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论杜甫对孔子“仁道”思想的继承
王静
自宋代以来,杜甫就被树立为“忠君”的典范。考察诗人生平及其思想来源会发现,忠君仅是诗人道德操守的一个部分,“爱人”才是他生命的核心内容,而这一切皆来源于孔子的仁道思想。
仁道忠君谏君杜诗
在仇兆鳌《杜诗详注》附录的“诸家论杜”中,开头第一条,是苏轼的一段评论:“古今诗人众矣,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1]这段话把杜甫树立成为忠君的典型。而考察诗人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会发现,诗人不仅是“一饭不忘君”地恪守“忠君”之道,更是“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地行“谏君”之责。而不论是“忠君”还是“谏君”,都来源于诗人对孔子“仁道”思想的继承。
“仁”是孔子思想之核心范畴。孔子乃至整个儒家思想的体系,亦依此而建立。《论语》中多处讲仁,孔子就学生的资质和个性差异所作出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但无论是“克己复礼”“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表述,皆可归结为“爱人”。在君臣伦理关系层面上,也同样如此。对于臣事君的原则,孔子提倡:“以道事君”。孔子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先进》)“以道”就是引导君行仁道,以利民惠民。孔子把“爱人”作为仁道的标准,同时也是臣事君之标准。
“忠”是孔子在君臣伦理关系层面上提出的行为规范。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要求奉职者坚守职位不懈怠,执行政令需忠实。曾子也说:“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2]为人谋事尽心尽力了吗?另外在《论语·公冶长》中,当子张问:“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时,孔子回答“忠矣!”可见,孔子把始终如一地尽心任事,不懈于位定义为忠。同时,在《孝经·事君章》中孔子还强调:“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3]也就是说,入朝进见谋虑国事,则思尽其忠节。因此,孔子认为在臣事君方面,臣子的行为操守是忠。忠君和爱人并不相悖,通过忠君来实现爱人(民)的理想是封建社会特殊的行为方式。
臣本着“忠君爱民”的节操和原则事君,却会遇到君不守仁道的情况,因而,孔子说:“勿欺也,而犯之。”(《宪问》)“君违,不忘谏之以德。”[4]也就是说,犯颜直谏是臣之本分。在《孝经》卷七“谏争章”中孔子说:“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5]也就是说,君无道,臣必须诤谏,不然,为臣者不仅失职且有违仁道。
杜甫作为儒家思想的信奉者,对自己被培养成一个儒者的家族传统,是以为光荣而自豪的,在《进雕赋表》中,他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6]被孔子盛赞的“大同”社会,也是诗人的济世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人希望辅佐君王实施仁道之政,再现尧舜之世。因之,循着孔子的仁道思想,诗人展开了一生的行动写照。
忠君
杜甫这位大爱者,对于君主给予了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无私的热情。从“一饭不忘君”(见前注),到“葵藿倾太阳”(《咏怀五百字》)、“恋主寸心明”(《柳司马至》)、“至今劳对主,何以报皇天”(《有感五首》)、“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诸将五首》)等,诗人的一片忠诚之心俯拾皆是。尤难可贵的是在安史之乱中,当处于仓皇流离中的诗人听说肃宗在甘肃灵武称帝,想到国家正是用人之际,便不畏艰辛,“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冒死远赴甘肃,向肃宗奉承自己的一片“葵藿”之心。当得到赏封任左拾遗之职时,他十分感激“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述怀》),且十分勤勉尽责,“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春宿左省》)。但他的忠诚笃厚品格并没有得到肃宗的赏识,反而因忠诤直谏而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参军,不久便弃官离去。虽如此,他对君王忠诚无私之心依然如故。如他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写的《凤凰台》中提到:“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深衷正为此,群盗何淹留。”另外,像“我虽消渴甚,敢忘帝力勤。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别蔡十四著作》)、“尚想趋朝廷,毫发裨社稷”(《客堂》)、“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同元使君舂陵行》)和他晚年流寓蘷州,虽然自己不再是朝臣,而且多病缠身,但对君国依然不能忘怀,甚至更为关切,如:“愁边有江水,焉得北之朝”(《又雪》)、“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江上》),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仍在“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南征》)、“悠悠照边塞,悄悄忆京华”。所有这些,杜甫都当之无愧于“忠君”二字。
诤谏
杜甫历玄、肃、代三朝,三位君主失德无道给社稷民生带来的灾难,诗人看在眼中,痛在心中,怒在笔中,犯颜直谏创作了大量诤谏诗,字字皆是拳拳爱民之心。
玄宗在开元后期,发起了连年的战争,不仅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而且大大加剧了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压榨,在《兵车行》中,诗人悲愤道:“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而安史之乱的爆发,更加重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盘剥:“分军应借给,百姓日支离”(《赠崔十三评事公辅》)、“国步犹艰难,兵革未衰息。万方哀嚎嚎,十载供军食。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奈何黠吏徒,渔夺成逋逃”(《遣遇》)。各地军阀趁火打劫,掠夺成性,“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三绝句》)。据《通典》载“诸道节度使、观察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或于津济要路及市肆间交易之处,计钱至一千以上者,皆以分数税之。”[7]为此,诗人用实录的手笔,对当朝皇上和朝官进行强烈的控诉。
肃宗继位后,不仅治国无方、恢复不力,且不图进取,还拟避乱南迁建都荆州,杜甫在《建都十二韵》中怒斥道:“苍生未苏息,胡马半乾坤。议在云台上,谁扶黄屋尊。建都分魏阙,下韶辟荆门。恐失东人望,其如西极存。时危当雪耻,计大岂轻论……”诗在开篇就对“下韶辟荆门”这种令人“失望“、不利于“雪耻”的胆小怯敌行为痛加抨击,情急言厉。而“衣冠空穰穰,关辅久昏昏。愿枉长安日,光辉照北原。”对朝廷那些无能的“衣冠”大臣和“太阳”(皇上),诗人满腔悲愤喷薄而出,言词激烈,对肃宗极尽挖苦。
代宗不但胸无大志,偷安苟且,又昏庸愚顽,软弱无能。对这位不争气的皇帝,诗人说:“得无中夜舞,谁忆大风歌”(《伤春五首》之五),是讥刺他“疏元功,委近习”。[8]在唐玄宗弃宫幸蜀之后刚刚七年(广德元年),长安又被吐蕃攻破,可怜的代宗皇帝又重演了一出他祖皇的悲剧,仓皇逃奔陕州,以致于“固无牵白马,几至著青衣”(《伤春》)。对此,杜甫极为痛心,在《释闷》中进行了强烈谴责。
杜甫的仁道思想使他把对君主的诤谏当作一种职责来看待,因而,可以写出这些公允、深刻的诤谏诗。
综上所述,杜甫的忠君、谏君思想和行为皆来源于孔子的仁道思想。可以说,杜甫是孔子仁道思想最彻底的践行者。
[1]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1999,第2318页。
[2]李学勤:《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4页。
[3]李隆基注,邢邴疏:《孝经(事君章十七)》,载《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64页。
[4]李学勤:《春秋左传正义(桓公二年)》,载《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150页。
[5]李隆基注,邢邴疏:《孝经(谏争章十五)》,载《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57页。
[6]仇兆鳌:《进雕赋表》,载《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1999,第2172页。
[7]杜佑:《食货(杂税)》,载杜佑主编《通典(第11卷)》,中华书局,1988。
[8]司马光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223)》,中华书局,1956,1976,第7155页。
作者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科研基金项目《杜甫儒家“仁道”思想的现实意义(编号:KY20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