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牛
社会需求角度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途径探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意识到大学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能够有效升华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语言应用能力,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鉴别与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本文在经过大量的走访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从社会需求角度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途径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社会需求角度大学语文教育改革途径
杨小牛
1.学校重视不够,课程设置随意
各高校领导对于大学语文在思想、观念上都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也是导致大学语文教学日趋边缘化的根本原因。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所选取的教材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难以吸引学生。高校领导普遍把大学教育等同于专业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育,忽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致使大学语文沦为补充课程,可有可无,因此大学语文也就无法达到推动传统文化发展、升华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鉴别与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创造力等各方面的目的。如若母语的学习也同英语学习一样,有类似“英语四六级”的硬性标杆,相信大学语文的处境也会有所不同。
2.学校投入不够,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学校投入不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师资力量投入不足。大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以传播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传扬传统文化为主要目的,这也就要求任课教师具有相应的专业素质和渊博的传统文化知识,但是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一般都是代课老师,缺少专职的教师任课,并且教学内容仍未脱离高中教学的模式。由此可见,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与高中语文的授课方式差别甚微,高校没有意识到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思维方式以及思想认识获得进一步提高,而并非是教授学生基础的词句理解。另一方面是高校普遍在创造人文教育环境方面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未能举办足够的人文讲座,鲜有名人足迹,使得学术活动与人文讲座较为匮乏,这就无法构成大学文化氛围,难以创造人文教育环境。
大学语文教学,承担着传播我国母语文化、提升学生民族语文素养的重要任务,具有非常重大的社会意义。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实现高校语文教育和社会真实需求顺利对接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最终都要在社会上得到展示,并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提升高校语文教学的合理性,使高校语文教学符合社会的真实需求,才能让高校语文教学为社会的发展真正提供足够的助力。另一方面,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提升高校综合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大学语文教学在大学整体的学科教育体系中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要有效提升高校综合教育质量,就必须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并将其视为重要的改革阵地,扎扎实实将改革工作进行到底。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入手,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其一,改革的核心思想应当体现社会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倒逼教学机制变革;其二,改革应当充分重视学生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多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多考虑学生的成长成才;其三,改革应当以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机制为目标,真正使改革的成果落地生根,实现改革的长效化。在这里,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改革策略:
1.在社会需求的视角下重新定位大学语文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学语文的定位也应当紧随时代的脚步,然而,当前大学在语文教学定位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突出的表现就是缺乏人文性和目标感,为了教学而教学。教育部发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大学语文教学应当发挥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从社会需求的视角下重新定位大学语文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充分认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和社会性,在此基础上明确大学语文教学的深刻社会意义,使教学行为产生推动力,而不是机械性地、盲目地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其次,明确树立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最好将目标进行量化,以便后期考核,使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学工作的目标所在,并在考核压力的推动下,增加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途径的动力;最后,转变精英化教育的思路,采取大众化教育的思路,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再是培养个别的学科尖子生,而是提升学生整体的综合语文素质,采用大众化的教学思路,让教学行为更广泛地被学生所接受,最大面积地提升语文教学对象即学生群体的母语素质。总之,在社会需求视角下,重新定位大学语文教学,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是科学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也是基础性和前提性的一步。
2.教学内容体系的更新和重新构建
长期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工作实际可以取得的效果以及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程度。可以说,体系科学、简单直接而印象深刻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容易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体系需要大幅更新和重新构建,僵化的、滞后的语文教学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大学语文教学的真实需求。在重新构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新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经典的、具有深刻传统文学价值的内容不可抛弃,但一定要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加入具有时代气息和现代感的、紧贴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如此方可在较大程度上改善目前大学生语文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低下的情况,增加大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认可度;另一方面,要将教学内容进行社会化处理,即将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国家发展所产生的强大力量,潜移默化地将语文知识的社会性、人文性充分发挥出来,提升社会使命感。
3.多媒体教学的充分、合理应用
目前在我国大学教学中,多媒体设备基本已经得到全面普及。多媒体教学具有其显著的优势,但也有不少大学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容易陷入误区,没有将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甚至使多媒体教学对语文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在社会需求的角度下,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具体来说,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具有节省教学时间、增加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形象性和直观性等优势,因此要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图片展示、视频播放、氛围构建,以激活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要做到科学、有序,使多媒体设备为教学服务,而不是将多媒体展示作为教学主体,因为过多的和不必要的多媒体展示会大幅度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语文知识点上转移到寻找多媒体展示的趣味上,使教学重心偏离。因此,必须将多媒体展示和教师的讲解、引导充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多媒体教学效果,而不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
语言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中华母语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我们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来源。新时期的大学语文教学要明确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以传承民族语言文化、弘扬传统语言文化为目标,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入手,肃清社会发展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的真实需求,深入实施教学改革,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语言文化素养,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输送具有深刻的中华语言文化素养的、可以在社会中大有作为的人才。
[1]谭广宇:《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视角》,《广西教育》2011年第1期,第75-76页,第78页。
[2]张晓红:《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第13卷第1期,第47-50页。
[3]师伟:《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走出大学语文教学困境》,《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第1期,第249页。
[4]陈艳秋:《社会需求视界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第10期,第173-174页。
[5]刘伟:《基于社会需求视界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现代交际》2015年第9期,第228页。
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