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迎平
(上海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200433)
读《渭南文集》启文札记
朱迎平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启文经历了由表奏类公文向官场交际文体演变的过程,至宋代应用尤广。《渭南文集》中的115首启文,是陆游仕宦生涯的全记录,其中感慨身世、袒露心声的作品尤可关注。陆游启文体制规范,堪称典型;创新用典,带有古文气息;“语带烟霞”,风格自成一家。
关键词:陆游;《渭南文集》;启文
陆游《渭南文集》收录的各体文章中,“启”是数量上仅次于“跋”的一类文体。从卷六至卷十二,文集共收录启文7卷,计115首。这些启文贯穿了陆游整个仕履生涯,记录了他50年间仕途浮沉的心路历程,是研究陆游生平的第一手资料;它们也是南宋启文写作的典范作品,体现了陆游四六文创作的特色和成就,同样值得引起重视。
一
在古代文体发展史上,“启”经历了由表奏类公文向官场交际文体演变的过程。
《文心雕龙·奏启》云:“启者开也。高宗云:‘启乃心,沃朕心。’取其义也。孝景讳启,故两汉无称。至魏国笺记,始云‘启闻’;奏事之末,或云‘谨启’。自晋来盛启,用兼表奏:陈政言事,既奏之异条;让爵谢恩,亦表之别干。必敛饬入规,促其音节,辨要轻清,文而不侈,亦启之大略也。”[1]《文选》所收任昉启文3首即是表奏类公文。[2]《庾子山集》所收庾信启文16首都是写给诸王的谢启,大多用“某启”开头,用“谨启”结尾,仍是公文写法。[3]《文苑英华》收启文16卷,[4]大多为唐人所作,分为谏诤、劝学、荐士、贺官、谢官、谢辟署、谢赐赉、谢文序、上文章、投知、杂启等题材类别,其中尤以“投知”(指投献、投谒)一类最多,占到7卷。唐代撰写启文较多的作者有王勃、骆宾王、柳宗元、刘禹锡、元稹、杜牧、李商隐等,尤以李商隐所作最多,但不少是为人代笔;启文长短不一,部分篇幅较长,多用骈体,但也有散体行文,李商隐所作奠定了四六句式为主的格局。唐代启文已突破了表奏的功能,成为官场中应用广泛的交际文体。
承续这种发展趋势,宋代启文写作进一步规范化,功能、篇幅、体式逐步固定,语体全用四六,应用也更为普遍。《四库全书总目》称:“自六代以来,笺启即多骈偶,然其时文体皆然,非以是别为一格也。至宋而岁时通候、仕宦迁除、吉凶庆吊,无一事不用启,无一人不用启,其启必以四六,遂于四六之内别有专门。”[5]则启之一体,已成为宋代仕途交际的必备文体*宋代社会中,人们一般交际所用文体主要是书、启、尺牍三种。“书”多用来阐述观点、表明立场,往往用于正式的场合;“尺牍”篇幅短小,使用随意灵活,常用于朋友间的日常交往。两者都用散体行文。“启”则为官场交际专用,功能广泛,凡问候、致贺、称谢、投谒、请托、应答等等,无不使用,且必以四六行文,遂成为仕途中的必用文体。,宋人文集中几乎家家有启。故周必大有云:“仕途应用,莫急笺启。”[6]今人孔凡礼整理的《苏轼文集》中收录启文104首,包括谢启37首、贺启29首、上启3首、答启30首、婚启5首。[7]《宋文鉴》收北宋启文3卷,共83首,以欧阳修、宋祁、王安石、强至、苏轼所作为多。[8]《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收启更达42卷,约占全书篇幅的百分之四十,并分为贺启、谢除授启、谢到任启、其他谢启、上启、回启等几大类。[9]启文写作甚至还成为专业,产生了专门家,南宋李刘作有《四六标准》40卷,细分为71个类目,共收笺启之作1096首之多,但多为代拟之作。[10]启文写作至此,已成为纯粹的“公关”工具。
由于启文的交际性质及其四六体式,它历来不被古文家所重视,文体学家也将其列为“俗体”,少有专论。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将“启”与“书、奏记、简、状、疏、笺、札”并列入“书记”一类,并辨其体称:“一曰书,书有辞命、议论二体。二曰奏记。二者并用散文。三曰启,启有古体,有俗体。四曰简,简用散文。五曰状,状用俪语。六曰疏,疏用散文。……世俗施于尊者,多用俪语以为恭,则启与状疏,大抵皆俗体也。”[11]清代孙梅作《四六丛话》,将“启”列为其中一体,首次汇辑历代评论之语,并撰成第一篇论“启”的专论。孙氏将“启”与“表”“书”对比,说明其性质特点:“下达上之谓表,此及彼之谓书。表以明君臣之谊,书以见朋友之悰……若乃敬慎之忱,视表为不足;明慎之旨,侔书为有余,则启是也。”孙氏还对唐宋时期代表作家评论称:“陈伯玉雅有清声,骆义乌时骞逸气。柳子厚精纯而俶傥,李义山密致以清圆。苏长公不合时宜,味含姜桂;陆务观素称作达,语带烟霞。斯启笔之分途,并作家之盛轨也。自任元受、李梅亭之伦,或隶事多冗,或使才太过,真意不存,缘情转失,我思古人,翩其反矣。”[12]这位四六专家列举唐宋启文作家各仅四人,于宋人中对陆游情有独钟,称其“素称作达,语带烟霞”,评价颇高,值得进行探讨。
