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
——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

2016-04-12 17:33杨莉芸朱德莉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实证分析大学生

杨莉芸,朱德莉

(四川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
——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

杨莉芸,朱德莉

(四川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当前,我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成长特点,网络文化的诸多特性以及网络行为的从众性等特点,都极易引致大学生的非理性政治参与,同时阻碍了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进程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需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问题和原因的实证研究和分析,以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参与网络政治。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大学生;实证分析

本文主要以四川文理学院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人物访谈两种调研方法。文科选取文化与传媒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理科选取数学与财经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各系选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每个年级50名,共800名学生参与了实证调查,其中男生占59.2%,女生占40.8%。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8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同时抽选了17名大学生进行访谈。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及特点

网络政治参与是政治参与的新形式,指政治参与主体通过网络影响政府决策和与政府活动相关的政治生活的行为。[1]它主要表现形式是浏览官方网站、在网上发表政治观点、参与网络政治投票,网上投票及网络监督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以下特点:

(一)参与主体的平等自由性

因特网的低成本使它成为一种资源共享的工具,但网络的虚拟性导致主体的绝对独立性,使政治参与主体绝对平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平等意识在隐蔽的网络文化中无意中得到培育,这将改变中国几千年传统政治文化的等级权威性,有利于构建平等的公民意识。

(二)参与行为的无序难控性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领军人物,具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激情,但认知的限制、思想的不成熟以及网络的开放性使他们部分缺乏足够的政治理性,在政治参与行为中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产生一些极端思想。我国现存网络监管存在大量的漏洞,网络的跨域性和网络上一些灰色和黑色的观点甚至会使他们被一些别有用心的集团所利用,导致不良后果产生。

(三)参与环境的开放自主性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一种开放自主的行为,作为独立平等的个体,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兴趣所在随意选择和决定政治参与主题、政治参与方式、政治参与时间等等,且他们可以无顾于政治参与效果,这无助于他们有序和理性的参与政治生活,但这种开放自由性随着大学生认知程度的增长又有利于他们自我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使他们能自我调控政治行为、有序理性参与政治生活,促进青年的政治社会化。

(四)参与途径的及时互动性

中国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是一级一级单向信息传播和传递的过程,即使进入现代文明,我们的主流政治信息仍然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来传播,这种单向政治信息传播的方式不利于及时反馈信息,作出无效政策的及时调整和修补。网络的及时性有利于双向互动传播信息,网络的虚拟与政治的现实在双向及时互动中碰撞,有利于大学生之间和大学生与政府之间及时互动,交流、反馈和纠正政治决策和政治活动。

(五)参与效果的平民草根性

虽然大学生部分群体热衷于网络政治参与,但多数大学生在网络参与行为上处于缺位状态,网络政治参与制度的不健全以及绩效机制的缺失使大学生只关注与自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发表言论时更多是以“泄气”、“调侃”等方式参与政治事件,自我的消极参与行为和目标导向以及机制的不成熟导致这一庞大群体在网络政治行为中实际处于“平民草根”地位,缺乏实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证调查

罗伯特·达尔认为: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以某种方式主动或被动卷入某种政治体系。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已满18周岁的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是历史的必然。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呈现以下新表象。

(一) 大学生网络参与现状

1.大学生网络时间支出

调查发现,23.9%的大学生在小学学会上网,49.6%的大学生在初中学会上网,22.3%的大学生在高中学会上网,只有4.2%的大学生进入大学才学会上网。交互统计分析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大学生接触网络越来越提前。这种网络接触相应决定大学生的网络时间支出,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天上网平均时间少于1个小时的有31.4%,大学生每天上网平均时间1-2个小时的有39.2%,大学生每天上网平均时间2-4个小时的有21.2%,大学生每天上网平均时间4小时以上的有8.2%,大学生网络时间支出较高。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手机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人均每周上网时间长达25小时,比上年增加4.5个小时,[2]平均每天3.57小时,大学生大部分网络支出时间用在手机设备上,但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低于其他普通网民。

2.大学生基本政治认知

在关于“我国国体与政体”,“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十八大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中日争端的由来及原因”,“中美的外交关系”等基本常识的的调查中,回答的准确率分别为51%,13.5%,7.1%,42%,83%,87.2%,其中文科类的认知高于理科类学生,大部分混淆了国体与政体的区别,对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不能完整回答,对党的各种会议形式更是知之甚少,但对涉及国家利益的国际关系和争端了解较完整。虽然在高校开设了相关政治理论基础课,但结果反映大学生对我国基本的政治常识了解不甚理想,只有政治热情而无政治理论,缺乏理性思考政治行为的基础。

