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吴起县图书馆,陕西延安 717600)
·馆员书评·
“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墨淡书香》到《我在书房等你》
王海燕
(吴起县图书馆,陕西延安 717600)
作者以《墨淡书香》《我在书房等你》两书的阅读为例,推介、阐发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写心得。认为借助读与写,可以总结和提炼自己在阅读视觉和心灵上的收获,人生因此得以成长丰满。
《墨淡书香》 《我在书房等你》 “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培根语)其实书本中的常识、知识、学识、见识和胆识,对读者来说,都需要有一个不断吸纳、积累和转换的过程;而阅读和写作,则是促进、完善和提升这一过程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读与写,总结和提炼自己在视觉和心灵上的收获,人生也就是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不断丰盈。这是我在今年夏秋先后读了《墨淡书香》(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我在书房等你》(古吴轩出版社2016年版)两书后最强烈的体会之一。
作为“校园书香阅读文库”之一的《墨淡书香》,是石家庄信息学校副研究馆员马红亚的读书随笔集。马女士说:“以文字养心,读书、看画,偶尔旅行,喜欢大海,喜欢江南。”喜欢大海,就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喜欢江南,又该是温柔婉约、极具小家碧玉的气质的。而事实上,读完全书,你会发现,马女士的确是涉猎广泛,又温婉细腻——她可以从一个时代去谈读书,也可以从记忆中的一篇文章说起。画面中,马红亚女士于莲湖边轻坐石栏,笑颜如花,倾一池温柔,爱极了这样的恬淡美好。人说:“你的气质里隐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真是一点儿都不假。
全书分为“开卷有思”“书人书话”和“读写漫谈”三辑,所有文章均为作者自河北大学毕业以来的读书随笔,文笔流畅清新,就像著名作家马嘶先生在序言里所写的那样,该书通篇洋溢着“书之香”。
第一辑“开卷有思”,收录了作者11篇书评,如《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好德好色:吴宓的坎坷人生〉读后》一文,由吴宓的爱情观,联想到古往今来很多书生的共同悲剧,值得后人深思和引以为戒;《好书须得合体妆:范用〈叶雨书衣〉读后》则以三联书店范用先生的严谨认真来告诉世人,文化人应该有的素养和追求;《为求知治学而读书藏书:读时永乐的〈墨香书影〉》从时永乐先生求知治学、教书育人和读书藏书等方面,对河北大学教授时永乐先生的《墨香书影》进行了全面品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读者去读时永乐先生的书,去学习时永乐;《情理兼备,开卷有益:〈书来话多〉读后》和《诗书滋味长:读徐雁论文集〈阅读的人文和人文的阅读〉》引用了徐雁先生的不少阅读观点,如“耕读传家,诗书继世”“花香何及书香远,美味怎及诗味长”“最是书香能致远”“读有字书,悟无字理”等。本辑中还有一篇文章,是关于中学图书馆如何导读和推广著名作家孙犁作品的。
第二辑“书人书话”,收录了作者33篇读书随笔和文艺札记。“书人”如对张伯驹、胡兰成和张爱玲、陆侃如和冯沅君、《泰坦尼克号》男主人公原型哈里·埃尔金斯·怀德纳、孙犁、马嘶、时永乐、琼瑶、三毛、韩石山、曹书杰等人的书写;“书话”如从《书衣百影》观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签名本、雨天修书、旧书情缘、阅读漫画等“事”的书写。
“书人”多写作者以书会友、在与书友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的真诚和欢乐,以及所取得的丰硕的果实。就像作者在《敬惜字纸,人爱书欢》中说的:“播种幸福的同时,我也时常被幸福感染者。单位一位大姐搬家,收拾出许多旧书,舍不得卖,她知道我喜欢书,主动把这些书送给我。一位心心相印的姐姐,到外地出差,惦记着我的嗜好,给我买回了老舍先生《骆驼祥子》的手稿,《护生画集》(选集)影印版……”
“书话”则写作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遭遇”的那些有意义的事儿,有写与作者心灵对话的,也有写与书的“情缘”的。如《读一个时代:由民国文人传记说开去》一文中,作者说:“多年的阅读体会,让我感到文字是与人通的。”于是,从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开始,作者透过作品,窥见了史良、储安平、张伯驹、康同璧……;《我的旧书情缘》一文中,作者讲起来一路走来与旧书相遇的种种,以致于作者说:“一本看似不起眼的旧书,它身上承载着人世的悲欢和生命中的暖意。”