二
正因为启文在宋代已成为官场必用的交际文体,《渭南文集》中的115首启文,从首获发解后的《谢解启》,到致仕后所作的《答胡吉州启》,就成为陆游仕宦生涯的全记录。可谓:一入仕途必用启,返乡家居启不作。
以撰写时段区分,这些启文可分为六段:(1)从发解到初入仕途(绍兴二十三年至三十年)9首;(2)初入朝廷任职(绍兴三十年至乾道元年)24首;(3)入蜀任职前后(乾道五年至淳熙五年)23首;(4)福建、江西任职前后(淳熙五年至八年)25首;(5)严州任职前后(淳熙十三年至十四年)25首;(6)修史及致仕前后(庆元六年至嘉泰四年)9首。这六段时间几乎涵盖了陆游仕途的全过程,仅有淳熙十五年末至淳熙十六年末任职朝廷时段未包括在内。
以功能区分,这些启文中谢启39首,贺启34首,答启21首,上启(致上司)8首,与启(致平级)11首,问候启2首。谢启之中,谢除授启23首,谢到任启13首,其他谢启3首。
以受启对象区分,朝廷宰执(丞相、参知政事、枢密使)41人次,其他京朝官24人次,地方官(路、郡)47人次,其他3人次,去除重复总计约80余人。
陆游启文内容的涉及面极广,以下略述其中值得关注的几类内容。
(一)抗金报国,壮心不渝
抗金报国、收复中原,是贯彻陆游一生的志向。这一高亢的时代强音,不但贯穿于陆游的诗篇和议论国事的奏札,就在日常交际的启文中,也时时体现出来。
陆游入仕之初,担任的只是校勘、秘书之类工作,但他密切关注着抗金形势的变化。隆兴元年初,新登基的孝宗启用抗金老将张浚任枢密使,都督建康、镇江府一带军马,执掌东南军事大权,陆游致启祝贺,文中称:“仰惟列圣之恩,实被中原之俗。耕田凿井,举皆涵养之余;寸地尺天,莫匪照临之旧。岂无必取之长算,要在熟讲而缓行。顾非明公,谁任斯事?不惟众人引颈以归责,固亦当宁虚心而仰成。”[13]启文提出,对于抗金的策略,要有“必取之长算”,更需“熟讲而缓行”。文中称颂张浚的功绩,对其领导收复中原寄予厚望,并表明了自己愿执鞭效力的鲜明态度。后陆游通判镇江,和张浚多有过从,最后竟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免,*《宋史·陆游传》:“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2058页。可见他与张浚在抗金事业上的一致。
乾道五年三月,王炎以参知政事除四川宣抚使,辟陆游参预幕府。时陆游闲居山阴,接到邀请后,即致谢启,表达自己“敢不急装俟命,碎首为期……尚力著于微劳,庶少伸于壮志”的心愿。[14]不久陆游获除通判夔州。入蜀两年后,陆游为要求上南郑前线,又致启王炎,称自己“抚剑悲歌,临书浩叹,每感岁时之易失,不知涕泗之横流。昨属元臣,暂临西鄙,获厕油幕众贤之后,实轻玉关万里之行。奋厉欲前,驽马方思于十驾;羁穷未憗,沉舟又阅于千帆。伤弱植之易摇,悼鸿钧之难报,心危欲折,发白无余。如输劳效命之有期,顾陨首穴胸而何憾”,[15]再次表达奋厉向前、抗金报国的意志。王炎即请陆游担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之职,调赴南郑前线,陆游开始了为期8个月的抗金前线之旅,写出了一批壮怀激烈的不朽诗章。陆游曾为王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16]可惜未被采用。随着王炎调京赴枢密使任,陆游只能结束了短暂的前线生活。
