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转型期的高校美育现状

2016-04-12 10:03:57王宗峰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淮北235000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审美观美育美学

王宗峰 张 玲(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 淮北 235000)

★教育教学★

社会文化转型期的高校美育现状

王宗峰张玲(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淮北235000)

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高校美育出现了审美概念模糊,功利性较强等现象,而重理论轻实践等老问题更加凸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高校美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从而促进高校美学教育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美育效果。

高校美育文化转型美育革新

高校的美学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审美情趣、审美意识、价值观念、精神心灵等的教育,其主要目的是规正审美趣味,提高审美能力,提升审美素养,创造审美形象,培养审美理想。但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尽管日常生活逐渐审美化,但高校的美学教育一直并不乐观,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社会文化转型下的高校美育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市场经济刺激了消费社会的产生,社会文化也出现了转型,导致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是英国社会学家费瑟斯通在其《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最先提出,它是在消费社会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消费社会语境下的审美从精英层面走向大众,直接影响大众审美观,高校的美学教育也深受其影响,美学教育的潜在问题日益凸显。

(一)审美概念模糊

美学教育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感觉简单而又迷惑的课程。简单到,大家都有美的眼光,美的认识,自认为《美学》没什么可学的;迷惑的是教师讲的一堆高深理论就为了阐释美,美的定义,美的辨别等诸多美学知识。在接触美育课之前,学生内心都有一把度量尺,有自我认识的美的概念,美育课的开展让部分学生开始怀疑,对美的具体认识与其存在的基础感到迷惑。

消费社会背景下,广告、电视等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复制技术漫天飞舞,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应运而生。精英层的审美走向大众审美,审美泛化紧随其上。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社会现实中,审美让位于消费,精神让位于肉体,理性让位于感性。[1]随处可见的审美文化蔓延为审美泛化,其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学生的审美观,让学生在审美意识上陷入盲区,混淆了美丑概念,模糊了高雅与平庸的区别。学生流俗于浅层面的美,以奇装异服为美,追求时尚,走入着装审美的误区;在消费时代下的攀比心理,快消费心理,疯狂追星等影响下步入审美心理误区。

(二)审美的功利性较强

审美教育主要目的是规正审美趣味,提高审美能力,提升审美素养,创造审美形象,培养审美理想,使受教育者从生命的最本真处得到超功利的自由,最终实现其人性和谐全面的发展和人生境界的深度升华。[2]但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影响下,物质主义的渗透,泛道德主义的僭越,传统的审美无功利性渐渐消散。消费时代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处于就业工作的高压力中,利己精神充斥社会,无利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审美的功利性顺势而出。审美功利性的气息充斥社会的同时也弥漫校园,审美功利性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只注重美育能否给自身带来现实的利益、好处,如对未来就业有无帮助、对未来职业发展有无作用等等,直接冲击了高校的美学教育。

(三)重理论轻实践

美学课不同于其他课程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本应是一门以美动人、以美娱人、以美育人的课程。教师之谓美,必得学生亦谓之美,因此,美学课不能仅仅在一般意义上强调师生互动,而是在师生对于美的共同感知的基础上,由此而达成的对于美学基本原理的共同思考与认识。[3]当下的高校美学教育一直是以课本为基础,单一的授课制。缺乏实践的纯理论课堂知识灌输,让教师角色从主导课堂到主宰课堂,学生主体性完全丧失。教师理论知识的单纯灌输,让学生消化困难。一时的理解无法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审美素质。传统的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已无法满足当代美育教学,没有实践,学生的审美能力很难得到提升,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其审美素质只是理论上有所提升,实际审美能力未曾得到发展。

二、对高校美学教育的建议

处于社会文化转型期的高校美育缺失必然要求审美教育的革新。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对审美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社会文化转型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对大众的审美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众在审美泛化中辨别真正的美,并在辨别中提升对美的欣赏程度,提升审美素质。首先,学生要正确认识美丑。美丑之间是没有明确的界限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学生在辨认美丑时应该用马克思的辩证主义思想看待。其次,学生应在审美泛化的情势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日常生活基础做起,树立正确的时尚审美观。正确的时尚审美观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学生的消费观,直接指向学生的着装审美。美育课程的设置就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正确认识,规正审美趣味,提高审美能力。学生的着装审美观在美育课程中要求学生树立正确时尚消费,穿着大方得体,具备朴素的审美观。最后,消费时代下的审美功利性不可避免,因此需要美育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审美教育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传统的审美观念已无法满足现状。消费时代下的时尚、现代审美早已深入人心,这就要求高校的美学教育应时而变,与时俱进。高校的美学教育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来改变当下美育现状。

教学内容方面,首先,增加实践性选修课程,如雕塑课、参观课、模仿课、戏剧影视赏析等,这些课程与美育课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对美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刻、具体,审美素质才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其次,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在传统审美理论与现实审美相结合的基础上,倡导新的审美教育观,融入当下消费时代的现代元素。当下的媒体报导铺天盖地,引导学生正确审视当代媒体,何谓美的传播与丑的抵制。

教学方式方面:在信息化的时代,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教师可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让学生的审美更具直观性、视觉化。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下载学生在生活中不易接触到的艺术,让学生在教室的讲解中与多媒体的感观中体味美,充分运用课堂上的美育知识学会欣赏美,达到陶冶学生审美情操,上升审美层次,提高审美素养的目的。

考核制度方面:高校的美学教育一般写课程论文的考核制度,这种考核制度由来已久,但对高校的美育课程来说,考核效果不大,不能让学生重视。美育课程论文与实践性课程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一方面由于两门课程的学分关系让学生不得不重视美学课程,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真正辨别美、发现美、欣赏美,进而达到对美的深层次理解,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三、结 语

伴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消费社会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导致的审美泛化迫切要求高校美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制度等方面不断地改革创新,尤其是日常化的生活实践融入美学课程。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势下,审美融于日常且随处可见,学生的审美观浮于表层,需要美育的理性指引,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教育也应及时转变,与时俱进,全面改革,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强烈的审美意志,培养审美创造力,提高自身审美能力,让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桂静】

[1]李雪垠.着装审美教育:日常生活审美化视阈下的新美育资源探析[J].美育学刊,2011(2):18.

[2]刘佳.当代消费社会语境下的审美教育问题[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3]董惠芳.高校美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的审视与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2013(3):104.

【中国分类号】G64

1008-8784(2016)03-61-3

2016-03-20

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和“社会转型期我国高校系校美学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4YB21)的研究成果。

王宗峰(1973—),男,安徽濉溪人,博士,淮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张玲(1991—),女,河南信阳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审美观美育美学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额日德木特古斯以《春》为题诗的审美观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东方教育(2016年19期)2017-01-16 10:55:09
浅谈日本传统建筑中的日式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