第三辑“读写漫谈”,收录了作者23篇杂文类文章(包括《后记》)。有谈阅读观点的,如《阅读是一场心灵的瑜伽》《读书,给自己一双隐形的翅膀》《阅读,从心所欲不逾矩》《书卷多情似故人:我的阅读观》等文章;有谈图书推荐和阅读推广的,如《餐桌上的阅读推广》《对书目推荐工作的一点思考》等文章;也有谈漫画赏析的,如《吴浩然读书题材漫画赏析》和《吴浩然生活题材漫画赏析》。
不过,所有文章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倡阅读,推崇阅读。在《读书,给自己一双隐形的翅膀》一文中,作者指出:“读书是人生最美的姿势。阅读,给人一种安静祥和之美。这种美,体现在外表是举止从容优雅,于内心则是饱满而充实。”作者还在《书卷多情似故人:我的阅读观》一文中提出了“阅读三境界”这一阅读感悟,来写阅读的地位与作用,即“闲来看书,开卷有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阅读成为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
特别有意思的是《餐桌上的阅读推广》这篇文章。同样作为图书馆馆员,我每天的工作最多的就是阅读推广,而餐桌上的推广,我也做过,我不止一次给身边的好友或者同桌上的“餐友”做过好书推荐,只是,我从未将这种行为形成一种文字,或者进行系统的思考。读过该文以后,我突然在想,如果有一天,每一个图书馆人,每一个阅读推广人,每一个爱好阅读的人,都能在不同场合进行阅读推广的话,那么,离“书香社会”就不远了。
纵观全书,不管是“开卷有思”“书人书话”、还是“读写漫谈”,每一辑的文章均是浸满了书香的,读来令人“爱不释手”。但在另一方面,《墨淡书香》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读写之路上的成长历程。如作为“后记”的文章《攀条摘香花,言是欢气息:我的读写之路》一文,就真实记录了作者一步步成长的心路历程。
从母亲的言传身教给了“我”幼学的启蒙,到小学四年级“我”开始懵懵懂懂明白只要有书读就很开心;从“我”买第一本《读者》到“我”报考图书馆学专业;从“我”图书馆工作到亲子共读时光的美好;从“我”加入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到徐雁老师不厌其烦的指点“我”的写作,“我”一步步走来,一步步实现了“开卷有思,落笔成文”的目标。作者这一路不断努力,不断进步,给了如我这样的读者很大的动力。诚如作者所言:“人生如白驹过隙……回首这些年走过的道路,贯穿人生主线的似乎只有一个字,那就是书。”一句话总结了作者多年来在“书香之路”上的付出与收获。
《墨淡书香》全书读来浅显易懂,给迷茫中的我指明了一条“读书之路”,算得上我逆境中的“灯塔”。这本“淡雅”的书,让我见识了另一片天空下一位爱书人的一段段美好故事,让我知道了同为图书馆人,却有那么多令人向往的书人书事。作为一名图书馆馆员,每天从事着最基层的阅读推广和图书推荐工作,除了兴趣之外,为读者或是同行写书评也是我要学习和不断提高的一项技能。《墨淡书香》就给了我学习此项技能的一些技巧和帮助,这正是我所需要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我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身在书城的图书馆馆员们能够捧起书本,像马红亚老师那样以书会友,用迷人的书香抹亮自己的职业生涯。
《我在书房等你》的护封上印着一枚书票,票面上,有一个佳人正手握书卷靠在椅背上,扭头看着桌上的乱叠的书册,似是看书,又似在沉思——盈屋溢橱的书,她该有多少心思等人来共话书人书事呢!书票旁的题辞是:“旧雨别来已数春,相逢纸上见乾坤。文人心事梦中寻。幸有书房娱小我,何方今日又逢君。酒茶相对饮几樽。”
我翻开了书,书的扉页上也贴着一枚藏书票,与封皮上的书签一样,印着书友间的对话:“一会儿到你那里去?”“我在书房等你。”
《我在书房等你》编集了五十九篇当代文人、学者、藏书家撰写的有关书房主题的随笔文章。全书分为六辑,依次是:《名家书房》《最美书房》《书房小史》《书斋散记》《书房漫步》和《书房他说》,每辑篇目不等,各收录10篇左右的文章。
第一辑《名家书房》中,以陈子善先生《我的书房》开篇,写了他在拥有了自己书房后安心与书为伴、潜心研读的情景。陈先生说,书房是他与中外先哲今贤心神交汇之处,是他的独立思想得以萌生的策源地,也是他的自由精神得以休憩的理想场所,所谓“坐拥书城,何假南面称王”是也。陈先生的人生态度和人文情怀可见一斑。
书房,尤其是名家书房,单单是藏书就已经够叫人神往了,偏偏还是他们思想交汇之所。我在想,是不是走一遭名家书房回来就是不读书,身上也带着书香的味道和名家的气质了呢?或者多少也被熏染了一些人文风尚呢?
