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莉
转型背景下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马小莉
本文通过对 “转型”与“应用型”概念的引入和理解,分析地方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高校的类型、办学层次、办学定位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避免专业学科的同质化办学。总结出在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要建立以立足地方、侧重应用、强化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的思路需要注重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以项目驱动教学,提升师生企业工程化水平。根据就业岗位群,推行模块化教学,实施分类指导。运用市场的方法去评价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环节的评价体系,全面推动转型发展。
转型背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思考
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以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战略切入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性战略调整。自此,对于“地方高校的转型”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和热议。如何理解高校的转型发展莫衷一是。
原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教授在《大学的转型》一书中,通过从2013年11月1日第一次访谈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尚钢,至2015年1月22日第二十次访谈许昌学院院长陈建国,先后与国内二十所地方本科院校掌门人的访问交谈,总结出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其实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在整个国家转型背景下,所有的高校都应该关注应用的问题,努力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各类学校定位明确、各有侧重,同时又有优势互补的创新体系。第二个层面是国家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价值导向是让我们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社会的需要,让他们站在先进技术转移、应用的前沿,充满创新创业的激情,在社会每一个领域的进步和繁荣中创造价值,同时让我们的学校具备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能力。第三个层面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按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发展目标是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高水平的应用技术(科技)大学,建设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多样化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
理解“应用型”,不能简单认为是培养一线的操作人员,最重要的是内涵,是让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让学校更好地具备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和产业的能力,落脚点是办社会满意的教育。用安徽省教育厅程艺厅长的话说,“用应用的方式推进应用型转型”。
由此,可以理解地方高校在转型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需要强化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成为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
1.学术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同质化的问题。我国大学在规模发展阶段,高校合并、学科增加的综合性大学层出不穷之际,出现的一种现象是:学术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的办学专业趋同、学科趋同、模式趋同。讨论这一问题,核心不在于大学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学术型的大学也有需要搞应用的专业,应用型大学也不排除今后有发展为研究型的学术之才。办学同质化的核心在于如何避免因学科趋同、专业趋同而导致的办学模式趋同和评价指标的趋同。比如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在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办,榆林学院也在办,各校大同小异地都在遵循着《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指导思想办学。尤其是课程体系、课程学时、考核标准相近。事实上,所培养的毕业生去向大不同,包括就业市场不同,服务地域不同,服务岗位不同和岗位对优秀人才的考核标准不同。所以,在转型中,应该从市场的角度出发,结合就业岗位,考虑调整这种同质化的框架要求,打破刚性,进行分类指导,让服务职业化岗位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受实践能力的训练。
2.“应用型人才”所需求的“应用型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师资重视的是学历和学位而不是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基本没有在公司和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许多教师对行业规范和标准认识不够,又没有使用规范、标准的经历,很难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学生,学校的教学就会与实际脱节,教师和学生难以掌握和了解学科前沿的东西。但很多课程的应用性很强,对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学历的要求同样重要。如果教师队伍不优化,教师的来源不能根据学科的需要进行调整,如果教师不转型,高校转型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素质对高校的改革、发展和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学生在校时的学业和出校时的就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应用型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对所选择的专业培养方案及开设的课程用途模糊、不清晰。在学习过程中开设什么课程,学习什么内容,几乎不清楚,就是跟着时间走。毕业以后,无论是对职业有无规划和兴趣,先找到工作后才开始回头学习。长此以往,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培养的人才上岗用不上,还需要回炉再教育,势必浪费很多的生产和创业时间,导致学生就业的效果和效益不高。分析原因,不难发现多数应用型专业学生,从入学到出校,专业意识模糊,职业规划不清晰,对就业岗位群及职业能力模块的市场需求缺乏了解,因未知“四年后的我”而无从规划“我的四年”大学生活。
4.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不适合社会需求,教育不能传授实用技能的问题。所学课程知识不能直接产生效果和效益。工科专业许多课程设置与市场的需要不能很好地对接,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轨的现实矛盾存在。我国对建筑市场实行的是单位“资质管理”和执业人员“资格”管理并行的制度。大学课程设置更多地从理论体系出发,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学内容与执业资格教育没有紧密地结合,执业资格能力的培养过程没有得到凸显,学生对未来从业的资格没有清晰的感知。
