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缙(川北医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发展探究
徐缙(川北医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人文性是医学的本质属性,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是医学教育的应有之义。本文在明确医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教学现状,系统分析国内外医学人文素养相关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探索完善课程、整合资源、加强实践等发展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养实践整合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医学迅速发展,对疾病的预防、诊治能力不断提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病痛,维护生命与健康。但商业渗透不断、人文关怀缺失、医德医风失衡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在医学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医学人文关怀相对滞后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医学的根本目的,呼唤医学的人文回归,构建尊重、互信、和洽的医患关系,探索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路径,已成为当下学术领域、医学教育改革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在明确医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教学现状,介绍分析国内外医学人文素养相关标准的基础上,探索培养医学职业道德、提升医学人文素养的有效路径。
医学具有鲜明的人文属性。医学是在人类生存和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以处理(预防和诊治)人体疾病,缓解人体病痛,维护人体生命和健康为目的。因此,人是医学研究和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医学产生、发展的动力和终极目标,是医学的第一要义,医学是最能体现“人本”的科学,人文性是医学的本质属性。“医学从来就不曾是一门纯粹的科学,而是包容人类社会各种价值观的综合体,本质上是一门人学”。
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是不可割裂的。邱仁宗指出医学具有二重性,是运用医学知识、技术来解决人的问题,因此,它包括技术要素和人道要素两个方面。“人文是医学的灵魂,是医学的旗帜,是支撑医学发展的原动力,是医学发展的起点和归宿”。人除了具有生老病死的生物自然属性外,还具有不容忽视的心理精神和社会文化属性,如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哪里有对医术的爱,哪里就有对人性的爱”。同时,医学科学的能力又是有限的,E.L.Trudeau告诫说“有时治愈,时常缓解,总是安慰”,可见尊重生命、人文关怀对医学、医生和患者的重要意义。割裂医学科学与人文是非常危险的。“医学一旦丧失人性是十分可怕的,就像脱缰的野马冲向悬崖”。医务人员医学人文素养不高,会造成临床上“只见病,不见人”,缺乏整体意识,全局意识,难以真正实现医学的目的。而如果将医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融通,则有助于推动医学的发展,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医学人文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并致力于它们在医学教育和实践中的应用,旨在从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的视角审视生命、健康、医药等医学问题,促进医学的跨学科交流和健康发展。医学人文在人的生物性基础上,主要涵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心理和社会两大范畴。与人的生理因素一样,人的心理、精神、社会、行为、伦理等因素在人的健康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医学人文素养要求医学生应在尊重科学的同时关爱生命、发扬人道、救死扶伤、以人为本,体现“医乃仁术”的职业道德和具备医患沟通、团结协作的职业技能。杜治政指出“医学人文学的发展是以生命伦理学为前导的,其主导学科是生命伦理学。……其核心价值指向是维护人类生命的尊严和人的权利”,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敬畏,生命健康权是新医学人文观的支撑点。“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维护生命健康的基本权利”是医学人文的核心价值观。
首先,对医学人文重视不够。部分教师和医学生片面强调医学的科学性、技术性,而对医学人文素养的意义、内涵认识不足,甚至认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可有可无”,导致医学生缺乏提高医学人文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医学人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有待完善。目前,很多医学人文课程不是必修课程,而是置于其它课程之下或附属于其它系部,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任师资匮乏,不适应医学职业发展要求。此外,医学人文课程教学内容单一,学时不足,教学模式落后。
最后,医学人文课程实践环节薄弱。医学人文相关理论研究较多,相关知识灌输识记较多,而理解掌握、实践运用薄弱,不能将知识有效转化成能力,并上升到医学职业素养。
造成医学人文教育的萎缩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医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割裂、失衡,医学的专业化发展,特异性病因说等。医学的科学性迅猛发展,医学的科学技术的一面被奉为医学的正宗和主流,认为技术的发展是医学进步的要义、中心,是维护人类生命和健康一切问题的唯一保障,奉行技术至上,片面追求技术进步。因此,医学的人文性被被剥离出来,人的心理情感、社会文化因素被忽视。王一方援引“现代医学之父”奥斯勒指出的近代医学的三大困境:一是历史洞察的贫乏;二是科学与人文的断裂;三是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指出“这三道难题至今依然困扰着我们的医学和医疗的发展与改革”。加之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知识的积累,道德信念的内化等是一个系统、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大量反复实践习得,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造成当前医学人文教育不尽人意。
由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颁布的医学教育纲领文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同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2003年发布、2012年修订)指出所有医学院校必须开设“医学核心课程包括医学基础理论和医疗实践,特别是基础生物医学、行为与社会科学、基本临床技能、临床决策技巧、沟通能力和医学伦理学”。并在该标准的宗旨及结果、教育计划、学生、教师等范畴多次强调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的必要性及其与生物医学的平衡、协调与整合;重视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医学生应具备善于沟通的职业技能,“具备与同学、教师、其他卫生领域从业者、患者及其家属相处时应有的良好方式”,“包括病人处置技能、团队合作/领导技能和跨学科训练技能”和良好的职业态度。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在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以及交流沟通技能两大领域提出20条医学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交流沟通等的人文素质,认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医生应当通过有效的沟通创造一个便于与病人、病人亲属、同事、卫生保健队伍其他成员和公众之间进行相互学习的环境”。
我国现行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毕业生应达到“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等12项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的能力”等职业技能。
