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长征精神 增强文化自信
——论长征精神在重塑高校教师职业素养中的作用

2016-04-12 10:54李太斌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长征红军精神

李太斌(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思想政治教育★

弘扬长征精神 增强文化自信
——论长征精神在重塑高校教师职业素养中的作用

李太斌(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瞩目成绩,许多先富起来的民众开始崇尚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盛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反“四风”,并在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后提出了文化自信。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习近平同志高度概括了长征精神,并号召全民族要发扬长征精神,作者以为,长征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文从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出发,论述了高校教师如何增强文化自信,从三个方面重塑教师职业素养:坚定教师的职业理想信念;从实际出发,科研与教学齐头并进;紧密团结艰苦奋斗,加强教学监督与管理。

长征精神 文化自信 高校教师 职业素养

80年前,红军如滚滚铁流,长驱数万里,战强敌、跨激流、翻雪山、过草地,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万里长征。长征的过程,不仅是战胜敌人、赢得胜利、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而且是联系实际、创新理论、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长征对于我们党、国家及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留给我们最可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长征精神。

那么,什么是长征精神?总结起来说,长征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第二,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第三,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第四,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第五,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①。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对于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意义,也是科学把握红色文化体系的需要,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同时,作为共产党员,不仅要熟知长征精神的含义,更要将长征精神与自身职业相结合,外化于实践行为。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长征精神对于提升我们教师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指引性作用。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论述。

一、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 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信念

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科学把握红色文化体系的需要,有助于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红色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并延续至今,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体系。由于各个历史阶段的条件、性质和任务不同,红色文化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在本质精髓上一脉相承,在表现形式和载体上丰富多样。革命战争年代孕育而生的长征精神是红色文化体系中的光辉坐标之一。

长征精神一方面继承了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中诸如坚定信念、听党指挥、清廉为民、艰苦奋斗、敢为人先、敢闯新路等优秀品质;一方面又启迪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对形成内容完整、逻辑缜密的红色文化体系产生了特殊作用。从途径14个省,翻雪山过草地、斩关夺隘,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殊死搏斗,到啃树皮、吃野菜,战胜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饥寒伤病,长征将红色文化中坚定信念的精髓予以发扬光大;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到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作坚决斗争,长征将红色文化中听党指挥的信条予以发扬光大;从长征伊始就明令“严格执行阶级路线,不许丝毫损害工农群众的利益”,到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提出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张,我们党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将红色文化中清廉为民的宗旨予以发扬光大……可见,长征精神为建立健全红色文化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长征精神既是我们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核心,也是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重点。改进教师工作作风,首先要转变思想,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对教师而言,要保持理想信念的坚定,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坚持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学术水平。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于理论素质的提高,来自于崇高精神的感召。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就不能满足于现状停滞不前。如果教师的知识视野不开阔,就无法给学生带来新的思考,学生很可能只是获取了一纸文凭,而在能力上没有得到本质的提高。同时,教师要加强理论的钻研,涉足更多的学科和领域,开阔视野,这样才能在学问上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自身的学术水平得到了提升,才能将新的知识分享给学生,将优秀的学习方法传输给学生,让他们做到“举一反三”,从学习知识的能力上得到较大提升。

二是抵抗金钱诱惑,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个体或私营业主的收入迅速增加。与之相比,教师仍然依靠原来的死工资生活,收入明显偏低。特别是在大城市,养家糊口的经济压力使许多普通教师入不敷出,与其社会价值很不相称。面对其他行业爆发的“大款”,许多教师的职业神圣感丧失,廉洁自律解除,禁不起金钱物欲的诱惑,产生了各种不谦行为。同时,在市场经济初期的不规范所诱发的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影响下,有些教师的人生价值观错位,如认为“真正的幸福是物质的富有,感官的快乐”等等。因此,把知识的传授当做商品,商品经济等价交换成了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由此导致职业道德沦丧,以职谋私。因此,要杜绝上述情况,必须重新端正思想,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传承和发扬奉献精神。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苦与乐,金钱与物质带给人的娱乐是单一的,但丰富的知识带给人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是多维度的。正如几十年如一日扎根青海高原的“孺子牛奖”获得者刘让贤所说,我的生命在一批又一批孩子的身上延续,我的乐趣在一代又一代孩子身上寻找,我的幸福在年复一年的教育工作中获得。总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安贫乐教,爱岗敬业,这便是长征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为了崇高的职业理想不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的体现②。

二、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 从实际出发齐抓科研与教学

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深刻理解红色文化价值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增添文化自信的底气。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因为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有血与火铸成的红色文化,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由长征铸成的长征精神,是探究文化自信缘由的一个窗口、洞悉文化自信精髓的重要管道、彰显红色文化价值的一面旗帜。