1.大学转型,明确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大学转型,重在发展,规模扩大是发展,质量提高更是发展。事实上,在教育部2013年提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之前,很多学校已经提出走应用型道路并付诸行动。榆林学院2012年人才培养目标就确定了走“立足地方、辐射周边、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之路”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2012年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顺利通过,学校把发展建设的重心转向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专业内涵的发展之路上来。
2.依托专业,试点推进,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路线。转型是大势所趋,但是如何转还没有成型的模式和标准。专业作为办学的依托和主体,学校可以以工科专业为试点,让专业和社会接轨,和企业接轨,让学校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去;让专业主动地承担企事业单位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难题;让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需要,更有针对性和特色竞争力的模式进行设计。榆林学院正处在产教联盟、省市共建、转型试点的大好时期,充分利用这一形势,通过对兄弟院校、用人单位、项目实际管理等多个方面、多种渠道广泛的调查研究,在转型背景下榆林学院要坚持立足于地方、侧重于应用、强化于能力;在转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更需注重于融合、更需借助于合作;在转型背景下,要突出分类指导和能力模块的独立性与专业综合能力的整体性之间的密切关系。
3.实施分类指导、全面推行模块化教学,细化人才培养方
案。本科专业的同质化现象急需改观,需要依据学校的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时比例和考核标准分类对待。可以借鉴兄弟院系的做法,创新出适合自身的特色模式。如南京大学“三三制——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的培养模式,渗透“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的培养理念,让学生有着充分自由选择的权利,目的是通过大学阶段“三三制”过程的多次选择,培养高层次的拔尖人才,实现人才效益的最大化。南京大学“三三制”给予地方院校的启发是实施由“通识培养(素质+专业基本功素质)与(执业能力)模块培养”相结合的培养理念,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因材施教的行业企业创新性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课程体系设置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通识培养达到初步完成大类培养,实现对专业岗位的适应性;通过设置专业应用能力的模块(如土木工程专业的结构设计能力、施工建造能力、项目管理能力、造价咨询能力)的核心支撑课程(理论+实践)实现专业多元化的培养,适应未来宽口径的岗位群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将逐步建立起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制,实现应用型模块功能促进地方高校转型。
4.建设校企师资联合体,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提升师生企业工程化水平。以学校“立足榆林、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为切入点;以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结合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生产发展的需要为指导;以企业产教合作模式为依托;以校企双赢为目的;把企业的工程项目作为合作载体,组成由师生及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参与完成项目的联合团队,进行项目驱动教学、项目伴随教学和项目案例教学,逐步实现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从而推动教师的工程化、学生的工程化,丰富专业办学内涵,形成富有特色的产教合作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及执业能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工科毕业生市场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5.运用市场的方法去评价推动转型,完善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和教学环节的评价体系。鲁昕副部长说过,对于应用型本科,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分类评估。地方高校要更好地发展,教学过程就有新的评价标准。转型的效果好坏,需要用市场的方式评判。转型的过程,离不开与市场的结合去评价。在完善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和教学环节的评价体系时,增加市场检阅指标,用具体项目通过竞赛活动、PPT制作汇报和企业专家答辩等方式,考核考量转型背景下,师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育部审核评估,是以学校自己确定办学标准进行评估,审核大学是否遵循自己的办学定位,是否实现了办学目标。黄淮学院的介晓磊院长说,他们引进的博士、硕士都需要进行岗前培训、企业锻炼等很多环节,年轻教师评副教授,要有一年以上的行业、企业岗位经历。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构成了“学业学历+行业经历”从学校政策方面保证转型的顺利实施。
地方高校的转型首先要求我们的观念、管理体制的转变,重点体现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服务模式上。办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传统的观念、理念、模式、制度,乃至师资、课程、教材、评价都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需要重新设计。在转型过程中要采取渐进式的转变,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提高,这样才能使得高校转型顺利进行,人才培养更上一层楼。
[1]黄达人等:《大学的转型》,商务印书馆,2015。
[2]张琪午:《驻马店论坛:多视角关注本科转型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 4期,第44-48页。
[3]杨光钦:《大学转型的理性与自觉》,《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2期,第75-79页。
[4]王彦:《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现代教育管理》2015年第3期,第5-7页。
[5]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关丽梅:《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学科专业群建设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14年第 12期,第73-74页。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陕西榆林
2015年度陕西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序号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