即使身处成都及周边安逸的生活环境中,陆游谋划抗金大业的雄心也未曾衰退。每有机会,就会向四川地方长官陈述自己的抗金战略。如淳熙元年,他在《贺薛安抚兼制置启》中说:“窃以江淮驻跸,胜人在天定之时;梁益宿兵,击首有尾应之势。傥事权之少削,则脉络之不通。宜得股肱之良,用增臂指之重。至于旁连荆豫,外抚戎蛮。亭障骞腾,东轶巴渝之阻;关河重复,西当秦陇之冲。盖有应变于立谈之间,岂容禀令于千里之外。”[17]同年,他又在《上郑宣抚启》中自陈夙愿:“某流落无归,栖迟可叹。青衫去国,十载于兹;白首佐州,一人而已。顾尚赊于委骨,犹复觊于伸眉。仰跂光躔,虽阻服弓刀之役;铺张勋业,或能助金石之传。”[18]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蜀地东归之后,陆游还对国内偏安局面发表了一针见血的见解:“窃以时玩久安,辄生天下之患;国无远略,必有意外之虞。方今风俗未淳,名节弗励。仁圣焦劳于上,而士夫无宿道向方之实;法度修明于内,而郡县无赴功趋事之风。边防寖弛于通和,民力坐穷于列戍,每静观于大势,惧难待于非常。至若靖康丧乱,而遗平城之忧;绍兴权宜,而蒙渭桥之耻。高庙有盗环之逋寇,乾陵有斧柏之逆俦。江淮一隅,夫岂仗卫久留之地;梁益万里,未闻腹心不贰之臣。文恬武嬉,戈朽钺钝。”[19]并对即将上任的丞相寄托了厚望。陆游还曾在启文中自称:“某少颇激昂,老犹矍铄。志士弗忘在沟壑,固当坚马革裹尸之心;薄福难与成功名,第恐有猿臂不侯之相。”[20]2065虽然万里封侯之功名难成,但是马革裹尸之壮心不变,陆游绝笔诗中向往的愿景,与其启文中表达的抗金报国情怀,可谓一脉相承。
(二)感慨身世,袒露心声
陆游一生仕途并不顺利。早年科举因触犯秦桧而失利,后通过资荫进入仕途,虽然孝宗即位后获赐进士出身,但在宋代科举每届进士及第数百人的背景下,陆游的资历不免逊色。陆氏家族南渡后日渐衰落,朝廷中又无有力的靠山,虽然时有宰执赏识其学识文才,孝宗也破格予以擢拔,但终究将其当作文人才子看待。陆游力主抗金,与小朝廷偏安一隅的主流意识相悖,加之诗人气质浓烈,不善逢迎,不护细节,屡屡招致攻讦诬陷,导致仕途坎坷,升迁无望。因此,陆游经常陷于矛盾痛苦的心情之中。这种心情在启文中展露无遗,但又由于文体的限制表达得曲折婉转。陆游每获除授迁转,都要向朝廷宰执和有关官员致送谢启。这类谢启的格局往往是自述身世遭逢,感谢擢拔提携,以下将各时期有代表性的自述转录数节:
伏念某独学寡闻,倦游不遂。澜翻记诵,愧口耳之徒劳;跌宕文辞,顾雕虫而自笑。低回久矣,感叹凄然。使有一人之见知,亦胜终身之不遇。然而禀资至薄,与世寡谐。在乡闾则里胥亭长之所叱诃;仕州县则书佐铃下之所蹈袭,声名湮晦,衣食空无。方所向而辄穷,已分甘于永弃。[21](除删定官)
伏念某承学孤生,辍耕漫仕,顷输劳于铅椠,尝厕迹于绅绥。再岁京华,每有凫雁少多之叹;一时士类,或为草木臭味之同。因遭众口之铄金,孰信淡交之如水。讫由宽贷,得遂退藏,幸未抵于投荒,乃复污于除吏。[22](通判夔州)
伏念某颓然迟暮,久矣漂流。戍陇十年,形容尽变;还吴万里,交旧半空。骑马而听朝鸡,已冥心于昨梦;卖刀而买耕犊,将扫轨于穷阎。[23](江西到任)
伏念某乡校孤生,京尘下吏。学徒尽力,徐而察之则鹢退飞;仕已冥心,非敢后也而马不进。顷者南游七泽,西上三巴,缪见推于文辞,因颇交其秀杰。爱憎遂作,誉毁相乘,肆为部党之谗,规动朝端之听。虽渐能忍事,听唾面之自干;犹竞起浮言,至擢发而莫数。澒洞风波之上,流离道路之旁。[24](知严州)
此类自述在谢启、上启中几乎每首都有,以上只是选刊了几则。仔细体味作者的这些自述,其中有伤感,有哀怨,也有愤懑;有感慨,有失望,也有无奈;有自谦,有自卑,也有自嘲:它们形象地展现出一个下层文人艰辛的人生轨迹和复杂的心路历程。虽然某些文句在表述上或有夸张,但它们整体上是陆游在仕途的各个节点的真实心声,为我们留下了彼时彼地作者真情实感的记录,值得研究者在考察陆游身世的过程中参考。
(三)严州谢启,五味杂陈
《渭南文集》全部115首启文中,陆游出知严州前后所作的谢启撰写时间最为集中,也最引人注目。这些谢启共计13首,占陆游全部启文的一成多。这一比例说明,出知严州在陆游的整个仕途生涯中意义重大。
陆游入蜀八年,幸得东归,“五十之年已过,非复壮心;八千之路来归,恍如昨梦”。[25]历经福建、江西两任短暂的地方官,又被同僚以“不自检饬”的莫须有罪名论罢,奉祠家居五年。淳熙十三年初,陆游获除朝请大夫,知严州,并立即赶赴行在。《宋史》本传载:“起知严州,过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16]不仅获得出守近畿的机会,还得到孝宗勉励赋咏的面谕,这在陆游是无尚的荣光,也再次激起了他仕途发展的希望。他连续向左丞相王淮、右丞相梁克家、枢密使周必大、参知政事黄洽、施师点、给事中葛邲以及台谏(不详何人)送呈谢启,表达对于获除知州的感激之情。七月初三,陆游到严州任,除了向孝宗上呈《严州到任谢表》之外,再次向王淮、梁克家、周必大以及朝中台谏和两浙路监司呈送谢启。阅读这十余首启文,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三点。
