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芳 余丽霞(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101)
四川省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下的机遇与对策研究
刘慧芳余丽霞(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101)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支撑带,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做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文基于这样的论点,结合四川省在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建设将会给四川省带来的发展机遇,提出了增强综合交通运输通道、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等对策建议。
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生态屏障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个区域,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连接东部沿海和广袤的内陆,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当前国际环境变化、国内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状态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充分发挥长江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小等优势,对于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从沿海向沿江内陆发展、调整区域发展不平衡、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省地处于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结合部,是承南接北、通东达西的战略纽带,是国家拓展西向开放,推进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联动发展的重要依托。同时,四川省也是长江经济带上游经济总量最大、人口最多的省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能够带动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实现长江经济带“龙头龙身龙尾”协调舞动至关重要。
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地区,96.5%的幅员面积属于长江流域,国家实施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战略,将对四川经济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一)长江经济带建设将为四川省带来更加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
四川省山高地险的地质特征导致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较为困难,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四川省在交通道路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完全建成,省内的很多商家还在为他们的产品输出难,运输成本高等问题而犯愁。在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以来,四川省为统筹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将会重点建设49个项目,具体包括:宜宾至重庆段、宜宾至水富段航道升级整治项目;宜宾、泸州等港口配套措施的建设;成都至重庆、成都至贵阳、成昆铁路的扩能改造等在建项目;成都至康定、成都至雅安段等铁路准备项目;雅安至康定、攀枝花至丽江等高速公路以及普通国省道扩建升级项目和县乡道、村道改造项目;成都新机场建设和各支线机场的建设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为交通运输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运输条件。
(二)长江经济带建设将推动四川省城镇化进程
2012年的数据表明,沿海经济带的城镇化率达到61.67%,而沿江经济带的城镇化率只有51.65%,长江经济带低于沿海经济带10个百分点。长江通道沿江有三大城市群,分别是东部的长三角城市群,中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和西部的成都、重庆双核成渝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上的几大城市群,尤其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将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战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心”是通过改革开放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让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四川省将借助长江经济带战略促进整个区域的城镇化质量和进度。
(三)长江经济带建设将推动四川省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
在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带来的深入推进和多区域合作深入发展的重大机遇,提出和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全省对外开放实现逆势突破,使四川在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长江经济带建设将四川省纳入长江经济带的覆盖范围,为打破不临江不靠海的宿命提供了机会,为四川省全方位多层次扩大对外开放提供机遇。例如:在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两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积极开展投资、金融、贸易便利化等改革试点;发挥我省连接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纽带作用,向东通过长江黄金水道融入亚太经济圈,向西通过欧亚大陆桥加强与中亚、西亚及欧洲国家的合作。
(一)增强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将蜀道难打造成蜀道通
从以往经验看,借助长江经济带建设促进四川省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不能只依靠长江水运,要综合各种交通体系优势互补,彻底激活整个经济带。首先是建设长江黄金水道,提高长江的航运能力,按照《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四川省重点实施航道升级整治工程和港口配套措施的建设,由于长江泥沙量大、岔道多等特征,航道升级整治工程对自然航道、泥沙运移方向、岸线节点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每年维护航道工程需要耗费一定的成本,因此对于航道的整治一定要经过科学的模型实验论证。除了航道升级整治外,实施船型标准化也是挖掘内河航运的举措之一。其次,在已有规划项目(包括铁路、公路、航空运输、机场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开发川内交通通道。总的来说,就是要围绕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一条贯通东中西部的快捷高效的综合性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二)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四川省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区,是建设美丽中国保障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的重要防线,是长江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重要的水资源补给地,对于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十分重要。因此四川省对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美丽中国的建设以及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切实保护好水资源。在现有的航道中,许多问题都是由水资源不足带来的,航道的整治措施中也是提升水位扩大江面河宽,那么保护好和利用好水资源就是极其重要的举措。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应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治理,并严格执行监督管理制度。其次,对由于多年来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只顾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等原因造成的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建议争取国家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实施水土流失及石漠化治理等项目,严格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新路,同时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鼓励与奖赏。最后,四川省在长江沿岸的开发过程中应统筹规划流域岸线资源,合理安排沿江工业与港口岸线、过江通道岸线,统筹岸线与后方土地的使用和管理,切不可不顾大局发展,着眼于眼前的短期利益乱开发。
(三)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穿越了11个省市区,各地区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差异较大,建设中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很多。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深化沿江省(市)合作,加快构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联动的发展体制机制,推动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建议成立两个层面的管理协调机制,首先是国家层面的管理协调机制,成立由国务院牵头,沿江各省市及有关部委联合参与的长江经济带规划建设委员会,中央应站在全局的角度,综合沿江各省市的实际情况,研究确定发展总体战略,明确各地功能定位,统筹生产力布局,督促区域规划和政策的全面落实,协调跨省区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工作推进。其次是共同制定区域合作规则,合力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协调解决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四川省应在积极回应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的基础上,加大与各省市的互动合作,尤其加强与重庆市的合作,应进一步加强区域联盟,共同制定合作规则,促进川渝城市群的发展,以黄金水道作为依托,使中国经济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能实现更大的发展。
(四)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战略转型升级,四川省传统的产业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四川省应借助其自然资源富集、科技优势突出、劳动资源丰富和市场空间广阔等特点,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四川省应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培育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着重培育具有引领产业变革能力的创新型龙头骨干企业,增加创新要素在企业中地位,通过完善中小微科技企业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来提高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二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鼓励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研究机构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建设一批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平台、技术转移中心,整合部门资源协力推动建设四川省创业创新大平台;三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动设立更多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推动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共享平台建设,加快区域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和产学研协同创新。
四川省还应发展壮大高端产业。一是加快培育壮大具有我省特色和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四川省要借助成都是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计算机、移动互联网等新的应用模式和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二是重点推进四川省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使高端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专业化、标注化和规模化发展,建设国家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三是推动创新发展产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实行重点区域先行先试,充分发挥特色产业集聚区对创新驱动产业转型的示范引领、引擎推动和载体支撑作用,辐射带动全省产业创新发展。
(五)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在发展空间上的科学布局,不仅关系本省的发展前景,对整个长江经济带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全局意义。根据省情特点,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对国土空间开发的要求,四川省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应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针对单极支撑格局突出、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四川省应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五大经济区提质升级发展,包括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川东北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各个地区要认清自身的特色、优势与定位,形成独特标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沟通促进发展。在此基础上,四川省还应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责任编辑:曾兴】
[1]邓文英.将四川建设为长江经济带生态屏障[J].四川省情,2014,(4).
[2]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长江支撑带中的四川发展思路与着力重点[J].四川省情,2014,(4).
[3]MayA.Massoud马也力.可持续发展指标:发展中国家的决策过程和适用性整合[J].中国环境管理,2014,(2).
[4]王晓刚.依托长江重塑四川[J].四川省情,2014,(4).
[5]刘世庆,胡洹.重塑四川在长江流域的地位和形象[J].四川党的建设,2014,(5).
[6]齐天乐.重振四川内河航运[J].四川省情,2014,(4).
[7]马勇,黄猛.长江经济带开发对中部地区崛起的影响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5,(3).
[8]陈国林.沪渝段航道建设项目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
F124
A
1008-8784(2016)03-118-4
2016-03-12
刘慧芳(1991—),女,山西忻州人,四川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理财与资本市场;余丽霞(1972—),女,山西晋城人,四川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