3.网络政治参与动机

已有研究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动因归纳为四种类型:动员型、信念型、情绪型和利益型,据此调查分为:“推动政治文明”、“喜欢政治”、“跟上时代步伐”、“参与政治是自己的权利”、“运用网络维权”、“无聊时看着好玩”,“发泄个人情绪”等,其中,“推动政治文明”占47.1%,“喜欢政治”占51.2%,“跟上时代步伐”占32%,“参与政治是自己的权利”占75.4%,“运用网络维权”占17.6%,“无聊时看着好玩”占24%,“发泄个人情绪”占7.8%,“参与政治是自己的权利”、“喜欢政治”、“推动政治文明”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的选择,说明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有明确的目标,关注政治,具有权利意识,对推动政治文明有积极性,少数学生没有明确的政治观念,甚至有非理性的情绪,视网络政治参与为一种无所谓的行为。

4.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方式

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渠道呈现多元化状态,常用的达到十多种参与渠道,分别是人人网、高校BBS、QQ、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网络论坛、飞信、各种个人主页、微博、官方网站、微信、各种网络论坛等等,其中最常用的是BBS、QQ、腾讯新闻、网易新闻、飞信、微博、微信,部分学生坦言由于手机上网的便利性,他们在课堂上都会打开网易新闻、腾讯新闻等浏览信息,这些网络中心以它们的高度互动性、多样包容性、及时便捷性利于大学生传播和讨论政治事件,在他们中有极高登录率,成为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讨论政治问题的天然集中地。调查中有22%的学生会通过登录官方网站,如新华网等含有.gov.cn的网站获取政治信息,参与政治行为。据《2013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显示,到2013年年底,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超过10万个,较去年同期增加4万余个,增长率约为67%。微博问政已经成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这与本项调查一致。大学生普遍采用网络论坛、微博、即时通讯聊天工具等来参与网上调查、参与投票、发表政治观点、表达政治意愿。

5.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效果测评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这一参政方式给予正面的积极评价。有89.2%的学生认为网络政治参与能在虚拟世界中实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真正当家作主,这有助于实现现实政治生活的民主、自由和平等。有79%大学生认为网络会拓宽公众政治参与渠道,提高青年人政治参与热情,增强青年人政治参与意识。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上述现状,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呈现以下问题:

1.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冷漠化

排除24%对网络政治参与“兴趣不高”的学生外,调查发现即使部分大学生虽然对政治有参与热情,但对自身政治素质认识很清醒,认为自己认识能力不高,而且处于草根地位,没有实际话语权,发言也没用,政治效能感低下,因而对实际的政治参与缺乏足够热情。除此之外,大部分同学认为政府并未对网络政治参与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很多研究者认为,政府对政治参与的冷漠会诱发公民的政治冷漠,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还有7%的同学因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13年发布的最新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和“转发500次刑拘”第一案的影响,害怕可能招惹麻烦也对政治参与持以冷漠态度。

2.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表层化

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主要以“浏览时政要闻”、“网络调查”、“网上投票”、“网上发帖”等一些低层次的活动进行,“参加选举”、“参与政府管理”、“监督政府机构”等一些高层次的政治参与活动基本没有。他们很少参与“政府决策网络建言”、很少提出“某项法规草案修改意见”。大学生虽然普遍喜欢浏览时政要闻,关注网络热门事件和社会热点信息,但大部分没有作深入的跟进和了解,对社会问题关注的深入度低,只是一种浅层次的政治参与。大多数新闻、媒体和网站由于利益的驱使,报导目的多为娱乐需要,报导事件呈现娱乐化倾向,不会从本质性去分析背后的理论渊源,缺乏深刻性,导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随之改变;知识在信息泛滥的互联网时代淘汰率极高,速食文化、快餐文化使新闻和热点问题瞬间更新,使大学生缺乏跟进思考和细致研究的网络环境;大学生主要以学业为重,专业知识学习的时间占用使他们对多数政治问题和新闻热点的认识和了解只是一种表层行为。

3.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非理性化

作为理性人,一般情况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是理性的,他们会理性的获得政治信息、参与政治行为、表达政治诉求,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但在实际上,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网络参政夹杂着许多非理性因素。首先,大学生作为青年人具有青年的特点。他们是一个夹杂着感性与理性、激情与温和、极端与平静、思考与宣泄的群体。价值观的不成熟使其政治参与的态度及行为呈现不稳定性,有时在情绪驱动下会发表一些偏激、悲观的观点。其次,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隐蔽性,很多网络信息来源不可靠,一些反动分子会利用网络散布一些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稳定的言论,制造一些虚假的政治信息,由于政治权威观念的存在,大学生会对网络信息作出错误判断,轻信网络政治言论,易造成政治参与非理性。