其一,陆游普遍地向宰执、权臣致送谢启,说明他认为这是自己仕途中的重要转机,十分看好这次机会,对将来可能的发展考虑得十分周详,处理得格外到位。启文中少不了对受启者的称颂之词(文中“此盖伏遇”云云),陆游针对不同的对象把握得颇有分寸,十分得体。“律召东风,虽幸春回于寒谷;手遮西日,敢希身到于修门。”*《谢梁右相启》,《渭南文集》卷十一。《陆游集》第2065页。“律召东风”用刘禹锡《与刑部韩侍郎书》典:“春雷一振,必歆然翘首,与生为徒,况有吹律者召东风以熏之,其化也益速。”谓吹奏律管以招致东风。“手遮西日”用杜牧《途中绝句》典:“惆怅江湖钓竿手,却遮西日向长安。”指遮手西向,遥望京师。修门,泛指京都城门。陆游在启文中表达的朦胧愿望后来成为现实,两年后严州任满被授军器少监,入都任职,翌年更除礼部郎中,这些与陆游知严州前后的广泛“公关”不能不说有直接的关联。
其二,陆游在感激再获起用的同时,记述了历经诬陷攻讦的痛苦心情,这在获知严州后的诸谢启中尤为突出。如说“睚眦见憎,本出一朝之忿;排挤尽力,几如九世之雠。藐是羁孤,孰为别白。”[26]“羽翮摧伤,风波震荡。薄禄作无穷之祟,虚名结不解之雠。郦生自谓非狂,甚矣见知之寡;韩愈何恃敢傲,若为取怒之深。乘下泽之车,忽过半生;挂神武之冠,今无多日。”[20]2065字里行间,对多年来所受的种种委屈似始终难以释怀。
其三,陆游在谢启中对自己的发展前景颇为低调,反映了历经仕途坎坷后的谨慎心理。如说“某少非列于通才,晚徒专于朴学。弃鸡肋而犹惜,虽仰戴于深仁;续凫胫则自悲,恐难逃于薄命。”[26]“某谨当铭膺感德,擢发思愆。弱羽绕枝,姑低回于晚景;灵丹点砾,倘邂逅于初心。”[27]“某扶衰自笑,迫老宜归。无复入关,西日举钓竿之手;惟希度世,东封谒玉辂之尘。”[20]2070这些词句,并不能仅视为作者的谦恭,而是经历了官场风波之后心存后怕而故作低调的反映。这虽与陆游的个性不合,但也是无可奈何的自我保护之举。
总之,陆游的这批严州谢启,表达了自己在屡经挫折又面临机遇之时的复杂内心。委屈、哀怨、欣悦、憧憬、期待、跃跃欲试、小心翼翼……种种心情交织在一起,可谓五味杂陈。号称“放翁”的诗人陆游,在这些启文中展现出作为士大夫人生的另一面,而这两者的结合,或许才是一个更为真实的陆游。
三
作为宋代社会中的应用文体,四六文最主要包括制诰和表启两类。制诰是为帝王代言,站在帝王的立场发布诏命,无需作者的个人情感;表启为上奏(呈)帝王、宰执或同僚,多有述事陈情的需求,作者的个性色彩比较明显。陆游无缘词臣之任,没有制诰类作品,表笺之作数量也不多,而他的大量启文,则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成为陆游四六文的代表作品。
(一)启文体制,堪称典范
《渭南文集》为陆游亲手编定,入选文章均经其审定,体式齐整规范,正可作为研讨启文体制的范本。陆游启文最主要的是谢启和贺启两类。
谢启的体式为:(1)“(破题)云云”;(2)“伏念某云云”;(3)“兹盖伏遇某官云云”;(4)“某云云”。
贺启的体式为:(1)“恭审(或伏审)云云”;(2)“窃以(或伏以)云云”;(3)“恭惟某官云云”;(4)“某云云”。
两类体式的结构实际相似:(1)均为破题,点明事由,即所谢或所贺的缘由,谢启一般直接以联语开篇,贺启多以“恭审”领起。(2)为启文的主要部分,谢启为自述称谢的背景或理由,贺启为发挥所贺的事由(如除授职务的职责、历史等)。(3)均为颂德,称颂受启对象的德行政绩,唯连接语有所不同。(4)均为致意,作者以第一人称表态。《渭南文集》中的其他几类启文(答启、致上司的上启、致平级的与启、问候启)的体式也都与此类似。
由于“启”未列入宋代词科试格的12种文体之中,《词学指南》未列举其体式。元代陈绎曾《文筌》(亦称《文章欧冶》)之《古文谱·四六附说·式》则详列各类启文的体式,其中谢启为:一破题,二自叙,三颂德,四述意;贺启为:一破题,二入事,三颂德,或后入事,四述意。[28]《文筌》总结的启文体式与陆游所作正一一对应,可见正是建立在此类作品的基础之上,因此陆游所作启文可谓代表了南宋启文的体制典范。
(二)创新用典,古文气息
