳耶夫在沃特敦镇的紧张对峙场景.当时现场混乱,事件进展缓慢,许多记者等待过程中失去耐心.来自新英格兰有线新闻的一名男记者甚至完全按捺不住怒气,在直播节目上大爆粗口.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资深主播布莱恩 威廉姆斯正把画面切到对峙现场,希望前线记者介绍一下最新进展情况.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名男记者居然回答说:“什么,你没在听?好吧,我他妈的什么都不知道.”

这些不雅的言语甚至是个别媒体从业者的口头禅,新闻采访课在介绍个别记者爆粗口时,最好能安排学生爆料,看看自己班级同学的言语问题,在课堂上分析这类语言习惯对今后职业生涯的潜在影响.

3采访行为的伦理案例分析

新闻采访主要依赖记者接触其他群体获取信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是否合格,以及怎样的行为符合伦理规范,有必要在新闻采访教学课堂言传身授.记者行为千差万别,我们主要围绕采访对象的选择、体验式采访、新闻源的垄断等具有争议性的采访行为进行案例教学.[5]

3.1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

不论何种内容的新闻采访,最终都需要围绕人来做文章.一般的社会新闻,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采访对象,有随机性,也有目的性.

针对学生的采访教学,首先要使学生明白针对具体的问题如何选择适合的采访对象.比如,社会问题的采访,记者不宜联系自己的熟人进行,因为被采访者很容易照顾采访者的意图来回答问题.这就和法官审理案件需要回避一样,新闻专业的学生应该在学校时期就被告知:采访对象的选择有禁区,这个禁区就是不得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不得把自己的亲属和熟人作为新闻报道的对象,包括是被采访对象.要让学生明白,采访对象决定新闻采访的质量,不合适的对象不仅影响报道质量,还会损害媒体的公信力.这方面有个案例比较典型:

2010年12月13日,新华社黑龙江分支机构作出决定,鉴于某记者有部分稿件把家人作为采访对象,违反了新闻报道的有关规定,停止该记者采访报道工作,调离记者岗位.这是到目前为止,记者因为将家人或者亲友作为采访对象,而被停止报道工作的个案.但此现象并非个别,而是普遍存在.有关能否将本报员工或者记者个人亲友作为采访对象的争议,在业界一直存在.虽然普遍认为记者将亲友作为采访对象有违报道的客观公正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一定之规.此外,新华社一女记者将其男友的兄长作为采访对象,并接受了男友一辆车的馈赠,终被以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判刑.

3.2体验式采访的尺度把握

新闻采访课堂上,通常会向学生介绍体验式采访.新闻要反映有争议的社会问题,记者为报道的真实和深度,有时需要记者亲身经历一番,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报道自己的经历.从理论上说,体验式采访确实是新闻采访活动的有益补充.体验式采访虽可以尝试,只是这样“体验”的事实并不属于自然发生的.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告诫学生,体验式采访应少用,即便使用也要把握分寸.运用不当,容易招致舆论的批评.在我们的新闻采访案例库,有几个案例:[6]

2014年2月17日,一名女子晕倒在深圳某地铁口50分钟,无人扶助最后死亡.2月18日下午2时40分,另一女子瘫软在地铁上,幸运得到其他乘客急救清醒过来.2014年2月27日下午,深圳晚报社派出三路记者,分别前往深圳4个区的8个不同类型地点进行现场测试:看看危难之时到底有多少人、在多长时间里施以援手.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公民道德水准问题是否适合用体验式采访来测试,这样的测试能否准确反映一个城市市民的普遍道德水准.媒体策划这样的选题,其出发点虽好,但结论无法保证具有普适性.这样,可能存在新闻真实的争议.此外,记者以欺骗方式获取市民反应,评判他人的道德水准,有悖于新闻职业道德,因为媒体的职责在于报道客观事实,而不做道德评判.道德评判是评论家的工作,记者不宜把主观感知当作新闻来做.