第二辑《最美书房》集合了阿滢、黄岳年、潘小娴、王振良、周音莹等文人的随笔。“开卷即为净土,闭门即是深山。”书房之美,实则是书房带给主人们的氛围之美,正如柯林在《家有书房心自安》中所说:“有书的人真是幸福,我有书,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不仅拥有书,还可以随心所欲地看书,所以我是幸福的”。
那么,在纸上通览一遍名人的书房,是不是也跟着主人的思想情感走了一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一定非要背上行囊去旅行,点一盏灯,沏一杯茶,斜卧床边,便可游一圈名人的书房,怕是再没有比这愉快的事了吧。
第三辑《书房小史》则有点偏重于书房从无到有的发展史了。爱书之人,书多,书跟着主人,如影随形,不停地行走,“亦书亦生活”。不过,通观全书,有不少文章都写了书房的成长史,如陈子善先生在开篇第一句就是“我终于有了自己的书房”;黄涌在《书间的幽光》中写他走上工作岗位第一次拥有自己的书架时,就说“终于有了一间自己的书房,幸福。”冯传友先生的《书柜成长史》中光书柜就够我们数上半天了,而他的书籍分门别类,甚是齐全,“累了,就在各排书柜前巡视,好比一位将军在检阅自己的士兵,也好比帝王在审视自己后宫的佳丽,更好比面对众多的师友,默默地相互对视着,以求心灵的沟通。”
事实上却是,文人学者们往往因为书籍太多,书房的设置和发展也伴随一生,就如王国华在《飘来飘去的书》中所说:“一个读书人,住过多少个房子,就有多少个书房。”而且,书中的作者们不光是藏书,还都爱读书。读完全书,你会发现,大凡名家的付出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下笔如有神,没有这一座座思想和灵魂的宝库,如何能做到思如泉涌,如何能成为人人敬仰的大家?
第四辑《书斋散记》和第五辑《书房漫步》所记,多是主人和书友们在书房中发生的故事和感想。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而读书人却不能忍受没有书的生活!
在当今这个“移动互联时代”,别以为没人读书,恰恰相反,爱书之人得益于自己的书房这一便利条件,不仅书读得多,读得好,成为读书人的偶像,影响更多爱书之人学习效仿,而且更多时候,书房是书友的文雅闲聚之地,喝茶聊天,共话书香,真真是冯传友先生说的那句“可比喝两口茅台爽多啦!”
第六辑《书房他说》,则从别人的视角,以书友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为题材,来写书房主人的一些事迹和美谈。冯传友的《在姜德明先生的书房》、小庄的《书巢记》之所以把书房描写得那么细致入微,就在于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和相濡以沫。因着书香的芬芳,读书、访书、藏书的风雅,以及人情的温暖,才得以进一步的推广。
再如《书巢记》中,作者在描写舒凡的书房时,“感受到的不只是书香,还有书香流露出来的温馨气息”,这与舒凡从读书到做系列阅读活动是分不开的;如《文川书坊记》中所写西安文川书坊的情景是“一个喝茶聊天的地方,一杯在手,万事可谈……昔日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里未尝不可以重现。”
“幸有书房娱小我,何妨今日又逢君?”这是被本书主编黄岳年先生称道的调寄“浣溪沙”的新词,据说系西安文友吕浩先生特为本书的编集而作。
《我在书房等你》一书,多角度地呈现了当代南、北方书人文士的书生活理念。读来让人顿觉书人之道不孤。正如冯传友在《在姜德明先生的书房》一文开头所说:“作为读者,既喜欢作家的作品,又能有机会结识作家本人,且得以参观作家的书房,是非常荣幸的事。”那么,作为一个读书人,没有机会结识那些作者,就从文字中看看他们的书房不也是非常美好的事吗?
作为图书馆人,我常说,即使你不读书,身上也是沾染着书香气息的,何况你还得做图书推荐工作和阅读推广活动呢!苏州王稼句先生在《我的书房》中说,书房的成长,也就是读书人的成长,在书房里起居坐卧,就像童年时依偎在母亲的怀里,那感觉真好!作为图书馆人,我不由得期待着自己也能够拥有独立的私家书房了。
G252.17
A
王海燕,女,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图书馆馆员。