4.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群体化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极易呈现出“群体化”现象,大学生成员之间容易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能在彼此相互依赖和随意的冲突中实现彼此的沟通,最终获得心理归属和价值认同。群体成员虽然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以感情接近、观点相同为基础的青少年群体往往具有统一的群体意志和较强的内聚力。这种现象容易导致群体本身视野狭隘和参与姿态“无限放大化”,比较吸引大学生人气的高校BBS和人人网等论坛更容易把思想、爱好、价值观基本相同的大学生集聚到一块,通常出于自身利益和群体利益考量大学生会就有关热点的关乎自身利益的事件作出网络群体行为,导致大学生群体事件,影响社会安定和政治发展。

5.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动机多元化

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动机呈现多元复杂性。选择比例相对最高的是“推动政治文明”、“喜欢政治”参与政治是自己的权利”,这意味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一定积极的明确主题,但部分大学生选择“无聊时看着好玩”、发泄个人情绪”和“无所谓”的态度,极少数大学生认为“跟我有利的网络政治行为我才会参与”。参与动机的多元复杂性说明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还普遍缺乏,这会影响自身的政治素质和参与能力。

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中国传统消极政治文化的影响

政治文化是指特定时期一个民族所流行的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3]政治文化通过长时间的积淀会形成并决定一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心理,从而间接影响公民政治参与行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很大程度上受政治文化的影响。几千年形成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消极文化对其影响深刻。传统以天子为中心的权威观念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形成臣服型的政治文化,并渗透于国民的生活,影响他们的思维和意识,他们对国家政治只有服从的义务。权威崇拜也使人们缺乏独立的主体意识。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束缚其政治参与意识的发育,阻碍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的提升。

(二)西方政治思潮的冲击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出现繁荣局面,极右翼的西方政治思潮随之不断复兴与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为西方右翼政治思潮、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渗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些西方学者及政客操纵信息,在网络上鼓吹两党制、多党制的轮流执政和全民普选等一些普世价值观,借以动摇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争论,质疑社会主义制度,大学生由于政治素养和感性认识的限制,以及信息真伪验证渠道的缺失,容易被这些信息误导,出现跟帖的从众现象,产生负面影响。

(三)网络法规建设的相对滞后

网络是一个覆盖面广的信息共享平台,存在不少低级庸俗、虚假甚至反动暴力和淫秽的内容,不少学生缺乏理性认知能力,会涉足不良网站,浏览不良内容,网络论坛和网络交往也会存在欺骗、侮辱人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现行网络法规建设却相对滞后,依法网络监管不到位,执法力度不强,使大学生缺乏健康安全的网络政治环境。

(四)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不足

高校一直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阵地作用和宣传作用,但由于宣传手段及宣传方法的陈旧落后,加上网站的常规性,导致网站普遍不被大学生接受,他们很少进入该类网站浏览信息。虽然国家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高校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呆板、保守,教师自身理论素质不够高,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效果不甚良好,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和素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合理引导。

(五)大学生自身政治素质的薄弱

生活中的个体,由于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会对人们的政治参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由于经验阅历和政治素养的限制,会影响他们参与政治。现实政治与大学生政治实践从小就处于脱节状态,感知政治有较大局限性,加上大学生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与社会联系不紧密,因而对社会了解不深,对各种现象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缺乏政治参与环境的现象也使他们政治思维弱化。由于政治理论和政治素养的不足,大学生对政治的辨别能力较弱,也影响其政治参与行为。

四、结语

中国网络政治参与虽然起步比西方晚了近20年,但发展到现在已基本成熟,并具有参与主体的平等自由性;参与行为的无序难控性;参与环境的开放自主性;参与途径的及时互动性;参与效果的平民草根性等特点。大学生已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网络在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了广阔空间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产生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要分清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参考文献:

[1]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1.

[2]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 人均周上网时长25小时[EB/OL].[2014-01-17].http://roll.eastday.com/dfw/c3/2014/0117/3355514398.html.

[3] 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徐湘林,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责任编辑范藻]

Empirical Researches on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 on Network:A Case Study from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YANG Liyun, ZHU Deli

(Marxism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it is these things, such as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grownup and the features of network culture and the conformity of network action, that are prone to result in the irrationall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at block up the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interfere th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So it needs the empirical researches and analyses on the features, problems and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network politic for the direction of a reasonable participation.

Key words:participation in network politic; college students; empirical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5-06-18

基金项目: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一般项目“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与引导机制构建及对策”(CSZ13054)

作者简介:杨莉芸(1977—),女,四川达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248(2016)01-0054-05

猜你喜欢
实证分析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安徽省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电子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研究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