3.3新闻源的正当获取

新闻业竞争激烈,新闻竞争除了广告份额的竞争外,更多是新闻源的竞争.毕竟,谁掌握了独家信源,谁就能获得较多关注.所以,新闻采访课上老师会教授学生如何捕捉新闻,如何尽可能地获得独家新闻.在市场竞争中求胜心理很正常,只是 “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的道理在新闻采访活动中同样适用;由于我国特殊的新闻体制,信源竞争可能存在不公正.认识到不公正的现实,不是教导学生去维持这种现状,而是尽可能不用非正常手段获取信源.这方面的案例也不少.比如:[7]

【破坏性采访】这几天杂志同事在外地出差采访某热点新闻事件,遭遇某央媒垄断信息源,让当事人和相关单位只接受其采访,真正令人摇头叹息.想起几年前也是采访熊德明总理讨薪事件时,也是该央媒搞这种破坏性采访,恶劣到把当事人带走藏起来的地步.如有货真价实的新闻同业工会,这种做法就应当问责.

垄断信源,或者直接动用行政力量垄断被采访对象,有悖于新闻职业道德.课堂上展示这样的案例,旨在教育学生有是非观念,不为这样的“独家新闻”而自豪.媒体如何分享某些无法在第一时间发布的信源信息,也应恪守职业道德.学校教育要突出一个“善”字,让学生意识到守信则即善的道理.有个案例,适合在采访课堂给学生讨论:

腾讯和南都同时拍到了文章姚笛的新闻,但2家媒体拍到的内容不一样,双方商量好周一一起爆出新闻.但是没品的腾讯透露给了文章团队,他们团队花了大价钱收买了新闻,也要求腾讯说服南都不要爆料.南都不答应,腾讯为了收视则提前报道.

新闻采访的实践性强,对记者人格、言语和行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重视采访理论的传授,重视采访技巧的介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固然重要,新闻采访课的教学若能把伦理元素穿插在采访教学的相关环节,较专章讲述采访伦理更能帮助学生认识到伦理规范对新闻采访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顾洁.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EB/OL].[2014-03-27].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网.http://news.cuc.edu.cn/article/32308/.

[2]储信艳.《南华早报》总编辑披露斯诺登幕后故事[N].新京报,2013-12-29(02).

[3]阿强.南方卫视“钓鱼”采访,涉嫌侵犯被访对象隐私权[EB/OL].[2014-01-09].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404000102ei01.html.

[4]信莲.美警方借热成像技术抓获爆炸案嫌犯记者直播爆粗口[EB/OL].[2013-04-23].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egyptyxsw/content-3/detail_2014_03/29/35261253_0.shtml.

[5]朱永红.采访对象选择中的新闻伦理[J].新闻实践,2011(2):38.

[6]梁尹星,佟艳婷.他们扶我时的微笑 我一辈子不会忘记[N].深圳晚报,2014-2-28(03).

[7]龙新网.新闻采访案例集锦 [EB/OL].[2013-1-24].http://www.longxin.swust.edu.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63&&extra=&highlight=%B2%C9%B7%C3&page=36.

[责任编辑范藻]

Ethic Case Application to the Teaching of "News Interview"

WANG Huanni

(Literature and Art School of Southwest Technology University,Mianyang Sichuan 621010,China)

Abstract:It is an urgent demand to stress the education of ethic and law to the professional students which is required by the news interview.In the activities of teaching,the discussion and study on the actual cases can help to deeper understand the news ethics and the legal theories.The ethic cases can direct the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right news personality,properly use the tongue of interview and suitably take the action of interview.

Key words:teaching of news interview; ethic case; news ethic

收稿日期:①2015-12-10

作者简介:王欢妮(1981—),女,广西南宁人.博士,主要从事新闻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248(2016)02-0109-04

猜你喜欢
新闻伦理
功利主义与康德主义视角下新闻报道的伦理难题
新闻的道德性和新闻伦理的基本问题
新媒体传播中的新闻伦理问题研究
媒介逼视现象的新闻伦理分析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媒介伦理失范探析
灾难报道中的伦理失范与规范
社交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面临的新问题
论张季鸾新闻伦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