可见,在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中重视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医学生尊重生命、维护健康、关爱病人的医学职业道德,发展医学生交流沟通、团结协作技能是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方面。这既是医学的古老传统,又是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技术与人文并重的要求,是医学“以人为本”的本质体现。
(一)完善医学人文课程
医学人文课程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优质医药卫生人才的基本保障,是落实立德树人,发展医学生尊重生命、人文关怀,进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课程。
首先,要适应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国家相关标准构建、完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开设医学伦理学、行为与社会科学以及临床交流沟通技能等医学人文核心课程,系统传授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培养技能、提升素养。在上述核心课程的前提和基础上,根据社会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求、医学教育的人文性等目标设置具体科目,调整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时数、学分。杜治政(2015)分析国内外医学的教育现状认为人文医学课程以180学时到20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7%,不含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宜,且在教学实践上具有可行性。
其次,要调整完善医学人文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构建与教学目标相适应,教学模式多样、教学手段先进,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体系。
(二)重视医学人文整合
充分有效整合相关教学、实践资源,系统设计、多方参与、共同协作,将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融入、贯穿于医学生培养的各个方面和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医学人文在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不断线,深入渗透到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的各个领域。杜治政援引刊登在《科学》杂志上的美国科学工作者促进会主席EdwardO. Wilson“我们需要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整合在一起探索生命”的观点并认为“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是整个时代的要求,对于医学来说,这种结合则更为迫切和重要”。“一切医学人文学的努力,其最终指向仍是促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结合,促进医学科学的人性化”。整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相互交叉渗透,互利共赢,在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推动医学的全面健康发展。
整合医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使二者相互促进,均衡发展,共同推进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医学的全面健康发展中,使医学的人文性得以弘扬和发展,医学生人文素养得以提升。整合医学专业课程与非医学专业课程,课程、教师间交流互补,在医学专业课程中合理有效融入人文元素,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避免“不在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况。整合基础医学教学和临床医学实践,使医学人文素养的发展贯穿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整合课内和课外两个课堂,在老师引导下积极拓展医学人文第二课堂活动,营造医学人文环境,通过职业体验、医患沟通等形式活泼的医学实践活动,提升医学人文素养。
(三)加强医学人文实践
与医学人文理论研究同等重要的是医学人文的实践。所有一切医学人文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包括医学生和医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医疗专业的实践,并且也只能是医学专业实践。“医学人文教学,一刻也不应该脱离医疗实践”。
临床实践教学一直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特色,仅毕业实习就要求不少于48周,应充分利用实践机会,在实践提高医疗技术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医学生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与同事的交流协作的技能需要长期的临床医学实践才能逐渐提高。尊重生命、关爱病人需要不断地在临床实践、医学职业生活中去感悟。良好的医患沟通技能和医学职业道德不是通过教师简单讲授、灌输或死记硬背获得的。沟通技能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需要在知识的基础上,在临床医学情境中通过医学生的长期实践,反复练习、不断调整而习得。医学生医学职业道德同样需要在医学实践中去培养提高,通过医学情境,医学生亲历医学事件,体会患者的痛苦、生命的可贵,加强人文渗透,激发学生的同情,这一体验式习得的医学职业道德有利于知行合一,这也是近年兴起的叙事医学的重要思想。
医学人文素养是医学的重要支柱,是医学教育的重要方面,改变当前医学人文素养的教育现状,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关怀水平、沟通协调技巧等迫在眉睫。医学教育应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将医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完善医学人文课程、加强医学人文实践、重视医学人文整合,培养医学技艺精湛、医学道德高尚,科学、人文和道德融通的医务工作者,从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以人为本,促进人类健康。
【责任编辑:桂静】
参考文献
[1]CharonR.NarrativeMedicine:AModelforEmpathy,Refection,Profession,andTrust.JAMA.2001;286(15):1897-1902.
[2]杜治政.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人文医学教学[J].医学与哲学,2015(6A):1-6.
[3]杜治政主编.守住医学的疆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4]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本科医学教育质量改进全球标准(2012年修订版)[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321-334.
[5]王一方,邱仁宗等.敬畏生命:生命、医学与人文关怀的对话[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5-19.
[6]王一方,赵明杰主编.医学的人文呼唤[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8.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EB/OL].http://www.moh. gov.cn/mohbgt/pw10812/200811/38226.shtml,2015-12-1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784(2016)02-67-4
收稿日期:2015-12-08
基金项目:本文系川北医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医学生临床实习德育工作的思考”(项目编号:CBY14-BZD1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缙,女,重庆北碚人,川北医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