长征精神是一代共产党人信仰共产主义、不畏强暴和不怕牺牲的写照。湘江战役,中央红军由8.6万人锐减至3万人,受伤被俘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在扯断自己的肠子后壮烈牺牲;在法国传教士薄复礼的笔下有“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天天不分昼夜地行走……但这些身着破衣、草鞋的年轻战士还常常围绕着人的精神等哲学命题讨论”的场景。长征精神是一代共产党人爱国爱民、勇于担当和顾全大局胸怀的展示。长征期间,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交织缠绕,我们党却在最艰难的时候,以民族利益为重,高扬北上抗日的大旗。长征精神是一代共产党人知耻后勇、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等优秀品质的再现。在长征路上,我们党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留下来,为我们党从挫折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长征精神是一代共产党人牢记党的宗旨、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长征既是一场与国民党军队真枪实弹的较量,又是一次与国民党政府争取民心的博弈。长征中,红军每到一地,都深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打土豪、分粮食、废苛捐,严守纪律,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国民党和白军则军纪涣散、盘剥百姓,失道寡助。长征精神是一代共产党人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将反法西斯的中国力量壮大为一支争取世界和平重要力量的升华。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背景下进行的长征,我们党始终以谋求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为己任,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沿阵地联系在一起,以长征的胜利推动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的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的先进文化,遵循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有助于增添文化自信的底气,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集中国力量的迫切需要,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内涵,落脚到职业素养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应当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努力做到科研与教学两不误。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变革,高校的教育功能正在从注重传播知识、单纯强调教学职能,转向教书育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面宽、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育思想的转变,促使高校教育模式、教学方式的变化,赋教学于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越来越成为高校发展的战略。教学与科研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既不相矛盾,也不能互相替代,没有科研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没有教学的科研不是高校中的科研。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把教学与科研割裂开来,互相对立。对教学和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有两种对立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主体,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为教学服务,科研也不例外;另一种观点认为,在这两者之间,科研是核心,没有科研的大学,就不成其为大学,因此,高校的发展在于科研③。其实,这两种观点都只强调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只突出了教学与科研单方面的功能,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促进的作用。科研为教学服务是高校科研区别于专业科研机构的重要标志,开展科学研究为教学开辟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同时,高校教学过程也离不开科学研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的更新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的压力,对教学内容要求之广和深,对教学方法要求之灵活,这些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是教学改革的首要话题。传统的教育思想以教学为中心,而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全面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使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得到发展。教师上好课,必须要研究知识和教学效率,研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工具,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学会学习的过程”,这些都需要科研做后盾。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把教学和科研较好地统一起来,认真解决教学和科研两者产生的许多矛盾。一要避免教学与科研脱节,如:不重视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科研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二要避免教学与科研对立。唯教学至上和唯科研至上的思想都是不正确的。

三、激活红色文化基因 紧密团结艰苦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长征精神,并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激活红色文化基因的体现,对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长征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红军长征呈现了一幅气壮山河的历史画卷:有平均每三百米就倒下一名战士的纪录;有冻死的红军战士仍紧握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费的场面;有泸定桥上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攀链冲锋的身影;还有张闻天“没有理想,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这一发自肺腑的话语等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强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长征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将促使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保持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力量。弘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定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期间,武器简陋的红军将士始终处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四百场以上的战斗,平均每三天就要发生一次激烈的战斗……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指出,长征是“震惊世界的行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定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是长征取得胜利的保障,也是增强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长征路不可或缺的品质。这种品质能够使我们在困难的时候看到光明、在曲折的局面里得到勇气、在失败的逆境中振奋前行。

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长征途中,红军没有飞机和足够的枪支弹药,缺医少药,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却在极其艰难的自然和战争环境中,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红军中传唱的“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的《牛皮腰带歌》,恰好证明了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中的评论,“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证明了法国女学者西蒙娜·戴博瓦尔在《长征》中的赞叹,“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艰苦奋斗的作风是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增强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长征路不可或缺的品德。这种品德能够使我们不忘根本站得牢、不移壮志立得住、不忘初心行得远。

长征的胜利也是红军战士们集体紧密团结、艰苦奋斗的伟大成果。对于教师个体而言,自身的专业素质、学生的能力提升,都与学校的大环境息息相关。假如没有高效的管理、井井有条的教学秩序,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实现任何职业价值都将无从谈起,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因此,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既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通过教学监督与管理,学校能了解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帮助教师及时分析问题、总结经验、获得改进教学的建议,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督导要着力对教师进行正面的指导,在教学组织和实施模式上引导教师选择适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方法,指导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推动“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教学改革。

评价具有导向、鉴定、调控等诸多功能,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既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引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的有效方法,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没有评价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因为教学效果如何,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源于教学内容还是源于教学方法?是教学能力问题还是教学态度问题?如何加以改进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教学评价做出科学的回答。在建立评价标准时要围绕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减弱一些常规项目的评价权重,如“教态”、“板书”等,加大一些体现高校教育特色项目的评价权重,如“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等,使评价能够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有引导和促进作用。要将教学督导和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师在不断改进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集体凝聚力,也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④和谐的教师队伍指的是教师们为了学校这个团队的利益与目标,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作风,主要表现为对单位的忠诚,对领导的服从,对同事的欣赏,对学生的热爱,对社会的无私奉献。和谐的教师队伍的形成,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关键,也是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的重要环节。

四、小结

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长河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对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旗帜鲜明地在大学生中倡导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将长征精神铭记于心,外化为高尚的为职业理想无私奉献的行动。在教学与生活中,以身作则,引导大学生养成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面对挫折时能具备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有以集体利益为首、紧密团结、坚持不懈的大局意识;有任劳任怨、甘愿付出一切代价的牺牲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井冈山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它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融入每位共产党员的灵魂深处,成为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精神来源,成为我们继续拼搏、开创未来、实现伟大“中国梦”、迎接新的“长征路”的精神支柱!

【责任编辑:吴妮徽】

注释

① 解读长征精神,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0/24/c_1119776364.htm

② 以长征精神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张瑞荣,德育与学生工作,2005,08

③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http://wenku.baidu.com/

④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团队精神,http://wenku.baidu.com/

[1] 孙蓓雄.论高校弘扬长征精神的必然性与适合性[J].观察与思考,2011,11.

[2] 罗方.弘扬红军长征精神 走好党的群众路线[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4.

[3] 雷芸.重温长征精神 做合格党员[J].山西青年,2016,14.

[4] 谢芝玥,钟发全.卓越教师的专业修炼[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5] 王树增.长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0.

A84

A

1008-8784(2016)04-44-5

2016-11-09

李太斌(1965—),男,硕士,教授,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影视艺术、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长征红军精神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少寨红军桥
拿出精神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