使事用典是四六文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陆游启文中也用传统的经史之典,如“拔茅以征,冒处清流之末;及瓜而往,曾无累月之淹”*《删定官供职谢启》,《渭南文集》卷七。《陆游集》第2027页。“拔茅”“及瓜”分别用《易·泰卦》和《左传》典。,又如“佐州北固,麦甫及于再尝;易地南昌,瓜未期而先代”*《上陈安抚启》,《渭南文集》卷七。《陆游集》第2033页。“尝麦”“瓜代”分别用《逸周书》和《左传》典。,但用全句成对的很难见到,说明陆游并不恪守传统的用事法度。陆游启文给人印象颇深的是喜用唐宋新典。如《贺莆阳陈右相启》有云“谔谔昌言,天下诵道辅、仲淹之直;巍巍成绩,史臣书韩琦、富弼之贤”,[29]即直接将北宋名臣事迹入典。又如《谢赐出身启》“门外之袍立鹄,恍记少时;诏中之字如鸦,犹疑梦事”一联,上下句分别用苏轼诗句语典,形象地描绘出参加科举时的梦幻景象。*《谢赐出身启》,《渭南文集》卷七。《陆游集》第2029页。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指穿着白袍的士子像鹄一般引颈直立门外,等候发榜消息。又《和董传留别诗》:“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指诏书上文字的墨迹黑如乌鸦。前引“律召东风,虽幸春回于寒谷;手遮西日,敢希身到于修门”一联也是均用唐人语典,此类例子所在多是,反映出陆游在用典上敢于突破传统的创新精神。
宋代四六作法,讲究“剪裁”和“融化”。元人陈绎曾解释“剪裁”称“取古人事意与此相似者,点出所数字,而以今日事意串使成联,使人闻之,不可尽言之深意,朗然可见于言外”;又释“融化”称“截取所剪字样,以神思融会之,使与题中本事相合为一”,而后“以助语呼唤字化为混成之语,使古事与今意并行昭然明白”。[30]陆游善于运用剪裁之法,如《贺施中书启》:“国侨润色,虽概取儒学之长;山甫将明,必深通天下之务”一联,[31]典出《论语·宪问》“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和《诗·大雅·烝民》“肃肃王命,仲山父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父明之”,分别裁取其中“润色”和“将”“明”数字,与“国侨”(即子产)、“山甫”(即仲山父)组成偶对,以其功绩说明今日中书责任之重要。陆游更精于运用融化之法。如《除编修官谢丞相启》叙述自己科举不利,归乡隐居:“顷游场屋,未能绝出于原夫;久返山林,但欲追酬于欸乃。”[32]“原夫”本是程试律赋中用于篇首或篇中转折的语助词,典出《唐摭言》:“贾岛不善程试,每试,自迭一幅,巡铺告人曰:‘原夫之辈,乞一联!乞一联!’”此指程试中律赋未能出人头地;“欸乃”为象声词,指摇橹声。典出元结《欸乃曲》:“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题注:“棹舡之声。”)此指努力实现荡桨归隐的愿望。此联即是典型的融化之法,将“原夫”“欸乃”二词融会句中,古词今意浑然一体。又如《谢夔路监司列荐启》自述在夔州通判任上立身谨慎、待遇微薄:“占名惟谨,幸逃有蟹之嘲;窃禄甚微,屡起无鱼之叹。”“有蟹之嘲”用钱昆希望去“有螃蟹无通判处”故事,“无鱼之叹”用冯谖感叹“食无鱼”故事。*《谢夔路监司列荐启》,《渭南文集》卷八。《陆游集》第2041页。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国朝自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尝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至今州郡往往与通判不和。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至今士人以为口实。”《史记·孟尝君列传》:“(冯谖)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以“有蟹”对“无鱼”,构思巧妙,语意委婉,亦为用事融化无痕的佳联。如此善用融化之法,在陆游的四六文中随处可见,体现了文章大家驱遣典故、融汇意境的功力。
