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晶滢倪小勇
基于发展性教学的外语学科创新培养探索
薛晶滢倪小勇
外语学科作为高校基础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对培养综合性、国际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针对传统外语教学以“教”为中心、创新实践欠缺等问题,构建基于发展性教学的外语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从创新教学体系、搭建实践平台、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发展性教学外语学科创新培养
教育国际化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外语学科作为高等学校基础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对培养综合性、国际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从发展学生的角度出发,构建基于发展性教学的外语学科教学体系,是外语教学亟待探索的重大命题。
1.发展性教学理念及其内涵
发展性教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最早产生于苏联的教学理论,其代表性人物有当时的教育家赞可夫和心理学家达维多夫等。赞可夫发展性教学体系以唯物辩证法为教学论的指导思想,把从学生和生活实际出发,及实践保持密切联系作为教学论思想的重要指导原则。这打破了教学实际上只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相联系的旧模式,把教学同发展联系起来,建立了一套新的教学体系,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技巧的能力,把教学推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教学论中一次根本性的改革。根据以教学促进发展的主导思想,发展性教学理念逐步形成了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即以高难度进行教学、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1]。以上这些原则各有其作用,同时又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整体。这一体系的特点是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并在保证共同思想方向性的前提下,给予个性以发挥作用的余地。达维多夫的发展性教学体系强调,“教育和教学总的目的在于形成一定的、完整的活动类型和相应的活动能力,以保证个性得到完整的发展”。其中,学习活动的特点是学生在集体学习活动中,通过对话、争论、讨论等形式掌握表现社会文化准则的概念、价值和技能。学生通过此类活动不断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逐渐形成个体的学习活动,实现个体发展。培养理论思维是发展性教学的目标,理论思维是创新的基础,达维多夫认为:“没有创新精神的人永远也只能是执行者”,被称为“达维多夫定律”[2]。发展性教学理论虽然以儿童教育为切入点,但对现代高等教育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2.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诉求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现阶段,国家战略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宏观层面来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宏伟蓝图需要数以万计的创新创业人才进行支撑,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当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创新创业方面有所作为,发挥引领作用。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主体特征已趋于稳定,需要从深层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传统的“千人一面”、“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模式需要从根本上有所改变,如今,大多数高等院校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育信息化、“互联网+”的改革趋势,也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现实性的选择。同时,从教育发展的角度看,人才是高等学校生存的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既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能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品牌效应,使其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保持优势。总之,遵循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从全局、根本、长远的角度深化教育改革,由“适应性”向“发展性”转变[3],是实现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外语学科有相较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因缺乏一定的文化积淀,日积月累地读、听、实践是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固有模式。近年来,学校基于发展性教学理念构建外语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体系、实践平台、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1.构建以发展学生为导向的发展性教学体系
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学习过程不应是单纯的知识“传承”,更应该是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发现”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过程。针对外语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以发展学生为导向,本科阶段坚持学生共性与个性培养并重,打通本—硕贯通培养。在本科生培养阶段,鉴于不同学科、专业对英语的要求程度不同,不同专业学生将来就业后所从事的行业对英语的需求不同,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对英语的爱好程度不同等因素,实施分层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夯实外语语言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自主学习,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即按“基础模块—提升模块—高阶模块”实施教学,有效减少英语教学的盲目性,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学资源,调动师生的教学积极性。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引入教学[4]。研究生在掌握基本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特定的“集体学习活动”,在学术实践或学术活动中探索新知,从传统的“传授型”向“探究型”教学模式转变。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以开放的视角,提高学生的创新学术能力。
2.建立以创新素质培养为特色的实践平台
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是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的必备素质,外语语言功底除了课堂讲授所得外,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入体会其中的精髓。建立以创新素质培养为特色的实践平台,即“集体学习活动”平台,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一方面,开展丰富的外语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增强校园文化凝聚力,营造自由、和谐的文化氛围。如西北大学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外语文化节”,通过特色表演、风采展示,展现异域文化魅力。举办英语、日语风采大赛、英文喜剧演出等,提高外语“集体活动”的参与度。每周次的外语角、外语读书活动等也给师生提供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轻松环境,逐渐使学生能用英语轻松开口、轻松思考。另一方面,举办外语竞赛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竞赛项目,拓展教学实践环节。如英文演讲比赛、英文辩论赛、电影原声配音大赛、英文授课大赛、英语阅读大赛、英语写作大赛等。每届赛事主题都紧密围绕社会及教育发展热点主题,把握时代脉搏,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语言综合表达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为着力点,搭建外语教育教学成果交流和展示平台,努力营造西北地区英语教育教学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还定期举办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等活动,营造创新学术氛围。除研究生导师开展学术前沿系列讲座之外,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兴趣点,经导师指导,搜集资料、撰写论文、形成报告,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学术报告,并由专家就其内容、语言表达、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点评,使学生对当前研究成果有更全新的认识与了解。
3.形成以学术规范为基础的质量保障机制
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保障,包括学术规范的外在约束机制和内在自律机制[5]。学术道德是内在的自我修养机制,高尚的学术道德、优良的学风是学术创新的根本保障,是营造自由、健康的学术氛围的重要前提,是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生命力。而外在的约束机制即学术规范制度,包括形式上和内容上的规范,是促成学术规范的制度保障。
如今,科技发展迅猛,大量的新知识、新理念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但同时,学术浮夸之风也风起云涌,学术不端现象屡禁不止,学术诚信严重滑坡,要从源头上杜绝学术失范,就必须加强学风建设。学风是认识客观世界、探索科学真理过程中所运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6],是在长期的教育及实践基础上进行学术研究的学术态度。积极严谨的学术态度与自身的道德修养有关,与教师(导师)的引导及影响有关,同时也与整个大学的校园文化熏陶有关。加强学风建设,应将学术道德教育课程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结合本校本专业具体情况,构建符合外语学科的学术规范教育体系[7]。以系列道德教育为基础,引领优良的学风。教师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除了不断更新知识系统,熟悉学术前沿,更要勇于创新,利用科学、规范的学术作风树立道德的标杆。如定期举办学风建设主题活动,用实际案例警醒研究生要坚守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责任;从课程教学中渗入学术道德教育,从学术实践中渗透学术规范教育,最终将外在的学术道德教育内化为师生自身的学术修养。同时,要建立健全学术规范的外在制度。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制度,对学术不端行为严厉惩处,强制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及学术规范,坚持学术诚信。实行学位论文开题论证、论文撰写格式规范、预答辩、抽检、“双盲”评审等。加大奖励创新型学术成果力度,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促进学术研究的良性发展。通过开设系列实践及研究方法类课程,如英语教学法与实践、语言测试理论与实践、论文写作等,有助于学生系统了解学术规范及科学研究方法,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激发学生参与学术实践的积极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高等院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培养基,一是要转变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的新常态,探索新模式、新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创新素质与能力。二是要深化教学改革。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应有之义。新时期,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外语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是主流趋势,应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以应用为核心,在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强化融合创新,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释放信息化的巨大潜力,把教改、课改放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来设计和推进,利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使信息化成为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1]张蕾:《论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11期,第123-126页。
[2]B.B达维多夫:《发展性教学问题》,王义高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第14页。
[3]熊卫华:《从适应性教学观到发展性教学观》,《大学教学观的应然转变》2011年第7期,第91-93页。
[4]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校教育管理》2008年第5期,第6-11页。
[5]顾海良:《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 他律与自律》,《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1期。
[6]韩延民:《学风建设 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第19-24页。
[7]王学风:《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第1期,第45-48页。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西北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数据分析的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效果实证研究”(JX 1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