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红林
沿“整合”之路执着前行
文│王红林
山东省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创建于1923年,占地面积6856平方米,建筑面积12500平方米;现有35个教学班,在校生近两千名,教师106人,是一所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潮中,学校始终坚持文化传承与教育整合,扎扎实实地锤炼学校文化,默默地追寻着教育的文化真谛,把校园经营得“沉香四溢”“景深意远”,使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所传统的老校,如何才能在改革发展中拔节,在特色与创新中繁茂?在反复思考、多方论证后,学校提出了“植根”的核心理念,并把这个“根”定位为传统文化之根、民族精神之根和现代文明之根,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根植于民族土壤的“有根的一代”,培养一批又一批堂堂正正具有中国心的现代人。由此,“培养承接民族传统的现代中国人”的办学理念应运而生。
基于办学理念,学校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融入新课程之中,在反复实践与探索中,找准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开发了“走进民俗文化”这一校本课程,并以丰富的传统文化为土壤,引导学生深入民俗,深入文化,深入时代,培养学生对地域辽阔的多民族祖国文化的热爱。
学校确定了课程实施的三项基本内容:学习民间工艺,感受艺术魅力;体验节庆文化,培育民族情感;了解民风民俗,树立民族精神。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学校已经进入到“学生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的境界,从关注成长,促进发展着眼,展现“人人发展,生生不息”的大气象。学校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在课程里浸染民族底色,使学校走出了低谷,将学校发展引入新的境界。
新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重建,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在一次次的追根溯源后,学校将“整合”作为文化重建的途径,通过寻求整合点,追求丰厚的内涵文化,来落实“价值引领,特色提升,文化整合,创新发展”的办学策略,使学校文化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原则,以自身的创新发展诠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和谐统一的深刻内涵。
以“整合理念”实现学校文化的系统性 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坚持将办学理念作为“学校之魂”“发展之魂”,把握好学校发展整体设计,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融合各项工作,打通各个环节,构建起学校“本土化”文化体系。首先,在文化整体构思上实现整合。即在文化建设上注重传统与现代沟通,在特色发展上要实现科学与人文并重,在学生培养上倡导规范与个性并存,在学校发展上主张继承与开拓并举。其次,在物质文化上实现整合,让校园文化承载起民族精神,实现校园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的和谐统一。再次,在文化资源上实现整合。即以民族文化资源为核心,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实践;以课程文化资源为基础,整合课程文化资源滋养心灵;以社会文化资源为平台,挖掘社会文化资源拓宽渠道。最后则是在文化交流上实现整合,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合。学校以“民俗文化”特色教育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以民族文化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来访者,并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培养具有民族魂的时代新人。
以“整合思维”关注教育目标的完整性 学校以“整合”的视野,将学生核心素养定位为“民族底色,现代素养”,让课程在整合思想指导下进行新的探索。一是树立“发展性的校本课程功能观”,将“走进民俗文化”学校课程进行延伸,形成了“传承类”“整合类”“拓展类”课程结构新框架。二是树立“民主化的校本课程管理观”,学校建立走班选课制度,实施校级社团,打破年级界限、年级社团打破班级界限,让每个人都找到成功的源泉。三是树立“整合化的校本课程内容观”,学校将“民俗”与“科技”进行整合,使学生既承接了民族传统,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亲近了科学。四是树立“创造性地校本课程实施观”,引导课程由关注技能训练向关注文化涵养转变,开发生活化、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将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进行规划,提高校本课程实施质量。
以“整合策略”探索教育模式的综合性 学校依据办学理念及人文与科学两翼发展的办学思路,构建起“六艺为基础的多元学习与实践”德育课程体系。在整合思想指导下,学校在解读我国古代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确立了学校具有时代意义的新的德育目标,并将育人目标具体化为“懂礼貌、爱艺术、勤运动、能实践、善学习、会创新”,并与学校开展的主题教育月活动一一对应,形成活动整体优化、主题鲜明、贯穿全年的特色德育活动体系。
以“整合模式”研究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民主、尊重、对话、生成的课堂。学校提出“对话生成课堂”的理念,并界定其五大特征为:亲和度、整合度、延展度、深刻度、幸福度。学校语、数、英学科分别就“成组教学”“说数学”“会话教学”的教研主题开展教研,通过微观课例、同课异构、递进磨课等形式有效落实教学理念。学校通过理念引领、校本教研带动、规范常规管理、教学策略联动,深入推进课堂建设。“一师一优课”推进研究纵深发展;“整合教学”课堂明确方向,有效推进教学;“学科特色微课型”开辟了学科特色研究的新天地……
以“整合思路”提升教师生命质量 为提升教师幸福指数,学校从关注教师专业发展转向全方位关注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并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引导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教师精神的确立与讨论,共同解读“厚德博学,求索笃行”教师精神;二是促进教师树立“整合教育价值观”,以“龙头课题”为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复合型发展;三是不遗余力地为教师学研共同体——“芙蓉叶”书友会、“蕴思”学研社、“传薪”学研社、“紫陌”学研社搭建平台,鼓励教师成立个人工作室,推进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四是以“养正”文化滋养教师气质,成立教工健身俱乐部、开展教师服装走秀活动,组织教师厨艺大比拼,广泛培养教师兴趣爱好,积极为教师个性发展提供平台,使教师爱美、尚美,保持美丽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激情。
以“整合形象”打造育人环境的融合性 校园里大气磅礴的校训文化墙演绎着“静气、和气、锐气、正气、真气、大气”的精神内涵,教学楼大厅的文化标语体现了校园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的和谐统一,以青花瓷为背景的校史长廊把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渲染得含蓄而韵味别生,以“六艺”古韵为背景的德育活动长廊则焕发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活力,综合楼中熠熠生辉的“民俗文化长廊”和“民俗工艺展室”展示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科技走廊则营造浓浓的科幻氛围,激发着学生探索、挑战、创新的激情。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环境文化氛围的创建,把育人的理念渗透到校园环境中去,让校园雅韵流淌,生机盎然,让学生拥有快乐,拥有文化,拥有梦想。
在济南市市中区集团化办学的背景下,学校作为首批集团化办学的领衔学校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新平台,强烈的使命感引领着集团发展,实践着“共融共好、整合发展、各美其美”的集团理念,逐渐形成了集团文化:尊重每一所学校,尊重每一位师生,尊重每一种教育创新,让教师健康幸福,让学生快乐成长,使集团成为和谐共生的大家庭。
一是促“整合发展”。集团以放眼全局,开放悦纳的胸怀,实施“整合”发展思路,通过思想整合、管理整合、课程整合,引领集团文化的深度构建。二是展“各美其美”。集团找准各校区发展的定位及一校一品的生长点,采用管理机制的推进、品牌特色的打造、集团资源的共享、集团质量标准保障体系的建设等有效举措,抢占集团发展的制高点,为集团校各美其美提供空间。三是达“共融共好”。在集团内搭建了师与师结对,班与班联盟,生与生互动,校与校相融的平台,促进学校的优势互补,信息交流的畅通无阻,实现了利于发展的教育、教学新生态。
教育是一项事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是一个课题,没有结束,只有向前。在集团化办学上,学校将不断摸索新途径,在改革中发展,在改革中超越,在共赢中追求个性,在追求个性中实现共赢。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