陆游的不少启文,明显带有古文的气息,叙述流利,议论酣畅,如《贺谢殿院启》论谏官有云:“伏以御史分职,本以论事任耳目之司;忠臣设心,盖欲去邪为宗社之福。抗雷霆而独立,凛山岳之不摇,非以近名,固将竭节。天子为之改容而垂听,大臣不敢持必而自私。国有纪纲,治自形于四海九州之远;士笃名义,效或见于数世百年之余。今兹孰配于古人,识者固归于门下。”[33]不用典故,纯是议论,揭示出御史的崇高职责,令人肃然起敬。又如前引《贺周丞相启》中揭露当时“文恬武嬉,戈朽钺钝”的偏安局面,也是笔锋犀利,义正词严,从而引出丞相重任在身。此类启文如欧阳修评苏轼的“文章变体”,“以四六述叙,委曲精尽,不减古人”,[34]正是宋体四六的根本特色。
(三)语带烟霞,自成一家
宋代启文应用最广,写作也最滥。孙梅《四六丛话·启》云:“是以骈俪之文,其盛也,启之为用最多;其衰也,启之为弊差广。何则?西秦东洛,不出寰宇之书;仆射司空,自有勋阀之簿。乌衣玉树,按姓谱而如新;珪月梢云,验岁华而益丽。必也尽遗窠臼,别出机杼,始可扬古调以赏音,进文心而奏绩也。”[35]这是说启文编排典故辞藻,依赖谱录类书,必定落入窠臼,因而弊病最多,只有别出机杼,才能发扬古调,展露文心。正是在此背景下,孙氏称赞陆游所作“素称作达,语带烟霞”,即是说其启文如其个性一样放达不羁,语句中携带着山水清润之气(烟霞气)*龚自珍《己亥杂诗》(二六三)有云:“自知语乏烟霞气,枉负才名三十年。”,在宋代启文中别开生面。
北宋吴处厚《青箱杂记》论文章分台阁之文和山林之文:“文章虽皆出于心术,而实有两等:有山林草野之文,有朝廷台阁之文。山林草野之文,则其气枯槁憔悴,乃道不得行,著书立言者之所尚也。朝廷台阁之文,则其气温润丰缛,乃得位于时,演纶视草者之所尚也。”[36]陆游的启文,显然不能列入朝廷台阁之文,但也并非山林草野之文,而是下层士大夫的放达之文,其“烟霞气”大致表现为以下方面。
其一,直抒胸臆。前文已述,陆游启文的最大价值在于反映其在仕途上的真实心声。陆游仕途坎坷,曲折多变,但他并不刻意掩饰每一转折点的真实感受,而是直抒胸臆,直陈喜怒哀乐。升迁时的欢悦,落职时的沮丧,沉沦蜀中时的迫切求进,遭受诬陷时的怨愤无奈,居家时归隐田园之心,致仕后托付稚儿之情等等,都可以在这些启文中感受到,而这在一般用于官场交际的“官样文章”中是难以见到的。这股贴近下层士大夫生活的清新之气,更是与朝廷台阁之文“温润丰缛”的气息格格不入。
其二,诗人气质。作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陆游浓烈的诗人气质很自然地流露到他的启文中。如回顾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岷嶓巉绝,身行《禹贡》之书;云梦苍茫,口诵《楚骚》之句。未葬支离之骨,辱招羁旅之魂。八千之路虽还,五十之年已过。视荒荒而益废,发种种以堪哀。断港绝潢,徒有朝宗之愿;朽株枯木,何施造化之功。”[27]强烈的情感抒写,形象的情景描绘,展现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的图卷。甚至使事用典,都经常叠用诗人诗篇之典,如前引“律召东风,虽幸春回于寒谷;手遮西日,敢希身到于修门”一联,就分别用唐代诗人刘禹锡和杜牧的语典,这种写法与讲求融汇经史陈言典故的“台阁体”相比,自有一股清新气息扑面而来。
其三,深厚底蕴。陆游在启文中多次强调其“元祐党家”的身份,这是他引以为自豪的家学渊源;他又饱读诗书,历任史职,满腹掌故,出口成章,深厚的文化底蕴时时流淌于启文中间,绝非那些堆垛故事的词臣写手可比。元人刘壎《隐居通议》摘录陆游四六佳句“以训诸幼”,称“凡此皆以议论为文章,以学识发议论,非胸中有千百卷书,笔下能挽万钧重者不能及”,并评价“其文初不累叠全句,专尚风骨,雄浑沉著,自成一家。”[37]
总之,陆游启文的“语带烟霞”,植根于他的浓烈诗人气质和深厚文化底蕴,表现为直抒胸臆式地展露人生感悟,从而在冗滥庸俗的官场交际文体中脱颖而出,“自成一家”。四六专家孙梅在宋代启文中批评任元受(尽言)、李梅亭(刘)的“隶事多冗”“使才太过”,因而造成“真意不存,缘情转失”,*任尽言,字元受,眉山人,绍兴二年进士。《宋元学案》有小传。岳珂《桯史》卷十三有“任元受启”条。李刘,字梅亭,著有《四六标准》。却欣赏苏轼的“姜桂”(辛辣)味和陆游的“烟霞”气,核心即是其中的真意实情,这无疑是别具慧眼,值得进一步地玩味。
参考文献:
[1]文心雕龙·奏启[M]//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423-424.
[2]文选:卷三九[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7:555-557.
[3]庾子山集注:卷八[M].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553-589.
[4]文苑英华:卷六五一-六六六[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四六标准》提要[M]//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三.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65:1396.
[6]周必大.仲并文集序[M]//文忠集:卷五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苏轼文集:卷四六-四七[M].孔凡礼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1323-1374.
[8]宋文鉴:卷一二一-一二三[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八-四九[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李刘.四六标准:四十卷[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徐师曾.文体明辨[M]//历代文话:第二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099.
[12]孙梅.四六丛话·启[M]//历代文话:第五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524.
[13]贺张都督启[M]//陆游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2030.
[14]谢王宣抚启[M]//陆游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2038.
[15]上王宣抚启[M]//陆游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2039.
[16]宋史·陆游传[M].中华书局点校本,12058.
[17]贺薛安抚兼制置启[M]//陆游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2045.
[18]上郑宣抚启[M]//陆游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2046.
[19]贺周丞相启[M]//陆游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2076.
[20]谢周枢使启[M]//陆游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
[21]除删定官谢丞相启[M]//陆游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2024.
[22]谢洪丞相启[M]//陆游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2039.
[23]与本路监司启[M]//陆游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2058.
[24]谢梁右相启[M]//陆游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2064.
[25]福建到任谢表[M]//陆游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1975.
[26]知严州谢王丞相启[M]//陆游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2064.
[27](知严州)谢黄参政启[M]//陆游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2066.
[28]文章欧冶[M]//历代文话:第二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272.
[29]贺莆阳陈右相启[M]//陆游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2037.
[30]陈绎曾.文章欧冶.古文谱·四六附说[M]//历代文话:第二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268.
[31]贺施中书启[M]//陆游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2063.
[32]除编修官谢丞相启[M]//陆游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2028.
[33]贺谢殿院启[M]//陆游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2076.
[34]欧阳修.苏氏四六[M]//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5]孙梅.四六丛话·启[M]//历代文话:第五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625.
[36]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7]刘壎.隐居通议:卷二一[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责任编辑张玲玲)
Notes on Qi Writings in Weinan Wenji
Zhu Yingp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The qi writings evolved from official documents for petitions to a widely used type of communication writings among court officials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115 qi works in Weinan Wenji are a complete record of Lu You’s official career in the royal court, among whom those expressing his inner voice and reflecting his life emotionally ar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Lu’s qi writings are well composed and exemplary in many ways. Sometimes they exhibit originality or allude to ancient paradigms. His writings are full of tranquility as especially expressed in poems by eminent monks, thus unique in style.
Key words:Lu You; Weinan Wenji; qi writing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6)00-0009-07
doi: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0.003
收稿日期:2013-0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渭南文集》笺校”(12BZW06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朱迎平(1948-),男,浙江平湖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